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电梯减隔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19620发布日期:2024-02-09 13:12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挂电梯减隔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抗震建筑结构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悬挂电梯减隔震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对于有减隔震要求的建筑物,一般需设计隔震层,并在隔震层内设置减隔震支座,将结构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通过隔振支座进行“断开”处理,以阻断或减轻地震时地下结构振动对地上结构的影响,避免地震来临时对建筑物的破坏。

2、隔震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耐震形式,通过在房屋的某层柱顶设置隔震垫,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从而达到减弱结构地震反映的效果。隔震层分为基础隔震结构与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一般在50%到90%,并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的抗震区,可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经济性。

3、所谓隔震层,是指在原有n层结构中增加一层,形成n+1层新结构,就是隔震层。在隔震层中,结构工程师可以设置特殊元器件,以改变整体结构的基本振动特性。隔震层可以设置在任意楼层。比如建筑结构为地上3层,层参数分别为m1、k1、c1,m2、k2、c2,m3、k3、c3;相当于三个质点的串联体系。隔震层可以设置在任意楼层,隔震层处于不同位置,对结构整体振动特征的影响不同,对层位移尤其不同。当前应用较多的是底层隔振,隔震层也常常称为基底隔震结构,此外,中间隔震建筑也具有可行性。

4、目前在我国的云南省等地震频发的省份,都是建筑隔震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省份。北京的一些要求抗震较高的建筑也采用了这类减震结构,例如新航站楼就采用了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撑装置,大幅度提高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

5、电梯作为连接地下及地上各层的主要通道,同样也需通过特殊设计和减隔震措施将电梯井筒与地下主体结构进行隔离,因此,相应的设计出了悬挂电梯,将电梯井筒固定悬挂于上部主体结构上,在电梯井筒下部设置弹性滑板支撑装置,在承载电梯井筒重量的同时,可实现地震作用下,电梯井筒与地下主体结构的错位滑动,从而减少对电梯井筒等结构的地震破坏。

6、悬挂电梯除在井筒下部设置弹性滑板支撑装置外,悬挂电梯井筒周边有一圈隔震位移空间。现有技术的做法多是在电梯井筒四周隔震位移空间的每一侧的隔震缝处设置位移限制结构,采用四向位移变形原理在地震时将电梯井筒的位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是这种四向位移变形结构比较复杂,制作安装比较麻烦,而且维护保养更加繁复,因而造成了电梯的维护保养费用居高不下,也成为众多用户倍加诟病的原因之一。

7、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挂电梯减隔震系统,其主要通过在电梯出入口设置平移滑动装置和变形缝等单向前后位移隔振构造以及出入口两侧的可转动伸缩防护门,可确保地震时人不掉进电梯井筒周边的变形空间中。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挂电梯减隔震系统,包括电梯井筒以及单向平移限位装置;电梯井筒与周围结构间设置电梯隔震位移空间,电梯井筒的上端悬挂在隔震层上部的主体结构上,电梯井筒其的底板通过滑板支撑装置设置在隔震层下部基础结构筏板上;单向平移限位装置设置在悬挂电梯每层的出入口处;滑板支撑装置能够实现电梯井筒与筏板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平移;单向平移限位装置能够实现电梯井筒在隔震位移空间内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远离或偏移电梯厅出入口的平移;电梯井筒的四周外壁与隔震位移空间的四周内壁之间形成隔震缝,隔震缝的尺寸分别为电梯井筒向四周的最大位移量。

3、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单向平移限位装置包括钢质单向滑动板、单向平移滑动限位器以及多个滑动环;钢质单向滑动板设置在每层电梯厅的出入口的楼板与电梯井筒的出入口下沿之间,钢质单向滑动板包括多道限位滑轨及滑动轴;多道限位滑轨相互平行且沿垂直于电梯厅的出入口平面方向地设置在钢质单向滑动板的下表面上;滑动轴与电梯井筒的出入口下沿平行地设置在钢质单向滑动板靠近电梯井筒一端的前端面上;其中钢质单向滑动板的后端面和底面呈圆弧面过渡或斜面过渡;单向平移滑动限位器设置在钢质单向滑动板下方的隔震层梁的顶面上,单向平移滑动限位器包括多个滚轮,多个滚轮能够在多道限位滑轨内滚动,用以实现钢质单向滑动板和电梯井筒沿垂直于电梯厅的出入口平面方向的水平位移;多个滑动环的一端固设在电梯井筒的出入口下沿的下方,另一端套设在滑动轴上,多个滑动环能够沿滑动轴滑动,用以实现电梯井筒在一定范围内做平行于电梯厅的出入口平面的水平位移。

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单向平移限位装置还包括可动预制混凝土板、变形缝、变形缝盖板以及滑动抬升板;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盖设在钢质单向滑动板的上表面上,且能够随钢质单向滑动板移动,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的上表面与电梯井筒的出入口下沿以及电梯厅的楼板表面平齐;变形缝设置在可动预制混凝土板和钢质单向滑动板远离电梯厅的出入口一端与电梯厅的楼板之间;变形缝盖板盖设在变形缝上,且变形缝盖板四周的外沿分别搭设在可动预制混凝土板和电梯厅的楼板上;滑动抬升板设置在变形缝盖板下方,并位于钢质单向滑动板的后端面的后方,滑动抬升板的前部呈前低后高的斜面结构,当钢质单向滑动板平移滑动与滑动抬升板接触时,在钢质单向滑动板的圆弧面过渡或斜面过度面与滑动抬升板的斜面结构的作用下,钢质单向滑动板的后端将带着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的后端一通抬起,同时将变形缝盖板顶起。

5、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钢质单向滑动板和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的宽度大于2倍的最大位移量与电梯厅的出入口宽度之和并再加40%的最大位移量,钢质单向滑动板和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的长度大于2.5倍的最大位移量。

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道限位滑轨的数量和多个滑动环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

7、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单向平移限位装置还包括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设置在电梯厅的出入口的侧沿至电梯井筒的出入口侧沿的两侧之间,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的两端分别与电梯厅的出入口的侧沿和电梯井筒的出入口侧沿的两侧处枢接。

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的下端与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的上表面平齐,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的高度不低于电梯厅的出入口的高度,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的伸缩量不小于2.5倍的隔震缝的尺寸。

9、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单向平移限位装置还包括连接角钢、止水带以及阻火带;连接角钢分别环设在电梯井筒的出入口外沿处的外壁上以及电梯厅的出入口外沿的外壁上,同时连接角钢环设在钢质单向滑动板、滑动环、滑动轴以及可转动伸缩不锈钢防护门的外部,其中位于钢质单向滑动板下方部分的连接角钢的横边与隔震层梁的上表面平齐;止水带的截面呈v型槽结构,止水带环设在电梯井筒的出入口外沿处的外壁上以及电梯厅的出入口外沿的外壁上,止水带的内口部分通过连接螺钉及压板设置在连接角钢的横边上;以及阻火带的截面呈u型槽结构,阻火带环设在电梯井筒的出入口外沿处的外壁上以及电梯厅的出入口外沿的外壁上,阻火带的内口与连接角钢的立边连接。

1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滑板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墩、下支撑墩、滑板支座、连接钢板、滑板橡胶支座、基板及定位预埋板以及镜面板;上支撑墩设置在电梯井筒的底板的下平面的中部;下支撑墩设置在底板或者筏板的上平面的中部;滑板支座设置在上支撑墩的下平面与上支撑墩的上平面之间,滑板支座包括:连接钢板通过多个锚筋、多个预埋套筒及多个套筒六角螺栓设置在上支撑墩的下平面上;滑板橡胶支座通过多个内连接螺栓设置在连接钢板的下平面上;基板及定位预埋板通过多个锚筋、多个预埋套筒及多个套筒六角螺栓且上下堆叠地设置在下支撑墩的上平面上;镜面板通过多个螺钉设置在基板的上平面上;其中当电梯井筒与底板或者筏板发生位移时,滑板橡胶支座的底面能够在镜面板上滑动。

1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镜面板的可滑动范围最少大于滑板橡胶支座的尺寸与2.5倍最大位移之和。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悬挂电梯减隔震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方案在电梯出入口设置平移滑动装置和变形缝等单向前后位移隔振构造,当梯井道和电梯厅周围墙体发生相对位移时,无论井道如何运动,隔震滑板均沿电梯进出方向做往返运动;另外,设置可转动伸缩的电梯防护门,确保地震时人不掉进电梯筒周边的变形空间中,转动伸缩防护门转轴处采用盖板装饰,地震时盖板弹开。变形缝装置容许小震时小位移不破坏地面。滑轮平移装置确保滑板与井道可错位滑动,且在平时稳固不晃动的前提下承载电梯井道的重量。本方案的平移滑动装置和变形缝等单向前后位移隔振构造均设置在电梯厅的出入口和电梯井道的出入口的底板处和出入口的两侧,相比现有技术的四向位移变形方案结构要简单许多,而且维护保养更加简单方便,维护费用以及人工成本低廉,适于在抗震类建筑上广泛推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