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97905发布日期:2023-03-08 14:3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贴标签的技术领域,名称是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


背景技术:

2.中空百叶玻璃是传统的遮阳产品,一般通过人工在中空玻璃内饰采用磁力来控制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帘,依靠先进的技术,将百叶窗帘整体安装在中空玻璃内,采用磁力来控制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帘,可轻易升降或翻转180度,该产品既节省了使用空间,又达到遮阳目的,还具有保温性和防噪音功能,同时给建筑物和室内以新颖的视觉,在百叶窗被生产制造之后,需要对其边框处贴上标签,之后就可以打包出厂。
3.在现有专利申请号为202121633955.2中公开了:“一种玻璃贴标签机构”,包括输送带;放卷组件安装于输送带的上方,放卷组件包括放卷辊和导料板,导料板的前端向下倾斜地延伸至玻璃上方,放卷辊上的标签沿导料板移动至导料板的前端后向后侧折返,使标签与离型纸脱离;导料板的左右两侧由立架支撑;收卷组件包括收卷辊,与标签脱离的离型纸卷绕于收卷辊上;压料件用于将标签压紧于玻璃上,压料件包括压料辊,压料辊紧贴与离型纸脱离后的标签;调节机构用于调整导料板的高度,包括互相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齿条固定于立架的底部,齿轮旋转可驱动齿条带动导料板沿高度方向上移动。
4.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贴标签的动作需要输送带、放卷和收卷同时进行才可以完成,因此需要多个动力组件进行驱动,大大增加了设备成本,且标签是通过压料辊压紧在玻璃上的,压紧的稳定性不好,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标签脱离。
5.故,有必要提供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可以达到自动贴标签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包含有运输组件、动力组件、压合组件、清理组件、上料组件和压紧组件;其中:所述运输组件包括有一对横杆和若干传输辊,所述传输辊转动连接在一对横杆中间,所述运输组件用于依次传输若干窗本体;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运输组件的上侧,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有动力轮一和动力轮二,所述动力轮一和动力轮二的下侧与窗本体的两侧边框相接触,所述动力轮通过与边框的摩擦力带动窗本体沿着运输组件进行移动;所述清理组件设置于运输组件的一侧,所述清理组件用于对待贴标的窗本体的边框进行杂质清理;所述压合组件设置于运输组件的下侧,所述压合组件用以将标签本体压合至窗本体的边框下端;所述上料组件设置于压合组件一侧,所述上料组件用于连续传输标签本体进入压
合组件中;所述压紧组件用于将贴合在窗本体边框下的标签本体进一步压紧;所述压合组件包括有压合板,所述压合板用以接收上料组件传输的标签本体并将其向上推动与窗本体的边框相粘结,所述压合板对应设置于动力轮一的下端,所述压合板的一侧设置有摆动杆,所述动力轮一的端面远离圆心处与摆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轮一传输窗本体的同时拉动摆动杆从而驱动压合板上移进行标签本体的压合。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合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叠加板,所述叠加板的中侧开设有方形通槽,所述方形通槽的尺寸大于压合板的尺寸,所述压合板的厚度大于叠加板的厚度,所述方形通槽的内侧滑动配合有方形框,所述方形框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压合板和叠加板滑动,所述方形框的厚度小于压合板的厚度,所述方形框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挡片,所述挡片的下端设置有伸缩杆一,所述伸缩杆一的下端与叠加板相连接,所述伸缩杆一的外侧设置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的两端分别与叠加板和挡片相连接。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板的下侧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贯穿于移动板和叠加板的四角且与其滑动配合,所述摆动杆的下端与移动板的侧面转动连接。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挡片,所述导向柱的外侧设置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两端分别与圆挡片和叠加板相连接,所述摆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电磁铁块,所述动力轮一的端面内开设有环槽,所述电磁铁块在环槽内滚动,所述动力轮一的材质设置为磁性金属,所述电磁铁块通过通断电控制摆动杆与动力轮一连接或分离。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组件包括有集合箱,所述集合箱的下侧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集合箱的一侧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集合箱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放卷辊和收卷辊,所述放卷辊与收卷辊分别与通孔对应设置,所述放卷辊设置于收卷辊的下侧,所述放卷辊的外侧设置有标签纸卷,所述标签纸卷在收卷辊的收卷作用下不断放出标签纸且标签纸上的标签本体均朝下设置,所述集合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双侧板,所述双侧板的下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双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剥离板,所述剥离板倾斜设置于方形框远离摆动杆的一侧,所述标签纸经过剥离板将标签本体剥离进入方形框内,经剥离后的所述标签纸经过若干张紧辊被收卷辊收卷,所述张紧辊的两端均与双侧板转动连接。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轮一和动力轮二之间通过传动轴相连接,所述传动轴通过电机组件驱动转动,所述传动轴的两端设置有凹型架,所述传动轴贯穿于两端的凹型架且与其转动连接,所述凹型架的下端与横杆固定连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轮二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的下侧啮合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与集合箱内侧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贯穿于集合箱且与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一,所述带轮一的一侧带连接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二与收卷辊相连接,所述动力轮二传输窗本体的同时驱动收卷辊将标签本体剥离上料至压合组件中。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卷辊和收卷辊的中侧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的两端与集合箱转动连接,所述转筒的外侧设置有送料薄膜,所述转筒通过电机组件驱动转动,所述送料薄膜张紧于转筒、张紧辊和剥离板三者之间,所述送料薄膜用于带动标签纸的首端自动
穿过剥离板和若干张紧辊。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理组件包括有毛刷轮,所述毛刷轮设置于横杆的内侧,所述毛刷轮的上侧与窗本体的边框相接触,所述毛刷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短杆,所述短杆贯穿于横杆且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短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一侧啮合连接有齿轮二,所述齿轮二与传输辊相连接;所述齿轮一的下端啮合连接有冠齿轮环,所述冠齿轮环的内侧滑动配合有吸尘筒,所述吸尘筒的上端与横杆固定连接,所述吸尘筒的内侧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冠齿轮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十字件,所述十字件与吸尘筒转动连接,所述十字件的中侧上端固定连接有扇叶件。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紧组件包括有一对压板,一对所述压板对称设置于窗本体的边框上下两端,所述压板的两端贯穿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与横杆固定连接,一对所述压板的中侧固定连接有一对竖板,一对所述竖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一对压紧轮,一对所述压板之间通过若干伸缩杆三相连接,所述伸缩杆三的外侧设置有弹簧三,所述弹簧三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压板相连接,一对所述压紧轮将传输的窗本体的边框夹持在中侧并将标签本体压紧在边框上。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运输组件对窗本体进行运输,先将窗本体放置在若干传输辊上,再利用两侧的横杆进行导向,通过设置的动力组件中的两个动力轮与窗本体的两侧边框进行摩擦接触,使得动力轮转动时,驱动窗本体进行移动,需要贴标签时,首先通过上料组件将标签本体送入压合板的上侧,压合板的一侧通过摆动杆与动力轮一相连接,当动力轮一转动,进行窗本体的运输时,同时带动摆动杆进行摆动,使得摆动杆带动下侧的压合板连续进行上下往返移动,当压合板上移时,即可将标签本体贴到窗本体的边框下侧,即可实现自动贴标签的功能,且压合板对应设置于动力轮一的下端,使得窗本体的边框正处于动力轮一和压合板的正中间,便于压合板上移贴标签时,与动力轮一形成相互压合状态,将窗本体边框夹在中间,增加贴标签时的稳定性,标签本体的压实压紧效果好,且通过单个动力轮的驱动,即可实现窗本体的运输和压合板的贴标签两个功能,提高了电机利用率,且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19.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压合组件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4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上料组件内部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上料组件剖视示意图;图8是图7的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集合箱内部示意图;图10是图2的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的清理组件剖视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的压紧组件剖视示意图;图中:1、压合组件;101、压合板;102、摆动杆;103、移动板;104、叠加板;105、方形通槽;106、挡片;107、伸缩杆一;108、底板;109、导向柱;110、方形框;111、电磁铁块;2、上料组件;201、集合箱;202、放卷辊;203、收卷辊;204、剥离板;205、双侧板;206、张紧辊;3、清理组件;301、毛刷轮;302、短杆;303、齿轮一;304、齿轮二;305、冠齿轮环;306、吸尘筒;307、过滤网;308、连接柱;309、十字件;310、扇叶件;4、动力组件;401、动力轮一;402、动力轮二;403、环槽;404、传动轴;405、凹型架;5、运输组件;501、横杆;502、传输辊;6、窗本体;601、标签本体;602、标签纸卷;604、标签纸;7、压紧组件;701、压板;702、导杆;703、竖板;704、压紧轮;705、伸缩杆三;8、蜗杆;801、蜗轮;802、带轮一;803、带轮二;9、转筒;901、送料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21.请参阅图1-12,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包含有运输组件5、动力组件4、压合组件1、清理组件3、上料组件2和压紧组件7;其中:运输组件5包括有一对横杆501和若干传输辊502,传输辊502转动连接在一对横杆501中间,运输组件5用于依次传输若干窗本体6;动力组件4设置于运输组件5的上侧,动力组件4包括有动力轮一401和动力轮二402,动力轮一401和动力轮二402的下侧与窗本体6的两侧边框相接触,动力轮通过与边框的摩擦力带动窗本体6沿着运输组件5进行移动;清理组件3设置于运输组件5的一侧,清理组件3用于对待贴标的窗本体6的边框进行杂质清理;压合组件1设置于运输组件5的下侧,压合组件1用以将标签本体601压合至窗本体6的边框下端;上料组件2设置于压合组件1一侧,上料组件2用于连续传输标签本体601进入压合组件1中;压紧组件7用于将贴合在窗本体6边框下的标签本体601进一步压紧;压合组件1包括有压合板101,压合板101用以接收上料组件2传输的标签本体601
并将其向上推动与窗本体6的边框相粘结,压合板101对应设置于动力轮一401的下端,压合板101的一侧设置有摆动杆102,动力轮一401的端面远离圆心处与摆动杆102的上端转动连接,动力轮一401传输窗本体6的同时拉动摆动杆102从而驱动压合板101上移进行标签本体601的压合。
22.具体的,通过设置运输组件5,利用若干传输辊502对依次排列的窗本体6进行运输,两侧的横杆501进行导向,通过设置动力组件4中的两个动力轮与窗本体6的两侧边框进行摩擦接触,使得动力轮转动时,驱动窗本体6进行移动,需要贴标签时,首先通过上料组件2将标签本体601送入压合板101的上侧,压合板101的一侧通过摆动杆102与动力轮一401相连接,当动力轮一401转动,进行窗本体6的运输时,同时带动摆动杆102进行摆动,使得摆动杆102带动下侧的压合板101进行上下往返移动,当压合板101上移时,即可将标签本体601贴到窗本体6的边框下侧,即可实现自动贴标签的功能,且压合板101对应设置于动力轮一401的下端,使得窗本体6的边框正处于动力轮一401和压合板101的正中间,便于压合板101上移贴标签时,与动力轮一401形成相互压合状态,将窗本体6边框夹在中间,增加贴标签时的稳定性,标签本体601的压实压紧效果好,且通过单个动力轮一401的驱动,即可实现窗本体6的运输和压合板101的贴标签两个功能,提高了电机利用率,且节省了成本,在贴标签的前后工序中,还分别设置有清理组件3和压紧组件7,对未贴标的窗本体6的边框进行灰尘杂质的清理,便于后续贴标签与边框紧密贴合,之后对贴标之后的窗本体6,进行进一步压紧压实,避免标签本体601脱离。
23.压合板10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103,移动板103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叠加板104,叠加板104的中侧开设有方形通槽105,方形通槽105的尺寸大于压合板101的尺寸,压合板101的厚度大于叠加板104的厚度,方形通槽105的内侧滑动配合有方形框110,方形框110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压合板101和叠加板104滑动,方形框110的厚度小于压合板101的厚度,方形框110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挡片106,挡片106的下端设置有伸缩杆一107,伸缩杆一107的下端与叠加板104相连接,伸缩杆一107的外侧设置有弹簧一,弹簧一的两端分别与叠加板104和挡片106相连接。
24.具体的,上料组件2将标签本体601送入方形框110的内侧,落在底部的压合板101上,方形框110对标签本体601进行限位,从而找正标签本体601的位置,避免贴在边框上时位置偏离,进行贴标工作时,移动板103带动叠加板104、压合板101和方形框110上移,方形框110首先与窗边框接触,之后在后续推力的作用下,沉入方形通槽105内,弹簧一被压缩,露出压合板101,使得压合板101将标签本体601压合至窗边框下侧,完成贴标工作,提高贴标的位置准确度。
25.移动板103的下侧设置有底板108,底板10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底板10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若干导向柱109,导向柱109贯穿于移动板103和叠加板104的四角且与其滑动配合,摆动杆102的下端与移动板103的侧面转动连接。
26.具体的,通过设置导向柱109,使得移动板103和叠加板104进行移动时,沿着导向柱109进行移动,保证移动垂直度,当动力轮一401转动时,摆动杆102的上端与其远离圆心处转动连接,下端则与移动板103转动连接,并在导向柱109的导向作用下,使得移动板103在摆动杆102的拉动作用下,进行上下往返直线移动,此时只需控制上料组件2在相应的时机,将标签本体601送入方形框110内,即可完成贴标工作。
27.导向柱10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挡片,导向柱109的外侧设置有弹簧二,弹簧二的两端分别与圆挡片和叠加板104相连接,摆动杆10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电磁铁块111,动力轮一401的端面内开设有环槽403,电磁铁块111在环槽403内滚动,动力轮一401的材质设置为磁性金属,电磁铁块111通过通断电控制摆动杆102与动力轮一401连接或分离。
28.具体的,为进一步保证每一片窗本体6的贴标位置都相同和上料组件2送料方便,将摆动杆102上端设置电磁铁块111,首先当动力轮一401旋转进行窗本体6的运输时,此时的电磁铁块111为断电状态,在弹簧二的弹力作用下,使得叠加板104和移动板103始终与底板108接触,此时摆动杆102处于最下端的位置,而动力轮一401滚动时,上端的电磁铁块111在环槽403内滚动,当窗本体6移动至相应的贴标签的位置时,此时再给电磁铁块111通电,使其与动力轮一401吸附固定在一起,即可使得动力轮一401带动摆动杆102摆动,从而将标签本体601贴至边框上对应的位置,贴合之后,再将电磁铁块111断电,在弹簧二的复位作用下,使得移动板103及摆动杆102回到最下端的位置,便于上料组件2重新补充标签本体601到方形框110内,直到下一个窗本体6移动至相应位置时,再进行贴标工作,可进一步保证每次贴标的位置都处于同样位置。
29.上料组件2包括有集合箱201,集合箱201的下侧与底板108固定连接,集合箱20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通孔,集合箱201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放卷辊202和收卷辊203,放卷辊202与收卷辊203分别与通孔对应设置,放卷辊202设置于收卷辊203的下侧,放卷辊202的外侧设置有标签纸卷602,标签纸卷602在收卷辊203的收卷作用下不断放出标签纸604且标签纸604上的标签本体601均朝下设置,集合箱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双侧板205,双侧板205的下端与底板108固定连接,双侧板20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剥离板204,剥离板204倾斜设置于方形框110远离摆动杆102的一侧,标签纸604经过剥离板204将标签本体601剥离进入方形框110内,经剥离后的标签纸604经过若干张紧辊206被收卷辊203收卷,张紧辊206的两端均与双侧板205转动连接。
30.具体的,在集合箱201一侧开设相应通孔,便于放入标签纸卷602到放卷辊202上,标签纸卷602进行放卷出标签纸604,将标签纸604的首端穿过剥离板204和若干张紧辊206,最后卷绕在收卷辊203上进行收卷,当需要进行上料时,通过收卷辊203不断收卷,从而拉动标签纸604,使得放卷辊202不断放卷,标签纸604经过剥离板204时,再向后折返至张紧辊206上,使得标签纸604下侧贴附的标签本体601被剥离板204剥离出来并进入方形框110内(如图7所示),从而完成标签本体601的上料,且标签本体601的粘结面朝上,便于贴合在窗边框下侧。
31.动力轮一401和动力轮二402之间通过传动轴404相连接,传动轴404通过电机组件驱动转动,传动轴404的两端设置有凹型架405,传动轴404贯穿于两端的凹型架405且与其转动连接,凹型架405的下端与横杆501固定连接。
32.具体的,动力轮一401和动力轮二402通过传动轴404驱动同步旋转,分别与窗本体6的两侧边框相对应,便于同步驱动窗本体6移动,并且还设置凹型架405进行支撑。
33.动力轮二4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杆8,蜗杆8的下侧啮合连接有蜗轮801,蜗轮80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两端与集合箱201内侧转动连接,转动杆的一端贯穿于集合箱201且与其转动连接,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一802,带轮一802的一侧带连接有带轮二803,带轮二803与收卷辊203相连接,动力轮二402传输窗本体6的同时驱动收卷辊
203将标签本体601剥离上料至压合组件1中。
34.具体的,动力轮二402在旋转时,带动蜗杆8旋转,蜗杆8与下侧蜗轮801相互啮合,从而带动蜗轮801旋转,蜗轮801带动转动杆和带轮一802旋转,带轮一802与带轮二803通过传动带同步转动,使得带轮二803带动收卷辊203进行旋转,从而对标签纸604进行收卷,即可将标签本体601上料至压合组件1中,实现了动力轮二402在驱动窗本体6移动时,还同时通过蜗轮蜗杆机构,驱动收卷辊203进行收卷,实现自动上料标签本体601,提高了动力轮的利用率,节省了成本,且根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特点,适应于传动比大、传动功率不大和间歇工作的场合,适用于上料组件2的使用,即将较快的动力轮转动转换为较慢标签本体601的上料,配合上述的电磁铁块111处于断电状态时的压合组件1,可以将标签本体601平稳送入压合板101上,随后压合组件1完成贴标,回到原位,此时的标签本体601又重新补充到压合板101上,实现工序的有序循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5.放卷辊202和收卷辊203的中侧设置有转筒9,转筒9的两端与集合箱201转动连接,转筒9的外侧设置有送料薄膜901,转筒9通过电机组件驱动转动,送料薄膜901张紧于转筒9、张紧辊206和剥离板204三者之间,送料薄膜901用于带动标签纸604的首端自动穿过剥离板204和若干张紧辊206。
36.具体的,当标签纸卷602放卷完之后,需要重新放入新的标签纸卷602,此时需要重新将标签纸604的头端穿过剥离板204再卷绕在收卷辊203上,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操作,设置了转筒9和送料薄膜901,将送料薄膜901张紧在转筒9、张紧辊206和剥离板204三者之间,需要辅助标签纸604输送时,只需将标签纸604的头端粘附或固定等方法连接在送料薄膜901上,接着随着转筒9的转动,带动送料薄膜901传输,送料薄膜901带着标签纸604的头端首先穿过剥离板204,再折回到张紧辊206上,最终将标签纸604的头端带出,接着工作人员即可将标签纸604的头端卷绕在收卷辊203上,操作简单方便。
37.清理组件3包括有毛刷轮301,毛刷轮301设置于横杆501的内侧,毛刷轮301的上侧与窗本体6的边框相接触,毛刷轮3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短杆302,短杆302贯穿于横杆501且与其转动连接,短杆30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齿轮一303,齿轮一303的一侧啮合连接有齿轮二304,齿轮二304与传输辊502相连接;齿轮一303的下端啮合连接有冠齿轮环305,冠齿轮环305的内侧滑动配合有吸尘筒306,吸尘筒306的上端与横杆501固定连接,吸尘筒306的内侧设置有过滤网307,冠齿轮环30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柱308,连接柱30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十字件309,十字件309与吸尘筒306转动连接,十字件309的中侧上端固定连接有扇叶件310。
38.具体的,需要对贴标前的窗本体6进行清理时,窗本体6的两侧边框在传输辊502上传输经过两侧的毛刷轮301时,传输辊502带动外侧的齿轮二304旋转,齿轮二304与齿轮一303相互啮合,带动齿轮一303旋转,齿轮一303带动毛刷轮301转动,且毛刷轮301的转动方向与传输辊502的转向相反,使得毛刷轮301的旋转方向与窗本体6的前进方向相反,逆着其移动方向清理,使得边框的清理的效果更好。
39.且在清理处的下侧设置有吸尘筒306,齿轮一303转动的同时还与下侧的冠齿轮环305啮合,带动连接柱308和十字件309旋转,十字件309带动中心的扇叶件310转动,从而产生吸力,将清理处清理下来的灰尘杂质全部吸附进吸尘筒306内,且被过滤网307所过滤,便于灰尘的清理和收集,且毛刷轮301和扇叶件310都没有使用额外的驱动组件进行驱动,节
省成本。
40.压紧组件7包括有一对压板701,一对压板701对称设置于窗本体6的边框上下两端,压板701的两端贯穿设置有导杆702,导杆702与横杆501固定连接,一对压板701的中侧固定连接有一对竖板703,一对竖板703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一对压紧轮704,一对压板701之间通过若干伸缩杆三705相连接,伸缩杆三705的外侧设置有弹簧三,弹簧三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压板701相连接,一对压紧轮704将传输的窗本体6的边框夹持在中侧并将标签本体601压紧在边框上。
41.具体的,需要对贴标之后的标签本体601进行进一步压紧时,窗本体6的边框经过一对压紧轮704时,通过弹簧三的弹力,使得一对压板701带动一对压紧轮704向中间挤压,从而对窗边框和标签本体601,产生挤压力,进一步将标签本体601压紧在窗边框上,使得标签本体601不易脱落。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含义。
4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中空百叶窗边框自动贴标签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