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及侧板折叠转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27042发布日期:2023-03-22 07:23阅读:24来源:国知局
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及侧板折叠转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周转箱结构,特别涉及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及侧板折叠转动结构。


背景技术:

2.周转箱,也称为物流箱,广泛用于机械、汽车、家电、轻工、电子等行业,能耐酸耐碱、耐油污,无毒无味,可用于盛放食品等,清洁方便,零件周转便捷、堆放整齐,便于管理。其合理的设计,优良的品质,适用于工厂物流中的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加工等环节,周转箱可与多种物流容器和工位器具配合,用于各类仓库、生产现场等多种场合,在物流管理越来越被广大企业重视的今天,周转箱帮助完成物流容器的通用化、一体化管理,是生产及流通企业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必备品。
3.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185694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销轴式折叠周转箱,其通过销轴实现长侧板的向内折叠,其公开的销轴采用圆形的端部结构,该结构会造成长侧板转动连接位置避让销轴端部,进而设置弧形凹槽用于容纳销轴端部,安装不便,同时造成长侧板转动连接位置的侧壁变薄,造成结构强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具有安装方便,保证长侧板侧壁转动连接位置厚度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包括轴体、限位端、容纳卡槽和弹性卡块,所述限位端设置在轴体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容纳卡槽沿轴体的圆周表面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容纳卡槽的一端延伸至限位端,所述容纳卡槽的另一端与弹性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卡块沿着轴体的轴向向外倾斜设置,所述限位端包括第一半圆部与第二半圆部,所述第一半圆部与弹性卡块对应,所述第一半圆部的半径小于等于轴体的半径,所述第二半圆部的半径大于轴体的半径。
6.作为优选,在插入时,所述弹性卡块受到径向作用力,所述弹性卡块向容纳卡槽内变形移动,所述弹性卡块的外表面与轴体的圆周侧面平行或位于轴体的圆周侧面内;在插入后,所述弹性卡块不受到径向作用力,所述弹性卡块通过弹性力向容纳卡槽外变形移动,所述弹性卡块凸出于轴体的外圆周侧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卡块起到固定轴体的作用,即限制插入后的轴体在轴向发生移动。
8.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卡块的端部与限位端的底部之间形成卡嵌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弹性卡块在发生变形后,可以容纳入卡嵌槽内。
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的侧板折叠转动结构。
1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应用折叠周转箱侧
板折叠转轴的侧板折叠转动结构,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上侧板位于下侧板的上方,所述上侧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下侧板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依次包括第一转动槽、第一固定块和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包括第二固定块、第三转动槽和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一转动槽与第二固定块配合,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三转动槽配合,所述第三固定块与第二转动槽配合,所述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上贯穿设置有供轴体转动的转动孔。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块在转动孔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转动窗口,所述第一转动窗口沿转动孔的径向向外贯穿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外表面呈弧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转动孔与轴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减少了摩擦力,方便轴体在转动孔内转动。
14.作为优选,所述下侧板在转动孔的末端设置有延伸槽,所述延伸槽与转动孔同心设置,所述延伸槽的横截面形状呈半圆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过长的轴体与转动孔末端的位置接触,避免轴体卡在该位置。
16.作为优选,所述上侧板在延伸槽的上方设置有与轴体末端对应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第一转动槽连通,所述弧形面沿上侧板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长侧板在长时间使用变形后,在棱角位置与下侧板之间发生磕碰,便于上侧板和下侧板的转动。
1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向内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转动窗口,所述第二转动窗口与第一转动窗口对应,所述第二转动窗口沿转动孔的径向向外贯穿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的外表面呈弧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动窗口与第一转动窗口配合,同时起到减少摩擦的作用,同时减少了转动过程中,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之间的摩擦。
2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下侧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块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上侧板的下表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在宽度方向上实现限位抵接,避免上侧板和下侧板在使用时,发生宽度方向上移动。
2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所述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的背部均向内凹陷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转动孔连通。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弹性卡块可进入固定槽内,使弹性卡块与固定槽的侧壁抵接,避免轴体发生脱离。
24.综上所述,轴体末端的限位端由现有技术中的圆形改为小半圆与大半圆的组合,即小半圆使侧板表面只需要开设与轴体平行的转动孔即可,无需在转动孔的首端设置过大的槽来容纳限位端,简化周转箱侧板的结构,插入和安装也更加方便,保证长侧板侧壁转动连接位置厚度,加强了该位置的结构强度,避免侧板在转动时,轴体进行周向的大范围转动,保护了弹性卡块,即避免弹性卡块发生周向上的转动,避免弹性卡块在转动过程中碰撞断裂;周转箱的转动过程中,轴体通过转动孔穿过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使三者能够相对轴体进行转动,实现周转箱的上侧板和下侧板的折叠。
附图说明
25.图1是实施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实施例的周转箱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
28.图4是实施例的下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实施例的上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实施例的下侧板在第二固定块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实施例的第二固定块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实施例的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是实施例去除轴体后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是实施例去除轴体后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35.图中,1、轴体;11、第一半圆部;12、第二半圆部;13、容纳卡槽;14、弹性卡块;15、卡嵌槽;16、转动孔;2、上侧板;21、第一转动槽;22、第一固定块;23、第二转动槽;24、第一转动窗口;25、弧形面;3、下侧板;31、第二固定块;32、第三转动槽;33、第三固定块;34、延伸槽;35、第二转动窗口;36、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8.实施例:
39.如图1所示,一种折叠周转箱侧板折叠转轴,包括轴体1、限位端、容纳卡槽13和弹性卡块14,轴体1、限位端、容纳卡槽13和弹性卡块14通过一次注塑成型,限位端设置在轴体1长度方向的端部,容纳卡槽13沿轴体1的圆周表面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容纳卡槽13的一端延伸至限位端,容纳卡槽13的另一端与弹性卡块14的一端连接,弹性卡块14沿着轴体1的轴向向外倾斜设置,限位端包括第一半圆部11与第二半圆部12,第一半圆部11与弹性卡块14对应,第一半圆部11的半径小于等于轴体1的半径,第二半圆部12的半径大于轴体1的半径。
40.如图2至图10所示,一种侧板折叠转动结构,包括注塑成型的上侧板2和下侧板3,上侧板2位于下侧板3的上方,上侧板2和下侧板3沿两者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行转动,上侧板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连接部,下侧板3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一转动连接部和第二转动连接部在上侧板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组。
41.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转动连接部依次包括第一转动槽21、第一固定块22和第二转动槽23,第二转动连接部包括第二固定块31、第三转动槽32和第三固定块33,第一转动槽21与第二固定块31配合,第一固定块22与第三转动槽32配合,第三固定块33与第二转动槽23配合,其中第一固定块22的外表面呈弧形,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的外表面呈弧形,且第一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均凸出于上侧板2和下侧板3的表面,同
时第一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第一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的背部均向内凹陷形成固定槽36。
42.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上贯穿设置有供轴体1转动的转动孔16,即轴体1穿过转动孔16后,第一固定块22、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以轴体1为轴心进行转动。
43.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块22在转动孔16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转动窗口24,第一转动窗口24沿转动孔16的径向向外贯穿设置,第一转动窗口24起到接触面积,进而减少摩擦的作用;如图3所示,与第一转动窗口24对应,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向内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转动窗口35,第二转动窗口35与第一转动窗口24对应,第二转动窗口35沿转动孔16的径向向外贯穿设置,
44.如图6所示,下侧板3在转动孔16的末端设置有延伸槽34,延伸槽34与转动孔16同心设置,延伸槽34的横截面形状呈半圆形。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上侧板2在延伸槽34的上方设置有与轴体1末端对应的弧形面25,弧形面25与第一转动槽21连通,弧形面25沿上侧板2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45.如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为了避免上侧板2和下侧板3在宽度方向上发生位移,第二固定块31和第三固定块33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下侧板3的上表面,第一固定块22在高度方向上凸出于上侧板2的下表面。
46.工作原理:
47.轴体1在插入转动孔16时,弹性卡块14受到径向作用力,弹性卡块14向容纳卡槽13内变形移动,弹性卡块14的外表面与轴体1的圆周侧面平行或位于轴体1的圆周侧面内;在插入后,即轴体1进入连接位置后,弹性卡块14不受到径向作用力,弹性卡块14通过弹性力向容纳卡槽13外变形移动,弹性卡块14凸出于轴体1的外圆周侧面,弹性卡块14进入固定槽36与转动孔16连接的作用,其中弹性卡块14的端部与限位端的底部之间形成卡嵌槽15,卡嵌槽15即用于容纳固定槽36的侧壁;同时应当知道的是,由于第二半圆部12的存在,因此轴体1在转动孔16内基本不发生转动,因此即使固定槽36与转动孔16不连通情况下,在第三固定块33表面设置能与弹性卡块14配合的孔,或者不设置卡嵌槽15依然可以实现轴体1在轴向上的限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