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餐盒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餐盒架。
背景技术:2.在使用餐车送餐时,往往需要将餐盒放置在餐盒架中,这样可以提高餐盒放置的稳定性,也可以避免餐盒之间因相互挤压而损坏内部食物。
3.现有技术中的餐盒架,要么是与餐车一体设计的,要么是无法折叠的。无法折叠的餐盒架在储存或运输时均占据较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餐盒架。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折叠餐盒架,包括通过铰接连接的半背板一和半背板二;半背板一铰接有侧板一,侧板一铰接有顶板;半背板二铰接有侧板二,侧板二铰接有底板;半背板一侧端居中铰接有中隔板一;半背板二侧端居中铰接有中隔板二;
7.顶板和侧板二通过锁扣机构一连接;底板和侧板一通过锁扣机构二连接;
8.顶板和底板上均设有用于固定中隔板一和中隔板二的卡扣机构。
9.顶板和底板上均固接有挡盖;所述卡扣机构为可滑动地安装于挡盖内的滑板一和滑板二;
10.中隔板一、中隔板二侧边上下两端均设有“l”形块一;侧板二侧边靠近顶板一端、侧板一侧边靠近底板一端均设有“l”形块二;
11.顶板、底板上设有与“l”形块一对应的通孔一,顶板、底板上设有与“l”形块二对应的通孔二;
12.滑板一上设有容“l”形块一穿过的槽口;
13.挡盖上设有分别与滑板一和滑板二对应的一对通孔三。
14.所述滑板一和滑板二与挡盖通过弹簧连接。
15.所述滑板一上设有通孔四,滑板二上设有通孔五。
16.所述锁扣机构一和锁扣机构二均为搭扣锁。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餐盒架可以折叠,折叠后的餐盒架便于码放,并且也占据较少的空间,便于储放和运输。本餐盒架在展开后,设有的中隔板一和中隔板二可以对餐盒形成阻挡,可以避免餐盒之间相互挤压。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半背板一和半背板二安装示意图;
20.图3是中隔板一和中隔板二安装示意图;
21.图4是图1中a处放大图;
22.图5是滑板一和滑板二安装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示意图。
24.图中标记为:顶板101、侧板一102、锁扣机构一103、侧板二104、底板105、中隔板二106、中隔板一107、锁扣机构二108、半背板一109、半背板二110、挡盖201、“l”形块一202、滑板一203、通孔四204、滑板二205、通孔五206、“l”形块二207、通孔三208。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一
26.如图所示,一种可折叠餐盒架,包括通过铰接连接的半背板一109和半背板二110,半背板一109背离半背板二110一端铰接有侧板一102,侧板一102上端铰接有顶板101。半背板二110背离半背板一109一端铰接有侧板二104,侧板二104下端铰接有底板105。其中侧板一102、侧板二104、顶板101、底板105为尺寸相同的正方形板,半背板一109和半背板二110长度与侧板一102、侧板二104、顶板101、底板105相同,半背板一109和半背板二110宽度约为侧板一102、侧板二104、顶板101、底板105的二分之一。
27.半背板一109侧端居中铰接有中隔板一107,半背板二110侧端居中铰接有中隔板二106。中隔板一107和中隔板二106尺寸与侧板一102、侧板二104相同。
28.顶板101和侧板二104通过锁扣机构一103连接,底板105和侧板一102通过锁扣机构二108连接。锁扣机构一103和锁扣机构二108均为搭扣锁。顶板101和底板105上均设有用于固定中隔板一107和中隔板二106的卡扣机构。
29.组装时,侧板一102、侧板二104、顶板101、底板105合围组成“口”字形,半背板一109和半背板二110位于侧板一102、侧板二104、顶板101、底板105一侧,中隔板一107和中隔板二106位于侧板一102、侧板二104、顶板101、底板105组成的合围内,通过锁扣机构一103令顶板101和侧板二104连接,通过锁扣机构二108令底板105和侧板一102连接,再通过卡扣机构令中隔板一107和中隔板二106与顶板101和底板105固定,并同时通过卡口机构令侧板二104与顶板101固定,通过卡口机构令侧板一102与底板105固定。
30.折叠时,打开锁扣机构一103和锁扣机构二108,并令中隔板一107和中隔板二106与顶板101和底板105松开,令侧板二104与顶板101松开,令侧板一102与底板105松开,然后将顶板101和侧板一102折在一起,将侧板二104和底板105折在一起,将中隔板一107和中隔板二106折在一起,折叠后的餐盒架如图6所示。
31.具体地,顶板101和底板105上均固定连接有挡盖201,卡扣机构为可滑动地安装于挡盖201内的滑板一203和滑板二205。中隔板一107、中隔板二106侧边上下两端均设有“l”形块一202。侧板二104侧边靠近顶板101一端、侧板一102侧边靠近底板105一端均设有“l”形块二207。顶板101、底板105上设有与“l”形块一202对应的通孔一,顶板101、底板105上设有与“l”形块二207对应的通孔二。滑板一203上设有容“l”形块一202穿过的槽口。挡盖201上设有分别与滑板一203和滑板二205对应的一对通孔三208。
32.组装时,将中隔板一107、中隔板二106设有的“l”形块一202穿过顶板101和底板105设有的通孔一,再令“l”形块一202穿过滑板一203上设有的槽口,最后令槽口与“l”形块一202错开,使得滑板一203插在“l”形块一202内。同步地,令“l”形块二207穿过通孔二,再
令滑板二205插在“l”形块二207内即可。折叠时,令槽口与“l”形块一202对齐,令滑板二205不再阻挡“l”形块二207,再将顶板101和底板105与侧板一102、侧板二104、中隔板二106、中隔板一107分离。
33.滑板一203上设有通孔四204,滑板二205上设有通孔五206,从而方便手指穿过通孔三208之后,能够方便地伸进通孔四204和通孔五206内拨动滑板一203和滑板二205。
34.实施例二
35.滑板一203和滑板二205与挡盖201通过弹簧连接。再令令槽口与“l”形块一202对齐时,以及令滑板二205不再阻挡“l”形块二207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手指不拨动滑板一203和滑板二205时,滑板一203和滑板二205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回位,从而令槽口与“l”形块一202错开,以及使滑板一203插在“l”形块一202内。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