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周转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壳体周转箱。
背景技术:2.发动机壳体设置在发动机的外部具有保护发动机,降低发动机噪音的功用。厂家在生产出发动机壳体后,需要将生产完成后的发动机壳体运输至发动机厂家进行装配,而发动机壳体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因包装不到位出现损伤的情况。
3.申请号201620923583.x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壳体吸塑包装结构,包括经真空吸塑成型的吸塑托盘本体,在吸塑托盘本体上设置容纳腔单元,容纳单元包括凹槽腔体和凸起腔体,凹槽腔体包括用于容纳发动机壳主体的主凹槽腔体和副凹槽腔体,凸起腔体包括第一凸起腔体和第二凸起腔体,在主凹槽腔体和/或副凹槽腔体内壁开设有易于发动机壳主体放置和取出的凹台,在第一凸起腔体或第二凸起腔体设有易于发动机壳主体放置和取出的凸台,主凹槽腔体和副凹槽腔体是连通的整体结构。
4.上述多个吸塑托盘本体堆叠不稳定,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发生翻倒,致使内部发动机壳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发动机壳体周转箱,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个吸塑托盘本体堆叠不稳定,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发生翻倒,致使内部发动机壳体损坏的技术问题。
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发动机壳体周转箱,包括:
7.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一空腔,所述箱体的上端开口设置;
8.若干个分隔组件,各个所述分隔组件上下叠置于所述空腔内,各个所述分隔组件均包括垫板及花格,所述花格用于放置于所述垫板上,用以分隔出多个用于放置发动机壳体的放置槽;
9.箱盖,所述箱盖用于盖设于所述箱体的上端开口上。
10.优选的,所述箱体包括底托及围板,所述围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底托上,所述箱盖设置于所述围板上。
11.优选的,所述底托上开设有一闭合卡槽,所述围板底部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12.优选的,所述花格包括框架、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呈“十”字结构设置于所述框架内,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两侧。
14.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上位于所述凹槽处固定安装有加强板。
15.优选的,所述垫板上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用于支撑发动机壳体的凸块,每个所述放
置槽内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凸块。
16.优选的,所述垫板的两个相对侧上均开设有一缺口。
17.优选的,上层的所述垫板设置于其下层的所述花格上。
18.优选的,所述箱盖上开设有若干个栅格槽,若干个所述栅格槽呈矩形阵列结构分布。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将垫板放置于箱体的空腔内,再将花格放置于垫板上,从而在垫板上分隔出多个放置槽,并将发动机壳体分别放置于相对应的放置槽内,将一层放置槽内的发动机壳体摆放完成后,再将第二层垫板码放于花格上,以此类推完成第二层放置槽内的发动机壳体的摆放,直至将箱体内的整个空腔的空间码满为止,最后将箱盖盖设于箱体上,完成封箱,本实用新型中,提高了发动机壳体码放的稳定性,使得发动机壳体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因颠簸而发生翻倒,导致发动机壳体损坏。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壳体周转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的发动机壳体周转箱的爆炸图;
22.图3是图2中的底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2中的分隔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图4中的分隔组件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图4中的垫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壳体周转箱,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箱体1、若干个分隔组件2及箱盖3,所述箱体1内具有一空腔11,所述箱体1的上端开口设置;各个所述分隔组件2上下叠置于所述空腔11内,各个所述分隔组件2均包括垫板21及花格22,所述花格22用于放置于所述垫板21上,用以分隔出多个用于放置发动机壳体的放置槽23;所述箱盖3用于盖设于所述箱体1的上端开口上。
28.将所述垫板21放置于所述箱体1的所述空腔11内,再将所述花格22放置于所述垫板21上,从而在所述垫板21上分隔出多个所述放置槽23,并将发动机壳体分别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放置槽23内,将一层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摆放完成后,再将第二层所述垫板21码放于所述花格22上,以此类推完成第二层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的摆放,直至将箱体1内的整个所述空腔11的空间码满为止,最后将所述箱盖3盖设于所述箱体1上,完成封箱,本实用新型中,提高了发动机壳体码放的稳定性,使得发动机壳体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因颠簸而发生翻倒,导致发动机壳体损坏。
29.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述箱体1包括底托12及围板13,所述围板13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底托12上,当所述箱体1闲置时,便于将所述围板13与所述底托12分离,以便对所述箱体1进行回收,所述箱盖3设置于所述围板13上。
30.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3,所述底托12上开设有一闭合卡槽121,所述围板13底部卡设于所述卡槽121内,从而实现所述围板13与所述底托12的可拆卸连接。
31.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4和图5,所述花格22包括框架221、第一隔板222及第二隔板223,所述第一隔板222与所述第二隔板223呈“十”字结构设置于所述框架221内,且所述第一隔板222和第二隔板223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221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一隔板222与所述第二隔板223将所述框架221分隔成“田”字结构,当将所述花格22放置于所述垫板21上时,便于在所述垫板21上分隔出四个所述放置槽23。
32.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5,所述第二隔板223上开设有两个凹槽2231,两个所述凹槽22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隔板222两侧,通过在所述第二隔板223上开设两个所述凹槽2231,可以使得所述第二隔板223一侧的两个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一端可以从所述凹槽2231内凸出,进而可以提高所述放置槽23内的空间的利用率,在保证发动机壳体摆放的前提下,使所述空腔11的底面积达到最小。
3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5,所述第二隔板223上位于所述凹槽2231处固定安装有加强板2232,可以增强所述凹槽2231处的所述第二隔板223的承重力。
34.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6,所述垫板21上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用于支撑发动机壳体的凸块211,每个所述放置槽23内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凸块211,使得每个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在两个所述凸块211以及自身造型的作用下构成三角形支撑。
35.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6,所述垫板21的两个相对侧上均开设有一缺口212,便于通过所述缺口212将所述垫板21从所述空腔11内取出。
36.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上层的所述垫板21设置于其下层的所述花格22上,进而实现若干个所述分隔组件2自下而上的码放。
37.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述箱盖3上开设有若干个栅格槽31,若干个所述栅格槽31呈矩形阵列结构分布,便于将通过所述栅格槽31将所述箱盖3从所述围板13上取下。
3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39.将所述垫板21放置于所述箱体1的所述空腔11内,再将所述花格22放置于所述垫板21上,由于所述第一隔板222与所述第二隔板223将所述框架221分隔成“田”字结构,当将所述花格22放置于所述垫板21上时,于是就会在所述垫板21上分隔出四个所述放置槽23,再将发动机壳体分别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放置槽23内,将一层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摆放完成后,再将第二层所述垫板21码放于所述花格22上,以此类推完成第二层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的摆放,直至将箱体1内的整个所述空腔11的空间码满为止,最后将所述箱盖3盖设于所述围板13上,完成封箱,本实用新型中,提高了发动机壳体码放的稳定性,使得发动机壳体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因颠簸而发生翻倒,导致发动机壳体损坏。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壳体周转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1.(1)所述第一隔板222与所述第二隔板223将所述框架221分隔成“田”字结构,当将所述花格22放置于所述垫板21上时,于是就会在所述垫板21上分隔出四个所述放置槽23,并通过在所述第二隔板223上开设两个所述凹槽2231,可以使得所述第二隔板223一侧的两个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一端可以从所述凹槽2231内凸出,进而可以提高所述放置
槽23内的空间的利用率,在保证发动机壳体摆放的前提下,使所述空腔11的底面积达到最小;
42.(2)将一层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摆放完成后,再将第二层所述垫板21码放于所述花格22上,以此类推完成第二层所述放置槽23内的发动机壳体的摆放,直至将箱体1内的整个所述空腔11的空间码满为止,通过所述箱体1可以对若干个所述分隔组件2的堆叠起到防护作用;
43.(3)本实用新型中,提高了发动机壳体码放的稳定性,使得发动机壳体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因颠簸而发生翻倒,导致发动机壳体损坏。
44.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