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2971发布日期:2022-10-01 00:16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


背景技术:

2.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又名“塔式起重机”,它是一种动臂装在高耸塔身上部的旋转起重机,工作范围大,主要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施工中材料等货物的垂直运输,由金属结构,工作机构和电气系统三部分组成,金属结构包括塔身、动臂、底座、附着杆等,工作机构有起升、变幅、回转和行走四部分,电气系统包括电动机、控制器、配电框、联连线路、信号及照明装置等,而在塔式起重机的使用过程中,当钢丝绳处于非绷紧竖直吊装状态时,钢丝绳容易与安装在其支撑梁上的滑轮之间发生脱离,以致于出现钢丝绳挤扁、断裂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
3.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 213294492 u中公开的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虽然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能够装配安装方便,但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其钢丝绳与滑轮之间容易发生偏离,并且当发生意外情况时难以避免其货物带着钢丝绳瞬间落向地面,综上所述,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存在钢丝绳容易脱离和安全性不太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包括第一钢丝绳和第一起重机支撑梁,所述第一起重机支撑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拐形长杆,所述第一拐形长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起重机支撑梁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拐形长杆,所述第二拐形长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和第一连接环均与第一钢丝绳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机支撑梁的内侧面设置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定滑轮,所述支撑轴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外表面设置有部分空心扇形板,所述部分空心扇形板的内侧面开设有弧形长槽,所述弧形长槽的内部设置有弧形管,所述第一定滑轮和弧形管均与第一钢丝绳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机支撑梁的外表面设置有山形支撑板,所述山形支撑板的内底壁设置有支撑方台,所述支撑方台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方板,所述支撑方板的侧面开设有支撑孔,所述支撑孔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支撑长槽,所述第一支撑长槽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支撑长槽,所述山形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箱,所述支撑箱的内侧壁设置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方杆,所述连接方杆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弧形限位板,所述支撑孔与第一钢丝绳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方杆与第二支撑长槽
滑动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板与第一支撑长槽滑动连接。
8.可选的,所述支撑轴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第一定滑轮的内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限位环与环形槽转动连接。
9.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长槽贯穿于支撑方板,所述支撑方板与支撑箱固定连接。
10.可选的,所述连接方杆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盘,所述连接方杆与支撑箱滑动连接。
11.可选的,所述支撑环、支撑方台和支撑箱均与第一起重机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与电源电性连接。
12.可选的,所述弧形限位板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弧形限位板的厚度值小于弧形支撑板的厚度值。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通过限位环和环形槽的设置,使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具备了防止第一定滑轮沿着支撑轴滑动的效果,通过部分空心扇形板、支撑方板和第二拐形长杆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钢丝绳分别穿过第一连接环、弧形管和第二连接环,从而起到了使第一钢丝绳正对着第一定滑轮外表面的作用,进而起到了避免第一钢丝绳偏离第一定滑轮外表面的作用,达到了钢丝绳不易脱离的目的。
16.2、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通过限位盘的设置,使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具备了防止电动伸缩杆与支撑箱发生摩擦的效果,通过电动伸缩杆、连接方杆和弧形支撑板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若干个弧形限位板均挤压第一钢丝绳的外表面,从而起到了减缓第一钢丝绳移动速度的作用,进而起到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时货物带着第一钢丝绳瞬间落向地面的作用,达到了安全性高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部分空心扇形板;2、支撑方板;3、支撑箱;4、第一钢丝绳;5、第一起重机支撑梁;6、支撑孔;7、连接方杆;8、山形支撑板;9、第一拐形长杆;10、第一连接环;11、支撑环;12、第一定滑轮;13、第二连接环;14、第二拐形长杆;15、弧形长槽;16、弧形管;17、支撑方台;18、支撑轴;19、限位环;20、环形槽;21、电动伸缩杆;22、限位盘;23、第二支撑长槽;24、弧形限位板;25、第一支撑长槽;26、弧形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包括第一钢丝绳4和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拐形长杆9,
第一拐形长杆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环10,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拐形长杆14,第二拐形长杆1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环13,第二连接环13和第一连接环10均与第一钢丝绳4活动连接,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的内侧面设置有支撑轴18,支撑轴18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定滑轮12,支撑轴18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环11,支撑环11的外表面设置有部分空心扇形板1,部分空心扇形板1的内侧面开设有弧形长槽15,弧形长槽15的内部设置有弧形管16,第一定滑轮12和弧形管16均与第一钢丝绳4活动连接;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的外表面设置有山形支撑板8,山形支撑板8的内底壁设置有支撑方台17,支撑方台17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方板2,支撑方板2的侧面开设有支撑孔6,支撑孔6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支撑长槽25,第一支撑长槽25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支撑长槽23,山形支撑板8的顶部设置有支撑箱3,支撑箱3的内侧壁设置有电动伸缩杆21,电动伸缩杆2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方杆7,连接方杆7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支撑板26,弧形支撑板26的内侧面设置有弧形限位板24,支撑孔6与第一钢丝绳4活动连接,连接方杆7与第二支撑长槽23滑动连接,弧形支撑板26与第一支撑长槽25滑动连接,支撑轴18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环19,第一定滑轮12的内部开设有环形槽20,限位环19与环形槽20转动连接,第二支撑长槽23贯穿于支撑方板2,支撑方板2与支撑箱3固定连接,连接方杆7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盘22,连接方杆7与支撑箱3滑动连接,支撑环11、支撑方台17和支撑箱3均与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21与电源电性连接,弧形限位板24的数量为若干个,弧形限位板24的厚度值小于弧形支撑板26的厚度值。
24.使用时,通过第一起重机支撑梁5和钢丝绳的一端与起重机连接,使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支撑孔6、第一连接环10、弧形管16和第二连接环13,并且使钢丝绳的另一端与货物相连接,此时可对货物进行吊装,在吊装的过程中,钢丝绳沿着第一定滑轮12移动,第一定滑轮12沿着支撑轴18转动,环形槽20沿着限位环19转动,限位环19和环形槽20能够防止第一定滑轮12沿着支撑轴18滑动,同时在第一钢丝绳4分别穿过第一连接环10、弧形管16和第二连接环13的作用下,使第一钢丝绳4能够正对着第一定滑轮12的外表面,使第一钢丝绳4能够避免偏离第一定滑轮12的外表面,使钢丝绳能够不易脱离,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使电动伸缩杆21向内伸长,限位盘22移动,限位盘22能够防止电动伸缩杆21与支撑箱3发生摩擦,连接方杆7分别沿着支撑箱3和第二支撑长槽23滑动,弧形支撑板26沿着第一支撑长槽25滑动,当若干个弧形限位板24均与第一钢丝绳4接触时,使电动伸缩杆21停止伸长,此时若干个弧形限位板24均能够挤压第一钢丝绳4的外表面,使第一钢丝绳4的移动速度能够被减缓,使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避免货物带着第一钢丝绳4瞬间落向地面,使本装置的安全性高。
25.综上,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通过限位环19和环形槽20的设置,使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具备了防止第一定滑轮12沿着支撑轴18滑动的效果,通过部分空心扇形板1、支撑方板2和第二拐形长杆14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钢丝绳4分别穿过第一连接环10、弧形管16和第二连接环13,从而起到了使第一钢丝绳4正对着第一定滑轮12外表面的作用,进而起到了避免第一钢丝绳4偏离第一定滑轮12外表面的作用,达到了钢丝绳不易脱离的目的,通过限位盘22的设置,使该起重机用钢丝绳防脱离装置具备了防止电动伸缩杆21与支撑箱3发生摩擦的效果,通过电动伸缩杆21、连接方杆7和弧形支撑板26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若干个弧形限位板24均挤压第一钢丝绳4的外表面,从而起到了减缓第一钢丝绳4移动速度的作用,进而起到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时货物带
着第一钢丝绳4瞬间落向地面的作用,达到了安全性高的目的。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