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转下放装置、安装方法及钢管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8867642发布日期:2024-08-02 02:39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转下放装置、安装方法及钢管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压力钢管施工,特别是一种翻转下放装置、安装方法及钢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压力钢管引水是抽水蓄能电站或水利引水工程建设中采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引水方式,多数项目建设为减少投资,引水系统采用长竖井或斜井用来提高水头,因此长竖井或斜井压力钢管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此类长竖井或斜井引水系统中,一般包括上平洞、竖井或斜井和下平洞。随着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长竖井或斜井的压力钢管安装施工项目将会越来越多,适用于竖井或斜井压力钢管吊装施工的相关装置也将被迫切需要。

2、当前在针对洞内竖井或斜井压力钢管安装施工时,常用的施工方式是将顶部局部扩挖,然后在顶部两侧预浇筑吊梁安装砼基础,通过安装起重机进行钢管的吊装下放施工,钢管一般是以管口向上的方式运输进洞,便于吊装。在针对洞外竖井或斜井压力钢管安装施工时,多采用门式起重机进行钢管的吊装下放施工。

3、按照目前的竖井钢管吊装施工方法,在洞内施工竖井压力钢管时,通过顶部扩挖布置起重机的方式,因上平洞竖向高度限制,可以实现洞内3m长钢管管节的吊装下放。当上平洞顶部开挖尺寸足够时,对于小口径管节,最长可以以6m长度吊装下放,但无论3m还是6m的钢管管节,必须以管口向上的方式运输进洞。

4、当上平洞已经开挖成型导致无法扩挖时,顶部不能布置起重机或吊点,洞内只能采用门式起重机进行下放施工,但门式起重机在洞内有限高度空间且没有吊点的情况下自身的安装难度很大,且现有方案最长只能满足6m长度管节的吊装下放,且很难将钢管从水平状态翻转至垂直状态,若遇到超长竖井(高度超过300m)时,施工工期难以保证,亟需一种新的施工设备进行洞内9m或12m超长管节的吊装下放施工。

5、对于斜井钢管吊装施工方法,也受上平洞竖向高度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竖井压力钢管的安装方法,采用将竖直状态的压力钢管在上平洞水平运输至竖井洞口进行吊装,因上平洞高度限制,存在单次安装的压力钢管较短,而遇到超长竖井时,施工工期难以保证的问题,以及斜井压力钢管安装受上平洞竖向高度限制的问题,提供一种翻转下放装置、安装方法及钢管施工方法。在提高压力钢管在上平洞到竖井或斜井内指定安装位置的单次运输长度后,翻转下放装置依然能够在竖井或斜井洞口处对压力钢管进行翻转下放,使得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大大节约施工工期;安装方法在高度受限的前提下也能够快速安装翻转下放装置。上述方案能够在上平洞洞内高度和宽度限制下使用,也可以在洞外使用。本方案提到的翻转下放装置,不仅可以用于竖井施工,还可以用于斜井施工。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翻转下放装置,包括主桁架、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均设置于主桁架,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均具有或能够连接吊索,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吊索都经过主桁架的上部向下,主起升机构的吊索具有第一吊点,副起升机构的吊索具有第二吊点,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位于主桁架的上部下方,主桁架上部的下方具有翻转空间,主起升机构的吊索能够收短和放长用于改变第一吊点的高度,副起升机构能够收短和放长用于改变第二吊点的高度,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主桁架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

4、第二吊点的位置在第一方向可以调整,使得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

5、本方案中,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吊索都经过主桁架的上部向下,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位于主桁架的上部下方,主桁架上部的下方具有翻转空间,能够借助主桁架完成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吊索的布设,可以不将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通过水平洞拱顶设置,且用于上平洞内时,这种方式不需要在上平洞顶部设置吊点或吊机,减少水平洞拱顶的施工,施工更加简单。

6、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主桁架的不同位置,即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具有一定的间距,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不同位置且位于主桁架上部下方的翻转空间,能够用于吊住压力钢管的两端,且主起升机构能够调整第一吊点的高度,副起升机构能够调整第二吊点的高度,故在主起升机构通过吊索吊住压力钢管一端时,如:通过副起升机构的吊索下放压力钢管另一端,即降低第二吊点的高度,使得能够以第一吊点为转动中心,下放第二吊点使得压力钢管能够翻转,且翻转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使得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使得在第二吊点能够在第一方向靠近或者远离第一吊点,以适应压力钢管翻转后与第二吊点的位置关系,使得可以从水平纵向放置状态翻转为竖直或倾斜状态;且压力钢管以第一吊点为转动中心翻转时,在压力钢管重力作用下,可以使得主起升机构连接第一吊点的部分为竖直状态,能够保证压力钢管转动的稳定性。压力钢管翻转到位后,可以解除第二吊点与压力钢管的连接,通过下放第一吊点使得压力钢管下放;压力钢管翻转到位后,在不解除第二吊点与压力钢管的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同步下放第一吊点使得压力钢管下放。且主桁架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即能够通过移动主桁架同步调整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能够用于运输压力钢管,且用于调整第一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使得能够改变压力钢管的翻转中心在第一方向的位置,即调整压力钢管的翻转的转动中心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使得能够在竖井或斜井洞口处进行更长的压力钢管的翻转,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压力钢管的翻转使用,其适用范围更广。

7、采用本发明翻转下放装置,压力钢管能够在上平洞纵向放置并水平运输至竖井或斜井洞口后利用翻转下放装置进行翻转和下放,压力钢管单次运输安装的长度能够更长,且主桁架和第二吊点的调整方向均是在第一方向,在第一方向能够利用主桁架的移动来对需要翻转和下放的压力钢管进行运输和调整,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单次安装长度,进而缩短安装周期,且能够减少运输工具的使用,遇到超长竖井或斜井时,施工工期也能更好的保证。且该翻转下放装置,能够用于斜井的压力钢管的运输、下放和安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设备的投入。

8、优选的,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均设置于主桁架上部,避免影响下方的翻转空间,同时能够增大吊索的绕设角度,缩短吊索在压力钢管翻转时的有效传力长度,使得吊索使用更加安全。

9、优选的,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主起升机构靠近第一吊点,副起升机构靠近第二吊点。

10、减小各吊索在压力钢管翻转时的有效传力长度,且避免产生交叉设置,提高使用现场的有序性,提高使用安全性。

11、优选的,副起升机构能够在主桁架上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主起升机构,使得能够调整第二吊点相对第一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

12、主桁架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能够调整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且能够实现对压力钢管的运输,在上平洞可以通过翻转下放装置将压力钢管运输至竖井洞口;通过副起升机构能够在主桁架上沿第一方向移动能够调整第二吊点相对第一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保证翻转的正常进行,其能够在竖井或斜井洞口处进行更长的压力钢管的翻转,其适用范围更广。

13、优选的,主桁架的底部设有第一行走机构,第一行走机构能够带动主桁架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第一行走机构能够带动主桁架移动,进而能够实现压力钢管的水平运输。且第一行走机构带动主桁架移动,能够改变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位置,进而改变压力钢管上对应吊点关于上平洞的位置关系;且副起升机构能够在主桁架上靠近或远离主起升机构,能够改变压力钢管上两端吊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在竖井或斜井洞口处,能够通过改变主起升机构、副起升机构和上平洞之间的位置关系,来避免压力钢管翻转时与竖井或斜井洞口产生碰撞等,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翻转的压力钢管的长度,甚至可达到9m甚至12m,即其可以同于大于或等于9m的压力钢管的翻转,当然小于9m的压力钢管的翻转也可以采用。

14、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行走轨道,第一行走机构能够在第一行走轨道上移动,能够对主桁架的移动进行导向,保证稳定。

15、优选的,第一行走轨道沿上平洞纵向设置于上平洞底部,第一行走轨道位于上平洞的横向两侧,第一行走轨道位于上平洞连接竖井或斜井的两侧外,第一方向为上平洞纵向。

16、将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相对位置沿上平洞纵向设置,上述设置使得能够将压力钢管沿上平洞纵向水平运输,且能够避开竖井或斜井,使得主桁架能够纵向架设在竖井或斜井的两侧。

17、优选的,主桁架的底部按矩形阵列设有至少四个第一行走机构,保证主桁架移动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每个第一行走机构包含两个车轮,两个车轮前后设置,每个车轮旁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车轮旋转行走,保证主桁架移动的稳定性。

19、优选的,主桁架包含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立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通过立柱连接,翻转空间位于上部结构下方;

20、第一行走机构设置于下部结构下方;

21、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均设置于上部结构的上方。

22、立柱支撑在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能够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提供竖向的翻转空间。

23、优选的,主桁架的纵向为第一方向;

24、下部结构的横向两侧设有行走梁,行走梁沿主桁架纵向设置,第一行走机构设置于行走梁下方;

25、上部结构包含纵梁和横梁,主桁架横向两侧设有纵梁,纵梁对应于对应侧的行走梁设置,横梁沿主桁架横向设置,横向两侧的纵梁通过横梁连接;

26、立柱连接于行走梁和对应纵梁之间。

27、上述主桁架结构,结构稳定。上述主桁架的上部结构由纵梁和横梁组成稳定的框架结构;主桁架的下部结构只有位于主桁架横向两侧的行走梁,行走梁位于竖井或斜井洞口的两侧,下部结构没有设置横向连接两侧行走梁的结构,为压力钢管的翻转提供了足够的纵向空间,能够避免对压力钢管的翻转造成影响。

28、优选的,上部结构还包含第二行走轨道,第二行走轨道沿主桁架纵向设于纵梁上,副起升机构能够沿第二行走轨道移动。

29、通过第二行走轨道和第二行走机构的设计,使得副起升机构能够在纵向调整与主起升机构的距离,即调整第二吊点相对于第一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关系,便于压力钢管的翻转。

30、优选的,还包括翻身小车,翻身小车包括所述副起升机构、移动小车、副起升机构吊具和第二行走机构,副起升机构设置于移动小车横向中部,移动小车底部横向两侧设有第二行走机构,横向两侧的第二行走机构能够沿横向两侧的第二行走轨道移动,副起升机构的吊索末端设有副起升机构吊具,副起升机构吊具对应第二吊点。

31、优选的,副起升机构吊具下部具有自动插拔销装置,自动插拔销装置用于连接压力钢管对应端的一侧的预设的吊耳。能够在翻转到位后自动解除副起升机构的吊索与压力钢管的连接。

32、优选的,翻身小车还包括吊篮固定架、小车护栏和移动小车爬梯,吊篮固定架设置于移动小车的横向中部,吊篮固定架用于固定施工吊篮的吊索及安全索,施工吊篮通过吊索能够起升和下降,移动小车的四周设有小车护栏,移动小车的横向两侧外设有移动小车爬梯。

33、施工吊篮的设置便于施工人员下入竖井内施工。

34、优选的,上部结构能够沿立柱上下移动。能够调整上部结构的位置,便于上部结构和安装在上部结构上方的设备吊装在上部结构上方。

35、优选的,上部结构还包含圈梁,纵梁、横梁均连接圈梁的侧面,立柱穿过圈梁,圈梁能够在立柱的高度方向上移动和固定。

36、圈梁内部中空,使得立柱能够穿过圈梁,进而为圈梁能够在立柱的高度方向上移动和固定提供条件,为上部结构在立柱的高度方向上移动和固定提供条件。

37、优选的,立柱的侧面设有液压升降系统,液压升降系统包含液压缸和爬升轨道,爬升轨道沿立柱的高度方向设置,爬升轨道能够穿过圈梁,爬升轨道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立柱和圈梁通过紧固件配合第二固定孔固定,爬升轨道的第一固定孔能够支撑液压缸的一端,液压缸的另一端向上支撑圈梁。

38、通过爬升轨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第一固定孔,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第二固定孔,使得能够通过液压缸来进行上部结构的自爬升,弥补了单个液压缸的形成受限的限制,这样使得上部结构的纵梁、圈梁和横梁整体在初始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安装得足够矮,吊装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等结构更加方便。

39、优选的,竖向相邻两个第一固定孔的间距与竖向相邻两个第二固定孔的间距相等,便于同步行程高度,操作更加方便。

40、优选的,液压升降系统还包含油缸安装座、油缸爬升座、爬升座固定销轴和油缸铰接销轴,液压缸一端通过油缸铰接销轴铰接固定油缸安装座,液压缸另一端通过爬升座固定销轴铰接油缸爬升座,爬升座固定销轴或油缸铰接销轴穿设于第一固定孔,油缸铰接销轴和爬升座固定销轴的轴向相同。

41、立柱和圈梁之间有间隙,可能会存在液压缸不是绝对垂直的情况,液压缸两端采用铰接的方式可以避免活塞杆受到侧向力,且操作检修更加方便。

42、优选的,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通过油缸铰接销轴铰接固定油缸安装座,油缸安装座通过螺栓固定在圈梁底部,油缸爬升座通过爬升座固定销轴穿设于第一固定孔固定于爬升轨道。

43、优选的,上部结构还包括顶紧螺栓,顶紧螺栓能够旋入和旋出圈梁,顶紧螺栓里端用于抵接立柱的侧面。

44、优选的,立柱的四个侧面均设有顶紧螺栓。

45、保证立柱和圈梁的固定效果,且避免影响圈梁在立柱上的竖向移动。

46、优选的,上部结构还包含主起升机构平台、操作平台和护栏,主起升机构设置于主起升机构平台,操作平台位于纵梁的外侧,护栏设置于上部结构的顶部四周。

47、优选的,上部结构设置有支撑平台结构,支撑平台结构位于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之间;

48、支撑平台结构包括支撑平台和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的主起升吊索导向轮,主起升吊索导向轮的轴向为主桁架的横向,主起升机构的吊索通过主起升吊索导向轮导向并向下穿过支撑平台结构后通过吊索末端设置的吊具与压力钢管对应端的两侧预设的吊耳连接。

49、通过主起升吊索导向轮,能够为主起升机构的吊索提供绕设位置,使得主起升机构能够更好的受力作为压力钢管的下放受力机构。

50、优选的,支撑平台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安装支腿,四个安装支腿固定于上部结构,支撑平台四周安装固定有支撑平台护栏,支撑平台的横向两侧安装固定有支撑平台梯子。

51、一种翻转下放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2、s1、安装主桁架的下部结构;

53、s2、在下部结构上安装立柱、液压升降系统和主桁架的上部结构的整体,使得上部结构临时固定于立柱的下部,然后在上部结构上安装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

54、其中,主起升机构的吊索具有第一吊点,副起升机构的吊索具有第二吊点,主起升机构的吊索能够收短和放长用于改变第一吊点的高度,副起升机构能够收短和放长用于改变第二吊点的高度,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吊点的位置在第一方向可以调整,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

55、s3、通过液压升降系统控制上部结构上升至指定高度并固定。

56、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的安装方法,通过将上部结构临时固定于立柱的下部,并在上部结构上安装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形成翻转下放所需要的结构,后通过液压升降系统控制上部结构上升至指定高度并固定的方式,使得上部结构的初始吊装高度较低,具有足够的吊装空间,且吊装难度更低,其安装更方便。

57、优选的,下部结构的横向两侧设有行走梁,行走梁沿主桁架纵向设置,第一行走机构设置于行走梁下方;

58、其中,上部结构包含纵梁、圈梁和横梁,主桁架横向两侧设有纵梁,纵梁对应于对应侧的行走梁设置,横梁沿主桁架横向设置,纵梁、横梁均连接圈梁的侧面,立柱穿过圈梁,圈梁能够在立柱的高度方向上移动和固定;

59、立柱的侧面设有液压升降系统,液压升降系统包含液压缸和爬升轨道,爬升轨道沿立柱的高度方向设置,爬升轨道能够穿过圈梁,爬升轨道沿高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立柱和圈梁通过紧固件配合第二固定孔固定,爬升轨道的第一固定孔能够支撑液压缸的一端,液压缸的另一端向上支撑圈梁;

60、步骤s1为:将至少两条第一行走轨道沿纵向铺设在地面上,分别将两组第一行走机构固定在行走梁上,然后将两根行走梁利用吊车架设在两条第一行走轨道上,并在第一行走轨道和对应行走梁之间用临时支撑进行临时连接加固,防止行走梁倾倒;

61、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62、s2a、在下部结构上架设至少四个圈梁和对应圈梁数量的立柱:利用吊车将圈梁整体套在立柱上,并将其临时固定在立柱上,将圈梁和立柱的组合体整体吊起,固定在已经架设好的下部结构上;

63、s2b、将对应立柱数量的液压升降系统的液压缸一端分别安装在对应圈梁底部,另一端临时固定在立柱上的爬升轨道上;

64、s2c、将两根纵梁利用吊车吊起,然后分别与两侧的纵向前后的圈梁刚性固定连接;并将横梁利用吊车吊起,然后与横向两侧的圈梁刚性固定连接;

65、s2d、横梁、纵梁以及圈梁固定成整体后,将需要架设在横梁、纵梁以及圈梁的结构安装在对应位置;

66、步骤s3为:利用预先安装好的液压升降系统,开始上部结构及前述已经安装在上部结构上方的所有部件的自爬升至指定高度再固定。

67、优选的,在步骤s2d中:先将顶部的支撑平台结构固定在横向两侧纵梁上;并将翻身小车的移动小车底部的第二行走机构架设在两侧纵梁的第二行走轨道上,再将副起升机构及吊篮固定架安装在翻身小车的横向中部;并将两组主起升吊索导向轮分别安装在支撑平台的两侧安装位置;并将两侧的主起升机构平台连接在顶部一侧的圈梁及横梁上,将主起升机构安装在两侧的主起升机构平台上;

68、然后将主起升机构的吊索从主起升机构中引出,并通过主起升吊索导向轮导向后向下穿过支撑平台上预设的孔,然后与吊索末端的吊具连接;并将副起升机构的吊索向下穿过翻身小车预设的孔并与自动插拔销装置连接;并将施工吊篮的吊索固定在吊篮固定架上;并安装好顶部的操作平台及各位置的护栏。

69、优选的,步骤s3如下:

70、s3a、首先将液压缸底部的油缸爬升座利用爬升座固定销轴铰接固定在立柱的爬升轨道上,取下之前临时固定圈梁和立柱用的门架固定销轴,操作所有液压升降系统的液压缸使其同步顶升一个行程,然后将门架固定销轴临时固定在四根立柱上的下一组临时第二固定孔上,取出爬升座固定销轴,将液压缸形成收回,再把油缸爬升座利用爬升座固定销轴固定在爬升轨道上的下一组第一固定孔上,然后重复前述步骤,直到上部结构及所有顶部部件整体自爬升至安装位置;

71、s3b、将顶部整体利用门架固定销轴于圈梁及立柱上的第二固定孔固定。

72、优选的,在步骤s3之后,将横向两侧的梯子固定在上部结构横向两侧外。

73、一种压力钢管斜井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74、步骤一:将压力钢管运输至上平洞和斜井交接处的缓坡段,使得压力钢管底部固定的运输小车置于缓坡段上,且所述的翻转下放装置的主起升机构的吊索的第一吊点连接压力钢管;

75、步骤二:通过放长主起升机构的吊索,使得压力钢管和运输小车整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至指定安装位置;

76、步骤三:安装压力钢管,将运输小车拉回至上平洞;

77、步骤四: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直至斜井的压力钢管安装完成。

78、本发明所述压力钢管斜井施工方法,能够利用翻转下放装置进行施工,所需设备少,施工效率高,施工便捷。

79、优选的,在步骤一中,将运输小车固定于压力钢管底部,并通过翻转下放装置的主起升机构的吊索的第一吊点和副起升机构的吊索的第二吊点连接压力钢管,然后通过翻转下放装置将压力钢管和运输小车整体运送至缓坡段,通过放长主起升机构的吊索和副起升机构的吊索下放压力钢管,使得压力钢管底部固定的运输小车置于缓坡段上,并解除副起升机构的吊索和压力钢管的连接;

80、在步骤二中,通过放长主起升机构的吊索并同步移动翻转下放装置,使得主起升机构的吊索与斜井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与斜井水平夹角的差值,直至移动翻转下放装置触碰至限位装置并保持固定;然后继续放长主起升机构的吊索,使得压力钢管和运输小车整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至指定安装位置。

81、优选的,在步骤三中,安装压力钢管,将主起升机构的吊索与压力钢管解除后连接运输小车,将运输小车拉回至上平洞。

8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83、1、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在主起升机构通过吊索吊住压力钢管一端时,通过副起升机构的吊索下放压力钢管另一端,使得能够以第一吊点为转动中心,下放第二吊点使得压力钢管能够翻转,且翻转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使得在第二吊点能够在第一方向靠近或者远离第一吊点,以适应压力钢管翻转后与第二吊点的位置关系,使得可以从水平纵向放置状态翻转为竖直或倾斜状态;其能够实现压力钢管的翻转和下放。且主桁架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即能够通过移动主桁架同步调整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能够用于运输压力钢管,且用于调整第一吊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使得能够改变压力钢管的翻转中心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使得能够在竖井或斜井洞口处进行更长的压力钢管的翻转,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压力钢管的翻转使用,其适用范围更广。压力钢管能够在上平洞纵向放置并通过翻转下放装置运输至竖井或斜井洞口后利用翻转下放装置进行翻转和下放,压力钢管单次运输安装的长度能够更长,且在第一方向能够利用主桁架的移动来对需要翻转和下放的压力钢管进行运输和调整,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单次安装长度,进而缩短安装周期,且能够减少运输工具的使用,遇到超长竖井或斜井时,施工工期也能更好的保证。

84、2、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能够借助主桁架完成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吊索的布设,可以不将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通过水平洞拱顶设置,且这种方式不需要在上平洞顶部设置吊点或吊机,减少水平洞拱顶的施工,施工更加简单。且这种方式不需要在上平洞顶部设置吊点或吊机,施工更加简单。

85、3、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通过第一行走机构能够带动主桁架移动,进而能够实现压力钢管的水平运输。且第一行走机构带动主桁架移动,能够改变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的位置,进而改变压力钢管上对应吊点关于上平洞的位置关系;且副起升机构能够在主桁架上靠近或远离主起升机构,能够改变压力钢管上两端吊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在竖井或斜井洞口处,能够通过改变主起升机构、副起升机构和上平洞之间的位置关系,来避免压力钢管翻转时与竖井或斜井洞口产生碰撞等,以及能够调整钢绳的受力角度,保证受力安全,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翻转的压力钢管的长度,甚至可达到9m甚至12m。

86、4、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副起升机构设置在移动小车横向中部,以及结合吊篮固定架等形成翻身小车,能够为副起升机构提供纵向移动,进而改变与主起升机构的相对位置。且设置的吊篮固定架等能够为竖井内的压力钢管安装提供保障。

87、5、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主桁架包含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立柱,所述上部结构能够沿立柱上下移动,能够调整上部结构的位置,便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吊装在上部结构上方;较优的方式,通过自爬升的方式实现上部结构沿立柱上下移动。

88、6、本发明所述翻转下放装置的安装方法,通过将上部结构临时固定于立柱的下部,后通过液压升降系统控制上部结构上升至指定高度并固定的方式,使得上部结构的初始吊装高度较低,具有足够的吊装空间,且吊装难度更低,其安装更方便。

89、7、本发明所述压力钢管斜井施工方法,能够利用翻转下放装置进行施工,所需设备少,施工效率高,施工便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