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装置及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45461发布日期:2023-01-06 22:08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传送装置及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送装置及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2.在pcb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传送装置来移送pcb,其中,传送装置通常包括驱动轮组件,驱动轮组件中具有多个驱动轮,pcb放置在传送装置上时,其实际上是直接放置在相应的驱动轮上,当这些驱动轮转动时,便可以驱动pcb运动。
3.但是,将pcb板直接放置在驱动轮上,pcb与驱动轮之间通常为点接触,在取放pcb时,pcb与传送装置接触区域的应力较大,容易造成pcb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pcb直接放置在传送装置的驱动轮上,在取放pcb时,容易导致pcb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及加工设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包括驱动轮组件、底板、隔离板以及驱动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用于移送目标物体;所述隔离板设置在所述驱动轮组件上且设有第一避让通孔;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用于驱动所述隔离板相对所述底板靠近或远离,使得所述隔离板能够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轮;所述隔离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驱动轮部分穿过所述第一避让通孔且凸出于所述隔离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所述隔离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驱动轮不穿过所述第一避让通孔。
6.可选的,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与所述隔离板连接;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轴向配合,以对所述隔离板的上下运动进行导向。
7.可选的,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连接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隔离板的一面,所述第二导向结构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避让通孔,使得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能够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运动。
8.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直线驱动单元,所述直线驱动单元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用于驱动所述活动部直线运动;其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活动部与所述隔离板连接。
9.可选的,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与所述隔离板连接,用于对所述隔离板的向下运动进行缓冲。
10.可选的,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三避让通孔;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架以及缓冲器;所述支架与所述隔离板连接且部分穿过所述第三避让通孔;所述缓冲器安装在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隔离板远离所述底板时,所述缓冲器能够抵靠在所述底板上。
11.可选的,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置在所述隔离板上,并凸出于所述隔离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所述定位块用于目标物体的限位。
12.可选的,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第一移送区和第二移送区,所述第一移送区和所述第二移送区的排布方向平行于所述驱动轮移送目标物体的方向;所述隔离板位于所述第一移送区。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工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
1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及加工设备中,当隔离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放置于传送装置上的目标物体(如pcb板)与驱动轮组件接触,此时,通过驱动轮组件可以移送目标物体。
15.当隔离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放置于传送装置上的目标物体与隔离板接触,这样使目标物体在传送装置上放置的更稳定,进而增大目标物体与传送装置的接触面积。这样在取放目标物体时,可以避免出现目标物体与传送装置接触的区域压强过大的问题,进而避免了在取放时损坏目标物体的风险。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提供的传送装置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隔离板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19.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20.100、传送装置;
21.1、驱动轮组件;11、驱动轮;12、转轴;13、支撑板;
22.2、底板;
23.3、隔离板;31、第一避让通孔;
24.4、驱动组件;41、直线驱动单元;42、安装架;421、竖臂;422、横臂;43、浮动接头;
25.5、定位块;
26.6、导向组件;61、第一导向结构;62、第二导向结构;
27.7、缓冲组件;71、支架;72、缓冲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加工设备包括传送装置100和机械手,其中,传送装置100用于移送目标物体,机械手用于取走传送装置100上的目标物体或者将目标物体放置在传送装置100上。目标物体可以是pcb等,下文以目标物体是pcb为例对本方案应用进行描述。
30.如图1至图3所示,传送装置100包括驱动轮组件1、底板2、隔离板3以及驱动组件4。其中,底板2作为一个承载体,用于支撑驱动轮组件1、隔离板3以及驱动组件4。驱动轮组件1设置在底板2上,用于对pcb施力,以带动pcb运动,进而实现传送装置100对pcb的移送功能,其中,驱动轮组件1包括驱动轮11,驱动轮组件1实际上是通过驱动轮11支撑并带动pcb运
动。隔离板3设置在驱动组件4上,且隔离板3上设有第一避让通孔31。驱动组件4设置在底板2上,并用于驱动隔离板3相对底板2靠近或者远离,使得隔离板3能够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也即驱动组件4能够驱动隔离板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隔离板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逐渐远离底板2;隔离板3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逐渐靠近底板2。
31.当隔离板3处于第一位置时,驱动轮11部分穿过第一避让通孔31,以凸出于隔离板3背离底板2的一面。此时,放置在传送装置100上的pcb实际上是放置在驱动轮组件1的驱动轮11上,并位于隔离板3背离底板2的一侧,这样便可以通过驱动轮组件1移送pcb。另外,隔离板3处于第一位置时,通过驱动轮组件1的支撑,还可以使pcb与隔离板3间隔,这样可以避免pcb运动时与隔离板3接触,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传送装置100损坏pcb。
32.当隔离板3处于第二位置时,驱动轮11不穿过第一避让通孔31,此时,放置在传送装置100上的pcb实际上是放置在隔离板3上,这样可以使pcb在传送装置100上放置的更稳定。取放pcb时,可以有效避免pcb在传送装置100上滑动,进而可以有效避免传送装置100损坏pcb。同时,相比于将pcb放置在驱动轮组件1的驱动轮11上而言,将pcb放置在隔离板3上可以增大pcb与传送装置100的接触面积。这样在取放pcb时,可以避免出现pcb与传送装置100接触的区域应力过大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传送装置100损坏pcb。其中,取放pcb是指通过机械手等将pcb从传送装置100上取走,或者通过机械手等将pcb放置在传送装置100上。
33.传送装置100的使用方式可以是:先通过驱动轮组件1将pcb移送至目标位置(此时隔离板3位于第一位置),然后再通过驱动组件4驱动隔离板3向上移动至第二位置,这样隔离板3便顶起pcb(此时pcb与驱动轮组件1间隔设置),使pcb与驱动轮组件1的点接触变为pcb与隔离板3的面接触。
34.传送装置100的使用方式也可以是:先将pcb放置在隔离板3上(此时隔离板3位于第二位置),然后再通过驱动组件4驱动隔离板3向下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pcb便落在驱动轮组件1上,使得传送装置100可以移送pcb。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pcb与驱动轮组件1的点接触变为pcb与隔离板3的面接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pcb与隔离板3的面接触变为pcb与驱动轮组件1的点接触,从而可以使传送装置100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
36.在实际使用时,隔离板3和底板2可以是沿着由上而下的方向排布,此时,驱动组件4通过驱动隔离板3上下运动,以使隔离板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其中,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下方。另外,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平行于z轴方向,驱动轮组件可以沿着平行于y轴的方向移送pcb。此外,当隔离板3处于第一位置时,驱动轮11凸出于隔离板3的上表面;当隔离板3处于第二位置时,驱动轮11位于隔离板3的上表面的下方或与隔离板3的上表面平齐。下文中以隔离板3和底板2沿着由上而下的方向排布的设置方式为例对传送装置进行描述。
37.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轮组件1具有第一移送区1a和第二移送区1b,其中,第一移送区1a和第二移送区1b的排布方向平行于y轴方向,隔离板3位于第一移送区1a,也即只有在第一移送区1a才能通过隔离板3支撑pcb,此时机械手等在第一移送区1a取放pcb。这样设置可以减少隔离板3的尺寸及重量,进而降低材料成本以及驱动组件4的能耗。
38.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轮组件1包括多个驱动轮11、多个转轴12以及支撑板13,其中,支撑板13安装在底板2上,各转轴12均安装在支撑板13上,并均位于底板2的上方,且各转轴沿着y轴方向间隔设置,各转轴12的轴线平行于x轴。各驱动轮11分别转动连接在相应的转轴12上,并与底板2间隔设置,且各驱动轮的旋转轴平行于x轴。另外,每一个转轴12上都间隔设有相同数量的驱动轮,此时,这些驱动轮11阵列排布。另外,支撑板13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板13沿着x轴方向间隔设置,各转轴1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支撑板13连接,各驱动轮11均位于两个支撑板13之间。此外,位于第一移送区1a内的转轴12,位于隔离板3的下方。
39.如图1所示,第一避让通孔31设有多个,且位于第一移送区1a的每一个驱动轮11都有一个第一避让通孔31与之对应。隔离板3处于第一位置时,各驱动轮11均能够从与之对应的第一避让通孔31处凸出隔离板3的上表面;隔离板3处于第二位置时,各驱动轮11均位于隔离板3的上表面的下方。
40.另外,各驱动轮11均可以与相应的动力源连接(实际上是驱动轮11通过转轴12与动力源连接),以便通过动力源驱动各驱动轮11转动,此时各驱动轮11均为主动轮,都可以驱动pcb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上运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各驱动轮11中的一部分与动力源连接,一部分不与动力源连接,此时与动力源连接的驱动轮11为主动轮用于驱动pcb运动,不与动力源连接的驱动轮11为从动轮,主要用于支撑pcb。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各驱动轮11也可以是均不与动力源连接,此时各驱动轮11均为用于支撑pcb的从动轮。
41.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4包括直线驱动单元41,直线驱动单元41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固定部与活动部连接,用于驱动活动部做直线运动。组装后,固定部与底板2连接,活动部与隔离板3连接,这样固定部驱动活动部时,便可以通过活动部带动隔离板3直线运动,以使隔离板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42.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安装在底板2背离隔离板3的表面上,也即固定部安装在隔离板3的下表面上,这样可以节省空间,避免底板2和隔离板3之间的间距过大,这样可以降低驱动轮组件1的尺寸。此时,底板2上还可以设置相应的镂空结构,该镂空结构由底板2的上表面贯穿至底板2的下表面,活动部从该镂空结构处穿过底板2,以连接隔离板3。同时,活动部可以是从相邻两个转轴12之间穿过后与隔离板3连接。另外,直线驱动单元41可以是气缸,此时,固定部为气缸的缸体,活动部为气缸的活塞杆。
43.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4还包括安装架42,安装架42与隔离板3连接,活塞杆与安装架42连接,也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安装架42实现活塞杆与隔离板3的连接。其中,安装架42包括两个竖臂421和一个横臂422,两个竖臂421间隔设置在横臂422上,此时安装架42呈u形,两个竖臂421均连接于隔离板3的下表面,活塞杆安装在横臂422上。另外,驱动组件4还包括浮动接头43,活塞杆通过浮动接头43与横臂422连接。
44.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送装置100还包括定位块5,定位块5设置在隔离板3上,并凸出隔离板3背离底板2的表面,通过定位块5可以对pcb进行限位。具体的,当传送装置100移送pcb时,pcb能够靠近并抵触在定位块5上。其中,当驱动轮11能够作为主动轮以驱动pcb运动时,pcb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定位块5;当驱动轮11均为从动轮时,使用过程中pcb通常只是靠近定位块5。通过定位块5的设置可以使pcb在传送装置100上的停留位置固定,有利于机械手等取走pcb。
45.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送装置100还包括导向组件6,导向组件6包括第一导向结构61和第二导向结构62;第一导向结构61与底板2连接,第二导向结构62与隔离板3连接;第一导向结构61与第二导向结构62轴向配合,以对隔离板3的运动进行导向。
46.另外,底板2上设有第二避让通孔,第二避让通孔由底板2的上表面贯穿至底板2的下表面,第一导向结构61连接于底板2背离隔离板3的表面上,第二导向结构62部分穿过第二避让通孔,使得第二导向结构62能够沿着底板2的厚度方向运动,其中底板2的厚度方向平行于上下方向。应当理解的,第二导向结构62从第二避让通孔处穿过底板2的那部分与第一导向结构61配合。
4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61为直线轴承,第二导向结构62为导杆,导杆穿设于直线轴承。
48.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送装置100还包括缓冲组件7,缓冲组件7与隔离板3连接,用于对隔离板3的运动进行缓冲。在本实施例中,底板2上设有第三避让通孔,其中,第三避让通孔由底板2的上表面贯穿至底板2的下表面;缓冲组件7包括支架71以及缓冲器72;支架71与隔离板3连接,且支架71的一部分从第三避让通孔处穿过底板2;缓冲器72安装在支架71远离底板2的一端,隔离板3向上运动时(即隔离板3远离底板2时),支架71和缓冲器72也随之向上运动;且隔离板3向上运动过程中,缓冲器72能够抵触在底板2上。缓冲器72具有弹性,使得隔离板3能够继续上升,此时缓冲器72便可以对隔离板3的向上运动进行缓冲。其中,缓冲器72可以是油压缓冲器、弹簧等。
49.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71设有两个,分别位于驱动组件4的左右两侧;缓冲器设有四个,每一个支架71上安装有两个缓冲器72。另外,支架71包括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二连接臂712和第三连接臂713,其中,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二连接臂712间隔设置在第三连接臂713上,第一连接臂711背离第三连接臂713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接臂712背离第三连接臂713的一端均与隔离板3连接,此时支架71呈u形结构。第三避让通孔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和第二孔均由上而下贯穿底板2,第一连接臂711从第一孔处穿过底板2,第二连接臂712从第二孔处穿过底板2,第三连接臂713位于底板2的下方,缓冲器72安装在第三连接臂713上。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