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面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
背景技术:2.面料是由纺纱织造的用来制作服装的一种材料,织造的工序包括络筒、整经、浆纱、穿经、织造、整理。一般的,在流水化作业过程中,面料织造的各个工序均可通过不同的设备进行操作,以实现面料的流水化生产。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在面料的织造过程中,面料需要在不同的机械设备之间进行传输,由于不同的机械设备对面料的传输速度存在偏差,从而导致面料在不同设备上的张紧度不同,当面料处于张紧度较小的位置时,面料容易产生折叠现象,从而影响面料的加工质量,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提高面料在传输过程中的张紧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包括机架和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张紧辊、若干导向辊;所述张紧辊位于所有导向辊的同一侧,且所述张紧辊位于相邻的导向辊之间;所述张紧辊和导向辊分别位于面料的两侧,以用于顶撑面料;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张紧辊与导向辊相对位置的推动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穿插在交错的张紧辊和导向辊之间,通过张紧辊和导向辊对面料的顶撑,从而张紧传输过程中的面料;通过推动组件调控张紧辊和导向辊之间的距离,当张紧辊和导向辊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张紧辊和导向辊对面料施加的作用力就越大,从而增加了面料的张紧度,并保障了面料的加工质量。
8.优选的,所述推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张紧辊两端端部的滑动块和设置于机架上的推动件;所述机架上开设有供滑动块滑动抵入的滑动口,所述滑动块与张紧辊转动连接,所述推动件的输出端与滑动块相连,以用于驱动滑动块沿着滑动口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件的输出端伸缩,带动滑动块沿着滑动口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以使得滑动块带动张紧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调节张紧辊和导向辊之间的距离。
10.优选的,每一所述滑动口内部均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贯穿滑动块。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对滑动块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减少了滑动块移动过程中出现歪斜或者偏移的现象,提高了滑动块的移动稳定性。
12.优选的,每一所述滑动块的外侧壁均开设有若干定位槽,每一所述定位槽内部均
转动设置有与滑动口的内侧壁相抵的滚珠。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将滑动块和滑动口内侧壁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成滚动摩擦,减少了滑动块移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提高了滑动块移动的速度。
14.优选的,每一所述导向辊的端部均转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机架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供安装块抵入的安装缺口,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安装块脱离安装缺口的限位组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块抵入不同的安装缺口内部,并通过限位组件将安装块稳定的安装于安装缺口内部,以对导向辊的位置调节,增加了导向辊和张紧辊相对位置的调节范围,从而使得张紧结构适用更多的应用场景,提高了张紧结构的实用性和经济适用性。
16.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板和提拉杆;所述机架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安装缺口内部相连通的滑移口,所述限位板滑动设置于滑移口内部,所述限位板与安装块相抵,以用于限制安装块脱离安装缺口;所述提拉杆设置于限位板远离安装块的侧壁。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拉杆便于使用者对限位板及西宁移动,限位板沿着滑移口进行滑动,当限位板与安装块相抵时,限位板远离安装块的侧壁与滑移口的内侧壁相抵,以限制了安装块脱离安装缺口,实现了安装块的稳定安装。
18.优选的,每一所述滑移口内部均设置有用于与限位板磁性相吸的磁性件,每一所述滑移口的内侧壁均开设有供磁性件抵入的嵌置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置槽便于安装磁性件,使得滑移口的内壁趋于平整,并保障了限位板在滑移口的内部进行稳定移动;当限位板与安装块相抵时,磁性件与限位板磁性相吸,以对限位板进行定位,减少了限位板随意滑动,导致限位板脱离安装块的现象发生,保障了限位板对安装块限位的稳定性。
20.优选的,每一所述安装缺口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紧密贴合安装块的柔性层。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层使得安装块与安装缺口的内侧壁连接的更加紧密,同时,面料在导向辊上进行移动的过程中,柔性层可用于吸收安装块通过导向辊受到的部分振动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安装块的安装稳定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设置交错的导向辊和张紧辊,将面料穿插至导向辊和张紧辊之间,通过导向辊和张紧辊顶撑面料,以对面料进行张紧;通过设置推动组件控制张紧辊进行移动,通过增加张紧辊和导向辊之间的间距,从而增加了面料的张紧度。
24.2.通过将安装块抵入不同的安装缺口内部,并通过限位组件将安装块固定于安装缺口内部,以对导向辊的位置调节,增加了导向辊和张紧辊相对位置的调节范围,从而使得张紧结构适用更多的应用场景,提高了张紧结构的实用性和经济适用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用于体现推动组件、机架和限位组件位置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27.图3是用于体现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8.图4是用于体现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机架;10、面料;11、固定架;12、定位杆;121、滑动口;122、导向杆;13、固定杆;131、安装缺口;1311、柔性层;132、滑移口;133、嵌置槽;1331、磁性件;2、张紧辊;3、导向辊;31、安装块;4、推动组件;41、滑动块;411、定位槽;412、滚珠;42、推动件;5、限位组件;51、限位板;52、提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
33.参照图1和图2,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固定架11、焊接固定于固定架11上的两组定位杆12和四组固定杆13;两组定位杆12相互平行的分布于固定架11的宽度方向两侧,四组固定杆13对称分布于固定架11的宽度方向两侧;定位杆12位于固定架11同一侧的固定杆13之间,且定位杆12与固定杆13相互平行。
34.参照图1和图2,两组定位杆12之间转动安装有张紧辊2,相对的固定杆13之间转动安装有导向辊3;张紧辊2与导向辊3相互平行,且张紧辊2位于所有导向辊3的同一侧。传输的面料10穿插于张紧辊2和导向辊3之间,张紧辊2和导向辊3均与面料10相抵,以对面料10进行张紧。机架1上设置有推动组件4,以用于调节张紧辊2和导向辊3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对面料10的张紧度。
35.参照图1和图2,推动组件4包括滑动块41和推动件42,在本实施例中,推动件42为推动油缸。两组定位杆12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贯穿有滑动口121,滑动口121沿着定位杆12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滑动块41滑移连接于每一滑动口121的内部,且每一滑动块41均通过轴承与张紧辊2端部的转轴转动连接。推动件42焊接固定于固定架11上,推动件42对称分布于张紧辊2的两端,且每一推动件42的输出端均与滑动块41焊接固定,以使得推动件42的输出端带动滑动块41沿着滑动口12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
36.参照图1和图2,每一滑动口121的内部均沿着滑动口121的长度方向焊接固定有导向杆122,导向杆122的端壁与滑动口121端部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导向杆122贯穿相对应的滑动口121内部的滑动块41,以用于限制滑动块41的移动路径。
37.参照图2和图3,每一滑动块41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定位槽411,每一定位槽411内部均转动连接有滚珠412。所有的滚珠412均与滑动口121的内侧壁相抵,以用于减少滑动块41移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38.参照图2和图4,每一导向辊3端部均通过转杆和轴承转动连接有安装块31,每一固定杆13的侧壁均开设有若干供安装块31沿着机架1的长度方向滑动抵入的安装缺口131,且安装块31的侧壁与安装缺口131的内侧壁相抵。所有的安装缺口131均沿着固定杆1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以用于调整导向辊3的位置。每一安装缺口131的内侧壁上均胶粘有柔性层1311,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层1311为橡胶材质。柔性层1311紧密贴合于安装缺口131的内侧壁和安装块31之间,以用于提高安装块31的安装稳定性。
39.参照图2和图4,固定杆13上安装有限位组件5,以用于限制安装块31脱离安装缺口131。限位组件5包括限位板51和提拉杆52;固定杆13靠近导向辊3的侧壁上开设有滑移口
132,且滑移口132与安装缺口131的内部相连通。限位板51滑动连接于滑移口132内部,限位板51与安装块31的侧壁相抵,以限制安装块31脱离安装缺口131。提拉杆52焊接固定于限位板51远离安装块31的侧壁,以便于使用者移动限位板51。
40.参照图2和图4,滑移口13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嵌置槽133,嵌置槽133位于每一滑移口132的宽度方向两侧。每一嵌置槽133内部均胶粘固定有磁性件1331,磁性件1331靠近限位板51的侧壁与滑移口132的内侧壁共面。在本实施例中,磁性件1331为磁性条,限位板51由铁制成。当限位板51滑移至磁性件1331处时,限位板51与磁性件1331磁性相吸,以便于固定限位板51的位置。同时,限位板51与安装块31相抵,限位板51与滑移口132的内侧壁相抵,以限制安装块31脱离安装缺口131。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适合织造强张力高耐磨机织面料的张紧机构的实施原理为:
42.面料10穿插于张紧辊2和导向辊3之间,且张紧辊2和导向辊3均与面料10相抵;控制推动件42的输出端伸出,以带动张紧辊2朝向远离导向辊3的方向进行移动,通过逐渐增加导向辊3和张紧辊2之间的间距,提高了张紧辊2对面料10的抵接作用力,从而提高了面料10的张紧度。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次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