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5116发布日期:2022-09-21 05:1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上料机。


背景技术:

2.气门的作用是专门负责向发动机内输入空气并排出燃烧后的废气。从发动机结构上,分为进气门(intake valve)和排气门(exhaust valve)。进气门的作用是将空气吸入发动机内,与燃料混合燃烧;排气门的作用是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并散热。
3.气门是由气门头部和杆部组成,气门加工过程中,需要上料,现有的上料方式通常采用振动盘,现有的方式具有如下弊端:
4.其一,振动盘带动气门上料过程中,金属碰撞噪音巨大,尤其在具有多个生产设备、对应多个振动盘的车间中,车间工作人员苦不堪言,在如此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听觉影响巨大;
5.其二,在碰到较大的气门时,振动盘难以正常上料;
6.其三,气门上通常具有润滑油等油脂,进一步的影响了振动盘上料的效果。
7.因此,申请人自行设计一套设备,以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动上料机。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10.一种自动上料机,包括主架体,所述主架体上包括有左侧板、右侧板、第一后侧板及第二后侧板,所述第一后侧板与所述第二后侧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相连,所述第一后侧板与所述第二后侧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11.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还装配有用于放置物料的集料板,所述集料板后沿与所述第一后侧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12.所述第二间隙处设置有第一升降板,所述第一间隙处设置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一升降板与所述第二升降板与设置于所述主架体上的第一驱动单元相连,并可由其控制做同步升降动作;
13.所述主架体上还转动设置有收料单元,所述收料单元与设置于所述主架体上的第二驱动单元相连,并可由其带动翻转至其下料端与下料单元的进料口相对应。
14.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主架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一后侧板上方。
15.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左侧板及所述右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所述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可由其控制做横向往复运动;
16.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后侧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气门的长度;
17.所述第三驱动单元为气缸。
18.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集料板倾斜设置,其内端高度低于外端高度。
19.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板上沿为斜面,其由所述集料板往所述第二升降板方向倾斜向下。
20.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后侧板上沿包括有由所述集料板往所述第二升降板方向倾斜向下的第一斜面。
21.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升降板上沿包括有由所述集料板往所述第二升降板方向倾斜向下的第二斜面。
22.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后侧板上沿包括有由所述集料板往所述第二升降板方向倾斜向下的第三斜面,当所述收料单元未翻转时,所述收料单元的上沿与所述第二斜面下沿相齐平或其位置低于所述第二斜面的下沿。
23.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主架体上还设置有第四驱动单元,所述第四驱动单元输出端连接有挡板单元,所述挡板单元可由所述第四驱动单元带动做升降动作;
24.当其处于下降停留位置时,其与所述第二后侧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气门杆部的直径。
25.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收料单元上包括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输出单元转动连接;
26.所述延伸杆与所述收料单元一体成型;
27.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第二驱动单元输出轴及与所述输出轴相连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延伸杆转动连接的连接杆以及由所述连接杆往一侧延伸形成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输出轴相连;
28.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下端与所述主架体转动连接;
29.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及所述第四驱动单元均为气缸;
30.所述集料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相抵靠;
31.所述第一升降板两端分别包括有延伸条,所述延伸条由所述集料板往所述第二升降板方向倾斜向上,所述集料板内端与所述延伸条相抵靠;
32.所述主架体上设置有横板,所述第四驱动单元固定于所述横板上;
33.所述主架体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主架体上后部,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挡板单元之间的间距与所述收料单元的宽度相适配;
34.所述主架体上设置有若干固定杆,所述限位板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杆上;
35.所述收料单元包括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宽度小于气门头部的直径;
36.所述收料单元包括相互装配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包括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为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一板上设置有转轴单元,所述转轴单元转动设置于所述主架体上;
37.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输出端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第一升降板与所述第二升降板均固定设置于所述定位块上;
38.所述下料单元包括有集料槽,所述集料槽的宽度与所述容置槽的宽度相一致,当所述收料单元翻转至设定位置时,所述容置槽与所述集料槽相对应;
39.第二后侧板至少部分部位高于第一后侧板的上沿高度;
40.第二升降板至少部分部位高于第一升降板上沿高度;
41.当第一升降板未上升时,其上沿与所述集料板相对应;
42.当所述第一升降板上升后,其上沿与所述第一后侧板上沿相对应;
43.当所述第二升降板未上升时,其上沿与所述第一后侧板上沿相对应;
44.当所述第二升降板上升后,其上沿与所述第二后侧板上沿相对应。
4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46.本实用新型以升降的方式将气门运送至收料单元处,而后通过翻转收料单元以使收料单元内的气门落入下料单元内,整体结构简单,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运送过程低噪音;
47.本实用新型利用气门头部大于气门杆部的气门本身特性,采用集料与斜面配合的方式,可有效的将气门运送至下料单元处,不受气门大小、气门上带有的润滑油等油脂的影响。
附图说明
4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升降板与第二升降板未上升时的状态示意图。
49.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升降板与第二升降板上升后的状态示意图。
50.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升降板与第二升降板上升后的剖面示意图。
51.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料单元翻转下料时的状态示意图。
5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一升降板、第二升降板的配合示意图。
5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后侧板示意图。
54.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后侧板示意图。
55.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驱动单元示意图。
56.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驱动单元与挡板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57.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收料单元示意图。
58.图11为下料单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60.参见图1-图11,一种自动上料机,包括主架体,所述主架体上包括有左侧板11、右侧板12、第一后侧板13及第二后侧板14,如图1所示,左侧板11和右侧板12限定了气门上料过程中的宽度范围,左侧板11和右侧板12底部可由若干板件相连,顶部可由横板15使两者相连,板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焊接或其他固定连接方式,形成主架体大体框架。
61.左侧板11与右侧板13之间安装有用于放置物料的集料板2,集料板2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11、所述右侧板12相抵靠,集料板2与左侧板11、右侧板12之间亦可为焊接或其他固定连接方式,作为较优设计,应当将集料板2与左侧板11、右侧板12之间设计的无缝隙或缝隙小于气门杆部的直径,以避免气门从该处掉落。
62.第一后侧板13与第二后侧板14两端分别与左侧板11、右侧板12相连,连接方式可为焊接或其他固定连接方式,第一后侧板13与第二后侧板14之间具有第一间隙,集料板2后沿与第一后侧板1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63.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间隙处设置有第一升降板31,在第一间隙处设置有第二升降板32,第一升降板31与第二升降板32均位于左侧板11与右侧板12之间,第一升降板31的两
个侧壁可与左侧板11、右侧板1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或设定为滑动连接方式,如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需小于气门杆部的直径;第二升降板32同样的,两个侧壁可与左侧板11、右侧板1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或设定为滑动连接方式,如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需小于气门杆部的直径。
64.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板31两端分别包括有延伸条311,延伸条311由集料板2往第二升降板32方向倾斜向上,集料板2内端与延伸条311相抵靠。
65.第一升降板31与第二升降板32可同步动作,两者与设置于主架体上的第一驱动单元33相连,并可由其控制做同步升降动作,第一驱动单元33可设置于左侧板11、右侧板12底部处的板件上,第一驱动单元33可为气缸,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单元33输出端上设置有定位块34,第一升降板31与第二升降板32均固定设置于定位块34上。
66.如图1-3所示,第二后侧板14至少部分部位高于第一后侧板13的上沿高度,第二后侧板14上沿与第一后侧板13上沿之间的间距可根据第二升降板32的升降范围数值相对应,如图5所示,第二升降板32至少部分部位高于第一升降板31上沿高度,为节省成本,第二升降板32下部可有杆状构件构成,具体的:
67.当第一升降板31未上升时,其上沿与集料板2相对应,以便集料板2上的气门可落入到第一升降板31上沿处;
68.当第一升降板31上升后,其上沿与第一后侧板13上沿相对应,以便第一升降板31上沿处的气门可落入到第一后侧板13上沿处;
69.当第二升降板32未上升时,其上沿与第一后侧板13上沿相对应,以便第一后侧板13上沿处的气门可落入到第二升降板32上沿处;
70.当第二升降板32上升后,其上沿与第二后侧板14上沿相对应,以便第二升降板32上沿处的气门可落入到第二后侧板14上沿处,而对于第二后侧板14上沿处的气门通过挡板单元4、收料单元5等结构配合使其进入下料单元6处,具体详见下文说明。
71.为使气门能够按照上述步骤顺利位移,本实施例中:
72.1、集料板2倾斜设置,其内端高度低于外端高度,使位于集料板2上的气门受重力影响,往第一升降板31方向靠拢;
73.2、如图5所示,第一升降板31上沿为斜面,其由集料板2往第二升降板32方向倾斜向下,确保第一升降板31上升过程中,该处的气门不会掉落,同时在第一升降板31移动至第一后侧板13上沿处时,受重力影响,气门能够顺利的落入到第一后侧板13上沿处;
74.3、如图6所示,第一后侧板13上沿包括有由集料板2往所述第二升降板32方向倾斜向下的第一斜面131,使进入到第一后侧板13上沿处的气门能够受重力影响顺利的进入到第二升降板32上沿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一后侧板13的整个上沿或部分上沿为第一斜面131;
75.4、如图5所示,第二升降板32上沿包括有由集料板2往第二升降板32方向倾斜向下的第二斜面321,确保第二升降板32上升过程中,该处的气门不会掉落,同时在第二升降板32上升到位后,使进入到第二升降板32上沿处的气门受重力影响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第二后侧板14处;
76.5、如图7所示,第二后侧板14上沿包括有由集料板2往第二升降板32方向倾斜向下的第三斜面141,当收料单元5(详见下文说明)未翻转时,收料单元5的上沿与第二斜面141
下沿相齐平或其位置低于第二斜面141的下沿,以使进入到第二后侧板14上沿处的气门受重力影响能够落入到收料单元5对应位置处。
77.上文说明了气门抬升运送方式,而在其抬升运送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从集料板2上进入到第一升降板31上沿处的气门,会存在气门直立于第一升降板31上的情况,本技术气门运送过程中,为使所有抬升后的气门均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料单元5处,需确保气门横躺布置,因此,进一步的在主架体上设置了若干第三驱动单元7。
78.如图1、图2、图4及图8所示,在左侧板11及右侧板12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三驱动单元7,第三驱动单元7的输出端71位于左侧板11与右侧板12之间的空间处,第三驱动单元7的输出端71可由其控制做横向往复运动,通过第三驱动单元7的输出端71的横向往复推动,将直立状的气门推倒,使其横躺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单元7可为气缸,第三驱动单元7的输出端71位于第一后侧板13上方,第三驱动单元7的输出端71与第一后侧板13之间的间距小于气门的长度,以确保第三驱动单元7的输出端71动作过程中能够触碰并推倒气门。
79.依据上文说明,气门可运送至第二后侧板14上沿处,进一步的,如图1-4及图9所示,在主架体的横板15上设置有第四驱动单元41,第四驱动单元41可为气缸,第四驱动单元41输出端连接有挡板单元4,挡板单元4可由第四驱动单元41带动做升降动作,挡板单元4用于在气门从第二升降板32进入到第二后侧板14过程中,能够阻挡气门,阻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作用:其一,使气门进入第二后侧板14后稳定形态,以防止气门下落过快导致气门跌落而无法全部落入收料单元5(详见下文说明);其二,使气门杆部先进入收料单元5(详见下文说明),以便于后续气门的转移。
80.本实施例中,挡板单元4具有下降停留位置和上升停留位置,其由第四驱动单元41控制,如图3所示,为其处于下降停留位置处的状态,当挡板单元4处于下降停留位置时,其与第二后侧板14之间的间距小于气门杆部的直径,实现阻挡气门的目的;当挡板单元4被第四驱动单元41控制抬升后,挡板单元4与第二后侧板14之间的间距逐步扩大,在扩大过程中,气门头部依旧被挡板单元4阻挡,而气门杆部无部件对其阻挡,使气门受重力影响,气门杆部往收料单元5(详见下文说明)一侧翻转,当挡板单元4继续抬升使挡板单元4与第二后侧板14之间的间距扩大至大于气门头部直径时,气门整体落入到收料单元5(详见下文说明)处。
81.对于收料单元5,其转动设置于主架体上,本实施例中,收料单元5包括有容置槽51,容置槽51的宽度小于气门头部的直径,以使进入到收料单元5内的气门,其头部位于容置槽51上方,由收料单元5上沿支撑,使气门定向,以定向的方式滑落至下料单元6处。
82.对于容置槽51,如图10所示,收料单元5包括相互装配连接的第一板52和第二板53,第一板52与第二板53之间包括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为所述容置槽51,第一板52上设置有转轴单元54,收料单元5通过转轴单元54转动设置于主架体上。
83.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主架体上还设置有若干固定杆16,可在主架体两侧对应的设置一固定杆16,两个固定杆16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板17,限位板17位于所述主架体上后部,限位板17与挡板单元4之间的间距与收料单元5的宽度相适配,以使收料单元5翻转时更为稳定。
84.收料单元5底部具有延伸杆55,延伸杆55可从限位板17与主架体之间的间隙处往下穿出,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延伸杆55可与收料单元5一体成型。
85.延伸杆55下端转动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与第二驱动单元8的输出端相连,第二驱动单元8可为气缸,其下端转动设置于主架体上,具体如图4所示,可转动设置于主架体底部的板件上。
86.连接件包括与延伸杆55转动连接的连接杆81以及由连接杆81往一侧延伸形成的连接块82,连接块82与第二驱动单元8输出轴83相连,使收料单元5能够更为顺畅的做翻转动作。
87.通过延伸杆55、连接件,从而使得收料单元5能够在第二驱动单元8的推动下能够做翻转动作,将进入到收料单元5内的气门转移至下料单元6处,具体转移时,气门受重力影响,其头部从收料单元5上沿处滑移落入下料单元6处。
88.对于下料单元6,如图11所示,其包括有集料槽61,集料槽61的宽度与容置槽51的宽度相一致,当收料单元5翻转至设定位置时,容置槽51与集料槽61相对应,在气门进入到下料单元6后,完成气门的上料工序。
8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