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管涵吊装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1、圆管涵是路基排水中常用的涵洞结构类型,其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管涵具有力学性能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造价低的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类排水工程中。
2、为了安装圆管涵1,通常采用吊装设备将圆管涵1吊装至所需位置,目前,吊装设备的结构通常采用穿孔绳索11,采用穿孔绳索11时,穿孔绳索11从圆管涵1两端穿出后汇聚至纵向绳索12处,并固定于纵向绳索12上;其中,纵向绳索12与起吊设备连接;在起吊后,转动或移动圆管涵1的过程中,穿孔绳索11可能会相对于圆管涵1发生移动,由于圆管涵1两端的内棱边被穿孔绳索11勒紧,穿孔绳索11会对圆管涵1端部的内棱边施加朝向圆管涵1中部一侧倾斜向上的力,因此,若是穿孔绳索11在圆管涵1两端发生相对移动,可能会导致圆管涵1两端的内棱边处被磕碰损坏;
3、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圆管涵端部损坏的吊装装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减少圆管涵端部损坏,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吊装装置。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吊装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吊装装置,包括吊绳、吊具和调距杆;
4、所述吊绳和所述吊具各设有两个,每一所述吊绳各连接有一个所述吊具;所述吊绳一端连接于吊具,另一端用于连接起吊设备;
5、所述调距杆两端各与一个所述吊绳滑动连接;
6、所述调距杆用于将张紧状态的所述吊绳由直线姿态调整为折线姿态:
7、直线姿态下,所述吊绳被所述吊具和起吊设备张紧,呈直线型;
8、折线姿态下,所述吊绳被所述吊具、起吊设备和调距杆张紧,呈折线形,且两个所述吊绳弯折形成夹角朝向相互靠近的一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利用调距杆将两个吊绳撑开,以调整吊绳靠近吊具的一端与圆管涵之间的夹角,吊绳靠近吊具的一端越接近竖直状态,吊具与圆管涵内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越接近竖直状态,因此,可以通过调距杆将吊绳撑开,以使得吊绳靠近吊具的一端呈竖直状态,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对圆管涵端部内棱边施加倾斜力而言,能够减少对圆管涵端部的损坏。
10、可选的,所述调距杆为伸缩杆。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调距杆的长度,可以使调距杆的长度适应不同长度的圆管涵,以将吊绳靠近吊具的一端尽可能的调整至接近竖直状态;通过将调距杆设为伸缩杆,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
12、可选的,所述吊具包括上横杆、下横杆和纵杆;
13、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在第二方向上形成有插接区;
14、所述纵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之间,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纵杆位于所述插接区一侧开口处,所述插接区另一侧为插接口,且敞口设置;
15、所述吊绳连接于所述上横杆靠近所述插接口的一端。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吊具吊装圆管涵时,将下横杆插入圆管涵端口内,圆管涵端部顶端处穿过插接口后进入插接区;起吊设备通过吊绳和吊具将圆管涵起吊后,下横杆对圆管涵进行支撑;将吊具安装于圆管涵的过程中,使得圆管涵端壁抵紧纵杆,以提高下横杆对圆管涵的支撑范围,提高对圆管涵支撑的稳定性。
17、可选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下横杆上的辅助支撑组件,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座、支撑杆和第一弹性件;
18、所述支撑杆沿第二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
19、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伸缩方向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可恢复的形变状态下,具有驱使所述支撑杆的第一顶撑端朝向远离所述支撑座一侧运动的力;所述第一顶撑端用于承载圆管涵;
20、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第一弹性件均设有多个,每一所述支撑杆各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连接于所述支撑座;
21、多个所述支撑杆在第三方向上间隔分布。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支撑杆,能够在圆管涵的直径方向上,通过多个点位对圆管涵进行支撑,能够提高圆管涵的稳定性;另外,由于支撑杆是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连接于支撑座的,因此,能够对不同内径的圆管涵进行支撑,以使每一支撑杆能够尽可能的将圆管涵内壁抵紧。
23、可选的,还包括锁定组件和驱动组件;
24、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转轴和牵引索;
25、所述转轴通过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转轴沿转轴自身的轴线转动,所述转轴的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
26、所述牵引索的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自由端在第三方向上依次穿过多个所述支撑杆,且所述牵引索能够沿所述支撑杆滑动;所述牵引索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用于阻止所述牵引索从支撑杆脱离;
27、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常态时,张紧状态的所述牵引索对所述支撑杆施加的牵引力,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力由所述支撑座朝向所述第一顶撑端一侧设置。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有支撑杆将圆管涵抵紧后,由驱动组件驱动转轴转动,以将牵引索缠绕至转轴,使牵引索张紧;通过改变牵引索在转轴上的缠绕圈数,可以改变支撑杆相较于支撑座的高度;圆管涵对多个支撑杆同时施加压力时,由于牵引索的距离是一定的,因此,支撑杆也无法沿着支撑座继续移动;通过锁定组件将支撑杆固定,使多个支撑杆同时对圆管涵支撑,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29、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齿条、齿轮和第二弹性件;
30、所述齿条在第二方向上往返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
31、所述齿轮直接或间接的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齿轮沿所述支撑座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32、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齿条,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伸缩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可恢复的形变状态下,具有驱使所述齿条由所述支撑座至所述第一顶撑端一侧运动的力。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置于圆管涵内的辅助支撑组件向上提升的过程中,圆管涵会压动齿条沿着支撑座向下移动,齿条下压过程中,会带动齿轮转动,以将牵引索缠绕于转轴,当齿条和所有支撑杆均被圆管涵压紧,且牵引索处于张紧姿态时,牵引索便会将支撑管固定;通过设置齿条和齿轮,无需设置电力驱动结构。
34、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顶撑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用于支撑圆管涵;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块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支撑杆正投影的面积。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块支撑圆管涵,能够增大对圆管涵的支撑面积,提高支撑稳定性。
36、可选的,所述齿条的第二顶撑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用于支撑圆管涵;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块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齿条正投影的面积。
3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支撑块支撑圆管涵,能够增大对圆管涵的支撑面积,提高支撑稳定性。
38、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处于常态时,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远离所述支撑座的一侧,且所述牵引索处于非张紧状态;
39、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均处于可恢复的形变状态时,所述牵引索处于张紧状态。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管涵下压过程中,首先下压齿条,待齿条下压至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发生形变时,牵引索张紧,便可由齿条和支撑杆共同对圆管涵进行支撑;此方式相较于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处于常态时,第二支撑块位于第一支撑块靠近支撑座的这种方式而言,可以使第一弹性件在更小的形变量下达到支撑杆与齿条共同支撑圆管涵的效果,即为可以减少第一弹性件发生弹性失效;且这种方式采用的是支撑杆、牵引索和齿条之间的相互配合牵引,其能够对不同内径的圆管涵进行支撑。
41、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块远离所述支撑座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橡胶垫,可以提高对圆管涵的圆弧形内壁的贴合度。
4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4、1.本技术能够减少对圆管涵端部的损坏;
45、2.通过将调距杆设为伸缩杆,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
46、3.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杆,能够将圆管涵支撑的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