1.本实用新型属于板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房地产行业发展稳定,家具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创新,到如今门类繁多,用料各异,品种齐全。在制造家具需要用到大量的木板,而木板在加工时需要使用板材送料装置在各工艺流程之间的进行输送。现有的板材送料装置,结构简单,不具备自动上料功能,仍需要人工将板料抬放到进板传送带上,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无法设定适配板材规格的定位装置,因此无法与后续设备进行全自动衔接,极大影响整条流水的生产效率。所以,急需一种新型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解决上述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现有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料组件将板材运输到从送料槽内,对中组件便于调整板材位置,方便与后续设备衔接,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实用性强、工作效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小的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
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包括底板、送料槽、支撑腿、主动辊、主动电机、主动链轮、从动辊、从动链轮、传动链条、上料组件、对中支撑架和对中组件,所述送料槽设于底板一端上方,所述支撑腿对称设于送料槽两端下方,所述主动辊转动设于送料槽一端内,所述主动电机固设于送料槽一端,所述主动电机的输出端贯通送料槽侧壁与主动辊连接,所述主动链轮设于主动辊远离主动电机的一端且转动设于送料槽一侧,所述从动辊转动设于送料槽内,所述从动链轮设于从动辊一端且转动设于主动链轮一侧,所述传动链条绕设于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侧壁,所述上料组件设于底板上方且设于送料槽一侧,所述对中支撑架设于送料槽上方,所述对中组件设于对中支撑架内,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支撑板、固定支撑板、上料丝杆、上料电机、上料滑套、导向杆、导向滑套和上料支撑杆,所述上料支撑板滑动设于底板上方,所述固定支撑板设于底板上方且对称设于上料支撑板两端下方,所述上料丝杆转动设于固定支撑板之间,所述上料电机固设于固定支撑板远离上料丝杆的一侧,所述上料电机的输出端贯通固定支撑板与上料丝杆连接,所述上料滑套对称套设于上料丝杆两端,所述导向杆设于上料支撑板底壁,所述导向滑套对称套设于导向杆两端,所述上料支撑杆对称设于上料支撑板两端下方,所述上料支撑杆两端分别与上料滑套、导向滑套铰接,所述上料支撑杆呈交叉状设置,上料电机通过上料丝杆带动上料滑套向上料丝杆中心处移动,上料滑套带动上料支撑杆变形,变形的上料支撑杆带动导向滑套沿导向杆移动,使上料支撑杆推动上料支撑板升高,便于将板材运输到送料槽同一高度,主动电机带动主动辊转动,主动辊一端的主动链轮通过传动链条带动从动链轮转动,使从动链轮带动从动辊与主动辊同步转动,便于运输送料槽内的板料。
5.进一步地,所述对中组件包括对中丝杆、对中把手、对中滑套、对中支撑杆和对中
夹持板,所述对中丝杆转动设于对中支撑架上端内,所述对中丝杆一端贯通对中支撑架侧壁,所述对中把手设于对中丝杆贯通侧壁的一端且转动设于对中支撑架一侧,所述对中滑套对称套设于对中丝杆两端,所述对中支撑杆设于对中滑套下方,所述对中夹持板设于对中支撑杆下端一侧,所述对中夹持板设于对中支撑杆远离对中支撑架的一侧,通过对中把手带动对中丝杆转动,对中丝杆带动对中滑套向对中丝杆中心处移动,对中滑套带动对中支撑杆下端的对中夹持板移动,方便对中夹持板调整板材位置,使板材处于送料槽中心处,方便与后续设备衔接。
6.进一步地,所述对中夹持板靠近对中支撑架的一侧设有对中伸缩杆,所述对中伸缩杆一端贯通对中支撑架,所述对中伸缩杆的输出端与对中夹持板连接,对中伸缩杆防止对中夹持板随对中丝杆转动,使对中夹持板直线移动。
7.进一步地,所述上料组件远离送料槽的一侧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于底板一端上方。
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上方设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与支撑柱顶壁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推杆的输出端设有上料推板,所述上料推板滑动设于上料支撑板上方,液压推杆伸长,使上料推板移动并将上料支撑板上方的板材推到送料槽内。
10.进一步地,所从动辊、从动链轮均设有多组,多组从动辊便于提高运输板材的平稳性。
11.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提出的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将板材放置在上料支撑板上方,上料电机通过上料丝杆带动上料滑套向上料丝杆中心处移动,上料滑套带动上料支撑杆变形,变形的上料支撑杆推动上料支撑板升高,便于将板材运输到送料槽同一高度,此时液压推杆伸长,将上料支撑板上方的板材推到送料槽内,通过对中把手带动对中丝杆转动,使对中滑套带动对中支撑杆下端的对中夹持板移动,方便对中夹持板调整板材位置,使板材处于送料槽中心处,方便与后续设备衔接,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实用性强、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方案提出的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方案提出的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送料槽俯视图;
14.图3为本方案提出的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对中组件结构示意图。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1、底板,2、送料槽,3、支撑腿,4、主动辊,5、主动电机,6、主动链轮,7、从动辊,8、从动链轮,9、传动链条,10、上料组件,11、对中支撑架,12、对中组件,13、上料支撑板,14、固定支撑板,15、上料丝杆, 16、上料电机,17、上料滑套,18、导向杆,19、导向滑套,20、上料支撑杆, 21、对中丝杆,22、对中把手,23、对中滑套,24、对中支撑杆,25、对中夹持板,26、对中伸缩杆,27、支撑柱,28、液压推杆,29、上料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如图1~图3所示,本方案提出的自动进板的送料装置,包括底板1、送料槽2、支撑腿3、主动辊4、主动电机5、主动链轮6、从动辊7、从动链轮8、传动链条9、上料组件10、对中支撑架11和对中组件12,所述送料槽2设于底板1一端上方,所述支撑腿3对称设于送料槽2两端下方,所述主动辊4转动设于送料槽2一端内,所述主动电机5固设于送料槽2一端,所述主动电机5 的输出端贯通送料槽2侧壁与主动辊4连接,所述主动链轮6设于主动辊4远离主动电机5的一端且转动设于送料槽2一侧,所述从动辊7转动设于送料槽2 内,所述从动链轮8设于从动辊7一端且转动设于主动链轮6一侧,所述传动链条9绕设于主动链轮6、从动链轮8侧壁,所述上料组件10设于底板1上方且设于送料槽2一侧,所述对中支撑架11设于送料槽2上方,所述对中组件12 设于对中支撑架11内,所述上料组件10包括上料支撑板13、固定支撑板14、上料丝杆15、上料电机16、上料滑套17、导向杆18、导向滑套19和上料支撑杆20,所述上料支撑板13滑动设于底板1上方,所述固定支撑板14设于底板 1上方且对称设于上料支撑板13两端下方,所述上料丝杆15转动设于固定支撑板14之间,所述上料电机16固设于固定支撑板14远离上料丝杆15的一侧,所述上料电机16的输出端贯通固定支撑板14与上料丝杆15连接,所述上料滑套17对称套设于上料丝杆15两端,所述导向杆18设于上料支撑板13底壁,所述导向滑套19对称套设于导向杆18两端,所述上料支撑杆20对称设于上料支撑板13两端下方,所述上料支撑杆20两端分别与上料滑套17、导向滑套19 铰接,所述上料支撑杆20呈交叉状设置。
18.其中,所述对中组件12包括对中丝杆21、对中把手22、对中滑套23、对中支撑杆24和对中夹持板25,所述对中丝杆21转动设于对中支撑架11上端内,所述对中丝杆21一端贯通对中支撑架11侧壁,所述对中把手22设于对中丝杆 21贯通侧壁的一端且转动设于对中支撑架11一侧,所述对中滑套23对称套设于对中丝杆21两端,所述对中支撑杆24设于对中滑套23下方,所述对中夹持板25设于对中支撑杆24下端一侧,所述对中夹持板25设于对中支撑杆24远离对中支撑架11的一侧。
19.所述对中夹持板25靠近对中支撑架11的一侧设有对中伸缩杆26,所述对中伸缩杆26一端贯通对中支撑架11,所述对中伸缩杆26的输出端与对中夹持板25连接,所述上料组件10远离送料槽2的一侧设有支撑柱27,所述支撑柱 27设于底板1一端上方,所述支撑柱27上方设有液压推杆28,所述液压推杆 28与支撑柱27顶壁连接,所述液压推杆28的输出端设有上料推板29,所述上料推板29滑动设于上料支撑板13上方,所从动辊7、从动链轮8设有多组。
20.具体使用时,将板材放置在上料支撑板13上方,然后上料电机16通过上料丝杆15带动上料滑套17向上料丝杆15中心处移动,上料滑套17带动上料支撑杆20变形,变形的上料支撑杆20带动导向滑套19沿导向杆18移动,使上料支撑杆20推动上料支撑板13升高,便于将板材运输到送料槽2同一高度,此时液压推杆28伸长,通过上料推板29移动并将上料支撑板13上方的板材推到送料槽2内,同时主动电机5带动主动辊4转动,主动辊4一端的主动链轮6 通过传动链条9带动从动链轮8转动,使从动链轮8带动从动辊7与主动辊4 同步转动,便于运输送料槽2内的板料,通过对中把手22带动对中丝杆21转动,对中丝杆21带动对
中滑套23向对中丝杆21中心处移动,对中滑套23带动对中支撑杆24下端的对中夹持板25移动,方便对中夹持板25调整板材位置,使板材处于送料槽2中心处,方便与后续设备衔接,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实用性强、工作效率高。
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