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7980发布日期:2023-02-01 01:42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抢险排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2.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而没有了土地、草地保护,城市内涝在国内肆虐。根据已有的信息统计,以前的城市内涝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且地势较低的区域,而现有的城市内涝已经发展到了内陆中,并呈现出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积水时间长的特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安全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3.为了提高抢险排涝作业的效率,抢险人员通常驾驶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至内涝区域,然后将排水泵的进水部分抛入水中,利用排水泵的吸力完成洪水的转移(与排水泵相连的排水管端处在远离内涝区域的位置),从而减轻内涝的影响。
4.发明人发现,上述作业步骤需要将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完全行驶到内涝区域,由于内涝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排水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无法完成高效且安全的排涝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旨在解决因排涝车移动至内涝区域才能将排水泵抛入水中所造成的抢险排涝安全性降低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用于装配在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上并与排水泵相连;所述吊装装置包括:
8.转动座,用于沿上下方向转动连接在排涝车上,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构件;
9.自动化伸缩构件,能够沿自身轴向延伸,具有连接端和延伸端;所述连接端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座上,并连接有第二转动驱动构件;所述延伸端上连接有收卷组件;以及
10.吊绳,其中一端与所述收卷组件相连,另一端用于与排水泵相连;
11.在所述排涝车停靠于内涝区附近时,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座、摆动所述自动化伸缩构件,以及调节所述自动化伸缩构件的长度,能够使所述排水泵移动至内涝区域的正上方;在所述排水泵处于所述内涝区域的正上方时,所述收卷组件能够释放或收卷所述吊绳,以使所述排水泵进入或退出所述内涝区域。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自动化伸缩构件包括:
13.摆动座,沿水平方向铰接在所述转动座上,为所述连接端并与所述第二转动驱动构件相连;
14.第一伸缩臂,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摆动座的摆动端面上,另一端的端面上开
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伸缩臂的轴向平行;
15.第二伸缩臂,沿所述第一伸缩臂的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内,其中一端适于伸出所述第一导向槽,且该伸出端连接有第一直线驱动构件;所述第二伸缩臂的伸出端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伸缩臂的轴向平行;以及
16.第三伸缩臂,沿所述第二伸缩臂的轴向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内,其中一端适于伸出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三伸缩臂的伸出端为所述延伸端,连接有第二直线驱动构件,且适于与所述收卷组件相连。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伸缩臂外壁上的第一直线气缸;所述第一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轴向与所述第一伸缩臂的轴向平行,并且所述第一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伸缩臂的外壁固定连接。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伸缩臂的伸出端具有向外延伸、用于抵接所述第一伸缩臂延伸端面的第一限位盘;并且,所述第一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盘固定连接。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直线驱动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伸缩臂外壁上的第二直线气缸;所述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轴向与所述第二伸缩臂的轴向平行,并且所述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伸缩臂的外壁固定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伸缩臂朝向所述第一导向槽的槽底移动时,所述第二直线气缸适于进入所述第一导向槽内。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伸缩臂的伸出端具有向外延伸、用于抵接所述第二伸缩臂伸出端面的第二限位盘;并且,所述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盘固定连接。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伸缩臂的外壁上具有适于容纳所述第二直线气缸的容纳槽,所述第二直线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二伸缩臂的伸出端面设置。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卷组件包括:
23.收卷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延伸端的端面上,其转动轴向与所述连接端的转动轴向平行;以及
24.收卷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延伸端的端面上,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收卷轴的端部同轴连接;
25.其中,所述收卷轴的外周壁适于与所述吊绳的一端相连;在所述收卷电机启动时所述收卷轴转动,转动所述收卷轴能够带动所述吊绳缠绕于所述收卷轴的表面,或者自所述收卷轴的表面放出。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吊绳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排水泵的提手相连的卡接元件,所述卡接元件包括:
27.钩体,与所述吊绳远离所述收卷组件的一端相连,具有适于供所述提手嵌入的弯口;以及
28.封闭件,其中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钩体上,另一端适于转动至封闭所述弯口;
29.其中,所述钩体具有所述封闭件封闭所述弯口的合钩状态,以及所述封闭件避让所述弯口的开钩状态。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驱动构件包括用于固定连接在所述排涝车底盘上的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并与所述转动座的底面固定连接;
31.所述第二转动驱动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座上的第二转动电机,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向与所述连接端的转动轴向平行,并与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
32.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驱动转动座转动、自动化伸缩构件摆动,及自动化伸缩构件收缩,实现排水泵的位置调整,具体的:在应急排涝作业时,将排涝车停靠在内涝区附近;而后通过转动座的转动、自动化伸缩构件的摆动和伸缩,将排水泵移动至内涝区的正上方;最后通过收卷组件将排水泵放入内涝区域,即可实现内涝区的排水作业。
33.本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免除将排涝车驶入内涝区的过程,提高了应急排涝作业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36.图3为图2上圆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7.图4为图2上圆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卡接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显示,隐藏了部分吊绳);
3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伸缩臂、第二伸缩臂和第三伸缩臂组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1、转动座;11、第一转动驱动构件;2、自动化伸缩构件;21、摆动座;211、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2、第一伸缩臂;221、第一导向槽;23、第二伸缩臂;231、第二导向槽;232、第一直线驱动构件;233、第一限位盘;234、容纳槽;24、第三伸缩臂;241、第二直线驱动构件;242、第二限位盘;3、吊绳;4、收卷组件;41、收卷轴;42、收卷电机;5、卡接元件;51、钩体;52、封闭件。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2.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进行说明。本技术所提出的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是用于装配在排涝车和排水泵之间的装置,具体是固定装配于排涝车上并与排水泵相连,以带动排水泵相对于排涝车移动。其中,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包括任一已知能源驱动的、能够实现水陆行驶的车辆,排水泵包括任一已知能源驱动的、能够参与到排水作业的泵体。
43.在本实施例中,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包括转动座1、自动化伸
缩构件2和吊绳3。
44.转动座1用于沿上下方向转动连接在排涝车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动座1包括转盘和座体,该转盘与排涝车直接连接,座体固定装配在转盘的上表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座1连接在排涝车的后车斗的内底壁上。转动座1还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构件11,该第一转动驱动构件11能够带动转动座1转动。
45.自动化伸缩构件2具有沿自身轴向延伸的功能,且此功能通过自动化驱动实现,无需人为参与。在本实施例中,自动化伸缩构件2具有连接端和延伸端;其中,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连接端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在转动座1上,并连接有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11;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延伸端上连接有收卷组件4,该收卷组件4用于收卷和释放绳体。
46.需要在此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转动驱动构件11、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11和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动力源可以是液压、电动和机械驱动中任意一种;并且,这些自动化元件的操控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远程信号操作、或通过预设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在实际制备时,可将转动座1设计为可自动化升降的平台结构,以调整排水泵定位时的高度。
47.吊绳3的其中一端与收卷组件4相连,另一端用于与排水泵相连;在收卷组件4收卷吊绳3时,排水泵随吊绳3上移;在收卷组件4释放吊绳3时,由于排水泵自身的重力,排水泵带动吊绳3的自由端一同下落。
48.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驱动转动座1转动、自动化伸缩构件2摆动,及自动化伸缩构件2收缩,实现排水泵的位置调整,具体的:在应急排涝作业时,将排涝车停靠在内涝区附近;而后通过转动座1的转动、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摆动和伸缩,将排水泵移动至内涝区的正上方;最后通过收卷组件4将排水泵放入内涝区域,即可实现内涝区的排水作业。
49.本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栖全地形排涝车用排水泵吊装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免除将排涝车驶入内涝区的过程,提高了应急排涝作业的安全性。
5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自动化伸缩构件2可以采用如图2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2和图6,自动化伸缩构件2包括摆动座21、第一伸缩臂22、第二伸缩臂23和第三伸缩臂24。
51.摆动座21沿水平方向铰接在转动座1上,为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连接端,并且摆动座21与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11相连,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11能够带动摆动座21相对于转动座1发生摆动。
52.第一伸缩臂22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在摆动座21的摆动端面上,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221,该第一导向槽221的深度方向与第一伸缩臂22的轴向平行。
53.第二伸缩臂23沿第一伸缩臂22的轴向滑动设置在第一导向槽221内,其中一端适于伸出第一导向槽221,且该伸出端连接有第一直线驱动构件232,通过第一直线驱动构件232能够使第二伸缩臂23沿自身轴向移动。在第二伸缩臂23的伸出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231,该第二导向槽231的深度方向与第二伸缩臂23的轴向平行。
54.第三伸缩臂24沿第二伸缩臂23的轴向滑动设置在第二导向槽231内,其中一端适于伸出第二导向槽231;并且,第三伸缩臂24的伸出端为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延伸端,连接有第二直线驱动构件241,通过第二直线驱动构件241能够带动第三伸缩臂24沿自身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伸缩臂24的伸出端面适于与收卷组件4相连,以支撑收卷组件4。
55.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实际制备时,第二伸缩臂23的结构可以装配多个,以形成多节的伸缩结构,延长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长度范围。
5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一直线驱动构件232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6,第一直线驱动构件232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伸缩臂22外壁上的第一直线气缸;第一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轴向与第一伸缩臂22的轴向平行,并且第一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伸缩臂23的外壁固定连接。
5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二伸缩臂23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6,第二伸缩臂23的伸出端具有向外延伸、用于抵接第一伸缩臂22延伸端面的第一限位盘233,通过此第一限位盘233的限位作用,能够防止第二伸缩臂23过量的插入第一导向槽221内,起到提高结构使用安全性的作用;并且,第一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限位盘233固定连接,由于第一限位盘233的边缘是向外延伸的,因此第一直线气缸能够稳定的装载于第一伸缩臂22外壁上,提高了结构合理性。
5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二直线驱动构件241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6,第二直线驱动构件241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伸缩臂23外壁上的第二直线气缸;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轴向与第二伸缩臂23的轴向平行,并且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三伸缩臂24的外壁固定连接;并且,在第二伸缩臂23朝向第一导向槽221的槽底移动时,第二直线气缸适于进入第一导向槽221内;通过这一特性,在制备时设计第二伸缩臂23的规格,能够令第二伸缩臂23插入第一导向槽221时堵塞第一导向槽221的开口,避免外界洪水进入,提高结构设计合理性。
5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三伸缩臂24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6,第三伸缩臂24的伸出端具有向外延伸、用于抵接第二伸缩臂23伸出端面的第二限位盘242,通过此第二限位盘242的限位作用,能够防止第三伸缩臂24过量的插入第二导向槽231内,起到提高结构使用安全性的作用;并且,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限位盘242固定连接,由于第二限位盘242的边缘是向外延伸的,因此第二直线气缸能够稳定的装载于第二伸缩臂23的外壁上,提高了结构合理性。
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二伸缩臂23和第二直线气缸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6,第二伸缩臂23的外壁上具有适于容纳第二直线气缸的容纳槽234,第二直线气缸固定设置在容纳槽234内,且缸身的外边缘处于容纳槽234开口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直线气缸的动力输出轴贯穿第二伸缩臂23的伸出端面或者第二限位盘242设置,具有更佳的结构强度。
6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收卷组件4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收卷组件4包括收卷轴41和收卷电机42。
62.收卷轴41转动连接在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延伸端的端面上,其转动轴向与连接端的转动轴向平行;具体的,自动化伸缩构件2延伸端的端面上预设有支架,该收卷轴41转动连接在此支架上,以使收卷轴41的外周壁和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端面具有以供吊绳3通过的间隙。
63.收卷电机42固定连接在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延伸端的端面上,动力输出端与收卷轴41的端部同轴连接。
64.其中,收卷轴41的外周壁适于与吊绳3的一端相连;在收卷电机42启动时收卷轴41转动,转动收卷轴41能够带动吊绳3缠绕于收卷轴41的表面,或者自收卷轴41的表面放出。
6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吊绳3可以采用如图4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4和图5,
吊绳3还包括用于与排水泵的提手(或者预制在排水泵顶部的通孔)相连的卡接元件5,该卡接元件5包括钩体51和封闭件52。
66.钩体51与吊绳3远离收卷组件4的一端(也就是吊绳3的自由端)相连,具有适于供提手嵌入的弯口。
67.封闭件52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在钩体51上,另一端适于转动至封闭弯口的位置,以使钩体51具有封闭件52封闭弯口的合钩状态,以及封闭件52避让弯口的开钩状态。
68.通过钩体51和封闭件52的组合结构,能够实现排水泵和吊绳3的连接,确保排水泵不会脱离吊绳3,加强了本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9.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钩体51的开闭应属于当下较为成熟的技术内容,因此其他控制钩体51切换合钩状态和开钩状态的结构,同样可以适用在本结构中,起到连接吊绳3和排水泵的作用。
7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第一转动驱动构件11和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11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第一转动驱动构件11包括用于固定连接在排涝车底盘上的第一转动电机,该第一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并与转动座1的底面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转动电机固定安装在车体的下方,并与车体之间设置有防水措施;第一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贯通车斗的底面,并与转动连接在车斗上的转动座1同轴固定连接。
71.第二转动驱动构件211包括固定连接在转动座1上的第二转动电机,第二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向与连接端的转动轴向平行,并与自动化伸缩构件2的连接端同轴固定连接。
72.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