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钢丝绳多层自由卷绕的高扬程启闭/起重机,受布置尺寸、经济性及返回偏角范围等因素影响,通常钢丝绳自由卷绕控制在2-4层,其中,经研究和实践证明,为保证起升机构安全运行,多层钢丝绳卷绕整齐,应采用折线绳槽卷筒,钢丝绳层间返回偏角应控制在0.5
º‑
1.5
º
之间。针对钢丝绳自由卷绕,布置受限和超高扬程的启闭/起重机,钢丝绳卷绕层数需要达到5层或以上,其钢丝绳层间返回偏角将小于0.5
º
,难以保证钢丝绳卷绕整齐。
3.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公开号为cn201567174u,授权公告日为2010年09月01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起重机钢丝绳缠绕返回偏角调整装置,涉及起重机械技术领域,主要由底座,可调式支架,辊筒,轴,滚动轴承以及端盖组成,所述辊筒通过滚动轴承支承在所述轴上,所述轴的一端伸出辊筒并贯穿于所述可调式支架,底座设置在所述可调式支架上。
4.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钢丝绳层间返回偏角调整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能有效解决钢丝绳层间返回偏角调整不方便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包括卷筒、定滑轮梁和偏角调整辊,所述偏角调整辊包括辊筒、轴和支架,所述轴的一端伸出辊筒并贯穿支架,所述支架与定滑轮梁相连;其特征在于:偏角调整辊设有四个且分两组设置,两组偏角调整辊均位于卷筒的下绳侧,相对卷筒中心对称布置,且每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偏角调整辊为一上一下设置;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支架上还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长度方向与卷筒的中轴线方向平行,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能沿第一滑道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用于调整层间返回偏角。
8.还包括用于限制轴移动的锁定件。
9.所述锁定件包括轴端挡板,所述轴端挡板通过螺栓与支架相连。
10.所述锁定件还包括垫块。
11.还包括与第一滑道相对应的第二滑道,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依次贯穿第二滑道和第一滑道。
12.所述支架上还设有刻度线。
13.同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轴安装在同一个支架上。
14.所述支架的长度小于定滑轮梁的高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16.1、本实用新型中,位于下方的偏角调整辊与支架固定设置,而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能沿第一滑道来回移动,通过调整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在第一滑道内的位置,能够进一步调整卷筒左、右两侧即两端的返回偏角,并且可将层间返回偏角控制在理想的0.5
º‑
1.5
º
之间,并且该返回偏角可根据需求调整。
17.2、还包括用于限制轴移动的锁定件,用于固定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在第一滑道内的位置,使能按设计要求调整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角度。
18.3、锁定件包括轴端挡板,所述轴端挡板通过螺栓与支架相连,固定方式简单且可灵活连接。
19.4、所述锁定件还包括垫块,使得在利用轴端挡板和螺栓固定前,可以使用垫块垫在该第一滑道内,防止轴移动。
20.5、由于偏角调整辊为轴外伸的结构,若单靠支架中的第一滑道与定滑轮梁的连接,轴越长,其外伸端越不稳定,增加第二滑道,使得轴变为两端固定,增加其稳定性,当轴外伸较短时,也可不设第二滑道。
21.6、所述支架上还设有刻度线,便于精确调整轴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的位移,避免出现位移不准确或者轴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内的位移不同的情况发生。
22.7、同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轴安装在同一支架上,便于后期连接,安装和调整更加方便。
23.8、所述支架的长度小于定滑轮梁的高度,不会影响其他部件的安装,不容易造成干涉。
附图说明
24.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偏角调整辊的调整前后的对比示意图;
27.图中标记:
28.1、第二滑道,2、定滑轮梁,3、辊筒,4、轴,5、支架,6、第一滑道,7、轴端挡板,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9.实施例1
30.作为本实用新型基本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包括卷筒、定滑轮梁2和偏角调整辊,所述偏角调整辊包括辊筒3、轴4和支架5,所述轴4的一端伸出辊筒3并贯穿支架,所述支架与定滑轮梁2相连。上述结构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故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31.其中,所述偏角调整辊设有四个且分两组设置,两组偏角调整辊均位于卷筒的下绳侧,相对卷筒中心对称布置。每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偏角调整辊为一上一下设置。位于
下方的偏角调整辊的轴4与对应的支架相连。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支架5上还设有第一滑道6,所述第一滑道6可以贯穿该支架,也可以不贯穿。第一滑道6的长度方向与卷筒的中轴线方向平行。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能沿第一滑道6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用于调整层间返回偏角。
32.实施例2
3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包括卷筒、定滑轮梁2和偏角调整辊,所述偏角调整辊包括辊筒3、轴4和支架,所述轴4的一端伸出辊筒3并贯穿支架,所述支架与定滑轮梁2相连。
34.所述偏角调整辊设有四个且分两组设置,两组偏角调整辊均位于卷筒的下绳侧,相对卷筒中心对称布置,且每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偏角调整辊为一上一下设置。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支架5上还设有贯穿该支架5的第一滑道6,所述第一滑道6的长度方向与卷筒的中轴线方向平行,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能沿第一滑道6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用于调整层间返回偏角。
35.还包括用于限制轴4移动的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包括轴端挡板7,所述轴端挡板7通过螺栓8与支架5相连。当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已经按照设计要求调整完成后,利用轴端挡板7和螺栓8将其固定牢固即可。
36.为了不影响其他部件的安装,使不容易造成干涉,每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支架的总长度小于定滑轮梁2的高度,即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支架的上表面低于定滑轮梁2的上表面,位于下方的偏角调整辊的支架的下表面高于定滑轮梁2的上表面。
37.实施例3
38.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包括卷筒、定滑轮梁2、偏角调整辊和辅助梁,所述偏角调整辊包括辊筒3、轴4和支架5。所述辅助梁为设置在卷筒下方的梁体。
39.偏角调整辊设有四个且分两组设置,两组偏角调整辊均位于卷筒的下绳侧,相对卷筒中心对称布置,且每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偏角调整辊为一上一下设置。并且同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轴4安装在同一个支架5上。所述支架5上还设有贯穿该支架5的第一滑道6,所述第一滑道6的长度方向与卷筒的中轴线方向平行。所述辅助梁上还设有与第一滑道6相对应的第二滑道1。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的一端伸出辊筒3,并依次贯穿第二滑道1和第一滑道6。使得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能沿第一滑道6和第二滑道1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用于调整层间返回偏角
40.为了精确调整轴4在第一滑道6和第二滑道1上的位置,所述支架5上还设有刻度线。
41.实施例4
42.作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说明书附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钢丝绳返回偏角调整装置,包括卷筒、定滑轮梁2和偏角调整辊。所述偏角调整辊包括辊筒3、轴4和支架5,所述辊筒3通过滚动轴承支承在所述轴4上。所述偏角调整辊设有四个且分两组设置,两组偏角调整辊均位于卷筒的下绳侧,相对卷筒中心对称布置,且每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偏角调整辊为一上一下设置。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为可调整形式,而位于下方的偏角调整辊为固定连接。并且,同组偏角调整辊中的两个轴4安装在同一个支架
5上。该支架5的长度小于定滑轮梁2的高度。
43.所述支架5上还设有与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相对应的第一滑道6和第二滑道1,所述第一滑道6可以设置在支架5的前端板,所述第二滑道1可以设置在支架5的后端板。所述第一滑道6和第二滑道1都贯穿支架5,所述第一滑道6和第二滑道1的长度方向都与卷筒的中轴线方向平行。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的一端伸出辊筒3,并依次贯穿第二滑道1和第一滑道6。通过该结构设置,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能沿第二滑道1和第一滑道6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用于调整层间返回偏角。
44.为了精确调整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中的轴4在第二滑道1和第一滑道6中的位置,避免轴4两端出现偏移,所述支架5上还可以设有刻度线。
45.还包括用于限制轴4移动的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包括轴端挡板7和垫块,所述轴端挡板7通过螺栓8与支架5相连。当调整完成后,使用垫块垫在第一滑道6内,防止轴4移动,再利用轴端挡板7和螺栓8固定。
46.使用时,将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角度调整到最小位置,将位于下方的偏角调整辊定位于返回偏角0.5
º
的位置,然后使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也定位于返回偏角0.5
º
的位置,按设计连接方式固定支架5。再移动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在第一滑道6和第二滑道1内的位移,按设计要求调整位于上方的偏角调整辊的角度,较为理想角度为1
º‑
1.5
º
,最后固定牢固即可。
47.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阅读本实用新型文件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无需创造性脑力劳动而作出的其他各种相应的变换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