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13677发布日期:2022-08-20 04:0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上引连铸生产铜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上引连铸法生产的无氧铜杆具有纯度高、氧含量低、电阻率低、加工性能良好等优点,在电线电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铜杆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上引连铸法生产线主要由熔炼炉、保温炉、牵引系统和收线机等四部分组成,熔炼炉和保温炉一般采用工频感应电路,其工作原理相当于短路状态下工作的变压器,通电线圈相当于变压器的一次线圈,其熔沟相当于变压器的二次线圈,当一次线圈通电后,熔沟内的金属由于产生感应电流而被加热。当热量传到炉膛时,使炉膛内金属的温度不断上升,致使金属熔化,由牵引系统带动引棒将金属通过定型管引出。
3.目前,上引连铸炉采用手动上料的方式,即由人工将铜板从熔炼口放入。然而由于连铸炉附近温度较高,尽管工作人员佩戴了防护面罩,但还是会引起面部的不适,并且生产效率也会收到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上引连铸设备在上料方面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上料能力较强、有利于降低工作强度且提高生产效率的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横向轨道,所述横向轨道上设置有板车,所述板车用来盛放铜板,所述板车的行程末端的一侧设置有翻板机构,所述翻板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翻转支架,所述翻转支架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臂组件,所述导向臂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缸,所述驱动缸的两端分别与底板和翻转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横向轨道和翻板机构的上方设置有纵向轨道,所述纵向轨道的两端均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纵向轨道上设置有天车,所述天车上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端朝下且设置有平板,所述平板上设置有多个气动吸盘,所述第二连接座的底部并排设置有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外部设置有与其呈半包围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与第二连接座连接且其内部转动设置有夹持臂,所述夹持臂上远离其与壳体连接节点的一端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与第二气缸的活动端配合,所述夹持臂的另一端设置夹持头,所述夹持头的末端设置有夹持平面,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动设置有竖直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板。
6.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支架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包括与固定支架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角型部,所述角型部的开口朝下且其一端朝固定支架的中间方向延伸。
7.作为优选,所述翻转支架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远离固定支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护板。
8.作为优选,所述导向臂组件包括与翻转支架连接的第一导向臂,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朝固定支架方向倾斜的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二导向臂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臂的端部设置有与导向孔配合的导向轴。
9.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弹簧盒,所述弹簧盒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朝向天车的一端设置有接触头。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板车在横向轨道上移动可以将叠放成堆的铜板进行转移,由第一气缸带动气动吸盘吸取铜板并在天车的作用下可以摆放至翻板机构上,翻板机构可以将铜板翻转一个角度,由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下降配合并对铜板进行夹持就可以继续在天车的移动下转移至上引连铸炉的炉口;利用缓冲机构可以提高天车在行程两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上料能力较强、有利于降低工作强度且提高生产效率,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的主视图;
14.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翻转机构的侧视图;
15.以上各图中,1、横向轨道;2、板车;3、翻板机构;31、底板;32、固定支架;33、翻转支架;34、导向臂组件;341、第一导向臂;342、第二导向臂;343、导向孔;344、导向轴;35、驱动缸;36、导向板;361、连接部;362、角型部;37、第一护板;38、第二护板;4、纵向轨道;5、缓冲机构;51、弹簧盒;52、弹簧;53、接触头;6、天车;7、第一连接座;8、第二连接座;9、第一气缸;10、平板;11、气动吸盘;12、第二气缸;13、第三气缸;14、壳体;15、夹持臂;151、夹持头;16、推杆;17、夹持板;18、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8.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铜合金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横向轨道1,横向轨道1上设置有板车2,板车2用来盛放铜板,板车2的行程末端的一侧设置有
翻板机构3,翻板机构3包括底板31,底板31上设置有固定支架32,固定支架32的一侧设置有翻转支架33,翻转支架33的下方设置有导向臂组件34,导向臂组件34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缸35,驱动缸35的两端分别与底板31和翻转支架33转动连接,横向轨道1和翻板机构3的上方设置有纵向轨道4,纵向轨道4的两端均设置有缓冲机构5,纵向轨道4上设置有天车6,天车6上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座7和第二连接座8,第一连接座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气缸9,第一气缸9的活动端朝下且设置有平板10,平板10上设置有多个气动吸盘11,第二连接座8的底部并排设置有第二气缸12和第三气缸13,第二气缸12的外部设置有与其呈半包围的壳体14,壳体14的顶部与第二连接座8连接且其内部转动设置有夹持臂15,夹持臂15上远离其与壳体14连接节点的一端设置有推杆16,推杆16与第二气缸12的活动端配合,夹持臂15的另一端设置夹持头151,夹持头151的末端设置有夹持平面,第三气缸13的活动设置有竖直的夹持板17,夹持板17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板18。
19.具体地,板车2在横向轨道1上移动可以将叠放成堆的铜板进行转移;第一气缸9驱动气动吸盘11下降至铜板上方吸取铜板,第一气缸9反向驱动气动吸盘11可以带动铜板上升;铜板和第一气缸9在天车6的作用下可以朝翻板机构3方向移动,直到将铜板释放至翻板机构3;翻板机构3可以将铜板翻转至倾斜状态;第二气缸12和第三气缸13下降的同时,由第二气缸12下压推杆16,推杆16带动夹持臂15绕夹持臂15与壳体14的铰接点摆动,摆动的同时将铜板拨转至与夹持板17接触,直到夹持头151的夹持平面完全抵靠在铜板表面,且铜板的顶部定在限位板18的底面,铜板则被完全夹紧;天车6继续沿纵向轨道4移动,就可以带动被夹持的铜板转移至上引连铸炉的炉口并实现释放上料。两个缓冲机构5作为天车6在纵向轨道4上的两个行程终端,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天车6运动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保证其移动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上料能力较强、有利于降低工作强度且提高生产效率。
20.为了提高上料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导向板36来对铜板从吸盘吸引端释放的终点姿势进行限定。具体地,固定支架32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导向板36,导向板36包括与固定支架32连接的连接部361,连接部361上设置有角型部362,角型部362的开口朝下且其一端朝固定支架32的中间方向延伸。这样的话,铜板从吸盘的吸引端被释放,铜板落在角型部362,角型部362产生压缩变形,而铜板在角型部362的反作用下可以与翻转支架33的铜板方位相对,有利于保证翻转支架33将铜板翻转之后的姿势在可控范围内,较小铜板被夹持送料的误差,进而提高上料的准确性。
2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翻转支架33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护板37,第一护板37远离固定支架3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护板38。第一护板38用来对铜板的两侧进行限位,而第二护板38则避免铜板被翻转之后而脱离翻转支架33。
22.为了提高翻转支架33的翻转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向臂组件34包括与翻转支架33连接的第一导向臂341,底板31上设置有朝固定支架32方向倾斜的第二导向臂342,第二导向臂342上设置有导向孔343,第一导向臂341的端部设置有与导向孔配合的导向轴344。翻转支架33在被驱动缸35驱动之后开始翻转,而第一导向臂与第二导向臂342可以产生相对运动,如导向轴344沿着导向孔343的设计路线进行移动,直到翻转支架33的顶面与第二导向臂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同时再由第一导向臂341作为支撑臂来保证翻转支架33在翻转重点的稳定性,便于夹持臂15与夹持板17将翻转支架33上的铜板取走,
23.为了提高缓冲机构5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机构5包括弹簧盒51,弹簧盒5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52,弹簧52朝向天车6的一端设置有接触头53。接触头53可与天车6的端部接触,弹簧52则用来蓄能放能。本缓冲机构5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较低且实用性较强。
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