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2108发布日期:2023-02-01 00:5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移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芯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载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的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用量需求不断攀升,反过来也促进了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注液工艺是锂离子电池制作过程的重要工序,其中经常需要抓取电芯周转,但在此过程中怎样更好的保护电芯不受损伤,提高产品的良率和生产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载设备,以解决电芯在周转移载过程中因抖动和晃动而与相邻设备机构碰撞受损的问题。
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移载设备,用于移载电芯,所述移载设备包括:
6.第一机架;以及
7.移载机构,包括第一移载机构和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与所述第一机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移载机构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活动连接;以及
8.夹持机构,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固定连接,用于夹持所述电芯;以及
9.吸附机构,与所述夹持机构固定连接,用于吸附所述电芯。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一杆件和第一电机;
11.所述第一活动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螺纹,所述第一杆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一活动件螺纹连接;
12.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设于所述第一机架上,并与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连接;
13.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杆件旋转,所述第一活动件沿所述第一杆件的轴向活动,进而所述第二移载机构沿所述第一杆件的轴向活动。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第二活动件、第二杆件和第二电机;
15.所述第二活动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螺纹,所述第二杆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螺纹连接;
16.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夹持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中的所述第一活动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连接;
17.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杆件旋转,所述第二活动件沿所述第二杆件的轴向活动,进而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第二杆件的轴向活动。
1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件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杆件的轴向相互垂直。
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
20.第二机架,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固定连接;以及
21.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机架固定连接;以及
22.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以夹取或释放所述电芯。
2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两个,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两个;
24.在所述第二机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驱动件和一所述夹持装置;
25.位于所述第二机架的宽度方向上同一侧的所述驱动件连接并驱动对应的所述夹持装置。
2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还具有一弹性结构;
27.所述弹性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面上,和/或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面上。
2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结构包括弹性件和板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板件的一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面上,和/或固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面上;
29.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上的所述板件沿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上的所述板件沿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
3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还具有一防护件;
31.所述防护件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面上,和/或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面上,和/或设于所述板件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面上。
3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机构包括:
33.第三机架,与所述夹持机构固定连接;以及
34.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三机架固定连接;以及
35.作动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支撑部和第二端部,所述作动件的第一端部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作动件的支撑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机架上,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作动件的第一端部,进而所述作动件的第二端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电芯;以及
36.吸附装置,与所述作动件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用于吸附所述电芯。
3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机构还具有一辅助件和一连接件;
38.所述辅助件与所述作动件平行设置,并且一端与所述第三机架转动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作动件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
39.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多个,且均固设于所述连接件上。
4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作动件的第二端部上设有沿所述作动件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槽,所述辅助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一端上设有沿所述辅助件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槽;
41.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螺栓连接。
4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在所述第三机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作动件、辅助件以及连接件;
43.位于所述第三机架的宽度方向上同一侧的所述作动件、辅助件以及连接件为一组作动组,各所述驱动装置分别驱动一所述作动组,两组所述作动组之间做相向运动或背离运动。
4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机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45.所述吸附机构中,所述作动件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第三机架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
46.所述第二机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机架的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相同。
4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48.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载设备,其中,夹持机构可夹持电芯,吸附机构可吸附电芯,移载机构可将电芯夹起后从一处位置移载至另一位置,以实现对于电芯的周转移载;吸附机构可以辅助稳定电芯,以防电芯在周转移载过程中抖动甚至与邻近的其他设备机构发生碰撞和刮蹭,减少损害,提升了电芯产品良率。
49.2、本技术提供的移载设备中的第一移载机构和第二移载机构可将电芯从一处流水线转移至另一处流水线,该两条流水线之间可以是平行设置的;本技术能够实现将电芯在两个具有一定竖直高度差的平面上进行转运,即能够实现将电芯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转运移载过程。
50.3、本技术提供的移载设备中的夹持机构能够以夹持电芯气袋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电芯的转运移载,具有稳定、可靠且高效的优点。
51.4、本技术提供的移载设备中的吸附机构能使电芯在转运移载过程中不发生抖动或摇晃,避免电芯因抖动剧烈而撞击到相邻的机架或其他构件上进而被挫伤或刮伤,由此提升了电芯转运移载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了产品良率和经济效益。
52.5、本技术可通过调节吸附机构中的作动件上的第一调节槽与连接件的栓接位置,以及调节吸附机构中的辅助件上的第二调节槽与连接件的栓接位置,实现吸附机构的第二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最低点的位置调节,以使所述吸附机构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型号的电芯,并提供吸附稳定效果,也就使得所述吸附机构和本技术提供的移载设备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5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移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为图1中的移载设备中的第一移载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56.图3为图1中的移载设备中的第二移载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57.图4为图1中的移载设备中的夹持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58.图5为图4中的夹持机构中的夹持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59.图6为图5中的夹持装置的剖视图;
60.图7为图1中的移载设备中的吸附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61.本技术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62.1-第一机架;
63.2-移载机构;21-第一移载机构;211-第一活动件;212-第一杆件;213-第一电机;22-第二移载机构;221-第二活动件;222-第二杆件;223-第二电机;
64.3-夹持机构;31-第二机架;32-驱动件;33-夹持装置;331-第一夹持部;332-第二夹持部;333-弹性结构;3331-弹性件;3332-板件;334-防护件;
65.4-吸附机构;41-第三机架;42-驱动装置;43-作动件;431-第一端部;432-支撑部;433-第二端部;434-第一调节槽;44-吸附装置;45-辅助件;451-第二调节槽;46-连接件;
66.5-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67.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移载设备,以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9.如图1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移载设备,用于移载电芯5,所述移载设备包括:第一机架1;以及移载机构2,包括第一移载机构21和第二移载机构22,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与所述第一机架1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活动连接;以及夹持机构3,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固定连接,用于夹持所述电芯5;以及吸附机构4,与所述夹持机构3固定连接,用于吸附所述电芯5。其中,夹持机构3可夹持电芯5,吸附机构4可吸附电芯5,移载机构2可将电芯5夹起后从一处位置移载至另一位置,以实现对于电芯5的周转移载;吸附机构4可以辅助稳定电芯5,以防电芯5在周转移载过程中抖动甚至与邻近的其他设备机构发生碰撞和刮蹭,减少损害,提升了电芯产品良率和经济效益。
70.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包括第一活动件211、第一杆件212和第一电机213;所述第一活动件21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螺纹,所述第一杆件21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一活动件21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活动件211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13固设于所述第一机架1上,并与所述第一杆件2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13驱动所述第一杆件212旋转,所述第一活动件211沿所述第一杆件212的轴向活动,进而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沿所述第一杆件212的轴向活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的运行稳定、可靠、精准可控,从而提升整体移载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生产线的稳定性和高效率。
71.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包括第二活动件221、第二杆件222和第二电机223;所述第二活动件22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螺纹,所述第二杆件222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221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活动件221与所述夹持机构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23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中的所述第一活动件21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杆件2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23驱动所述第二杆
件222旋转,所述第二活动件221沿所述第二杆件222的轴向活动,进而所述夹持机构3沿所述第二杆件222的轴向活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的运行稳定、可靠、精准可控,从而提升整体移载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生产线的稳定性和高效率。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机223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中的所述第一活动件211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的机架或壳体固定连接。
7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件212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杆件222的轴向相互垂直。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相对于所述第一机架1水平设置,并让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夹持机构3以及吸附机构4相对于所述第一机架1在水平方向上移载转运;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相对于所述第一机架1和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竖直设置,并让所述夹持机构3和所述吸附机构4在竖直方向上移载转运。
73.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移载机构21和第二移载机构22可将电芯5从一处流水线转移至另一处流水线,该两条流水线之间可以是平行设置的。通过控制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在不同竖直方向上的两处位置的移动或停留,并且该两处位置上分别设有两条流水线以提供和承接所述电芯5,使得所述移载设备能够实现将电芯5在两个具有一定竖直高度差的平面上进行转运,即能够实现将电芯5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转运移载过程。
74.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3包括:第二机架31,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固定连接;以及驱动件32,与所述第二机架31固定连接;以及夹持装置33,包括第一夹持部331和第二夹持部332,所述第一夹持部331固设于所述第二机架31上,所述第二夹持部332与所述驱动件32连接,所述驱动件32驱动所述第二夹持部332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331,以夹取或释放所述电芯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33具体的夹持位置是所述电芯5的气袋,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夹持所述电芯5时易刮伤或挫伤所述电芯5的表面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夹持机构3适用于包括锂电池制造行业的注液设备及作业在内的各种工序中,能使所述电芯5在注液设备及作业过程中的周转更加的快捷且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7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夹持部33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具体采用何种形状和尺寸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调整。
76.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32包括两个,所述夹持装置33包括两个;在所述第二机架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驱动件32和一所述夹持装置33;位于所述第二机架31的宽度方向上同一侧的所述驱动件32连接并驱动对应的所述夹持装置33。本技术在所述第一机架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上述的两个夹持装置33,提高了所述夹持机构3每次所能移载周转的所述电芯5的数量,提高了周转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3中也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夹持装置33,以进一步提高每一次转运的所述电芯5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77.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3的纵向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夹持部331和第二夹持部332,其中所述夹持机构3的纵向与所述夹持机构3的宽度方向相互垂直;位于所述夹持机构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多个所述第二夹持部332同时与一对应的所述驱动件32连接,并受所述驱动件32驱动,以夹取更多的所述电芯5。
78.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32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具有驱动
过程平稳可靠并且成本低、结构简单的优点,可增强所述移载机构整体的稳定性和服役可靠性;所述气缸具体采用何种型号和规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79.如图4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33还具有一弹性结构333;所述弹性结构333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31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332的一面上,和/或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331的一面上,以解决所述夹持装置33在夹持所述电芯5时可能出现的“因夹不紧而使电芯5在运转过程中掉落”以及“因夹得过紧而损伤电芯5”的问题。
80.如图6所示,所述弹性结构333包括弹性件3331和板件3332,所述弹性件3331的一端与所述板件3332的一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31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332的一面上,和/或固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331的一面上;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31上的所述板件3332沿所述弹性件3331的伸缩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332,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上的所述板件3332沿所述弹性件3331的伸缩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331。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皆为刚性的所述第一夹持部33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而言,如果两个夹持部夹得太紧会损伤所述电芯5或者所述电芯5上的气袋,并且也有可能出现两个夹持部之间存在缝隙夹不紧进而使得所述电芯5在转运移载过程中掉落的问题,而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弹性结构333能够克服上述的“夹太紧”和“夹不紧”的问题,从而提升了所述夹持机构3的可靠性,进而提升了转运过程的稳定性,使生产效率得到保障,因而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81.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夹持装置33还具有一防护件334;所述防护件334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31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332的一面上,和/或设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331的一面上,和/或设于所述板件3332背离所述弹性件3331的一面上,以避免所述夹持装置33在夹持所述电芯5的本体或者夹持所述电芯5的气袋时可能对电芯本体或者电芯的气袋造成损伤的问题。
8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334包括橡胶和硅胶;具体的,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的是epdm缓冲胶,该缓冲胶具有性质稳定、耐候性好、耐腐蚀、耐疲劳且具有较好的抗震特性,可以保护所述电芯5的本体或气袋不会再夹持转运过程中受损,从而提高产品良率和经济效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橡胶、硅胶和epdm缓冲胶具体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设定和调整,以充分保护所述电芯5不被夹伤受损。
83.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机构4包括:第三机架41,与所述夹持机构3固定连接;以及驱动装置42,与所述第三机架41固定连接;以及作动件43,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431、支撑部432和第二端部433,所述作动件43的第一端部431与所述驱动装置42连接,所述作动件43的支撑部43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机架41上,所述驱动装置42驱动所述作动件43的第一端部431,进而所述作动件43的第二端部433靠近或远离所述电芯5;以及吸附装置44,与所述作动件43的第二端部433固定连接,用于吸附所述电芯5。在现有的电芯移载转运机构中,仅仅是采用夹爪等夹持部件对电芯进行夹持,但在夹持之后的移载转运过程中电芯受惯性会前后左右抖动,有时甚至会甩到附近的构件或机架上进而对电芯的表面造成刮伤、挫伤等影响而降低产品良率。本技术通过上述的吸附机构4来吸附并固定电芯,使电芯在移载转运的途中不会发生摇晃或抖动,提升了转运移载过程的稳定性,也提高了产品良率,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84.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作动件43的支撑部432与所述第三机架41之间为螺栓连接,该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
85.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42为气缸,所述气缸具有驱动过程平稳可靠并且成本低、结构简单的优点;所述气缸具体采用何种形式、规格、尺寸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86.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装置44为吸盘,所述吸盘的尺寸视实际需求进行选取和调整,例如可以采用直径为6mm、8mm或10mm的所述吸盘。
87.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机构4还具有一辅助件45和一连接件46;所述辅助件45与所述作动件43平行设置,并且一端与所述第三机架41转动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连接件46与所述作动件43的第二端部433固定连接;通过给所述作动件43增加一所述辅助件45以及所述连接件46,增强了所述作动件43的结构稳定性,使所述作动件43的运动过程更稳定,避免出现各种偏移、歪斜的情况发生。
88.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装置44包括多个,且均固设于所述连接件46上。同时设置多个所述吸附装置44让所述吸附机构4能够同时吸附多个所述电芯5,提高对于所述电芯5的移载周转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流水线的生产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各所述吸附装置44在所述连接件46上的布置位置与所述夹持机构3中的夹持装置33的设置位置相适应,以使被各所述夹持装置33夹持的各所述电芯5均可被各所述吸附装置44吸附。
89.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作动件43的第二端部433上设有沿所述作动件43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调节槽434,所述辅助件45与所述连接件46连接的一端上设有沿所述辅助件45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二调节槽451;所述连接件46分别与所述第一调节槽434、所述第二调节槽451螺栓连接。如图6所示,调节所述连接件46在所述第一调节槽434与所述第二调节槽451上的位置,以使所述连接件46在所述作动件43与所述辅助件45在所述第三机架41的竖直方向上的最低点的位置可以调高或调低,由此实现位于所述连接件46上的所述吸附装置44在所述第三机架41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调节,从而使所述吸附机构4能够适配和兼容不同尺寸、型号的电芯,因此也让所述吸附机构4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也就减少了在生产不同尺寸、型号的电芯时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90.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在所述第三机架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作动件43、辅助件45以及连接件46;位于所述第三机架41的宽度方向上同一侧的所述作动件43、辅助件45以及连接件46为一组作动组,各所述驱动装置42分别驱动一所述作动组,两组所述作动组之间做相向运动以靠近并吸附所述电芯5,或者是两组所述作动组之间做背离运动以解吸并远离所述电芯5。
91.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3中,所述第一夹持部33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32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机架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机构4中,所述作动件43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第三机架41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机架3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机架41的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电芯5的厚度方向相同,并且均垂直于流水线的行进方向。
92.具体的,所述流水线包括前道流水线和后道流水线,所述电芯5经由所述前道流水线到达一定点位置,所述移载设备中的所述夹持机构3沿着所述电芯5的厚度方向夹取所述电芯5,所述吸附机构4吸附于所述电芯5的厚度方向上的大面,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将所述
夹持机构3和所述吸附机构4沿所述第一机架1的竖直方向提升,进而所述第一移载机构21将所述夹持机构3和所述吸附机构4沿所述第一机架1的水平方向平移,直至所述夹持机构3和所述吸附机构4位于所述后道流水线上的另一定点位置的正上方,此时所述第二移载机构22将所述夹持机构3和所述吸附机构4沿所述第一机架1的竖直方向降下,进而所述吸附机构4解吸并远离所述电芯5,所述夹持机构3释放所述电芯5,从而所述电芯5进入所述后道流水线,以完成对于所述电芯5的移载周转作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芯5上被所述吸附机构4吸附的位置与被所述夹持机构3夹持的位置不是同一处,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吸附机构4吸附于所述电芯5上不同于被所述夹持机构3夹持的另一位置上,增强了对于所述电芯5在移载周转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得所述电芯5不会在转移过程中抖动晃动而与邻近设备发生刮蹭,提升了产品的良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5上被所述吸附机构4中的吸附装置44吸附的位置可以位于被所述夹持装置33夹持的位置的正下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多个所述吸附装置44同时吸附在同一个所述电芯5上进一步增强对于所述电芯5的稳定效果。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此外,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