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44109发布日期:2022-10-18 23:2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编织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


背景技术:

2.编织袋是一种常见的包装物,一般是以塑料为原料,经挤出、拉伸成扁丝后,再经编织后得到。在包装运输过程中,编织袋主要受到包装物体的重力作用一直呈受拉状态,由于编织采用纵横交错传递,使得编织袋具有了良好的抗拉性及防刺穿性能,不会轻易的破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其中很多编织袋在使用完成后,还会进行循环使用,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但是由于编织袋铺平后通常是较大的矩形状,因此通常还会进行一定的折叠后,减小长宽之后再行叠放和收纳,如此既便于叠放,也便于后续取用。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叠起来后的编织袋容易自发的翘起来,导致收纳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旨在解决收纳效果差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包括呈矩形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正向侧和反向侧,所述本体包括有呈水平状的第一折痕、第二折痕和第三折痕,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本体的顶部之间、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第二折痕之间、所述第二折痕与所述第三折痕之间以及所述第三折痕与所述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所述本体还包括有呈竖直状的第四折痕,所述第四折痕位于所述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一折痕、所述第四折痕与所述本体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一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区域设置有连接体,所述第二折痕与所述正向侧的交界处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体可分离连接的配合体,所述配合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的下方。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位于所述正向侧上,且所述连接体位于所述正向侧的角处,所述第一折痕、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第四折痕以及所述正向侧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二连接区域,所述配合体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的角处。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体包括有长条形的延伸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延伸部自由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反向侧的一侧。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的顶部和侧部均呈钝角。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位于所述反向侧上,且所述连接体位于所述反向侧的角处,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第三折痕、所述第四折痕以及所述正向侧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三连接区域,所述配合体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区域的角处。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体为刺毛,所述连接体为绒毛,所述连接体和所述配合体形成魔术贴。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体呈一端开口的中空状,所述连接体与所述配合体的内腔过盈配合。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首先连接体和配合体既能都是在生产的时候预设在编织袋上的,也能是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人为缝合上去的;但无论是那种形式,本技术的连接体和配合体都是结构较小,且成本很低的,因此其在实际生产中并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其次也不会对实际的生产和使用造成过大的影响。
13.当编织袋使用完成后需要进行折叠收纳的时候,整个折叠过程中都保持正向侧的顶部是竖直的状态,且第四折痕左侧区域对着操作者;之后首先朝向正向侧折叠第二折痕,再朝向正向侧折叠第四折痕,然后朝向正向侧折叠第一折痕,此时将连接体与配合体连接起来,能够对折叠状态的编织袋的两外自由侧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很好的防止编织袋发生翘起或过于蓬松,这样在折叠和收纳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进行,收纳效果更佳;同时多个编织袋在叠放的时候,由于每个编织袋都能够较好的保持着折叠的形态,所以叠放也更为容易,叠放稳定性也更佳。不仅如此,本技术中需要折叠三次,此时折叠状态的编织袋既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折叠也较为容易,而在折叠三次之后的编织袋的大小也是较容易进行叠放和收纳的,综合操作和使用效果最佳。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实施例一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实施例二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实施例二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本体;1a、正向侧;1b、反向侧;2、第一折痕;3、第二折痕;4、第三折痕;5、第四折痕;6、第一连接区域;7、连接体;7a、延伸部;7b、连接部;8、配合体;9、第二连接区域;10、第三连接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21.实施例一
22.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呈矩形的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正向侧1a(其中部具有标记用圆圈,并非代表结构,下同)和反向侧1b,所述本体1包括有呈水平状的第一折痕2、第二折痕3和第三折痕4,所述第一折痕2与所述本体1的顶部之间、所述第一折痕2与所述第二折痕3之间、所述第二折痕3与所述第三折痕4之间以及所述第三折痕4与所述本体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所述本体1还包括有呈竖直状的第四折痕5,所述第四折痕5位于所述本体1的中部,所述第一折痕2、所述第四折痕5与所述本体1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一连接区域6,所述第一连接区域6设置有连接体7,所述第二折痕3与所
述正向侧1a的交界处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体7可分离连接的配合体8,所述配合体8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6的下方。
23.所述第一连接区域6位于所述正向侧1a上,且所述连接体7位于所述正向侧1a的角处,所述第一折痕2、所述第二折痕3、所述第四折痕5以及所述正向侧1a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二连接区域9,所述配合体8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9的角处。
24.所述连接体7包括有长条形的延伸部7a以及连接于所述延伸部7a自由端的连接部7b,所述连接部7b位于所述延伸部7a朝向所述反向侧1b的一侧。所述延伸部7a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6的顶部和侧部均呈钝角。
25.所述配合体8为刺毛,所述连接体7为绒毛,所述连接体7和所述配合体8形成魔术贴。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首先连接体7和配合体8既能都是在生产的时候预设在编织袋上的,也能是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人为缝合上去的;但无论是那种形式,本技术的连接体7和配合体8都是结构较小,且成本很低的,因此其在实际生产中并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其次也不会对实际的生产和使用造成过大的影响。
27.当编织袋使用完成后需要进行折叠收纳的时候,整个折叠过程中都保持正向侧1a的顶部是竖直的状态,且第四折痕5左侧区域对着操作者;之后首先朝向正向侧1a折叠第二折痕3,再朝向正向侧1a折叠第四折痕5,然后朝向正向侧1a折叠第一折痕2,此时将连接体7与配合体8连接起来,能够对折叠状态的编织袋的两外自由侧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很好的防止编织袋发生翘起或过于蓬松,这样在折叠和收纳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进行,收纳效果更佳;同时多个编织袋在叠放的时候,由于每个编织袋都能够较好的保持着折叠的形态,所以叠放也更为容易,叠放稳定性也更佳。不仅如此,本技术中需要折叠三次,此时折叠状态的编织袋既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折叠也较为容易,而在折叠三次之后的编织袋的大小也是较容易进行叠放和收纳的,综合操作和使用效果最佳。
28.其中此时的第一连接区域6是位于正向侧1a上的,如此在折叠完成后,连接体7也是位于正向侧1a的最靠近操作者的一侧,而同时此时的配合体8是位于最远离操作者的一侧,所以此时将连接体7和配合体8连接起来后,能够对折叠状态的编织袋的形状保持效果最佳。
29.不仅如此,由于连接体7上的延伸部7a是长条形的,而折叠状态的编织袋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因此此时的延伸部7a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后,使得连接部7b很好的与配合体8之间进行连接。二者连接的时候只需要将连接部7b贴合到配合体8上即可,二者形成魔术贴既可以简单方便的实现对编织袋形状的固定,操作简单方便。而延伸部7a与第一区域的顶部和侧部都是钝角的,所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延伸部7a既能作用到第一连接区域6的顶部,也能作用到第一连接区域6的侧部,作用范围更广,折叠稳定性更佳。
30.实施例二
31.一种便于收纳的编织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区域6位于所述反向侧1b上,且所述连接体7位于所述反向侧1b的角处,所述第二折痕3、所述第三折痕4、所述第四折痕5以及所述正向侧1a的边缘围合形成第三连接区域10,所述配合体8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区域10的角处。
32.所述配合体8呈一端开口的中空状,所述连接体7与所述配合体8的内腔过盈配合。
33.此时的第一连接区域6是位于反向侧1b上的;在折叠完成后,需要将位于连接体7和配合体8之间的编织袋适当向内推动或折叠,并放出一定的空间用于连接体7与配合体8进行连接,也能够将折叠状态编织袋的最外两侧进行连接,从而保证折叠状态编织袋的稳定性。
34.其中在连接连接体7和配合体8的时候,只需将连接体7插入到配合体8的内腔中即可,连接体7与配合体8之间通过静摩擦力保持相对位置的稳定。
35.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6.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