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下线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7332发布日期:2022-12-17 10:16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下线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板状产品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设计一种夹具,具体为一种专用下线夹具。


背景技术:

2.板状产品,如防盗门窗,在下生产线后,往往由于产品的长度及宽度均超出1m,重量过大,需要由人工在生产流水线末端的下线处将产品搬运至指定地点,这不仅需要大量人工、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降低了生产线的生产效率,自动化水平低。
3.现有技术中所使用及提出的机械手及夹具,往往只能通过夹取与吸附的动作结合来夹取小重量、小体积的单件产品,对于长度、宽度均大于1m,且总重量超过50kg的批量化的产品,往往不能抓取。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专用的下线夹具,使其能够与机械手配合解决长度及宽度均超出1m,重量过大的特定产品的自动化搬运、下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和新型设计提供了一种专用下线夹具,解决了在板状产品下线后无法通过夹具用机械手自动化夹取、转移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专用下线夹具,包括底座、夹臂及动力机构,所述夹臂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夹臂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于底座左右滑动的自由度,两个所述夹臂分别为第一夹臂及第二夹臂,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底座上,包括驱动部及传动部,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所述传动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夹臂连接。
7.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分别沿底座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所述第一夹臂通过第一安装座及第一滑块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二夹臂通过第二安装座及第二滑块组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
8.所述第一安装座下方设置有第三安装座,所述驱动部为气缸,所述气缸的固定端通过安装座支撑、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三安装座固定。
9.所述传动部包括齿条及中转齿轮13,所述齿条包括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夹臂固定、另一端向第二夹臂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齿条的一端通过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夹臂固定、另一端向第一夹臂方向延伸;所述中转齿轮通过第五安装座及齿轮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分别设置在所述中转齿轮的前后两侧、与所述中转齿轮啮合。
10.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另一端通过第六安装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另一端通过第七安装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11.所述驱动部上还设置有保证中转齿轮及齿条啮合的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
限位板及设置在限位板上的螺栓滚轮轴承;所述限位板通过齿轮轴设置在所述中转齿轮的上方;所述螺栓滚轮轴承的螺栓端固定在所述限位板上、轴承端的侧面压紧所述齿条的光滑一侧的侧面;所述螺栓滚轮轴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栓滚轮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外侧。
12.所述夹臂的内侧夹持面上设置有防滑垫层。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专用下线夹具,能够在板状产品下线后通过机械手的辅助运动,将产品从下线处夹取并转运至指定位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便于此夹具在同类生产线上普及,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并且,夹具的传动部部分齿轮齿条的设计,能够使夹具在夹取、转运过程中保证夹臂位置稳定、不在滑轨上发生滑动,从而保证夹持力的稳定。这样,既不易将产品夹坏,又不容易使产品从夹臂中脱出,从而保证了夹具在夹取、夹持及转运过程中的稳定性。
14.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夹具,可夹取长度及宽度均超过1m、重量超过50kg的重物,因此,将其用在防盗门窗、铝合金门窗等产品的生产线下线处,能够实现产品的自动化夹取、转运、下线,不依赖人工,大大提高了此类板状产品在生产线上的下线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对人力成本的投入。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拆开钣金罩后、处于伸展状态下的结构俯视图。
18.图3是图2的a-a向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5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6是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其中:1、底座,2、第一夹臂,3、第二夹臂,4、第一滑轨,5、第二滑轨,6、第一安装座,7、第一滑块组,8、第二安装座,9、第二滑块组,10、第三安装座,11、气缸,13、中转齿轮,14、第一齿条,15、第二齿条,16、第一固定架,17、第二固定架,18、第五安装座,19、齿轮轴,20、第六安装座,21、第七安装座,22、限位板,23、螺栓滚轮轴承,24、防滑垫层,25、隔离罩,26、连接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24.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专用下线夹具,包括底座1、夹臂及动力机构,所述夹臂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夹臂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于底座1左、右滑动的自由度,两个所述夹臂分别为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底座1上,包括驱动部及传动部,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夹臂2连接,所述传动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夹臂2连接、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夹臂3连接。
25.在本实施例中,夹臂呈“n”状设计,依次包括固定板、抱板及与固定板相对设置的
托板,其中,固定板与底座1连接,抱板竖直设置、用于夹持板状产品,托板位于固定板的对侧,用于承托板状产品。
26.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分别沿底座1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4及第二滑轨5,所述第一夹臂2通过第一安装座6及第一滑块组7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4上,所述第二夹臂3通过第二安装座8及第二滑块组9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5上,使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之间的间距可调,从而实现夹臂的开合可调。
27.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夹臂实现自动开合,所述第一安装座6下方设置有第三安装座10,所述驱动部为气缸11,所述气缸11与外部气源连接,气缸11的固定端通过安装座支撑、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气缸11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三安装座10固定。利用气缸11的伸缩带动第三安装座10左右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安装座7上的第一夹臂2左右移动,从而实现了夹臂的自动开合。
28.进一步的,为了使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同时、对称地自动开合,如图2、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包括齿条及中转齿轮13,所述齿条包括第一齿条14及第二齿条15,所述第一齿条14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架16与所述第一夹臂2固定、另一端向第二夹臂3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齿条15的一端通过第二固定架17与所述第二夹臂3固定、另一端向第一夹臂2方向延伸;所述中转齿轮13通过第五安装座18及齿轮轴19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第一齿条14及第二齿条15分别设置在所述中转齿轮13的前后两侧、与所述中转齿轮13啮合。
29.气缸11通过带动第一安装座6及第一夹臂2运动,来带动第一固定架16及第一齿条14运动。中转齿轮13因为分别与第一齿条14及第二齿条15啮合,因此,在气缸11运动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一齿条14、中转齿轮13、第二齿条15、第二固定架17带动第二安装座8及其上的第二夹臂3做与第一夹臂2方向相反的滑动,且设置第一齿条14、第二齿条15为同一型号,因此,能够保证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的运动可以同时、同速进行。
30.而为了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夹具能够适应夹取不同尺寸的产品,只需要调节气缸11的进气量与出气量即可调节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的行程与间距,不需要调整机械结构,操作简单。
31.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由于采用齿轮齿条传动,不会发生传动打滑的现象,从而保证了第一夹臂2及第二夹臂3在夹取、夹持及夹具转运过程中的稳定,既不易将产品夹坏,又不易使产品从夹具上脱落,从而保证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夹具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32.进一步的,如图3、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齿条14及第二齿条15能够平稳传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座6固定,另一端通过第六安装座20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第二固定架1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座8固定,另一端通过第七安装座21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
33.如图2至图5所示,为了保证中转齿轮13与第一齿条14、第二齿条15的啮合效果,本实施例中,分别在第一齿条14、第二齿条15的光滑侧面处设置了用于将中转齿轮13与第一齿条14压紧、将中转齿轮13与第二齿条15压紧的压紧机构。其中,所述压紧机构包括限位板22及设置在限位板22上的螺栓滚轮轴承23;所述限位板22通过齿轮轴19设置在所述中转齿轮13的上方;所述螺栓滚轮轴承23的螺栓端固定在所述限位板22上、轴承端的侧面压紧所述齿条的光滑一侧的侧面;如图4所示,所述螺栓滚轮轴承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栓
滚轮轴承2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齿条14、第二齿条15的外侧。
34.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为了避免夹臂磨损产品表面,也为了避免产品在夹臂的内侧夹持面上发生滑动,本实施例中,在夹臂的内侧夹持面上设置有橡胶材质的防滑垫层24。
3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杂物进入传动部,本实施例中,在传动部外侧设置了隔离罩25。另外,为了便于将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夹具装配在外部的机械手上,本实施例中,在第五安装座18的下方设置了用于与外部机械手连接的连接法兰26。
3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