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PU轮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PU轮成型脱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现有技术中,用于成型PU轮81的模具4由下模座41、上模座42及模盖43构成,下模座41和上模座42组合形成一模腔,模盖43则盖合于上模座42上并留有注塑口,PU轮81经注塑成型在模腔内。PU轮成型后,需要逐一将下模座41、上模座42及模盖43分离,以实现脱模。现有做法是通过人工抓住模具手动脱模,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且存在操作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PU轮成型脱模送料机构,方便定位模具脱模,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也适合机械自动化脱模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PU轮成型脱模送料机构,该送料机构具有转盘,转盘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在转盘的内外圈上分别布设有内环压板和外环压板,内环压板和外环压板协调压持放置在定位槽中的模具,模具由下模座、上模座及模盖构成;上模座具有外凸缘卡在定位槽上,模盖上凸,而下模座陷入定位槽中,定位槽的孔径大于下模座的外径。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定位槽的上端口具有下沉环台,该下沉环台适配上模座的外凸缘沉入卡接。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内环压板和外环压板为半环片。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转盘转动实现连续送料,且占用空间小,转盘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方便模具定位放置,同时在转盘的内外圈上分别布设有内环压板和外环压板,内环压板和外环压板协调压持放置在定位槽中的模具,定位稳固,方便分离模具的下模座、上模座及模盖,达到脱模作业,满足PU轮成型脱模的生产要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也适合机械自动化脱模使用。
2、结构简单,科学合理,投资成本低,操作及维护容易,极大推动PU轮自动化生产,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符合产业推广利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PU轮外形示意图;
附图2为成型PU轮的模具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参阅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关PU轮成型脱模送料机构,该送料机构具有转盘1,转盘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11,定位槽11有多个,环形分布。在转盘1的内外圈上分别布设有内环压板2和外环压板3,内环压板2和外环压板3协调压持放置在定位槽11中的模具4,模具4由下模座41、上模座42及模盖43构成;上模座42具有外凸缘421卡在定位槽11上,模盖43上凸,而下模座41陷入定位槽11中,定位槽11的孔径大于下模座41的外径。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11的上端口具有下沉环台111,该下沉环台111适配上模座42的外凸缘421沉入卡接,提升定位稳固性及便利性。内环压板2和外环压板3为半环片,固定设计,方便制作及组装,协调压持放置在定位槽11中的模具4,有助于分离模具的下模座、上模座及模盖。
工作时,将成型有PU轮的模具4定位放在转盘1的定位槽11中,转盘1旋转带动模具4移动,并进入内环压板2和外环压板3的压持区,这时可将上凸的模盖43拉拔分离,接着工具从上往下冲出下模座41和PU轮,剩下的上模座42跟随转盘1旋转移出内环压板2和外环压板3的压持区,这时即可从下往上顶出定位槽11中的上模座42,即完成脱模作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科学合理,投资成本低,操作及维护容易,通过转盘1转动实现连续送料,且占用空间小。转盘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槽11,方便模具4定位放置,同时在转盘的内外圈上分别布设有内环压板2和外环压板3,内环压板和外环压板协调压持放置在定位槽中的模具,定位稳固,方便分离模具的下模座、上模座及模盖,达到脱模作业,满足PU轮成型脱模的生产要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也适合机械自动化脱模使用,极大推动PU轮自动化生产,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符合产业推广利用。
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