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0434发布日期:2022-12-24 04:5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包装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包装五花八门,其中书本式礼品包装盒因其较好的包装性能在各类产品包装中占具重要的地位。
3.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书本式礼品包装盒,其内部的放置产品的内衬大多采用塑料制成,并且大多通过粘胶来固定在盒底,在从内衬上取出产品后,包装盒往往会被丢弃,无法做到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盒,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包装无法再利用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装盒包括:盒体部,盒体部内设置有容纳腔;内衬部,内衬部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中,内衬部包括本体及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本体外围的多个围板,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待固定物品的定位槽;其中,内衬部具有包装状态及收纳状态,在内衬部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多个围板与本体连接,安装于容纳腔中,多个围板分别抵接于容纳腔的内壁;在内衬部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多个围板与本体分离,多个围板组合形成分隔部,分隔部安装于容纳腔中,以将容纳腔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
6.可选地,每个围板上均设置有连接部,相邻两个围板通过连接部连接。
7.可选地,每个围板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部,多个连接部沿围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8.可选地,连接部为设置在围板上的卡槽,卡槽在围板的侧端形成卡入口,相邻两个围板通过彼此的卡槽互相卡入。
9.可选地,组成分隔部的各围板的两个端壁均抵接在容纳腔的内壁上。
10.可选地,容纳腔的内壁包括四个内侧壁,本体包括四个边沿,四个边沿分别抵接于四个内侧壁,多个围板分别为依次布置的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及第四围板,在内衬部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的第一边沿上,第二围板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的第二边沿上,第三围板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的第三边沿上,第四围板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的第四边沿上;
11.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及第四围板均与本体垂直,第一围板的第二端与第二围板的第一端抵接,第二围板的第二端与第三围板的第一端抵接,第三围板的第二端与第四围板的第一端抵接,第四围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围板的第一端抵接。
12.可选地,四个内侧壁依次为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第四内侧壁,相邻两个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直角,第一内侧壁与第三内侧壁相对设置并长度相等,第二内侧壁与第四内侧壁相对设置并长度相等,第一围板及第三围板的长度与第一内侧壁相等,
第二围板及第四围板的长度与第二内侧壁相等;内衬部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的位置与第一内侧壁相对应、第二围板的位置与第二内侧壁相对应、第三围板的位置与第三内侧壁相对应、第四围板的位置与第四内侧壁相对应。
13.可选地,分隔部具有第一分隔状态、第二分隔状态及第三分隔状态,在分隔部处于第一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及第四围板组合形成分隔部,在分隔部处于第二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组合形成分隔部,在分隔部处于第三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组合形成分隔部。
14.可选地,位于第一围板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二围板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位于第三围板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六连接部、第七连接部及第八连接部,位于第四围板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九连接部和第十连接部;
15.在分隔部处于第一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与第十连接部连接,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连接,第五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连接,第八连接部与第九连接部连接。
16.可选地,在分隔部处于第二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二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连接,第五连接部与第七连接部连接。
17.可选地,盒体部包括主体及盖板,盖板可翻转的连接在主体上。
18.本技术提供的包装盒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包装盒不但可以通过内衬部的本体上设置的定位槽来对待固定物品进行安装,而且还可以通过将内衬部的多个围板与本体分离,并使多个围板组合形成分隔部,并通过将分隔部安装在容纳腔内,便可使容纳腔被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使本技术所提供的包装盒能够通过多个收纳空间进行收纳作业,从而有效的丰富了本技术所提供的包装盒的功能,使本技术所提供的包装盒能够得到有效的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的爆炸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展开的内衬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本体及多个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隔状态下的分隔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隔状态下的分隔部安装在容纳腔中的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分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分隔状态下的分隔部安装在容纳腔中的包装盒的的结构示意图;
28.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29.10、盒体部;
30.11、主体;111、容纳腔;1111、收纳空间;
31.12、盖板;
32.20、内衬部;
33.21、本体;211、定位槽;212、第一边沿;213、第二边沿;214、第三边沿;215、第四边沿;
34.22、围板;221、第一围板;2211、第一连接部;2212、第二连接部;2213、第三连接部;222、第二围板;2221、第四连接部;2222、第五连接部;223、第三围板;2231、第六连接部;2232、第七连接部;2233、第八连接部;224、第四围板;2241、第九连接部;2242、第十连接部;
35.30、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目前市场上的包装五花八门,其中书本式礼品包装盒因其较好的包装性能在各类产品包装中占具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书本式礼品包装盒,其内部的放置产品的内衬大多采用塑料制成,并且大多通过粘胶来固定在盒底,在从内衬上取出产品后,包装盒往往会被丢弃,无法做到再利用。
41.参见图1至图8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装盒包括:盒体部10及内衬部20,其中盒体部10内设置有容纳腔111;内衬部20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111中,内衬部20包括本体21及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本体21外围的多个围板22,本体2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待固定物品的定位槽211;其中,内衬部20具有包装状态及收纳状态,在内衬部20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多个围板与本体连接,安装于容纳腔111中,多个围板22分别抵接于容纳腔111的内壁;在内衬部20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多个围板22与本体21分离,多个围板22组合形成分隔部30,分隔部30安装于容纳腔
111中,以将容纳腔111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1111。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待固定物品尤其是指耳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不但可以通过内衬部20的本体21上设置的定位槽211对待固定物品进行安装,而且还可以通过将内衬部20的多个围板22与本体21分离,并使多个围板22组合形成分隔部30,并通过将分隔部30安装在容纳腔111内,便可使容纳腔111被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1111,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能够通过多个收纳空间1111进行收纳作业,从而有效的丰富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的功能,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能够得到有效的重复利用。
42.参见图3所示,为了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个围板22能够有效的组合形成分隔部30,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围板22上均设置有连接部,相邻两个围板22通过连接部连接。通过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每个围板22上均设置连接部,并使相邻两个围板22能够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个围板22能够有效的组合形成分隔部30,从而有效的将容纳腔111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1111,进而有效的丰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的功能。
43.参见图3所示,为了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个围板22能够组合形成分隔部30,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围板22上设置有多个连接部,多个连接部沿围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每个围板22上设置多个连接部,并使多个连接部沿围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个围板22能够有效的组合形成分隔部30,从而有效的将容纳腔111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1111。
44.参见图3和图4所示,为了便于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个围板22进行组合,从而有效的对容纳腔111进行分隔,本实施例采用了卡榫结构,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为设置在围板22上的卡槽,卡槽在围板22的侧端形成卡入口,相邻两个围板22通过彼此的卡槽互相卡入。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部设置为设置在围板22上的卡槽,并使卡槽在围板22的侧端形成卡入口,使相邻两个围板22能够通过彼此的卡槽有效的互相卡入,从而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个围板22能够有效的组合形成分隔部30。
4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卡槽的长度大于等于围板22宽度的一半。
46.参见图6和图8所示,为了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能够稳定的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进行分隔,本实施例中的组成分隔部30的各围板22的两个端壁均抵接在容纳腔111的内壁上。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的各围板22的两个端壁设置为均抵接在容纳腔111的内壁上,便可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稳定的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进行分隔,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收纳空间1111的稳定性,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内衬部20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随通过的包装盒能够有效的进行收纳作业。
47.参见图2所示,为了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内衬部20在包装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对待固定物品进行包装,本实施例中的容纳腔111的内壁包括四个内侧壁,本体21包括四个边沿,四个边沿分别抵接于四个内侧壁,多个围板22分别为依次布置的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及第四围板224,在内衬部20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221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一边沿212上,第二围板222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二边沿213上,第三围板223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三边沿214上,第四围板224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四边沿215上;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及第四围板224均与本体21垂直,第一围板221的第二端与第二围板222的第一端抵接,第二围板222的第二端与第三
围板223的第一端抵接,第三围板223的第二端与第四围板224的第一端抵接,第四围板224的第二端与第一围板221的第一端抵接。通过将第一围板221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一边沿212上,将第二围板222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二边沿213上,将第三围板223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三边沿214上,将第四围板224可拆卸的连接在本体21的第四边沿215上,并使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及第四围板224在内衬部20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均与本体21垂直,同时使第一围板221的第二端与第二围板222的第一端抵接,第二围板222的第二端与第三围板223的第一端抵接,第三围板223的第二端与第四围板224的第一端抵接,第四围板224的第二端与第一围板221的第一端抵接,便可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及第四围板224有效的对本体21进行支撑,从而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内衬部20在包装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对待固定物品进行包装。
4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四个内侧壁依次为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第四内侧壁,相邻两个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直角,第一内侧壁与第三内侧壁相对设置并长度相等,第二内侧壁与第四内侧壁相对设置并长度相等,第一围板221及第三围板223的长度与第一内侧壁相等,第二围板222及第四围板224的长度与第二内侧壁相等;内衬部20处于包装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221的位置与第一内侧壁相对应、第二围板222的位置与第二内侧壁相对应、第三围板223的位置与第三内侧壁相对应、第四围板224的位置与第四内侧壁相对应。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盒体部为厚度方向截面为长方形的结构,对边长度相等,四个围板共有两个尺寸,分别能从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进行分隔,通过多个连接部,如卡槽,进行拼接组合,形成不同种类的分隔部。
49.结合上述实施例,参见图2至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的丰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的功能,本实施例中的分隔部30具有第一分隔状态、第二分隔状态及第三分隔状态,在分隔部30处于第一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及第四围板224组合形成分隔部30,在分隔部30处于第二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组合形成分隔部30。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设置为具有第一分隔状态及第二分隔状态,并使分隔部30在处于第一分隔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及第四围板224组合形成分隔部30,使分隔部30在处于第二分隔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第三围板223组合形成分隔部30,在分隔部30处于第三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围板221、第二围板222组合形成分隔部30,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能过够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分隔成不同数量的收纳空间1111,从而有效的丰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的功能。
50.参见图2、图5及图6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被分隔成九个容纳空间,本实施例中的位于第一围板221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一连接部2211、第二连接部2212及第三连接部2213,位于第二围板222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四连接部2221、第五连接部2222,位于第三围板223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六连接部2231、第七连接部2232及第八连接部2233,位于第四围板224上的多个连接部分别为第九连接部2241和第十连接部2242;在分隔部30处于第一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211与第十连接部2242连接,第三连接部2213与第四连接部2221连接,第五连接部2222与第六连接部2231连接,第八连接部2233与第九连接部2241连接。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分隔部30在处
于第一分隔状态的情况下,使第一连接部2211与第十连接部2242连接,第三连接部2213与第四连接部2221连接,第五连接部2222与第六连接部2231连接,第八连接部2233与第九连接部2241连接,便可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安装在容纳腔111中,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有效的分隔成九个容纳空间。
51.参见图2、图7及图8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被分隔成六个容纳空间,本实施例中的在分隔部30处于第二分隔状态的情况下,第二连接部2212与第四连接部2221连接,第五连接部2222与第七连接部2232连接。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在处于第二分隔状态的情况下,使第二连接部2212与第四连接部2221连接,第五连接部2222与第七连接部2232连接,便可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隔部30安装在容纳腔111中,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分隔成六个容纳空间。
5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盒体部为厚度方向截面为长方形的结构,对边长度相等,四个围板共有两个尺寸,分别能从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进行分隔,通过多个连接部,如卡槽,进行拼接组合,形成不同种类的分隔部,本实施例中也可只采用两个围板,第一围板、第二围板形成分隔部,此时为分隔部的第三分隔状态,两个围板的长度分别对应于长边方向的长度及短边方向的长度,进而形成四个容纳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的拼接组合方式,只要能够起到对容纳腔进行有效分隔的组合均可。
53.参见图1所示,为了便于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内衬部20安装到容纳腔111内,本实施例中的盒体部10包括主体11及盖板12,盖板12可翻转的连接在主体11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1上,通过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盒体部10设置为主体11及盖板12,并使盖板12可翻转的连接在主体11上,便可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内衬部20安装到容纳腔111内。
5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盒体部10具有盖板12盖设在主体11上的第一状态及盖板12远离主体11的第二状态。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盒体部10处于第一状态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盖板12能够有效的封闭容纳腔111,从而有效的对容纳腔111内的物品进行保护,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盒体部10处于第二状态时,能够开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从而便于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容纳腔111内的物品取出。
5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本体21上设置有安装腔,本实施例所提通过的定位槽211设置在本实施例所提通过安装腔上。
5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盒体部10及内衬部20均为纸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盒体部10及内衬部20也可以由塑料制成。
57.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不但可以通过内衬部20的本体21上设置的定位槽211来对待固定物品进行安装,而且还可以通过将内衬部20的多个围板22与本体21分离,并使多个围板22组合形成分隔部30,并通过将分隔部30安装在容纳腔111内,便可使容纳腔111被分隔成多个收纳空间1111,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能够通过多个收纳空间1111进行收纳作业,从而有效的丰富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的功能,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包装盒能够得到有效的重复利用。
5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