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器盖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89655发布日期:2024-01-16 11:26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容器盖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容器盖及容器。


背景技术:

1、目前带盖容器可以用于盛装较热的食品或较热的饮品,并且带盖容器可以具有保温效果,在较长时间内带盖容器能保存容器内热量,以便于用户食用或饮用。

2、现有技术中带盖容器包括容器体和容器盖,当容器盖安装于容器体时,容器体的开口被容器盖盖住。

3、但在容器体内盛装较热的食品或较热的饮品的条件下,被容器盖盖住的容器体内部的压力较大。当用户快速操作容器盖以使容器体的开口被打开时,容器体内热量使得热气或热水珠从开口喷出,用户被烫伤的风险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容器盖及容器,具有泄压排气功能,降低用户皮肤被热气或热水珠烫伤的风险。

2、本技术提供一种容器盖,该容器盖包括第一盖体、排气件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用于安装于容器体,第一盖体设置有排气通道和出料口;排气件与第一盖体连接,排气件能相对于第一盖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连接,第二盖体能相对于第一盖体运动,若排气件在第一位置,排气通道被排气件关闭,且排气件与第二盖体连接,以使第二盖体被限位于能关闭出料口的位置;若排气件在第二位置,排气通道处于流通状态,且排气件与第二盖体分离,第二盖体在外力作用下能运动至打开出料口的位置。

3、排气件相对于第一盖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盖体的排气通道被排气件关闭,第一盖体的出料口被第二盖体关闭,排气件与第二盖体连接,以限制第二盖体相对于第一盖体的运动,从而使第二盖体被限位于关闭出料口的位置。在容器体内盛装有较热的食物或较热的饮用品的条件下,容器体内会积蓄有较多的热量和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当用户需要从出料口取用容器体内食物或饮用品时,用户需要操作排气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该过程中,第一盖体的排气通道由关闭状态转变至流通状态,容器体内的热量和气体可以经由排气通道向容器的外部传递,以使容器体内的热量减少以及气压减少。同时,在排气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排气件与第二盖体的结构关系由连接关系转变为分离关系,排气件对于第二盖体不具有限位作用,用户可以操作第二盖体相对于第一盖体运动至能打开出料口的位置,容器体内食物或饮用品可以经由出料口流动至容器的外部。根据上述内容,出料口在被打开之前已完成容器体内泄压排气的过程,当用户打开出料口时发生从出料口向用户皮肤快速喷射热气或热水珠的可能性较低,即用户被烫伤的风险较低。进一步地,由于排气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后,仅解除第二盖体被限位的状态,第二盖体仍处于关闭出料口的位置,用户还需再操作第二盖体相对于第一盖体运动,以使出料口被打开。因此,在排气件运动至第二位置之后和在出料口被打开之前,仍具有充分的间隔时间以完成容器体内泄压排气的过程,降低因容器体内残留较多气压而导致热气或热水珠从出料口喷射至用户皮肤的可能性。在结构方面,由于本技术的排气件既用于实现泄压排气还用于实现对第二盖体的限位,因此本技术的容器盖的结构更简化,所需的制作过程和装配过程较为简化,更容易大批量生产;而且结构较为简化的容器盖的重量较少,用户手部的负重感较少,用户的使用体验较高。

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盖体设置有通孔,若排气件在第一位置,排气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抵接,以使第二盖体被限位于能覆盖出料口的位置;若排气件在第二位置,排气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分离,第二盖体在外力作用下能运动至与出料口分离的位置。

5、当排气件在第一位置时,排气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抵接,排气件对于第二盖体具有限位作用,第二盖体被限位于能覆盖出料口的位置,以使出料口处于关闭状态,容器体内的食物或饮用品不能经由出料口流动至容器的外部。当用户需要取用容器体内食物或饮用品时,用户可以直接操作排气件或通过其它零件间接操作排气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排气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分离,从而使排气件对于第二盖体不具有限位作用。在该设置下,用户可以操作第二盖体相对于第一盖体运动至与出料口分离的位置,以使出料口处于打开状态,容器体内的食物或饮用品可以经由出料口流动至容器的外部。本技术中排气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通过抵接方式形成的限位结构一方面使得容器盖具有结构紧凑性程度高的优点,容器盖的体积相对于容器的整体体积占比较少,可以使容器体的体积较多,从而可以盛装更多的食物或饮用品,用户的使用体验较高;另一方面,通孔的结构便于用户在容器盖外部直接或间接操作位于容器盖内的排气件,用户的使用体验较高。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容器盖还包括滑块,滑块的至少部分位于通孔内,且滑块能相对于第二盖体滑动,滑块设置有圆锥孔,排气件包括圆锥部,若排气件在第一位置,圆锥部的侧壁与滑块中用于围合形成圆锥孔的侧壁抵接,若排气件在第二位置,圆锥部的端面与滑块的底壁抵接。

7、用户可以操作滑块相对于第二盖体滑动,滑块能够带动排气件相对于第一盖体运动,从而使排气通道在流通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以及使排气件与第二盖体的连接关系在抵接和分离之间切换。详细地说,滑块设置有圆锥孔,排气件包括圆锥部。当排气件在第一位置时,圆锥部的侧壁与滑块中用于围合形成圆锥孔的侧壁抵接。当滑块滑动时,圆锥部的侧壁与滑块中用于围合形成圆锥孔的侧壁相对滑动并且圆锥部的侧壁对滑块中用于围合形成圆锥孔的侧壁施加垂直于二者接触面的作用力,以使排气件移动至第二位置,直至圆锥部的端面与滑块的底壁抵接。用户可以通过滑块间接操作排气件的运动,降低用户因直接操作排气件而被排气通道所排出的热气烫伤的风险。其次,用户操作滑块滑动以使排气件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圆锥部的端面与滑块的底壁抵接且形成自锁结构,在用户的手部脱离滑块后,排气件难以复位至第一位置,该设置便于用户手部可以操作其它部件以进行其它操作。此外,在操作第二盖体转动以使出料口被打开的过程中,圆锥部的端面先相对于排气件的底壁滑动,然后圆锥部的端面相对于第二盖体的底壁滑动,在该过程中,排气件均没有复位至第一位置,即排气通道始终保持流通状态,可以充分地完成泄压排气。在第二盖体的底壁可以与排气件的底壁位于同一平面的条件下,或者,在第二盖体的底壁可以低于排气件的底壁的条件下,圆锥部的倾斜侧壁对于第二盖体不具有限位作用,仍可以使第二盖体相对于第一盖体转动。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盖体包括由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凸起的第一限位部,滑块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排气件和第一限位部,以限制滑块脱离于通孔,和/或,滑块包括第一本体和由第一本体的侧壁凸起的第二限位部,第一本体的至少部分位于通孔内且与排气件抵接,第二限位部中背离排气件的一侧与第二盖体抵接,以限制第一本体脱离于通孔。

9、滑块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排气件和第一限位部,在该设置下,排气件和第一限位部所组成的结构对于滑块具有限位作用,可以限制滑块脱离于通孔,从而使滑块可以可靠地相对于第二盖体滑动,和/或,第一本体与排气件抵接,第二限位部中背离排气件的一侧与第二盖体抵接,在该设置下,排气件和第二盖体所组成的结构对于滑块具有限位作用,可以限制滑块脱离于通孔,从而使滑块可以可靠地相对于第二盖体滑动。当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分离或者排气件与第一盖体分离时,均可以解除对于滑块的限位作用,以使滑块可以轻易地脱离于通孔,该设置便于用户对通孔和滑块进行彻底地清洗,用户使用体验较高。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滑块包括第一本体和延伸部,延伸部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二盖体支撑延伸部;和/或,滑块包括第一本体和推动部,推动部由第一本体中背离排气件的一面凸起。

11、当用户推动滑块相对于第二盖体滑动时,滑块与排气件抵接的位置发生变化,而用户施加至滑块的作用力相对于滑块与排气件抵接的位置形成作用于滑块的转动力矩。由于第二盖体对于延伸部具有支撑作用,以抵消作用于滑块的转动力矩,降低滑块在相对于通孔滑动过程中发生翻转的可能性,以使滑块可以可靠地在通孔内相对于第二盖体滑动,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好。当用户手部推动滑块时,推动部对于用户手部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降低用户手部相对于滑块打滑的可能性,提高滑块被推动的成功率,以提高用户德使用体验。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排气件包括移动件和第一弹性件,移动件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一盖体连接,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移动件能位于第一位置,以使移动件与第二盖体抵接,且使移动件关闭排气通道;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件能位于第二位置,以使移动件与第二盖体分离,且使排气通道处于流通状态。

13、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件可以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移动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分离,从而解除对于第二盖体的限位作用,同时使排气通道由关闭状态转变至流通状态。在移动件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移动件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使得第一弹性件变形并且积蓄弹性势能。当移动件不受限制作用可以伸入通孔内时,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移动件可以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使移动件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抵接,从而对第二盖体形成限位作用,同时使移动件位于能关闭排气通道的位置。本技术利用具有弹性势能的第一弹性件带动第一弹性件复位至第一位置,可以简化用户的操作,用户的使用体验较高。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移动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阀帽和阀芯,阀帽套设于阀芯,阀帽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一盖体连接,若在第一位置,阀帽与第二盖体抵接,且阀芯覆盖排气通道的一端;若在第二位置,阀帽与第二盖体分离,且使排气通道处于流通状态。

15、在外力作用下,阀芯可以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阀芯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分离,从而解除对于第二盖体的限位作用,同时使排气通道由关闭状态转变至流通状态。在阀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阀芯带动阀帽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使得第一弹性件变形并且积蓄弹性势能。当阀芯不受限制作用可以伸入通孔内时,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阀帽可以带动阀芯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使阀芯与第二盖体中用于围合形成通孔的侧壁抵接,从而对第二盖体形成限位作用,同时使阀芯位于能覆盖排气通道的一端的位置,以关闭排气通道。本技术中阀帽与阀芯的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便于在第一盖体装配排气件。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排气通道包括相连通的沉孔和第一贯穿孔,沉孔的直径大于第一贯穿孔的直径,沉孔容纳阀帽的至少部分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与沉孔的底壁抵接,阀芯穿设于第一贯穿孔和沉孔,若在第一位置,阀芯能覆盖第一贯穿孔中背离沉孔的一端。

17、沉孔用于容纳阀帽的至少部分和第一弹性件,该设置使得容器盖具有结构紧凑性程度较高的优点,容器盖的体积相对于容器的整体体积占比较少,可以使容器体的体积较多,从而可以盛装更多的食物或饮用品,用户使用体验较高。沉孔还用于限制第一弹性件伸缩方向,以及限制阀帽移动方向,以使排气件可以准确地沿设定方向进行往复运动。沉孔的底壁与第一弹性件的连接关系为抵接,沉孔的底壁对于第一弹性件起到支撑作用。阀芯穿设于第一贯穿孔和沉孔,阀芯能在第一贯穿孔和沉孔内由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以使阀芯不覆盖第一贯穿孔中背离沉孔的一端,从而使沉孔和第一贯穿孔处于流通状态。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阀芯能在第一贯穿孔和沉孔内由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以使阀芯覆盖第一贯穿孔中背离沉孔的一端,从而使沉孔和第一贯穿孔处于关闭状态。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盖体包括由沉孔的底壁凸起的环形凸起部,第一弹性件为弹簧,且第一弹性件套设于环形凸起部,阀芯穿设于环形凸起部。

19、第一弹性件(弹簧)套设于环形凸起部,环形凸起部对于第一弹性件起到定位的作用,以使第一弹性件中与沉孔底壁抵接的一端的位置相对稳定,以提高第一弹性件的工作可靠性。环形凸起部所围绕形成的通孔结构与第一贯穿孔连通,且阀芯穿设于环形凸起部。

20、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容器,该容器包括容器体和上述内容中的容器盖,容器体设置有容纳腔,容器盖的第一盖体安装于容器体。本技术的容器具有上述内容中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