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料中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3850发布日期:2022-11-11 19:07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卸料中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卸料设备,尤其涉及卸料中转装置。


背景技术:

2.大多收卷装置在设计时,考虑到空间利用和收卷效率问题,通常设置多个料辊并且料辊呈现上下放置。这种设计带来的弊端就是,部分卷料位置过高需要工人双臂举高去卸料,而部分卷料位置过低,导致在卸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保持身体弯曲,使得整个卸料操作需要耗费工人大量体力,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工人关节和肌肉损伤。
3.为了避免卸料时,料卷之间发生碰撞,造成损坏,工人会对多个料辊上的料卷逐一卸料,因此卸料效率低,不利于生产线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卸料中转装置,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能够转移至少一料辊承载的至少一料卷,并且将所述料卷所处的高度转动至符合人体工学的高度,以便工人卸料,避免造成工人工伤。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卸料中转装置,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能够将转移的所述料卷进行卸料,避免人工卸料。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能够一次性将多个承载辊上的所述料卷进行卸料,大大提高了卸料效率。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卸料中转装置,所述卸料中转装置的所述承载辊能够与料辊精准对接,能够有效防止在转移料卷的过程中,料卷对所述卸料中转装置产生碰撞,延长所述卸料中转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移料的效率和精准性。
7.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以上至少一个优势,本实用新型提供卸料中转装置,用以承接至少一料辊移下的至少一料卷,所述卸料中转装置包括:
8.一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定义一高端部和一底端部;
9.至少两承载辊;
10.一卸料高度调整组件,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包括:
11.一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定义一中轴线;
12.一旋转轴,所述安装件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并且所述承载辊沿着所述安装件延伸的方向固定于所述安装件,并且所述承载辊的轴向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
13.一第一驱动件,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被可绕着水平方向转动地安装于支撑构件的高端部;
14.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具有一承接状态和一卸料状态,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位于所述承接状态时,所述安装件的所述中轴线位于竖直状态,而多个所述承载辊呈现上下分布,所述支撑构件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带动所述承载辊与所述料辊对接,位于所述料辊上的所述料卷可转移至所述承载辊,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位于所述卸料状态时,所述安装件的所述中轴线位于水平状态,多个所述承载辊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以便卸
料。
1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沿所述安装件的所述中轴线等距安装多个所述承载辊。
1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支撑构件包括一杆部和一底部,所述底部自所述杆部的底端径向延伸,以此增加所述支撑构件支撑的稳定性,所述杆部包括一上部和一下部,所述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一端设置所述底部,所述承载辊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安装于所述上部。
1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高度调节件,所述高度调节件用以调整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高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撑构件。
1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每个所述承载辊远离所述安装件的一端部形成一对接结构,每个所述料辊靠近所述承载辊的一端形成一承载结构,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位于所述承接状态时,所述承载结构插接于所述对接结构。
1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角度调节组件,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杆部和所述底部之间,所述杆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底部,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一调节轴和一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调节轴,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调节轴旋转,所述调节轴插接于所述杆部,所述调节轴通过所述杆部带动位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的所述承载辊的朝向,所述承载辊具有一接料位置和一卸料位置,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调节轴带动所述杆部旋转,以此所述杆部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带动所述承载辊转动至所述接料位置,所述承载辊处于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的轴线与所述料辊的轴线对齐,以便所述承载辊接料,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调节轴带动位于所述杆部的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和所述承载辊转动至所述卸料位置,所述承载辊处于所述卸料位置时,所述承载结构远离所述对接结构,避免所述料辊妨碍所述承载辊卸料。
2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角度调节组件,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下部和所述上部之间,所述上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下部,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一调节轴和一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调节轴,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调节轴旋转,所述调节轴插接于所述上部,所述调节轴通过所述上部带动位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的所述承载辊的朝向,所述承载辊具有一接料位置和一卸料位置,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调节轴带动所述上部旋转,以此所述上部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带动所述承载辊转动至所述接料位置,所述承载辊处于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的轴线与所述料辊的轴线对齐,以便所述承载辊接料,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调节轴带动位于所述上部的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和所述承载辊转动至所述卸料位置,所述承载辊处于所述卸料位置时,所述承载结构远离所述对接结构,避免所述料辊妨碍所述承载辊卸料。
2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包括一x轴方向调准组件,并将所述旋转轴轴向的延伸方向定义为x轴向,所述x轴方向调准组件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一导向部件和一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一导向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底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用以限定所述支撑构件的移动方向,所述对准构件通过所述支撑构件调节安装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的所述承载辊在x轴方向的位置,所
述支撑构件被可驱动地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构件沿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的延伸方向移动。
2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包括一y轴方向调准组件,并将垂直于所述旋转轴轴向的方向定义为y轴,所述y轴方向调准组件包括一第二基座、一第二导向部件和一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二导向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和所述第一基座之间,用以限定所述支撑构件沿y轴方向移动,所述第四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基座沿所述第二导向部件的延伸方向移动。
2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下料组件,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一卸料件和至少一第五驱动件,所述第五驱动件被安装于所述安装件,所述第五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卸料件沿所述承载辊的轴向移动,并且所述卸料件与所述承载辊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料卷半径,所述下料组件具有一初始状态和一下料状态,在所述下料组件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承载辊承载所述料卷,所述卸料件位于所述承载辊靠近所述安装件的一端部;在所述下料组件处于所述下料状态时,所述第五驱动件驱动所述卸料件朝向远离所述安装件的一侧移动,以将所述料卷从所述承载辊卸下。
2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卸料件形成至少两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不少于所述承载辊的数量,所述承载辊分别贯穿所述通孔。
附图说明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的使用场景图。
2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一个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的剖视图。
2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卸料中转装置的卸料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3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32.参考图1至图2,依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卸料中转装置将在以下被详细地阐述,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能够承接至少一料辊80移下的至少一料卷90,所述卸料中转装置包括一支撑构件10、一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和至少一承载辊30,所述承载辊30用于承载所述
料卷90。
33.参考图2,所述支撑构件10包括一杆部11和一底部12,所述杆部11包括一上部111和一下部112,所述下部112远离所述上部111的一端径向延伸以形成所述底部12,以此增加所述支撑构件10支撑的稳定性,所述承载辊30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安装于所述上部111。
34.所述支撑构件10定义一高端部和一底端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包括一安装件21、一第一驱动件22和一旋转轴23。所述旋转轴23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22被可绕着水平方向转动地安装于支撑构件10的高端部。所述安装件21被固定于所述旋转轴23,并且所述承载辊30沿着所述安装件21延伸的方向固定于所述安装件21,并且所述承载辊30的轴向与所述旋转轴23的轴向平行。所述安装件21定义一中轴线a。
35.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具有一承接状态和一卸料状态。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位于所述承接状态时,所述安装件21的所述中轴线a位于竖直状态,所述支撑构件10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带动所述承载辊30与所述料辊80对接,位于所述料辊80上的所述料卷90可移动至所述承载辊30。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位于所述卸料状态时,所述安装件21的所述中轴线a位于水平状态,以便对所述承载辊30承接的所述料卷90进行卸料。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位于所述承接状态时,位于所述旋转轴23轴向以上的所述承载辊30安装高度过高,位于所述旋转轴23轴向以下的所述承载辊30安装高度过低,因此在卸料时,工人不便施力。
36.在一示例中,所述承载辊30设置一个,所述承载辊30的轴向与所述旋转轴23的轴向不重合。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驱动件22通过驱动所述旋转轴23旋转以带动安装于所述安装件21的所述承载辊30转动,以将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由所述承接状态转换至所述卸料状态,原本处于过高或过低位置的所述承载辊30转动至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的高度。
37.优选地,所述承载辊3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承载辊30沿着所述安装件21延伸的方向固定于所述安装件21,而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位于所述卸料状态时,所述安装件21带动所述承载辊30旋转至所述安装件21的中轴线a处于水平状态,此时多个所述承载辊30所处的水平高度符合人体工学,便于操作人员施力。
38.作为优选地,沿所述安装件21的所述中轴线a等距安装多个所述承载辊30。
39.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22被实施为气缸。
40.参考图1,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承载辊30远离所述安装件21的一端部形成一对接结构3001,每个所述料辊80靠近所述承载辊30的一端形成一承载结构8001,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位于所述承接状态时,所述承载结构8001插接于所述对接结构3001,从而将位于所述料辊80上的所述料卷90平稳地移动至所述承载辊30。
4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8001被实施为凹槽,所述对接结构3001被实施为与所述承载结构8001相适配的凸起。
42.作为可变形地,所述对接结构3001被实施为凹槽,所述承载结构8001被实施为与所述凹槽相适配的凸起。
43.参考图3,进一步地,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高度调节件40,所述高度调节件40用以调整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水平高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撑构件10,以使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处于所述承接状态时,所述承载辊30能够与所述料辊80的高度平齐,所
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处于所述卸料状态下,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身高对所述承载辊30的所处高度进行调整。
4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件40被安装于所述底部12和所述下部112之间。
45.作为可变形地,所述高度调节件40被安装于所述上部111和所述下部112之间。
46.作为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件40被实施为气缸。
47.参考图3,进一步地,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角度调节组件50,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被安装于所述支撑构件10,用以调节所述承载辊30的朝向。
48.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包括一调节轴51,所述调节轴51连接于所述杆部11,并插接于所述底部12,所述杆部11通过所述调节轴5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底部12。
49.作为可变形地,所述调节轴51连接于所述底部12并插接于所述杆部11,所述杆部11通过所述调节轴5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底部1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下实施例以此为例进行阐述。
50.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还包括一第二驱动件52,所述调节轴51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52,用以驱动所述调节轴51旋转。所述调节轴51插接于所述杆部11用以带动所述杆部11旋转。
51.优选地,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还包括一相接件53,所述相接件53被安装于所述杆部11和所述底部12之间,用以支撑所述杆部11。
52.所述承载辊30具有一接料位置和一卸料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驱动件52通过所述调节轴51带动所述杆部11旋转,以此所述杆部11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带动所述承载辊30转动至所述接料位置,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30的轴线与所述料辊80的轴线对齐,以便所述承载辊30接料。所述第二驱动件52通过所述调节轴51带动位于所述杆部11的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和所述承载辊30转动至所述卸料位置,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卸料位置时,所述承载结构8001远离所述对接结构3001,避免所述料辊80妨碍所述承载辊30卸料。作为优选地,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卸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30的轴向与所述料辊80轴向垂直。
53.作为可变形地,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包括一调节轴51,所述调节轴51连接于所述上部111,并插接于所述下部112,所述上部111通过所述调节轴51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下部112。
54.作为可变形地,所述调节轴51连接于所述下部112并插接于所述上部111,所述上部111通过所述调节轴5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底部1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下实施例以此为例进行阐述。
55.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还包括一第二驱动件52,所述调节轴51被可驱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52,用以驱动所述调节轴51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件52通过所述调节轴51带动所述上部111转动。
56.优选地,所述角度调节组件50还包括一相接件53,所述相接件53安装于所述下部112和所述上部111之间,用以支撑所述上部111。
57.所述承载辊30具有一接料位置和一卸料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驱动件52通过所述调节轴51带动所述上部111旋转,以此所述上部111通过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带动所述承载辊30转动至所述接料位置,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
30的轴线与所述料辊80的轴线对齐,以便所述承载辊30接料。所述第二驱动件52通过所述调节轴51带动位于所述上部111的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和所述承载辊30转动至所述卸料位置,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卸料位置时,所述承载结构8001远离所述对接结构3001,避免所述料辊80妨碍所述承载辊30卸料。作为优选地,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卸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30的轴向与所述料辊80轴向垂直。
5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件52被实施为电机。
59.参考图2,进一步地,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对准构件60,所述对准构件60包括一x轴方向调准组件61,将所述旋转轴23轴向延伸的方向定义为x轴向。所述x轴方向调准组件61包括一第一基座611和一第一导向部件612。所述第一导向部件612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611和所述底部12,用以限定所述支撑构件10的沿x轴方向移动。所述x轴方向调准组件61通过所述支撑构件10调节安装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的所述承载辊30与所述承载结构8001之间的间距。
60.优选地,所述x轴方向调准组件61还包括一第三驱动件613,所述支撑构件10被可驱动地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613,所述第三驱动件613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构件10沿所述第一导向部件612的延伸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在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承载辊30与所述料辊80之间可能会存在间隙,所述第三驱动件613通过驱动所述支撑构件10带动设置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的所述承载辊30插接于所述料辊80,以填补间隙。而所述料卷90移动至所述承载辊30后,所述第三驱动件613通过驱动所述支撑构件10带动所述承载辊30远离所述料辊80,以使所述对接结构3001脱离所述承载结构8001。
61.所述对准构件60包括一y轴方向调准组件62,将垂直所述旋转轴23轴向的延伸方向定义为y轴,所述y轴方向调准组件62包括一第二基座621和一第二导向部件622,所述第二导向部件622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621和所述第一基座611之间,用以限定所述支撑构件10沿y轴方向移动。
62.优选地,所述y轴方向调准组件62还包括一第四驱动件623,所述第四驱动件623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基座611沿所述第二导向部件622的延伸方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在所述承载辊30处于所述接料位置时,所述对接结构3001与所述承载结构8001之间会存在错位。所述第四驱动件623通过所述驱动所述第一基座611,以使所述支撑构件10通过所述第一基座611带动设置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的所述承载辊30与所述料辊80对齐。
6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对准构件60通过所述支撑构件10将安装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的所述承载辊30沿x轴方向或/和y轴方向进行调整,以使所述对接结构3001能够顺利的插接于所述承载结构8001,以便进行移料。
64.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件612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622被实施为导轨,所述第三驱动件613和所述第四驱动件623被实施为气缸。
65.参考图2至图4,进一步地,所述卸料中转装置还包括一下料组件70,所述下料组件70包括至少一卸料件71和至少一第五驱动件72,所述第五驱动件72被安装于所述安装件21,所述第五驱动件72能够驱动所述卸料件71沿所述旋转轴23轴向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卸料件71与所述承载辊30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料卷90半径,以此所述料卷90位于所述承载辊30时,所述卸料件71能够与所述料卷90的一端面接触。
66.所述下料组件70具有一初始状态和一下料状态。在所述下料组件70处于所述初始
状态时,所述承载辊30承载所述料卷90,所述卸料件71位于所述承载辊30靠近所述安装件21的一端部;在所述下料组件70处于所述下料状态时,所述第五驱动件72驱动所述卸料件71朝向远离所述安装件21的一侧移动,以将所述料卷90从所述承载辊30卸下。
67.作为优选地,所述卸料件71形成至少一通孔7101,所述承载辊30贯穿所述通孔7101,以使所述第五驱动件72带动所述卸料件71平稳地移动。
68.作为优选地,所述下料组件70设置一所述卸料件71,所述通孔7101的数量不少于所述承载辊30的数量。多个所述承载辊30分别贯穿所述通孔7101。这样一来,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处于所述卸料状态时,所述第五驱动件72驱动所述卸料件71朝向远离所述安装件21的一侧移动,所述卸料件71可一次性将所有所述承载辊30承接的所述料卷90卸下。
69.作为可变形地,所述下料组件70设置至少两所述卸料件71和至少两所述第五驱动件72,每个所述第五驱动件72分别驱动每个所述卸料件71移动,所述卸料件71、所述第五驱动件72和所述承载辊30数量一致。所述承载辊30分别贯穿所述卸料件71的所述通孔710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每个所述第五驱动件72驱动连接的所述卸料件71朝向远离所述安装件21的一侧移动,以将插接于此所述卸料件71的所述承载辊30承载的所述料卷90卸料。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所述第一驱动件22可不设置。
7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五驱动件72被实施为气缸。
7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所述卸料中转装置水平高度调整的工作方法,其步骤包括:
72.(a)所述第一驱动件22驱动所述安装件21旋转,以带动所有所述承载辊30转动至同一水平高度。
73.进一步还包括步骤(b),所述第五驱动件72驱动所述卸料件71向远离所述安装件21的一侧移动,以将承接于所述承载辊30上的所述料卷90卸下。
74.在步骤(a)前还包括步骤(c),所述第四驱动件623驱动所述支撑构件10沿所述第二导向部件622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驱动件613驱动所述支撑构件10沿所述第一导向部件612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通过所述支撑构件10带动所述承载辊30靠近所述料辊80,以将位于所述料辊80上的所述料卷90转移至所述承载辊30上,在所述料卷90转移至所述料辊80后,所述第三驱动件613驱动所述支撑构件10远离所述料辊80,使得所述承载辊30和所述料辊80脱离。
75.在步骤(a)和步骤(c)之间还有步骤(d),所述第二驱动件52驱动所述杆部11旋转,以带动安装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的所述承载辊30偏离所述料辊80,以便进行卸料步骤。
76.在所述步骤(c)之前还包括一步骤(e),所述第二驱动件52驱动所述杆部11旋转,以带动安装于所述卸料高度调整组件20的所述承载辊30的轴线于所述料辊80的轴线对齐。
7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