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成对细长元件铺设在成形鼓上的设备和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06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用于将成对细长元件铺设在成形鼓上的设备和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实施这种工艺的设备。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具有轴向相对的端部折片,所述端部折片与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接合,所述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结合在通常称作“胎圈”的区域中。带束结构与胎体结构相联,所述带束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带束层,所述带束层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胎体帘布层成径向叠置关系。与构成轮胎的其他半成品类似,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胎面带在径向外部位置施加在带束结构上。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相应的侧壁也在轴向外部位置施加在胎体结构的侧表面上,每个侧壁均从胎面带的横向边缘中的一个延伸到用于锚固到胎圈的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在通过组装相应的半成品来构造生轮胎之后,通常执行模制和硫化处理,所述模制和硫化处理旨在通过交联弹性体材料来确定轮胎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压印出所需的胎面花纹以及侧壁上的任何区别性的图案。

术语“弹性体材料”理解为表示包括至少一种弹性体聚合物和至少一种增强填料的合成物。优选地,这种合成物还包括添加剂,例如交联剂和/或增塑剂。由于交联剂的存在,可以通过加热来交联这种材料,以便制得产品。

术语“细长元件”理解为表示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元件,在所述元件中,一个尺寸相对于其余尺寸占据主导地位。优选地,所述细长元件仅由弹性体材料制成或包括其他结构元件。

优选地,细长元件用于形成具有扁平截面的条。

优选地,其他结构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织物或金属的增强帘线。这些增强帘线优选地布置成相互平行,并且优选地沿细长元件的纵向方向延伸。



背景技术:

申请人名下的文献WO 2013/011396示出了一种用于构造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设备,其中,一次将一个成形鼓装载在沿着铺设线的引导件上的移动往返运动装置上。所述往返运动装置在引导件上沿两个行进方向移动,以使其抵达用于分配细长元件的平台。在每个分配平台处,一个或多个细长元件在传送装置表面上前进,被切割成适当尺寸,并且卷绕到由往返运动装置承载的成形鼓的径向外部表面上。

文献US 5,720,837描述了一种用于将带束层供应到旋转的构造鼓上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接收用于带束的材料的供应卷轴、用于从卷轴展开材料的装置、用于将展开的材料运送到构造鼓的装置以及用于切割带束层中的材料的切割装置。此外,设备包括用于调节带束层的至少一侧的形状以便赋予带束层基准形状的装置。调节方法包括用于使传送辊在材料通过期间相对于随后的传送带横向移动。辊子传送装置还包括布置在带束层的一侧上的引导辊。

文献US 7,758,714示出了一种用于获得轮胎的结构元件的方法,根据该方法,由帘线增强的连续条状元件被切割成预定长度的多个条。所述条以纵向边缘部分地叠置的方式连续布置在传送鼓上,以形成随后被卷绕到成形鼓上的结构部件。引导元件引导所述连续的条状元件的纵向边缘,使得所述纵向边缘准确地定位在传送鼓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发现,轮胎的连续发展以及用于提供不同型号的需求要求提供灵活通用、具有高生产能力并且同时能够以自动、可重复且恒定的方式处理细长元件的设备,例如构造设备。

使用包括弹性体材料的不同横向尺寸的细长元件来获得用于制造不同类型和尺寸的轮胎的结构部件,所述弹性体材料可以使用金属和/或织物帘线来增强。本申请人发现最终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将细长元件铺设在成形鼓上的方法。本申请人认为这种铺设方法继而取决于布置在鼓上游的装置(即,用于供应、传送以及切割细长元件自身的装置)对细长元件实施的正确管理。

本申请人发现在上面示出的类型的装置中,当细长元件通过前述装置时,细长元件可能会变形(拉伸、扭转、折叠、挤压等),因此变形的细长元件到达传送表面的末端并被不正确地铺设在构造鼓上。此外,申请人发现在铺设和卷绕步骤期间,前述变形对细长元件在传送表面上的空间定位并且因此对细长元件在成形鼓上的空间定位造成负面影响。特别地,细长元件在成形鼓上的轴向定位不正确,并且因此导致构造出相对于设计规范和/或所需的质量来说不合格的产品。这种现象在使用仅由弹性体材料(即,弹性体材料中不包括增强元件)制成的细长元件的工艺中尤为显著。

本申请人还发现细长元件的横向挤压倾向于横向压缩材料,从而导致材料的长度变化,而长度的变化将损害切割成适当尺寸且在成形鼓上连结的细长元件的准确连结。头端和尾端的超越度(surmounting degree)实际上在不同的铺设操作之间变化,并且考虑到这种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因此这种变化难于控制。

本申请人还发现在将切割成适当尺寸的成对的细长元件平行地铺设在成形鼓的相对于轴向对称面的相对侧上并旨在形成成对的轮胎的部件(例如带束下增强件、侧壁、胎圈增强层(钢丝圈包布)、胎圈防护层(胎圈包布))期间,这些缺点甚至更为显著和严重。

实际上,前述细长元件中的每个不仅均需要满足沿自身纵向延伸部的一致特性,而且所述特性对于每对的两个细长元件来说也应当相同。此外,每对细长元件的施加位置也应当相对于成形鼓的轴向对称面对称。这旨在保证轮胎的径向对称性以及相对于所述轮胎的赤道平面的对称性。

在这个背景下,申请人感到需要创造一种能够以自动、准确、可重复且恒定的方式处理成对细长元件的设备,所述设备旨在准确地将成对细长元件平行地铺设在成形鼓上并且构造高质量的轮胎,所述轮胎沿其圆周延伸部具有一致的结构特性并且相对于其轴向对称面大体对称。

本申请人感到需要平行且准确地朝向成形鼓引导细长元件并且将细长元件铺设在成形鼓对上,由此将细长元件的变形减少到最小并且尽可能再现其设计特性。

本申请人最终发现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控制由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施加在每个细长元件的仅一个纵向边缘上的压力来解决,所述横向抵接引导件适于沿通向成形鼓的相应的供应路径引导所述细长元件,所述压力通过利用每个细长元件的重量的一部分来将所述细长元件约束成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来控制。

更具体地,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

优选地,规定使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沿相应的供应路径前进,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沿所述相应的路径纵向延伸。

优选地,规定将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卷绕在成形鼓的相对于其轴向中线平面相对的部分上。

优选地,使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沿相应的供应路径前进包括:横向倾斜第一细长元件的至少一个部分,直到通过重力使得第一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的相应的纵向边缘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和横向倾斜第二细长元件的至少一个部分,直到通过重力使得第二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的相应的纵向边缘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

根据一个不同的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中将成对细长元件铺设到成形鼓上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用于分配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的一对分配装置。

优选地,设备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根据相应的供应路径朝向成形鼓前进的第一和第二传送装置;其中,成形鼓适于在径向外部表面接收所述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

优选地,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和第二横向对齐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横向对齐装置分别用于横向对齐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每个横向对齐装置均沿相应的供应路径操作地起作用,并且每个横向对齐装置均包括:

至少一个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构造成用于以抵接的方式接收相应的第一或第二细长元件的下表面并且支撑所述第一或第二细长元件的重量的一部分;

至少一个横向抵接引导件。

优选地,所述支撑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横向抵接引导件倾斜,以便通过重力使得相应的第一或第二细长元件的纵向边缘抵接所述横向抵接引导件。

本申请人认为由于细长元件自身的重量,细长元件倾向于将自身定位成抵接到横向抵接引导件,并且沿所述横向抵接引导件滑动。

此外,本申请人认为,每个细长元件的重量的朝向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拉动细长元件的一部分足够维持所述细长元件抵接所述横向抵接引导件,由此保证所述细长元件的精确定位,而不会在所述横向抵接引导件和细长元件的与该横向抵接引导件相接触的纵向边缘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力。

此外,本申请人认为,考虑到细长元件的坚固性成比例的增加其自身重量,将细长元件推抵到横向抵接引导件的力(所述重量的一部分)总是对应于这种坚固性,即,细长元件施加的压力的大小不会损害自身和/或改变自身特性。

本发明在至少一个前述方面中,可以具有下文描述的一个或多个优选特性。

优选地,细长元件通过重力抵接横向抵接引导件滑动。换言之,细长元件的横向移动不被任何元件阻碍(除了横向抵接引导件以外),并且因此细长元件仅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自由地移动。

优选地,第一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和第二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倾斜相应的倾角。优选地,每个倾角均包含在约1°和约15°之间,更优选地包含在约5°和约10°之间。这些区间保证了每个细长元件的纵向边缘恒定且连续地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并且没有使细长元件的纵向边缘不利地变形的风险。

优选地,除了在所述部分以外,每个细长元件均具有沿其供应路径的相互平行的横截面轮廓。

优选地,每个倾角均限定在所述部分的每个轮廓的帘线和平行于相互平行的所述轮廓的相应的假定轮廓的帘线之间。换言之,每个细长元件在相应的倾斜的部分扭曲。

优选地,每个倾角均限定在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的每个横截面轮廓的帘线和水平面之间。

优选地,第一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和第二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沿相反的旋转方向倾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和第二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朝向彼此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横向抵接引导件定位在内部位置,并且细长元件在相对于相对的部分(细长元件卷绕在所述相对的部分上)的轴向内部基准线处铺设在成形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和第二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朝向相对侧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横向抵接引导件定位在外部位置,并且细长元件在相对于相对的部分(细长元件卷绕在所述相对的部分上)的轴向外部基准线处铺设在成形鼓上。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横向对齐装置均包括多个支撑辊;其中支撑辊的径向外周表面限定了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表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辊的旋转轴线倾斜,以限定支撑表面的倾斜部分。

优选地,供应细长元件包括:使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的下表面以抵接的方式在限定所述支撑表面的多个支撑辊上滑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辊的旋转轴线倾斜了一倾角,以限定支撑表面的倾斜部分。

优选地,倾斜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其他支撑辊的相互平行的旋转轴线限定倾角。

优选地,倾角限定在所述倾斜的旋转轴线和假定的线之间,所述假定的线与所述倾斜的旋转轴线交叉,并且平行于所述相互平行的旋转轴线。换言之,相对于其他支撑辊的相互平行的旋转轴线测量倾角。

优选地,倾斜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水平面限定倾角并且,优选地,其他支撑辊具有平行于所述水平面的旋转轴线。

优选地,所述倾角包含在约1°和约15°之间,更优选地,包含在约5°和约10°之间。如上所述,这些区间保证了每个细长元件的纵向边缘恒定且连续地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并且没有使细长元件的纵向边缘变形的风险。

优选地,规定改变倾角以改变由细长元件施加到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上的压力。

优选地,每个横向对齐装置均包括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安装在支撑框架上,并且在支撑辊上操作地起作用,以便改变支撑辊的倾角。

优选地,调整装置包括调整引导件,并且支撑辊包括轴;其中轴的端部接合在所述调整引导件中。

实际上,改变所述倾角允许改变保持细长元件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的重力分量。

优选地,支撑辊空转。

优选地,由相应的第一或第二细长元件驱动支撑辊旋转。换言之,每个细长元件均以抵接的方式在相应的支撑辊的径向外部部分上滑动并且驱动所述支撑辊旋转。

优选地,支撑辊是全向型的。全向型辊能够使抵接在其上的细长元件沿着所有方向滑动并且具有低摩擦。换言之,支撑辊不会对细长元件在支撑辊上的移动产生限制。

优选地,每个全向型支撑辊均包括多个轴向毗邻的环形元件,并且每个全向型支撑辊均围绕垂直于供应方向的主公共旋转轴线自由旋转。

优选地,每个环形元件包括多个辊,所述辊布置为沿相应的环形元件的圆周延伸部相互靠近,并且每个辊围绕垂直于主公共旋转轴线的相应的轴线自由旋转。

每个细长元件均在支撑辊上沿纵向方向滑动,并且每个细长元件也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自由地横向移动,直到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所述自身重量作用于前述倾斜的部分,所述倾斜的部分优选地通过一个或多个倾斜的辊形成。

优选地,支撑辊布置成限定弯曲且凸出的表面。支撑辊的径向外周表面与相对于限定所述支撑表面的理想的弯曲且凸出的表面相切。因此,细长元件并不位于仅一个平面上,而是位于多个连续的平面上,每个平面均插置在支撑辊和随后的支撑辊之间。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横向对齐装置包括第一多个支撑辊和第二多个支撑辊,所述第一多个支撑辊连续布置,并且具有平行于水平面的轴线,所述第二多个支撑辊连续布置,并且具有倾斜的轴线。

优选地,相对于供应方向,所述第二多个支撑辊布置在所述第一多个支撑辊的下游。

优选地,每个横向对齐装置均布置在相应的分配装置和相应的传送装置之间。

优选地,每个横向抵接引导件均包括沿供应方向的固定壁。

每个固定壁均具有用于相应的细长元件的纵向边缘的抵接表面。固定壁是连续的并且因此保证了在固定壁和所述纵向边缘之间相互作用的压力的均匀分布。优选地,横向抵接引导件包括多个蜡烛状辊,所述蜡烛状辊沿供应路径的一部分依次布置。

蜡烛状辊避免了细长元件的边缘抵接横向抵接引导件的滑动,从而降低了损害细长元件的风险。

优选地,设备包括:切割单元,所述切割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切割刃,所述切割刃在成形鼓上游的供应路径上操作地起作用。

优选地,切割单元包括对刃,所述对刃构造成用于在切割期间以抵接的方式接收细长元件。

优选地,对刃可在升高位置和降低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升高位置,在切割刃执行切割的同时对刃支撑细长元件,在所述降低位置,对刃与相应的细长元件保持间隔开。

优选地,设备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细长元件的头端的存在。

优选地,检测装置在两条供应路径上并且靠近切割单元操作地起作用。

优选地,两个检测装置中的每个均包括至少一个光电管。

优选地,设备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操作地至少连接到检测装置、切割单元和操作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上的电动机。

优选地,规定在将第一细长元件的头端与第二细长元件的头端卷绕在成形鼓上之前,将所述两个头端相互对齐。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传送带的随后的前进将等长的段传送到成形鼓上。

优选地,对齐操作包括:纵向且独立地移动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直到每个头端均被带到预定的纵向位置。

优选地,铺设操作包括:从第一细长元件切割出预定长度的段,从第二细长元件切割出预定长度的段,并且将这两个段卷绕到成形鼓上。

优选地,在每次切割完成之后,纵向且相对于彼此独立地移动布置在先前切割好的段的上游的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直到第一细长元件的头端和第二细长元件的头端相互对齐。

事实上,在每次切割完成之后,由于弹性体材料中的内部张力(因前述拉伸和/或卷绕操作而产生)的释放以及由此产生的所述细长元件的不同长度的变化,所述头端倾向于错开。

优选地,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头端的存在时,实现对齐操作。

优选地,在对齐操作后,规定同时使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前进预定的长度,从第一细长元件切割出所述预定长度的段,从第二细长元件切割出所述预定长度的段,将这两个段卷绕到成形鼓上。

优选地,在每次切割完成之后执行对齐操作。

优选地,在每次切割完成之后并且在执行对齐操作之前,撤回布置在先前切割的段上游的第一细长元件和第二细长元件,直到它们的头端被带到传送带上。这防止了所述细长元件的头端在不再由相应的对刃的支撑时塌下。

优选地,规定使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前进,直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细长元件的头端被同时铺设在成形鼓上。

优选地,在卷绕到成形鼓上的操作的最后,切割成适当尺寸的细长元件的头端连结到所述切割成适当尺寸的细长元件的尾端。

通过对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设备和工艺的优选但不排外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其他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仅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给出的附图进行概要的描述,其中:

-图1示出了用于构造轮胎的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设备的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组件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图2的箭头A观察的图2和图3的组件的两个元件;

-图4A示出了图4的细节的正视图;

-图5是图4的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移除了一些部件,以更好地图解其他部件;

-图6示出了图4的元件的俯视图;

-图6A示出了图4、图5和图6的元件的细节;

-图7A-7F示出了图2的组件的一部分在相应的操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8是利用本发明的工艺和设备构造的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径向半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附图标记1整体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获得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100的设备。

图8示出了按照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工艺且由所述设备1制造的轮胎100,并且所述轮胎100包括至少一个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层101,所述胎体层101具有相应的相对的端部折片,所述相对的端部折片与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102相接合,所述环形锚固结构102称作胎圈芯,并且能够与胎圈填料104相联。轮胎的包括胎圈芯102和胎圈填料104的区域形成胎圈结构103,所述胎圈结构103旨在将轮胎锚固在相应的安装环(未示出)上。

通过将至少一个胎体层101的相对的横向边缘围绕环形锚固结构102向后折叠,将每个胎圈结构与胎体结构相联,以便形成所谓的胎体卷起部分101a。

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耐磨条105可以布置在每个胎圈结构103的外部位置。

带束结构106与胎体结构相联,所述带束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带束层106a、106b,所述一个或多个带束层106a、106b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胎体层径向叠置,并且具有金属或织物增强帘线。这些增强帘线可以相对于轮胎100的圆周延伸方向成缠绕定向。术语“圆周”用于表示通常朝向轮胎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在相对于带束层106a、106b的径向更靠外的位置,可以施加至少一个零度增强层106c(通常称作“0°带束”),所述零度增强层106c通常包括多个增强帘线(通常为织物帘线),所述增强帘线涂覆有弹性体材料并且沿大体圆周方向定向,即相对于轮胎的赤道平面形成仅几度的角度(例如介于约0°和6°之间的角度)。

在相对于带束结构106的径向外部位置,施加有由弹性体化合物制成的胎面带109,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形成轮胎100的其他半成品元件。在胎体结构的侧表面上的轴向外部位置,施加有由弹性体化合物制成的相应的侧壁108,每个侧壁108均从胎面带109的侧边缘中的一个延伸到相应的胎圈结构103。胎面带109具有滚动表面109a,所述滚动表面109a旨在在径向外部位置与地面相接触。通常在这个表面109a中获得圆周槽(所述圆周槽通过横向凹口相连,以便限定分布在滚动表面109a上的多种形状和尺寸的多个块),为了简化起见在图9中这个表面109a将被示为光滑的。

衬层111可以布置在带束结构106和胎面带109之间。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条110(通常称作“小侧壁”)可以设置在侧壁108和胎面带109之间的连接区域中,这个小侧壁通常通过与胎面带109共挤而获得,并且允许提升胎面带109和侧壁108之间的机械相互作用。优选地,侧壁108的端部部分直接覆盖胎面带109的横向边缘。

在无内胎型轮胎的情况下,在相对于胎体层101的径向内部位置可以设置有橡胶层112(通常称作“衬里”),所述橡胶层112为轮胎的膨胀空气提供所需的不透气性。

通过为轮胎的胎圈结构103提供增强层120(通常称作“钢丝圈包布”或附加条状插入件)可以提高轮胎的侧壁108的刚度。“钢丝圈包布”120为增强层,所述增强层卷绕在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102和胎圈填料104上以便至少部分地包围它们,所述增强层布置在至少一个胎体层101和胎圈结构103之间。“钢丝圈包布”通常与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层101和所述胎圈结构103相接触。“钢丝圈包布”120通常包括嵌入在交联的弹性体材料中的多个金属或织物帘线(例如由芳纶(aramid)或人造纤维制成)。

轮胎胎圈结构103可以包括通常称作“胎圈包布”或防护条121的附加防护层,并且所述附加防护层用于提高胎圈结构103的刚度和整体性。“胎圈包布”121通常包括嵌入在交联的弹性体材料中的多个帘线。所述帘线通常由织物材料(例如芳纶或人造纤维)或金属材料(例如钢帘线)制成。

通过使一个或多个成形鼓在用于分配细长元件的不同平台之间运动而在所述成形鼓上获得轮胎100的上述部件,在每个平台处,专用装置将上述细长元件施加在一个成形鼓或多个成形鼓上。

在附图1中整体示意性示出的设备1包括胎体构造线2,在所述胎体构造线2处,成形鼓3在用于分配预先处理好的细长元件的不同平台4之间移动,以在每个成形鼓3上形成胎体套,所述胎体套包括胎体帘布层101、衬里112、环形锚固结构102、“钢丝圈包布”120、“胎圈包布”121,并且可以包括侧壁108的至少一个部分。

同时,在用于构造外部套5的外部套构造线中,一个或多个辅助成形鼓6在被预先安排的不同的工作平台7之间依次移动,以在每个辅助成形鼓6上形成外部套,所述外部套至少包括带束结构106、胎面带109、耐磨条105,并且可以包括侧壁108的至少一个部分。

此外,系统1包括组装平台8,在所述组装平台8处,外部套联接到胎体套,以形成构造好的生轮胎100。

所述构造好的生轮胎100最后被传送到至少一个构造、模制和硫化单元9。

分配平台4和工作平台7中的至少一个构造成:将成对的细长元件10a、10b(每个细长元件10a、10b均包括弹性体材料)切割成适当尺寸,以便围绕成形鼓3、6中的一个缠绕所述成对的细长元件10a、10b;在成形鼓3、6围绕其旋转轴线“X-X”旋转的同时,将细长元件10a、10b铺设在所述成形鼓3、6的径向外侧表面3a、6a上,以便将切割成适当尺寸的每个所述细长元件10a、10b的头端“H”与同一细长元件10a、10b的尾端相连。

图2和图3示出了工作平台7,所述工作平台7指定用于将第一细长元件10a和第二细长元件10b平行地分配且铺设在成形鼓6上,所述第一细长元件10a和第二细长元件10b旨在形成例如侧壁108。

在示出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工作平台7限定了相互平行的第一供应路径和第二供应路径。第一供应路径设置有第一分配装置11a和第一传送装置12a。第二供应路径设置有第二分配装置11b和第二传送装置12b(图3)。

以下描述将参考所述两条路径中的仅一条路径的元件,另一条路径的元件与所述一条路径的元件对称。

在附图中示意性示出了分配装置11a、11b,并且所述分配装置11a、11b可以包括卷轴承载件(未示出),所述卷轴承载件接收卷绕成卷的连续的细长元件10a、10b中的一个(在展开且切割成适当尺寸后,所述连续的细长元件10a、10b中的所述一个旨在形成两个侧壁108中的一个)。

传送装置12a、12b包括卷绕在一对滑轮14上的传送带13,所述一对滑轮14中的至少一个滑轮连接到驱动电动机15。传送带13的上分支16旨在接收、支撑来自相应的分配装置11a、11b的细长元件10a、10b中的一个,并且使所述细长元件10a、10b中的所述一个前进。传送带13的抵接表面由弹性体材料制成以便与相应的细长元件10a、10b产生摩擦力,所述摩擦力阻止细长元件10a、10b的偶然的横向和纵向移动(相对于所述抵接表面)。

传送带13的第一端部13a朝向分配装置11a、11b,并且所述传送带13的与第一端部13a相对的第二端部13b朝向成形鼓6。

工作平台7还包括切割单元17,所述切割单元17放置在传送装置12a、12b的下游,并且靠近传送带13的第二端部13b。切割单元17包括切割刃18和对刃19。对刃19由设置有凹口19a的基座限定,并且构造成用于在切割期间以抵接的方式接收细长元件10a、10b。切割刃18定位在对刃19上方。切割刃18的一个端部构造成接合在凹口19a中并且横向地切割细长元件10a、10b。对刃19可在升高位置和降低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升高位置,在切割刃18执行切割的同时,对刃19支撑细长元件10a、10b,在所述降低位置,对刃19与相应的细长元件10a、10b保持间隔开。

在切割单元17的下游布置有支撑辊单元20,并且在支撑辊单元20的末端20a处布置有推压构件21,所述推压构件21设置有推压辊21a。在切割成适当尺寸的细长元件10a、10b卷绕到成形鼓6上期间,支撑辊单元20支撑该切割成适当尺寸的细长元件10a、10b。在通过成形鼓6围绕其旋转轴线“X-X”旋转来在成形鼓6上进行卷绕细长元件10a、10b期间,推压构件21将细长元件10a、10b推抵到外表面6°。

在对刃19上方定位有保持构件22,所述保持构件22例如由气缸23驱动。在执行切割期间,保持构件22可在与对刃19间隔开的位置和与对刃19靠近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与对刃19靠近的位置处,保持构件22将细长元件10a、10b推抵且保持抵靠在对刃19上。

在支撑辊单元20的末端20a附近,布置有检测装置24,所述检测装置24包括布置在支撑辊单元20上的反射面25和布置在支撑辊单元20上方且指向反射面25的光电管26。

工作平台7还包括第一横向对齐装置27a和第二横向对齐装置27b,每个横向对齐装置27a、27b均布置在相应的传送装置12a、12b的上游并且邻近传送带13的第一端部13a。每个横向对齐装置27a、27b均构造成朝向传送装置12a、12b引导相应的细长元件10a、10b以便细长元件10a、10b保持横向的预定位置(相对于所述相应的细长元件10a、10b的供应方向“Fd”)。

横向对齐装置27a、27b包括示意性示出的固定支撑框架28(例如与传送装置12的框架成一体和/或搁置在地面上)。支撑框架28具有第一横向肩部28a和第二横向肩部28b。在支撑框架28上安装有支撑辊29、30,所述支撑辊29、30围绕相应的旋转轴线“Y-Υ”、“Z-Z”自由旋转(空转)。

支撑辊29、30的所有的旋转轴线“Y-Υ”、“Z-Z”并不都位于同一平面,而是这些旋转轴线限定了弯曲的表面。每个支撑辊29、30均在所述支撑框架28中的一个的横向肩部28a、28b上枢转。细长元件10a、10b的下表面旨在搁置在支撑辊29、30的径向外部表面的相应的部分上,并且因此,支撑辊29、30限定了用于支撑所述细长元件10a、10b的表面。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这些表面大体弯曲且凸出。每个弯曲的表面包含约90°的弧。

支撑辊29、30被分为两组。第一组支撑辊29或第一多个支撑辊29具有相互平行且平行于水平面“P”的旋转轴线“Y-Υ”。第二组支撑辊30或第二多个支撑辊30具有旋转轴线“Z-Z”,所述旋转轴线“Z-Z”相对于水平面“P”倾斜且还相对于第一组支撑辊29的旋转轴线“Y-Υ”倾斜。因此,第二组支撑辊30限定了支撑表面的倾斜部分。

每个支撑辊29、30均包括轴31和多个环形元件32,所述轴31沿相应的旋转轴线“Y-Y”、“Z-Z”延伸,所述多个环形元件32与轴31同轴,并且所述多个环形元件32轴向接近(图4、图6和图6A)。所述环形元件32相对于彼此独立地在轴31上自由旋转。在图5的侧视图中,轴31的端部布置在圆弧上。

每个支撑辊29、30均为全向型的。每个环形元件32均支撑多个辊33,所述多个辊33沿相应的环形元件32的圆周延伸部相互靠近,并且每个辊33围绕垂直于旋转轴线“Y-Υ”、“Z-Z”的相应的轴线自由旋转(图6A)。

横向对齐装置27a、27b在空间中定向成使得细长元件10a、10b通过所述横向对齐装置27a、27b的入口“IN”从底部向上进入,并且从同一横向对齐装置27a、27b的出口“OUT”水平离开。出口“OUT”与随后的传送装置12a、12b对齐。第一组支撑辊29布置在入口“IN”处。第二组支撑辊30布置在出口“OUT”处。

横向对齐装置27a、27b包括横向抵接引导件34,所述横向抵接引导件34布置在相应的供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应的侧部上,所述供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横向对齐装置27a、27b操纵。横向抵接引导件34由固定壁限定(所述固定壁不沿供应方向“Fd”移动)。在一个不同的实施例中(未示出),横向抵接引导件34不是包括固定壁,而是包括沿供应路径的一部分依次布置的多个蜡烛状辊。

如在图4中可见的那样,这种横向抵接引导件34布置在相应的供应路径的侧部上,第二组支撑辊30朝向所述供应路径的所述侧部倾斜。换言之,由第二组支撑辊30限定的支撑表面部分朝向横向抵接引导件34倾斜。在示出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第二组支撑辊30的旋转轴线“Z-Z”相对于水平面“P”限定了倾角“α”,所述倾角“α”包含在约5°和约10°之间。这个倾角“α”对于第二组的所有支撑辊30而言甚至可以是不相同的。

调整装置35允许调整所述倾角“α”。调整装置35包括调整引导件,所述调整引导件操作地接合在轴31的端部31a,所述端部31a与轴31邻近横向抵接引导件34的端部相对。在示出的示例中(图4到图4A),每个调整引导件35均包括板36,在板36中获得有开口37,所述开口37容纳轴31中的一个的端部31a。此外,板36具有细长孔38,锁紧螺钉39穿过所述细长孔38,并且继而固定到支撑框架28。相对于锁紧螺钉39移动板36(通过在细长孔中滑动锁紧螺钉39然后锁紧所述锁紧螺钉39)允许改变相应的轴31的倾角。倾角的变化允许改变由细长元件10a、10b施加到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34上的压力。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由两条平行的供应路径使用的两个横向对齐装置27a、27b具有位于轴向内部且靠近的横向抵接引导件34(如在图3和图4中可见,两个横向抵接引导件34均位于两条供应路径之间),并且横向对齐装置27a、27b中的一个的支撑辊30朝向另一个横向对齐装置的支撑辊倾斜。

控制单元“CU”操作地连接到工作平台7的两条供应路径的不同单元,并且因此控制所述不同单元,特别地,控制单元“CU”操作地连接到驱动电动机15、切割单元17的切割刃18和对刃19、检测装置24、保持构件22的气缸23、推压构件21、分配装置11a、11b、驱动成形鼓6旋转的电动机(未示出)。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在用于构造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中引导细长元件的工艺。

在使用期间并且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工艺,在循环开始时,来自相应的分配装置11a、11b的两个细长元件10a、10b中的每个均抵靠在相应的传送带13以及相应的横向对齐装置27a、27b的支撑辊29、30上。传送带13停止。由于摩擦,传送带13的表面使得细长元件10a、10b保持锚固在所述传送带13上且不会滑动。

细长元件10a、10b的头端“H”搁置在前述传送带13上。如在图7A中可视,由于细长元件10a、10b的弹性/塑性特性以及所述细长元件10a、10b在传送带13的上游受到的拉力(例如由于拉伸和/或卷绕操作),所述头端“H”通常位于不同的纵向位置,即,它们没有相互对齐。

更详细地,在切割完成后并且在一个卷绕操作和下一个卷绕操作之间的时间段(通常几分钟)内,由于材料内部的张力,仍然位于传送带13上并且仅在随后将被切割和卷绕的细长元件10a、10b倾向于恢复它们的长度。这意味着两个细长元件10a、10b的两个头端“H”不再相互对齐。

在循环开始时,控制单元“CU”独立地控制传送带13的驱动电动机15,以便使传送带前进,直到传送带13将每个细长元件10a、10b的头端“H”带到相应的支撑辊单元20的末端20a。当一个头端“H”到达所述末端20a且覆盖反射面25时,相应的光电管26检测到头端“H”的存在,并且停止相应的电动机15(独立于另一个电动机15)。因此,头端“H”在相应的末端20a上相互对齐(相对于与成形鼓6的旋转轴线“X-X”平行的线)(图7B)。

此时,在成形鼓6仍然静止的同时,同时使传送带13前进,直到传送带13将所述头端“H”带到成形鼓6上,在成形鼓6处,推压构件21将所述头端“H”附接到径向外部表面6a(图7C)。

随后,与传送带13的移动同时地驱动成形鼓6旋转,以用于将细长元件10a、10b部分地卷绕(达到约一圈的7/8)到所述成形鼓6上,并且用于提供每个细长元件10a、10b的预定长度(大体对应于成形鼓6的径向外部表面6a的圆周延伸部)位于相应的切割单元17下游的一部分(图7D)。

随后,停止成形鼓6和传送带13,并且控制单元“CU”控制保持构件22的气缸23,以便使保持构件22抵接细长元件10a、10b,从而保持所述细长元件10a、10b。切割装置17将两片细长元件(图7E)切割成合适尺寸。

在切割完成后,保持构件22释放相应的第一细长元件10a和第二细长元件10b,并且再次驱动成形鼓6旋转,直到成形鼓6完成先前切割的两片细长元件的卷绕并且将头端“H”与相应的尾端连结(图7F)。为此,为了强化接合部,推压构件21增大推压力,并且,优选地,控制单元“CU”驱动成形鼓6围绕连结位置自身做交替旋转(来回摆动)运动。

部分地撤回保持在传送装置12a、12b上的细长元件10a、10b(它们布置在铺设好的细长元件片的上游),直到细长元件10a、10b将它们的头端“H”带到传送带13的第二端部13b上为止,以便防止头端“H”突出为悬臂并在每次切割完成后降低对刃19时塌下。这样的头端“H”将会趋于错开,从而导致再次出现图7A中的情况,并且将会再次重复循环。在前进步骤期间,细长元件10a、10b沿供应方向“Fd”在相应的横向对齐装置27a、27b的支撑辊29、30上滑动。特别地,正是由传送带13驱动的细长元件10a、10b驱动环形元件32在轴31上空转。

在细长元件10a、10b在相应的第二组支撑辊30(旋转轴线“Z-Z”倾斜)上滑动的同时,细长元件10a、10b自身的重量使得其纵向边缘“B”抵靠在横向抵接引导件34上(图3和图4),因此固定了保持在传送带13和成形鼓6上的精确的横向定位。全向型的支撑辊29、30跟随(支撑辊29、30不阻碍)细长元件10a、10b的横向移动和细长元件10a、10b的纵向边缘“B”与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34的连续抵接。细长元件10a、10b的通过第二组支撑辊30的部分朝向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34横向倾斜。前述倾角“α”也限定在细长元件的所述部分的每个横截面轮廓的帘线和水平面“P”之间。

因此,第一细长元件10a和第二细长元件10b以精确的横向定位卷绕在成形鼓6的相对于清晰地限定的中线平面“W”的相对的部分上。

在每次切割完成之后执行的撤回细长元件10a、10b的步骤中,也保持细长元件10a、10b的纵向边缘“B”连续地抵接相应的横向抵接引导件3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