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7726发布日期:2022-09-03 01:49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用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纸质卫生用品的制作过程中,如纸尿裤,为了确保纸尿裤的稳定穿着以及穿着时的贴身效果,通常需要将一些弹性带材料贴合于纸尿裤本体上,如纸尿裤的腰围或防侧漏护围处,在纸尿裤的生产线中,当将制作完成的弹性腰围贴合到纸尿裤本体上时,往往需要先将弹性腰围转动90
°
,才能方便实现弹性腰围与纸尿裤本体之间的准确贴合,由此在生产线中通常会使用弹性腰围转向装置实现对弹性腰围进行向前输送及转向,为了迎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呈三角形状的纸尿片,为了确保纸尿片两侧护围处的防侧漏效果,通常会设置有弹性橡筋,由于其无法使用该弹性腰围转向装置进行输送及转向,通常需要借助一些手工工序进行制作,导致制作效率较为一般,且设置有弹性橡筋的纸尿片在穿戴时的舒适性也较为一般,为此,一些厂家采用弹性泡沫带对弹性橡筋进行替代,弹性泡沫带的宽度相比弹性橡筋来说更宽,可提高纸尿片在穿戴时的舒适性,由于纸尿片两侧的防侧漏护围上均需要设置弹性泡沫带,两条弹性泡沫带在纸尿片上是呈八字形布置的,由于现有的弹性腰围转向装置一次只能对一条弹性腰围进行输送及转向,无法很好的满足将两条弹性泡沫带同时进行输送并实现八字形转向的生产需求,由此一来,在该纸尿片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就需要设计有专门的弹性泡沫带八字形转向装置进行运输及转向,以将两条平行输送的弹性泡沫带转向成八字形进行转移以便后续的准确贴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新颖,可同时对两条弹性带材料进行吸附,并满足八字形转向的生产需求的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包括支架、驱动轴、轴套、转动座、摆动转向总成、摆动驱动组件、吸附组件和配风组件,轴套固定安装于支架上,转动座可转动的套设于轴套外,驱动轴可转动的安装于轴套内,驱动轴的一端穿出轴套并与转动座固定连接,转动座的外圆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组摆动转向总成,摆动转向总成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摆动转向组件,摆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摆动转向组件进行同步反向摆动并使两个摆动转向组件在平行状态与八字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吸附组件设于摆动转向组件上,配风组件用于给吸附组件提供负压并使吸附组件对弹性带材料进行吸附。
5.进一步的,摆动转向组件上设有两个吸附组件,两个吸附组件分别用于对弹性带材料的两端进行吸附,两个吸附组件均通过拉伸机构设于摆动转向组件上,拉伸机构用于带动两个吸附组件进行同步反向移动。
6.进一步的,摆动转向组件包括摆动板、转动轴和轴承座,轴承座固定安装于转动座
上,转动轴可转动的安装于轴承座上,转动轴上端固定连接有摆动板,转动座内设有转动腔,摆动驱动组件设于转动腔内,转动轴下端与摆动驱动组件传动连接。
7.进一步的,拉伸机构包括拉伸板、导轨滑块组件和拉伸驱动组件,拉伸板为两个并均通过相应的导轨滑块组件与摆动板滑动连接,拉伸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拉伸板进行同步反向移动。
8.进一步的,拉伸驱动组件包括齿轮和两个齿排,两个齿排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拉伸板下端,齿轮设于两个齿排之间,齿轮与齿排啮合传动,齿轮固定安装于安装板上,安装板的两端均通过固定棒固定连接于轴承座上,摆动板上设有两个可使固定棒穿过的弧形槽口。
9.进一步的,摆动驱动组件包括槽轮、夹紧块、连接轴和滚动件,槽轮固定套设于轴套外侧,槽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环形导引槽,夹紧块的一端与转动轴下端固定连接,夹紧块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下端安装有可转动的滚动件,摆动转向总成上的两个滚动件分别嵌设于两个环形导引槽内且二者之间滚动配合。
10.进一步的,环形导引槽展开后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第一水平段为两个,第二水平段设于两个第一水平段之间并通过两个倾斜段分别与两个第一水平段进行连接。
11.进一步的,吸附组件包括第一风管、底壳和上盖,上盖固定安装于底壳上端且二者之间合围形成有吸附腔,第一风管固定安装于底壳一侧表面并与吸附腔相通,上盖的上端面设有多个与吸附腔相通的吸附孔。
12.进一步的,配风组件包括吸风板、风罩和第二风管,吸风板及风罩均为两个并分别设于转动座的两侧,风罩套设于吸风板外侧且二者之间间隙配合,其中一个吸风板固定安装于轴套上,另一个吸风板固定安装于支架上,两个风罩均固定安装于转动座上,风罩的外圆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固定设有多个连接管,连接管与相应一侧的吸附组件一一对应并通过通气管道进行连通,吸风板内设有贯穿其外圆周面的吸风槽,吸风槽与部分连接管相通,吸风板的一侧表面设有多个与吸风槽相通的通孔,吸风板上于通孔处固定安装有第二风管。
13.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整体结构新颖,通过在两个摆动转向组件上均设有吸附组件,在配风组件提供负压的作用下,从而便于同时对两条弹性带材料进行吸附,并在摆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可使得两个摆动转向组件进行同步反向摆动并从平行状态切换至八字形状态,从而使得两条弹性带材料从平行位置转向至八字形位置,并在转动座的旋转带动下,保持八字形位置并旋转向前输送至贴合位置,以便后续的准确贴合,从而可很好满足两条弹性带材料八字形转向的生产需求,并有效确保整体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5.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4为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摆动转向组件、拉伸机构及摆动驱动组件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19.图6为摆动转向组件、拉伸机构及摆动驱动组件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20.图7为拉伸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为槽轮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9为齿轮与齿排啮合传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0为摆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1为摆动转向组件在平行状态与八字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的状态示意图。
25.图中:1-支架;21-驱动轴;22-轴套;3-转动座;31-转动腔;4-摆动转向组件;41-摆动板;411-弧形槽口;42-转动轴;43-轴承座;5-摆动驱动组件;51-槽轮;511-环形导引槽;5111-第一水平段;5112-第二水平段;5113-倾斜段;52-夹紧块;53-连接轴;54-滚动件;6-吸附组件;61-第一风管;62-底壳;621-吸附腔;63-上盖;631-吸附孔;7-配风组件;71-吸风板;711-吸风槽;712-通孔;72-风罩;721-连接管;73-第二风管;8-拉伸机构;81-拉伸板;82-导轨滑块组件;83-拉伸驱动组件;831-齿轮;832-齿排;833-安装板;834-固定棒;9-弹性带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7.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包括支架1、驱动轴21、轴套22、转动座3、摆动转向总成、摆动驱动组件5、吸附组件6和配风组件7,所述轴套22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转动座3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轴套22外,所述驱动轴21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套22内,所述驱动轴21的一端穿出所述轴套22并与所述转动座3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座3的外圆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组所述摆动转向总成,所述摆动转向总成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摆动转向组件4,所述摆动驱动组件5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进行同步反向摆动并使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在平行状态与八字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吸附组件6设于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上,所述配风组件7用于给所述吸附组件6提供负压并使所述吸附组件6对弹性带材料9进行吸附。
28.通过在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上均设有所述吸附组件6,在所述配风组件7提供负压的作用下,从而便于同时对两条弹性带材料9进行吸附,并在所述摆动驱动组件5的带动下,可使得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进行同步反向摆动并从平行状态切换至八字形状态,从而使得两条弹性带材料9从平行位置转向至八字形位置,并在所述转动座3的旋转带动下,保持八字形位置并旋转向前输送至贴合位置,以便后续的准确贴合,从而可很好满足两条弹性带材料9八字形转向的生产需求,并有效确保整体的生产效率。
29.优选的,所述摆动转向总成的数量为6-10个,所述驱动轴2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从而便于带动所述转动座3进行转动,所述弹性带材料9可选用弹性泡沫带。
30.此外,所述转动座3通过第一轴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套22外,所述驱动轴21通过第二轴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套22内。
31.如图3所示,优选的,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上设有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分别用于对所述弹性带材料9的两端进行吸附,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均通过拉伸机构8设于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上,所述拉伸机构8用于带动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进行同步反向
移动,由于弹性带材料9在放松时会处于收缩状态,通过所述拉伸机构8的设置,便于带动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上的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进行同步反向移动,当使得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之间的间距增大时,可对所述弹性带材料9起到相应的拉伸作用,以保证所述弹性带材料9在贴合位置时处于拉伸状态,当贴合后,可使得纸尿片两侧防侧漏护围处在放松后出现折皱,以进一步使得防侧漏护围处具有较好的弹性伸缩效果,从而在使用过程中起到更好的贴身效果。
32.如图5和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包括摆动板41、转动轴42和轴承座43,所述轴承座43固定安装于所述转动座3上,所述转动轴42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承座43上,所述转动轴42上端固定连接有所述摆动板41,所述转动座3内设有转动腔31,所述摆动驱动组件5设于所述转动腔31内,所述转动轴42下端与所述摆动驱动组件5传动连接,由此可通过所述摆动驱动组件5带动所述转动轴4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摆动板41进行摆动转向,并由此使得所述摆动板41上的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一同进行摆动转向,此外,所述转动轴42通过第三轴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承座43内。
33.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具体的,所述拉伸机构8包括拉伸板81、导轨滑块组件82和拉伸驱动组件83,所述拉伸板81为两个并均通过相应的所述导轨滑块组件82与所述摆动板41滑动连接,所述拉伸驱动组件83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拉伸板81进行同步反向移动,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拉伸板81上,通过所述导轨滑块组件82的设置,可对所述拉伸板81的移动起到相应的导向作用,并有效确保所述拉伸板81移动时的平稳性及顺畅性,同时在所述拉伸驱动组件83的带动下进行同步反向移动,从而使得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进行同步反向移动,由此改变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之间的间距。
34.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具体的,所述拉伸驱动组件83包括齿轮831和两个齿排832,两个所述齿排832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拉伸板81下端,所述齿轮831设于两个所述齿排832之间,所述齿轮831与所述齿排832啮合传动,所述齿轮831固定安装于安装板833上,所述安装板833的两端均通过固定棒834固定连接于所述轴承座43上,即所述齿轮831与所述轴承座43均处于固定状态,当所述摆动板41跟随所述转动轴42的转动进行摆动转向时,也会使得所述拉伸板81一同进行摆动转向,并相对使得两个所述齿排832绕着所述齿轮831进行转动,通过所述齿排832与所述齿轮831的啮合传动,由此便会使得两个所述拉伸板81在摆动转向的同时也会进行同步反向移动,从而使得两个所述拉伸板81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即使得两个所述吸附组件6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通过采用此结构,其结构简单、实用可靠,无需额外的驱动源对所述拉伸板81的移动进行驱动,通过利用所述摆动板41的摆动转向实现所述拉伸板81的移动,能准确的确保两个所述拉伸板81在进行摆动转向的同时同步反向移动,从而很好的保证该转向拉伸装置进行转向拉伸动作的精度及准确性,此外,所述摆动板41上设有两个可使所述固定棒834穿过的弧形槽口411,由此可避免在所述摆动板41摆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固定棒834发生干涉,另外,所述转动轴42与所述齿轮831及所述安装板833之间还设有第四轴承,以进一步确保所述齿轮831及所述安装板833安装位置的稳定。
35.如图7所示,此外,优选的,所述拉伸板81呈l字形状,从而在确保所述吸附组件6稳定安装的同时,也能很好的确保所述齿排832的稳定安装。
36.此外,所述导轨滑块组件82包括导轨和两个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相适配且
二者之间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轨固定安装于所述摆动板41上端,所述滑块固定安装于所述齿排832下端,且由于所述齿排832固定安装于所述拉伸板81下端,由此实现所述拉伸板81与所述摆动板41之间的滑动连接。
37.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摆动驱动组件5包括槽轮51、夹紧块52、连接轴53和滚动件54,所述槽轮51固定套设于所述轴套22外侧,所述槽轮51的外圆周面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环形导引槽511,所述夹紧块5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轴42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夹紧块5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所述连接轴53,所述连接轴53下端安装有可转动的所述滚动件54,所述摆动转向总成上的两个所述滚动件54分别嵌设于两个所述环形导引槽511内且二者之间滚动配合,通过采用此结构,当所述滚动件54随着所述转动座3的转动在所述环形导引槽511内移动时,可使得所述连接轴53与所述转动轴42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并通过所述夹紧块52带动所述转动轴42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摆动板41进行摆动转向,由此实现相应的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在平行状态与八字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此外,优选的,所述滚动件54为滚针轴承。
38.如图8和图11所示,具体的,所述环形导引槽511展开后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水平段5111和第二水平段5112,所述第一水平段5111为两个,所述第二水平段5112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段5111之间并通过两个倾斜段5113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段5111进行连接,当所述滚动件54处于所述第一水平段5111内时,此时,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处于平行状态,当所述滚动件54处于所述第二水平段5112内时,此时,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处于八字形状态,可通过对所述第一水平段5111与所述第二水平段5112之间的间距大小进行设置,以使得两个所述摆动转向组件4在摆动转向之后二者之间的夹角在40
°
至50
°
之间,而所述倾斜段5113用于起到过渡作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环形导引槽511上的所述第二水平段5112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所述环形导引槽511上的所述第一水平段5111之间的间距。
39.如图4所示,具体的,所述吸附组件6包括第一风管61、底壳62和上盖63,所述上盖63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壳62上端且二者之间合围形成有吸附腔621,所述第一风管61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壳62一侧表面并与所述吸附腔621相通,所述上盖63的上端面设有多个与所述吸附腔621相通的吸附孔631,从而可将弹性带材料9很好的吸附在所述上盖63的上端面,此外,所述底壳62固定安装于所述拉伸板81上,优选的,所述上盖63的上端面为倾斜面且设有所述吸附孔631的一侧低于另一侧,由此可使得两个所述上盖63上端之间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形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弹性带材料9被吸附时的稳定性,此外,优选的,所述吸附孔631的数量为4-6个。
40.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所述配风组件7包括吸风板71、风罩72和第二风管73,所述吸风板71及所述风罩72均为两个并分别设于所述转动座3的两侧,所述风罩72套设于所述吸风板71外侧且二者之间间隙配合,其中一个所述吸风板71固定安装于所述轴套22上,另一个所述吸风板71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两个所述风罩72均固定安装于所述转动座3上,所述风罩72的外圆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固定设有多个连接管721,所述连接管721与相应一侧的所述吸附组件6一一对应并通过通气管道进行连通,即所述连接管721通过相应的通气管道与所述吸附组件6上的第一风管61相连通,同时由于所述风罩72可随着所述转动座3一同进行转动,从而可很好的保持所述连接管721与所述第一风管61的一一对应,以便
于通气管道的稳定安装布置,此外,所述吸风板71内设有贯穿其外圆周面的吸风槽711,所述吸风槽711与部分所述连接管721相通,所述吸风板71的一侧表面设有多个与所述吸风槽711相通的通孔712,所述吸风板71上于所述通孔712处固定安装有所述第二风管73,所述第二风管73用于与负压源相连通,从而保持对所述吸风槽711提供负压,当所述转动座3在转动过程中使得相应的部分连接管721与所述吸风槽711相通时,即可使得相应的部分吸附组件6内产生负压,以实现对弹性带材料9的稳定吸附,与此同时,也会使得相应的其余连接管721与所述吸风槽711相错开,从而使得相应的其余吸附组件6内的负压消失,以便于实现对弹性带材料9的释放。
4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包括固定板、安装座和前侧板,即所述轴套22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轴套22下方并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前侧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另一个所述吸风板71固定安装于所述前侧板上,此外,所述驱动轴21的一端还通过带座轴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前侧板上,所述转动座3包括座体和盖板,所述座体内设有向一侧敞开的所述转动腔31,所述盖板固定安装于所述转动腔31开口处,即其中一个所述风罩72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上,另一个所述风罩72固定连接于所述盖板上,另外,所述座体通过第一轴承安装于所述轴套22上,从而实现所述转动座3与所述轴套22的转动连接,所述盖板通过涨套与所述驱动轴21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所述驱动轴21与所述转动座3的固定连接。
42.此外,优选的,所述吸风板71上的所述通孔712数量为3-5个。
43.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八字形转向拉伸装置进行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44.步骤1:平行布置的两条弹性带材料9被两个摆动转向组件4上的吸附组件6同时进行吸附,且摆动转向组件4上的两个吸附组件6分别对弹性带材料9的两端进行吸附,而后,摆动转向组件4随着转动座3的转动向前旋转输送;
45.步骤2:在转动座3转动的过程中,在摆动驱动组件5的带动下可使得两个摆动转向组件4进行同步反向摆动并使两个摆动转向组件4从平行状态切换至八字形状态,从而实现两条弹性带材料9从平行位置转向至八字形位置,同时在摆动转向组件4摆动转向的过程中,在拉伸机构8的带动下可使得摆动转向组件4上的两个吸附组件6进行同步反向移动并使二者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实现弹性带材料9的拉伸;
46.步骤3:保持处于八字形位置的两条弹性带材料9随着转动座3的转动向前旋转输送至贴合位置,并在贴合后对弹性带材料9进行释放;
47.步骤4:随着转动座3的持续转动,再次在摆动驱动组件5的带动下使得两个摆动转向组件4进行同步反向摆动并使两个摆动转向组件4从八字形状态切换至平行状态,同时在摆动转向组件4摆动的过程中,再次在拉伸机构8的带动下使得摆动转向组件4上的两个吸附组件6进行同步反向移动并使二者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使摆动转向组件4上的两个吸附组件6回缩复位,以进入下一循环。
48.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