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4039发布日期:2022-11-02 23:08阅读:59来源:国知局
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张紧卡箍,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属于矿井提升辅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矿山企业的立井提升绳锁绳器装置具有很多种类,例如插销式锁绳器、螺栓式锁绳器、卡扣式锁绳器,这些锁绳器均是布置在大型工字钢梁上端,用于卡住提升绳。
3.但是在将立井提升绳更换后,单纯采用锁绳器无法对新绳进行张紧,新绳在没有张紧后,会造成更换后的新绳冗长量过大,导致后期的旧绳头无法截断以及增加新绳的调绳量,甚者楔形环上端的余绳绕圈导致其受力后损坏。
4.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锁绳器无法对新绳进行张紧,新绳在没有张紧后,会造成更换后的新绳冗长量过大,导致后期的旧绳头无法截断以及增加新绳的调绳量,甚者楔形环上端的余绳绕圈导致其受力后损坏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7.一种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包括锁绳器本体,以及活动设置在所述锁绳器本体内部的两个锁芯,所述锁绳器本体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卡箍本体,两个所述卡箍本体之间设置有多个双头螺栓,所述卡箍本体上设置有固定套,所述锁绳器本体的上方设置有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输出端通过多个第一钢丝绳与两个所述固定套相连接,所述液压油缸远离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连接有钢架。
8.优选的,所述钢架上设置有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设置有手拉葫芦,所述手拉葫芦与两个所述锁芯之间通过多个链条相连接。
9.优选的,所述卡箍本体的顶部设置为弧形。
10.优选的,所述卡箍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软垫。
11.优选的,所述软垫与所述卡箍本体之间通过多个螺杆相连接。
12.优选的,所述锁绳器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盖板。
13.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滑轨的顶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限位板相配合的齿板。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螺纹转动连接。
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开设有防滑纹。
16.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限位伸缩杆,所述限位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通过卡箍本体、双头螺栓、固定套、液压油缸、第一钢丝绳和钢架的设置,将两个卡箍本体安装在锁绳器本体上后,转动双头螺栓调整卡箍本体在锁绳器本体上的位置,避免对锁芯造成阻挡,使卡箍本体与锁绳器本体形成一个整体,将提升绳在锁绳器本体中锁紧后,操作液压油缸通过第一钢丝绳对卡箍本体进行拉动,使得卡箍本体带动锁绳器本体进行上提,并同时保证能够可靠的对其进行下放,从而在对更换的提升绳进行锁紧的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张紧,避免后期的旧绳头无法截断以及增加新绳的调绳量,甚者楔形环上端的余绳绕圈导致其受力后损坏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18.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卡箍本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齿板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防滑纹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软垫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锁绳器本体,2-锁芯,3-卡箍本体,4-双头螺栓,5-固定套,6-液压油缸,7-第一钢丝绳,8-钢架,9-第二钢丝绳,10-手拉葫芦,11-链条,12-软垫,13-螺杆,14-滑轨,15-固定板,16-盖板,17-支撑板,18-支撑杆,19-限位板,20-齿板,21-防滑纹,22-限位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6.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包括锁绳器本体1,以及活动设置在锁绳器本体1内部的两个锁芯2,锁绳器本体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卡箍本体3,两个卡箍本体3之间设置有多个双头螺栓4,卡箍本体3上设置有固定套5,锁绳器本体1的上方设置有液压油缸6,液压油缸6的输出端通过多个第一钢丝绳7与两个固定套5相连接,液压油缸6远离第一钢丝绳7的一端连接有钢架8,通过卡箍本体3、双头螺栓4、固定套5、液压油缸6、第一钢丝绳7和钢架8的设置,将两个卡箍本体3安装在锁绳器本体1上后,转动双头螺栓4调整卡箍本体3在锁绳器本体1上的位置,避免对锁芯2造成阻挡,使卡箍本体3与锁绳器本体1形成一个整体,将提升绳在锁绳器本体1中锁紧后,操作液压油缸6通过第一钢丝绳7对卡箍本体3进行拉动,使得卡箍本体3带动锁绳器本体1进行上提,并同时保证能够可靠的对其进行下放,从而在对更换的提升绳进行锁紧的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张紧,避免后期的旧绳头无法截断以及增加新绳的调绳量,甚者楔形环上端的余绳绕圈导致其受力后损坏的问题发生。
2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钢架8上设置有第二钢丝绳9,第二钢丝绳9的一端设置有手拉葫芦10,手拉葫芦10与两个锁芯2之间通过多个链条11相连接,卡箍本体3的顶部设置为弧形,卡箍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软垫12。通过第二钢丝绳9、手拉葫芦10
和链条11的设置,拉动手拉葫芦10上的绳索能够通过链条11对锁芯2进行拉动,使锁芯2松动,便于对新更换的提升绳进行下放,通过将卡箍本体3的顶部设置为弧形,能够避免卡箍本体3受力较大后沿棱角处撕裂,通过软垫12的设置,能够对锁绳器本体1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卡箍本体3对锁绳器本体1底部造成的磨损。
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软垫12与卡箍本体3之间通过多个螺杆13相连接,锁绳器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滑轨14,滑轨14上设置有固定板15,固定板15上设置有盖板16,固定板15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17,支撑板17上设置有支撑杆18,支撑杆18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19,滑轨14的顶部设置有多个与限位板19相配合的齿板20。通过螺杆13的设置,将软垫12通过多个螺杆13与卡箍本体3连接,便于在软垫12出现破损后对其进行拆卸更换,通过滑轨14、固定板15和盖板16的设置,推动固定板15使其在滑轨14上滑动来带动盖板16移动,将盖板16移动覆盖在锁绳器本体1的顶部,能够防止异物落入锁绳器本体1与锁芯2之间的间隙中,避免影响锁绳器本体1和锁芯2的正常使用,通过支撑板17、支撑杆18、限位板19和齿板20的设置,推送支撑杆18使其带动限位板19下降,将限位板19与齿板20啮合后,能够对盖板16起到固定的作用,使其覆盖的更加稳定,防止松脱。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杆18与支撑板17之间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支撑杆18上开设有防滑纹21,限位板19上设置有限位伸缩杆22,限位伸缩杆22的一端与支撑板17相连接。通过将支撑杆18与支撑板17进行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更加稳定,能够防止支撑杆18松动,使限位板19与齿板20之间的啮合更加稳定,通过防滑纹21的设置,能够便于对支撑杆18进行转动,防止出现手滑的情况,通过限位伸缩杆22的设置,能够对限位板19起到限位的作用,使限位板19能够稳定的进行下降,避免晃动,进而精准的与齿板20进行啮合。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的工作过程如下:
31.步骤1:首先运用锁绳器本体1和锁芯2对新更换的提升绳进行锁紧,然后将两个卡箍本体3安装在锁绳器本体1上,并通过转动双头螺栓4调整两个卡箍本体3的位置,防止卡箍本体3对锁芯2造成阻挡;
32.步骤2:然后在卡箍本体3上安装固定套5,在钢架8上安装液压油缸6,将液压油缸6的一端通过两个第一钢丝绳7与两个固定套5连接,液压油缸6的一端不断的进行伸缩,通过第一钢丝绳7对卡箍本体3和锁绳器本体1形成的整体进行拉动,从而对锁紧在锁绳器本体1中的新绳进行张紧,避免松弛。
33.综上,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本实施例的立井提升绳张紧卡箍,通过第二钢丝绳9、手拉葫芦10和链条11的设置,拉动手拉葫芦10上的绳索能够通过链条11对锁芯2进行拉动,使锁芯2松动,便于对新更换的提升绳进行下放,通过将卡箍本体3的顶部设置为弧形,能够避免卡箍本体3受力较大后沿棱角处撕裂,通过软垫12的设置,能够对锁绳器本体1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卡箍本体3对锁绳器本体1底部造成的磨损,通过螺杆13的设置,将软垫12通过多个螺杆13与卡箍本体3连接,便于在软垫12出现破损后对其进行拆卸更换,通过滑轨14、固定板15和盖板16的设置,推动固定板15使其在滑轨14上滑动来带动盖板16移动,将盖板16移动覆盖在锁绳器本体1的顶部,能够防止异物落入锁绳器本体1与锁芯2之间的间隙中,避免影响锁绳器本体1和锁芯2的正常使用,通过支撑板17、支撑杆18、限位板19和齿板20的
设置,推送支撑杆18使其带动限位板19下降,将限位板19与齿板20啮合后,能够对盖板16起到固定的作用,使其覆盖的更加稳定,防止松脱,通过将支撑杆18与支撑板17进行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更加稳定,能够防止支撑杆18松动,使限位板19与齿板20之间的啮合更加稳定,通过防滑纹21的设置,能够便于对支撑杆18进行转动,防止出现手滑的情况,通过限位伸缩杆22的设置,能够对限位板19起到限位的作用,使限位板19能够稳定的进行下降,避免晃动,进而精准的与齿板20进行啮合。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