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5029发布日期:2023-03-25 01:1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ng标签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2246465.1,一种标签输送装置,包括标签输送装置板、标签输送传动部件和标签输送动力部件,标签输送传动部件和标签输送动力部件位于标签输送装置板的两边,标签纸与标签输送传动部件相连,标签输送动力部件驱动标签输送传动部件运动,标签输送传动部件将标签纸输送到设定位置。该实用新型能够对标签进行输送,但在标签输送的过程中没有对标签进行固定,使得在输送过程中标签极易掉落,导致输送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标签在输送过程中容易掉落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提供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包括打印机,还包括设置在打印机前方的送标气缸,所述送标气缸的上表面固定有一转接板,所述转接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接标气缸,所述接标气缸上设置有接标组件,所述送标气缸与所述打印机之间设置有第一感应件,所述送标气缸的前方设置有u型底座,所述u型底座内设置有拖链,所述转接板的上表面左端经连接板与所述拖链的左端固定连接;
5.所述接标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接标气缸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中部嵌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左侧面上端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右侧面上端固定有标签板,所述标签板的右侧设置有吸附件,所述标签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感应件;
6.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标签板的右侧面固定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侧面上端固定有真空接管,所述真空接管的左端穿透第二支撑板并延伸至标签板内,所述标签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与所述真空接管相连通的气孔;
7.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嵌设有负压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前表面固定有气管接头,所述气管接头的右侧面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气管接头的左侧面具有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经第三输气管连接有真空发生器,所述第一出气口经第一输气管与所述真空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经第二输气管与所述负压表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感应件包括光纤传感器,所述标签板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嵌设有光纤传感器,所述标签板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光纤传感器相配合的发射孔,所述发射孔位于两个气孔之间;所述转接板的左侧面经l型板固定有与所述光纤传感器相配合的光纤放大器。
9.进一步的,所述标签板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均固定有导向板,两个导向板分别位于对应的两个气孔的左右两侧。
10.进一步的,所述标签板的上表面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板之间固定有软胶,所述软胶
的上表面开设有与两个所述气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软胶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发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应件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送标气缸与所述打印机之间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光电传感器,所述转接板的上表面左端位于所述连接板的后方固定有与所述光电传感器相配合的感应片。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通过送标气缸能够将打印机打印出的ng标签输送到下一步工序;通过转接板能够便于将接标气缸安装在送标气缸上;通过接标气缸能够带动接标组件伸出至打印机的输出口处,便于接收ng标签;通过接标组件能够将打印机打印出的ng标签进行接收;通过第一感应件能够对送标气缸进行位置感应;通过第二感应件能够对ng标签进行感应;通过吸附件能够对ng标签进行固定,避免ng标签在输送过程中掉落。
14.(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通过导向板能够对ng标签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
15.(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通过软胶能够避免ng标签粘在标签板上。
1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便于对ng标签进行输送,且能够对ng标签进行固定,避免ng标签在输送过程中掉落。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接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2.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包括打印机1,还包括设置在打印机1前方的送标气缸2,所述送标气缸2可以是机械式无杆气缸,所述机械式无杆气缸的型号可以是my3b16-600l,但不仅限于此,通过送标气缸2能够将打印机1打印出的ng标签输送到下一步工序;所述送标气缸2的上表面固定有一转接板3,通过转接板3能够便于将接标气缸4安装在送标气缸2上;所述转接板3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接标气缸4,所述接标气缸4可以是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的型号可以是mxq12-30a-m9p,但不仅限于此,通过接标气缸4能够带动接标组件5伸出至打印机1的输出口处,便于接收ng标签;所述接标气缸4上设置有接标组件5,通过接标组件5能够将打印机1打印出的ng标签进行接收;所述送标气缸2与所述打印机1之间设置有第一感应件6,通过第一感应件6能够对送标气缸2进行位置感应;所述送标气缸2的前方设置有u型底座7,所述u型底座7内设置有拖链71,所述转接板3的上表面左端经连接板8与所述拖链71的左端7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方式,便于转接板3的拆装。
23.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接标组件5包括第一支撑板51,所述接标气缸4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支撑板51,所述第一支撑板51的上表面中部嵌设有第一固定板52,所述第一固定板
52的左侧面上端固定有第二固定板53,所述第二固定板53的右侧面上端固定有标签板54,用于接收ng标签,所述标签板54的右侧设置有吸附件55,通过吸附件55能够对ng标签进行固定,避免ng标签在输送过程中掉落,所述标签板5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感应件56,通过第二感应件56能够对ng标签进行感应。
24.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吸附件55包括第二支撑板551,所述标签板54的右侧面固定有第二支撑板551,所述第二支撑板551的右侧面上端固定有真空接管552,所述真空接管552的左端穿透第二支撑板551并延伸至标签板54内,所述标签板54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与所述真空接管552相连通的气孔(未图示),通过真空接管552与气孔相配合,便于对ng标签进行吸附固定;
25.所述第二支撑板551的下端嵌设有负压表553,用于检测真空的压力,所述第一固定板52的前表面固定有气管接头554,所述气管接头554的右侧面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气管接头554的左侧面具有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经第三输气管(未图示)连接有真空发生器(未图示),通过真空发生器能够对真空接管552提供负压,便于对ng标签进行吸附固定,所述第一出气口经第一输气管(未图示)与所述真空接管552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经第二输气管(未图示)与所述负压表553连接。
26.请继续参阅图2、图4,所述第二感应件56包括光纤传感器561,所述光纤传感器561的型号可以是llse-r1400111020c2,但不仅限于此,所述标签板54的下表面固定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嵌设有光纤传感器561,通过光纤传感器561能够对ng标签进行感应,所述标签板54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光纤传感器561相配合的发射孔(未图示),所述发射孔位于两个气孔之间;所述转接板3的左侧面经l型板562固定有与所述光纤传感器561相配合的光纤放大器563。
27.请继续参阅图1、图3,所述第一感应件6包括光电传感器61,所述光电传感器61的型号可以是ee-sx674p,但不仅限于此,所述送标气缸2与所述打印机1之间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光电传感器61,通过两个光电传感器61能够感应送标气缸2的两个极限位,所述转接板3的上表面左端位于所述连接板8的后方固定有与所述光电传感器61相配合的感应片(未图示)。
28.本实施例具有以下工作原理:启动接标气缸4带动标签板54向打印机1方向移动,打印机1输出ng标签到标签板54上,光纤传感器561通过发射孔感应到ng标签后发出信号,真空发生器接收信号对真空接管552提供负压,真空接管552对通过气孔对ng标签进行吸附固定,接标气缸4缩回,启动送标气缸2将标签向左输送,当感应片与左端的光电传感器61配合后,左端的光电传感器61发出信号,送标气缸2收到信号后停止,此时关闭真空发生器停止对真空接管552提供负压,待ng标签取走后,再次启动送标气缸2将标签板54向右输送,当感应片与右端的光电传感器61配合后,右端的光电传感器61发出信号,送标气缸2收到信号后停止,等待接收下一个ng标签。
29.请继续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标签板54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均固定有导向板541,通过导向板541能够对ng标签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两个导向板541分别位于对应的两个气孔的左右两侧。
30.请继续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标签板54的上表面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板541之间固定有软胶543,通过软胶543能够避免ng标签粘在标签板54上,导致后续
不易将ng标签取走,所述软胶543的上表面开设有与两个所述气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软胶543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发射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31.本实用新型中的打印机、送标气缸、接标气缸、拖链、真空发生器、负压表、光纤传感器、光纤放大器、光电传感器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经能够清楚了解,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且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是一种新型的ng标签输送结构的结构特点。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