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压式喷雾泵、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95714发布日期:2022-09-03 03:1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储压式喷雾泵、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雾泵领域,特别是涉及储压式喷雾泵、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2.喷雾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洗发水、杀虫剂以及化妆品等,一般情况下,为了形成持续喷雾,需要使用压力容器,将液体装填在压力容器之后,需要对容器内部加压,这样必须使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容器,以承受容器内部的压力,这样会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在使用以及携带的过程中较为不便,例如不能携带上飞机等特殊场所。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储压式喷雾泵、喷雾装置。
4.一种储压式喷雾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5.主体,设有中空部,主体中空部两端分别设有上通孔和下通孔,
6.盖板,与主体固定,在上通孔位于将主体中空部与外界密封,盖板设有与主体中空部连通的盖板通孔,
7.外单向阀,位于下通孔位置,主体外侧的液体能够通过外单向阀流动至主体中空部,
8.活塞,与主体内壁抵接,在主体中空部中上下移动,将主体中空部分为上腔室和吸液腔,活塞设有活塞通孔,用于将上腔室和吸液腔连通,
9.内单向阀,位于活塞通孔位置,吸液腔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内单向阀流动至上腔室,
10.上泵杆,包括连通柱和侧边,连通柱设有与出液孔,所述连通柱穿过盖板通孔,侧边在主体中空部上下移动,
11.小活塞,位于主体内上泵杆与活塞之间,小活塞上侧设有密封柱,延伸至上泵杆连通柱的出液孔中将出液孔密封,小活塞与上泵杆之间形成储液腔,所述下活塞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将储液腔与下活塞下侧连通,
12.第一弹性件,位于小活塞与活塞之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内液体增加或减少过程中,所述小活塞密封柱与出液孔之间处于分开/闭合临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压式喷雾泵还包括下泵杆,所述下泵杆上侧与上泵杆侧边固定,所述下泵杆下侧与活塞固定,所述下泵杆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小活塞位于下泵杆的中空结构中,在下泵杆中空结构中上下移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泵杆下侧设有下连通孔,所述下连通孔与活塞位置的外单向阀相对设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活塞包括活塞主体,所述活塞主体的下侧设有上连通孔,所述上连通孔与下连通孔套接,所述上连通孔的外侧设有活塞侧壁,所述活塞侧壁与主体内壁/下泵杆内壁抵接,所述活塞主体设有连通孔,用于将上连通孔与活塞主体上侧连
通。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柱包括封堵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呈锥形,外侧设有倾斜面,所述封堵部通过连接部与活塞主体连接,所述上泵杆的连通柱和侧边连接处设有倾斜部,所述密封柱的连接部与上泵杆的倾斜部接触时,所述密封柱延伸至出液孔内。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压式喷雾泵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位于盖板的外侧,所述上泵杆向下移动时,所述复位弹性件被压缩/拉伸,消除施加在上泵杆向下的外力之后,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上泵杆向上移动,恢复至初始位置,
19.或所述复位弹性件位于活塞下侧的吸液腔内,所述复位弹性件位于盖板的外侧,所述上泵杆向下移动时,所述复位弹性件被压缩,消除施加在上泵杆向下的外力之后,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上泵杆向上移动,恢复至初始位置。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和复位弹性件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侧边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将主体内侧与外界连通,所述排气孔位于主体上侧靠近盖板位置。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泵杆连通柱与盖板通孔接触位置为倾斜结构,所述盖板通孔对应位置设有同样的倾斜结构,所述上泵杆向下按压移动时,所述上泵杆与盖板通孔之间形成间隙,所述上泵杆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上泵杆与盖板通孔通过倾斜结构抵接形成密封。
23.一种喷雾装置,采用上述储压式喷雾泵。
24.上述储压式喷雾泵、喷雾装置,通过设置吸液腔,在上泵杆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储存容器中的液体通过外单向阀进入吸液腔中,在吸液腔中液体增加,上泵杆继续上下移动时,吸液腔中的液体会通过内单向阀进入储液腔,随着储液腔内液体的增加,会推动小活塞向下移动,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同时小活塞的密封柱逐渐从出液孔中移出,在密封柱完全移出,储液腔与出液孔连通后,储液腔中的液体可以会以一定的速度从出液孔中喷出,在上泵杆继续上下移动后,吸液腔内的液体会持续进入储液腔,储液腔内液体增加,在上泵杆停止移动之后,第一弹性件需要恢复形变,小活塞向上移动,储液腔中的液体继续以一定的速度进入出液孔中,直至小活塞的密封柱完全将出液孔密封,在此时,第一弹性件依然处于被压缩状态,也就是说,最后从储液腔进入出液孔中的液体也是具有一定的速度,这样喷雾泵使用的过程中,尾端的雾化效果不会减弱,也会以一定速度喷出,从而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
25.同时,在小活塞密封柱与出液孔形成密封之后,可以将储液腔与外界分隔开,避免储液腔内的液体与外界接触,不会影响储液腔中液体的质量。
26.一种持续喷雾方法,包括:
27.储存容器,储存容器中有液体,以及
28.吸液腔,储存容器与吸液腔之间通过外单向阀分隔开,储存容器中的液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吸液腔,以及
29.储液腔,与吸液腔之间通过内单向阀分隔开,吸液腔中的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储液腔,储液腔容积增加,其中,通过进入储液腔内液体的增加使得储液腔一侧的小活塞移动来增加储液腔容积,所述小活塞设有密封柱,以及
30.出液孔,与储液腔连通,在小活塞的密封柱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以及
31.第一弹性件,作用于小活塞,储液腔容积增加时,小活塞压缩第一弹性件,
32.其中,储液腔内液体增加,小活塞移动,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此时储液腔中液体处于被压缩状态,
33.储液腔内液体继续增加,直至小活塞与出液孔之间出现间隙,液体从间隙处进入出液孔,此时从出液孔喷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速度,
34.储液腔内液体减少,直至小活塞的密封柱与出液孔闭合,从而将出液孔关闭,此时储液腔内液体处于被压缩状态。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小活塞密封柱与出液孔处于分开/闭合临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液体通过出液孔喷出时,储存容器中的液体可以持续进入吸液腔,和/或吸液腔中的液体可以持续进入储液腔。
37.上述持续喷雾方法,通过不断改变吸液腔容积大小,将储存容器中的液体吸入吸液腔中,以及将吸液腔中的液体压入储液腔中,这样,储液腔中液体会逐渐增加,小活塞被推动,第一弹性件被压缩,直至小活塞与出液孔之间出现间隙,这样,储液腔中的液体就会从出液孔中以一定的速度喷出,在该过程中,吸液腔的容积变化还在继续,储液腔中液体继续增加,吸液腔容积停止变化时,第一弹性件作用于小活塞,使其移动,这样,出液孔内依然会有液体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喷出,从而形成持续性的喷雾,直至小活塞的密封柱将出液孔封堵,在此时,第一弹性件依然是处于被压缩状态,这样,可以保证最后从储液腔中进入出液孔中的液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从而可以避免喷雾尾端雾化效果不好的现象。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二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实施例爆炸图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二实施例爆炸图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小活塞部分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上泵杆部分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下泵杆部分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实施例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6.图9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实施例上泵杆被向下按压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实施例上泵杆被向下按压、储液腔中储存有液体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实施例上泵杆处于初始位置,储液腔中储存有液体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4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弹性件、复位弹性件为非金属材质时爆炸图结构示意图;
5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储压式喷雾泵第一弹性件、复位弹性件为非金属材质时爆炸图结构示意图;
51.其中,1、主体;100、上通孔;101、下通孔;2、盖板;200、盖板通孔;3、外单向阀;4、活塞;110、吸液腔;401、活塞通孔;5、内单向阀;6、上泵杆;600、连通柱;601、侧边;602、出液孔;603、倾斜部;7、小活塞;700、密封柱;7001、封堵部;7002、连接部;701、活塞主体;702、上连通孔;703、活塞侧壁;704、连通孔;12、储液腔;8、第一弹性件;9、下泵杆;900、下连通孔; 10、复位弹性件; 11、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5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5.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储压式喷雾泵,包括
56.主体1,设有中空部,主体1中空部两端分别设有上通孔100和下通孔101,
57.盖板2,与主体1固定,在上通孔100位于将主体1中空部与外界密封,盖板2设有与主体1中空部连通的盖板通孔200,
58.外单向阀3,位于下通孔101位置,主体1外侧的液体能够通过外单向阀3流动至主体1中空部,
59.活塞4,与主体1内壁抵接,在主体1中空部中上下移动,将主体1中空部分为上腔室和吸液腔110,活塞4设有活塞通孔401,用于将上腔室和吸液腔110连通,
60.内单向阀5,位于活塞通孔401位置,吸液腔110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内单向阀5流动至上腔室,
61.上泵杆6,包括连通柱600和侧边,连通柱600设有与出液孔602,所述连通柱600穿过盖板通孔200,侧边在主体1中空部上下移动,
62.小活塞7,位于主体1内上泵杆6与活塞4之间,小活塞7上侧设有密封柱700,延伸至上泵杆6连通柱600的出液孔602中将出液孔602密封,小活塞7与上泵杆6之间形成储液腔12,所述下活塞4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将储液腔12与下活塞4下侧连通,
63.第一弹性件8,位于小活塞7与活塞4之间。
64.通过设置吸液腔110,在上泵杆6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储存容器中的液体通过外单向阀3进入吸液腔110中,在吸液腔110中液体增加,上泵杆6继续上下移动时,吸液腔110中
的液体会通过内单向阀5进入储液腔12,随着储液腔12内液体的增加,会推动小活塞7向下移动,第一弹性件8被压缩,同时小活塞7的密封柱700逐渐从出液孔602中移出,在密封柱700完全移出,储液腔12与出液孔602连通后,储液腔12中的液体可以会以一定的速度从出液孔602中喷出,在上泵杆6继续上下移动后,吸液腔110内的液体会持续进入储液腔12,储液腔12内液体增加,在上泵杆6停止移动之后,第一弹性件8需要恢复形变,小活塞7向上移动,储液腔12中的液体继续以一定的速度进入出液孔602中,直至小活塞7的密封柱700完全将出液孔602密封,在此时,第一弹性件8依然处于被压缩状态,也就是说,最后从储液腔12进入出液孔602中的液体也是具有一定的速度,这样喷雾泵使用的过程中,尾端的雾化效果不会减弱,也会以一定速度喷出,从而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
65.同时,在小活塞7密封柱700与出液孔602形成密封之后,可以将储液腔12与外界分隔开,避免储液腔12内的液体与外界接触,不会影响储液腔12中液体的质量。
66.在最初始使用时,上泵杆6向下移动,活塞4向下移动,然后上泵杆6向上移动,活塞4向上移动,此时外单向阀打开,储存容器中的液体通过外单向阀进入吸液腔110,上泵杆6向下移动,活塞4向下移动,外单向阀被关闭,由于吸液腔110中有一定的液体,因此,此时内单向阀打开,吸液腔110中的液体进入储液腔12中,上泵杆6向上移动,活塞4向上移动,外单向阀打开,内单向阀关闭,储存容器中液体通过外单向阀进入吸液腔110,上泵杆6向下移动,活塞4向下移动,外单向阀被关闭,内单向阀打开,吸液腔110中的液体进入储液腔12,这样,在上泵杆6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活塞4也同时上下移动,储存容器中的液体通过外单向阀、吸液腔110、内单向阀进入储液腔12,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吸液腔110以及储液腔12中都有液体剩余,因此,在再次使用时,可以快速形成喷雾。
67.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出液孔602最后喷出液体具有一定的速度,则需要此时储液腔12内的液体处于被压缩状态,这样,所述储液腔12内液体增加或减少过程中,所述小活塞7密封柱700与出液孔602之间处于分开/闭合临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8被压缩。也就是说,不论是储液腔12内液体增加或者是减少,第一弹性件8都是处于被压缩状态,这样,即使在出液孔602中液体喷出,储液腔12液体逐渐减少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8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也就是第一弹性件8始终会有一个力作用于小活塞7,使得小活塞7朝向盖板2方向移动,储液腔12内的液体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在出液孔602与储液腔12之间断开(小活塞7密封柱700将出液孔602密封)瞬间,最后进入出液孔602中的液体都是具有一定的速度,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使用该泵喷雾时,尾端喷出的液体也是具有一定的速度,从而雾化效果也会较好。
68.为了避免第一弹性件8与液体直接接触,在此时,所述储压式喷雾泵还包括下泵杆9,所述下泵杆9上侧与上泵杆6侧边固定,所述下泵杆9下侧与活塞4固定,所述下泵杆9的中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小活塞7位于下泵杆9的中空结构中,在下泵杆9中空结构中上下移动,进一步的,所述下泵杆9下侧设有下连通孔900,所述下连通孔900与活塞4位置的外单向阀3相对设置。
69.同时,所述小活塞7包括活塞主体7011,所述活塞主体7011的下侧设有上连通孔702,所述上连通孔702与下连通孔900套接,所述上连通孔702的外侧设有活塞侧壁703,所述活塞侧壁703与主体1内壁/下泵杆9内壁抵接,所述活塞主体7011设有连通孔704,用于将上连通孔702与活塞主体7011上侧连通。
70.也就是说,在此时,通过设置下泵杆9,可以将主体1内中空部分(上腔室部分)再次分隔,形成第一弹性件8的容纳空间和液体的流动空间,此时的流动空间通过上连通孔702和下连通孔900来实现,上连通孔702和下连通孔900相互套接,这样可以避免流动空间内的液体溢出到流动空间外侧,这样确保液体不会与第一弹性件8接触,在上泵杆6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下泵杆9跟随上泵杆6同步上下移动,在储液腔12内液体增加的时候,小活塞7相对于下泵杆9向下移动,也就是上连通孔702相对于下连通孔900向下移动,通过上连通孔702与下连通孔900的设置,可以用于对小活塞7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同时,上连通孔702和下连通孔900套接位置只有部分重叠,这样可以预留上连通孔702下移的位置空间。
71.同时,上连通孔702通过连通孔704与活塞主体7011上侧连通,即上连通孔702通过连通孔704与储液腔12连通,吸液腔110中的液体通过内单向阀5、下连通孔900、上连通孔702、连通孔704与储液腔12连通,在内单向阀5打开的情况下,吸液腔110中的液体可以经过内单向阀5、下连通孔900、上连通孔702、连通孔704流动至储液腔12中。
72.此时小活塞7中的活塞侧壁703与上连通孔702外侧之间存在间隙,这样第一弹性件8可以卡接在该间隙中,在小活塞7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8不会发生位置偏移,不会影响小活塞7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73.小活塞7主要是用于形成储液腔12,同时还需要控制出液孔602的开启和关闭,对于出液孔602的开启和关闭是通过小活塞7的位置来控制的,在小活塞7密封移动至出液孔602位置,将出液孔602堵塞时,就可以将出液孔602密封,从而将出液孔602关闭,小活塞7密封柱700移动至与出液孔602分离时,小活塞7密封柱700与出液孔602之间存在间隙,出液孔602与储液腔12连通,出液孔602开启,在此时,所述密封柱700包括封堵部7001、连接部7002,所述连接部7002的呈锥形,外侧设有倾斜面,所述封堵部7001通过连接部7002与活塞主体7011连接,所述上泵杆6的连通柱600和侧边连接处设有倾斜部603,所述密封柱700的连接部7002与上泵杆6的倾斜部603接触时,所述密封柱700延伸至出液孔602内。在此时,封堵部7001外径与出液孔602的内径相适配,在封堵部7001移动至出液孔602中时,可以将出液孔602封堵,将储液腔12与出液孔602之间分隔开,为了提高储液腔12与出液孔602之间的分隔效果,在此时,在封堵部7001的下侧设有连接部7002,连接部7002呈锥形,上泵杆6设有相对的倾斜部603,这样在小活塞7密封柱700(封堵部7001)与上泵杆6出液孔602出线密封时,密封部的连接部7002抵接在上泵杆6的倾斜部603位置,这样可以增加接触面积,实现更好的密封,可以在出液孔602被密封柱700密封时,提高密封效果,在停止使用(停止喷雾)时,实现静止状态的密封,将储液腔12与出液孔602分隔开,即将储液腔12与外界分隔开,避免储液腔12中的液体与外界连通,出现污染储液腔12中的液体的问题。
74.在使用的过程中,上泵杆6需要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为储压式喷雾泵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储压式喷雾泵还包括复位弹性件10,所述复位弹性件10位于盖板2的外侧,所述上泵杆6向下移动时,所述复位弹性件10被压缩/拉伸,消除施加在上泵杆6向下的外力之后,在复位弹性件10的作用下,所述上泵杆6向上移动,恢复至初始位置,
75.或如图2、图4所示,为储压式喷雾泵第二种实施例所述复位弹性件10位于活塞4下侧的吸液腔110内,所述复位弹性件10位于盖板2的外侧,所述上泵杆6向下移动时,所述复位弹性件10被压缩,消除施加在上泵杆6向下的外力之后,在复位弹性件10的作用下,所述上泵杆6向上移动,恢复至初始位置。即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将复位弹性件10设置在不同的
位置,只需要保证在上泵杆6下移之后,在复位弹性件10的作用下,上泵杆6会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76.同时,所述第一弹性件8和复位弹性件10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如图12、图13所示,采用的为非金属材质,对于第一弹性件8和复位弹性件10而言,只要能够储存一定的弹性势能即可,在挤压或拉伸变形之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样,就是实现小活塞7以及上泵杆6位置的复位。
77.当然,对于第一弹性件和复位弹性件的具体形状并非局限于附图中所记载的形状,其他能够提供弹力,在压缩后能够恢复形变的结构/形状均可。
78.在上泵杆6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效果,所述主体1侧边设有排气孔11,所述排气孔11将主体1内侧与外界连通,所述排气孔11位于主体1上侧靠近盖板2位置。所述上泵杆6连通柱600与盖板通孔200接触位置为倾斜结构,所述盖板通孔200对应位置设有同样的倾斜结构,所述上泵杆6向下按压移动时,所述上泵杆6与盖板通孔200之间形成间隙,所述上泵杆6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上泵杆6与盖板通孔200通过倾斜结构抵接形成密封。此时通过上泵杆6的外侧与盖板通孔200之间设置的倾斜结构抵接,从而实现密封,在向下按压上泵杆6之后,上泵杆6连通柱600外侧与盖板通孔200之间形成间隙,与排气孔11相通,实现回气,保证下泵杆9的正常按压,以及上下移动。
79.在此时,所有零部件的中轴线在同一竖直轴线上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移动的零部件也都是沿着竖直轴线上下移动,这样该储压式喷雾泵的体积占用较小,只需要在上泵体的上侧设置按头,即可以用于正常使用,整体结构简单,且由于各个零部件轴线都是处于同一轴线,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组装,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80.一种喷雾装置,采用上述储压式喷雾泵。采用上述喷雾泵,喷雾装置可以在储存容器不加压的情况下,实现连续喷雾,这样可以不需要采用金属罐体,减少生产成本。
81.一种持续喷雾方法,包括:
82.储存容器,储存容器中有液体,以及
83.吸液腔110,储存容器与吸液腔110之间通过外单向阀3分隔开,储存容器中的液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吸液腔110,以及
84.储液腔12,与吸液腔110之间通过内单向阀5分隔开,吸液腔110中的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储液腔12,储液腔12容积增加,其中,通过进入储液腔12内液体的增加使得储液腔12一侧的小活塞7移动来增加储液腔12容积,所述小活塞7设有密封柱700,以及
85.出液孔602,与储液腔12连通,在小活塞7的密封柱700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以及
86.第一弹性件8,作用于小活塞7,储液腔12容积增加时,小活塞7压缩第一弹性件8,
87.其中,储液腔12内液体增加,小活塞7移动,第一弹性件8被压缩,此时储液腔12中液体处于被压缩状态,
88.储液腔12内液体继续增加,直至小活塞7与出液孔602之间出现间隙,液体从间隙处进入出液孔602,此时从出液孔602喷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速度,
89.储液腔12内液体减少,直至小活塞7的密封柱700与出液孔602闭合,从而将出液孔602关闭,此时储液腔12内液体处于被压缩状态。
90.通过不断改变吸液腔110容积大小,将储存容器中的液体吸入吸液腔110中,以及将吸液腔110中的液体压入储液腔12中,这样,储液腔12中液体会逐渐增加,小活塞7被推
动,第一弹性件8被压缩,直至小活塞7与出液孔602之间出现间隙,这样,储液腔12中的液体就会从出液孔602中以一定的速度喷出,在该过程中,吸液腔110的容积变化还在继续,储液腔12中液体继续增加,吸液腔110容积停止变化时,第一弹性件8作用于小活塞7,使其移动,这样,出液孔602内依然会有液体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喷出,从而形成持续性的喷雾,直至小活塞7的密封柱700将出液孔602封堵,在此时,第一弹性件8依然是处于被压缩状态,这样,可以保证最后从储液腔12中进入出液孔602中的液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从而可以避免喷雾尾端雾化效果不好的现象。
91.在此时,为了保证喷雾尾端雾化更好的效果,其中,所述小活塞7密封柱700与出液孔602处于分开/闭合临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8被压缩。在临近状态(临近位置)时,第一弹性件8也是出于压缩状态,这样在可以保证最后从储液腔12中进入出液孔602中的液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从而可以避免喷雾尾端雾化效果不好的现象。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小活塞7密封柱700的长度/第一弹性件8初始被压缩量,从而来调整临近状态(临近位置)时出液孔602喷出液体的速度。
92.而为了延长持续喷雾的时间,在液体通过出液孔602喷出时,储存容器中的液体可以持续进入吸液腔110,和/或吸液腔110中的液体可以持续进入储液腔12。即在喷雾口出现喷雾之后,继续改变吸液腔110的容积,储存容器中更多的液体进入吸液腔110,吸液腔110更多的液体进入储液腔12,即使储液腔12中有液体通过出液孔602喷出,由于吸液腔110中液体进入储液腔12中速度较快,储液腔12中的液体会持续增加,这样在后续停止改变吸液腔110的容积之后,储液腔12中的液体也会持续喷出,直至储液腔12与出液孔602分隔开。
93.对于上述方法中涉及到的第一弹性件8,作用于小活塞7,储液腔12容积增加时,小活塞7压缩第一弹性件8,也可以为在储液腔12容积增加时,小活塞7拉伸第一弹性件8,即第一弹性件8被拉伸,此时的第一弹性件8拉伸小活塞7的方向为使储液腔12容积减小方向,即不管如何设置第一弹性件8,储液腔12容积增大时,第一弹性件8上的弹性势能增加,第一弹性件8的始终需要使得储液腔12容积减小变化。
9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