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品脱模结构。
背景技术:
马达外壳是一种应用于马达上的,用于固定及保护马达元件的壳体。现有外壳多采用注塑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注塑加工后,外壳是由模具的顶针直接顶出,在外壳顶出过程中,顶针容易导致外壳产品顶穿及变形等不良现象发生,影响外观及生产不良率上升,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品脱模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采用顶针脱模造成顶针容易导致外壳产品顶穿及变形等不良现象发生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品脱模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后模板、方铁、顶针板和底板,在所述顶针板上固定设有贯穿所述后模板的顶针,包括在所述后模板上方设置的、且在顶面设有后模芯的推板;在所述底板上固定有与所述顶针平行的圆柱销;在所述圆柱销的外侧面套有司筒,所述司筒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上,并贯穿所述顶针板、后模板和推板,在所述推板上形成导向孔;在所述导向孔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环形沉槽,在所述沉槽内活动设有滑块;在顶出动作前,所述司筒的端部位于所述沉槽的下方,所述圆柱销的端部伸出至所述司筒的外侧,并将所述滑块卡合在沉槽内;在顶出过程中,所述司筒推动所述滑块往上移动至所述司筒的端部与所述圆柱销的端部持平时,所述滑块沿所述导向孔的轴心聚拢并与所述沉槽脱离。
优选的,位于所述沉槽上侧的边缘形成有第一斜边,在所述滑块上形成与所述沉槽的倒角相匹配的第二斜边,在所述司筒推动所述滑块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之间配合令所述滑块产生朝所述导向孔轴心向内的作用力;在所述圆柱销的端部呈锥形,在所述滑块上形成有与所述圆柱销的锥形端部相匹配的第三斜边,在所述滑块向下移动时,所述圆柱销的锥形端部与第三斜边之间配合令所述滑块产生朝所述导向孔轴心向外的作用力。
优选的,所述圆柱销的端部为圆锥形或锥台形。
优选的,在所述推板的导向孔内可拆卸设有圆筒形的导向套,所述沉槽设于所述导向套的底端。
优选的,在所述导向套的外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导向孔卡合的卡簧。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增设有推板和由司筒与圆柱销组成的顶出结构,在顶出过程中先由推板和顶针连动结合的结构对马达外罩产品顶出一段行程,然后由顶针再将产品完全顶出,达到顺利脱模的效果,达到有效降低产品顶出过程造成外观不良发生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脱模结构顶出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脱模结构顶出状态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脱模结构顶出状态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导向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现有注塑品是由模具的顶针直接顶出,如马达外壳,在外壳顶出过程中,顶针容易导致外壳产品顶穿及变形等不良现象发生,影响外观及生产不良率上升,增加了生产成本。
请参见图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注塑品脱模结构,该注塑品脱模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后模板10、方铁20、顶针板30和底板40,在顶针板30上固定设有贯穿后模板10的顶针31。
还包括在后模板10上方设置的、且在顶面设有后模芯51的推板50。在底板40上固定有与顶针31平行的圆柱销41,在圆柱销41的外侧面套有司筒32。其中司筒32固定于顶针板30上,并贯穿顶针板30、后模板10和推板50。
请参见图5,司筒32贯穿推板50并在推板50上形成导向孔52,在导向孔52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环形沉槽53,在沉槽53内活动设有滑块54。请参见图1,在顶出动作前,司筒32的端部位于沉槽53的下方,圆柱销41的端部411伸出至司筒32的外侧,并将滑块54卡合在沉槽53内;请参见图2,在顶出过程中,司筒32推动滑块54往上移动至司筒32的端部与圆柱销41的端部411持平时,滑块54沿导向孔52的轴心聚拢并与沉槽53脱离。
具体的,请参见4-5,位于沉槽53上侧的边缘形成有第一斜边531,在滑块54上形成与沉槽53的倒角相匹配的第二斜边541;在圆柱销41的端部411呈锥形,在滑块54上形成有与圆柱销41的锥形端部411相匹配的第三斜边542,圆柱销41的端部可以为圆锥形或锥台形。
在脱模过程中,在顶针板30上固定的顶针31和司筒32在顶针板30的带动下同时向上顶起。
请参见图1-3,在顶出前,注塑品60位于推板50的后模芯51上,此时司筒32位于导向孔52的沉槽53下方,圆柱销41的端部411伸出至司筒32的外侧,在圆柱销41伸出至司筒32部分的外侧壁的限位作用下,滑块54卡合在沉槽53内。
在顶出时,顶针板30推动顶针31和司筒32同时朝上移动,由于滑块54卡合在导向孔52的沉槽53内,使得司筒32推动滑块54能够带动推板50一起移动,在该过程中,顶针31和推板50同时移动,将注塑品60顶出一段行程。
顶针板30继续顶起,司筒32推动滑块54往上移动至司筒32的端部与圆柱销41的端部411持平时,滑块54由于第一斜边531与第二斜边541之间配合,令滑块54产生朝导向孔52轴心向内的作用力,使得滑块54朝导向孔52的轴心聚拢并与沉槽53脱离,滑块54脱离沉槽53后,使得司筒32不再为推板50提供向上的推力,推板50则停止移动。
顶针板30继续顶起,此时虽然顶针31和司筒32同时顶起,但推板50停止移动,顶针31对注塑品60进行顶起,使注塑品60完全顶出,达到顺利脱模的效果,达到有效降低产品顶出过程造成外观不良发生目的。
顶出结束后,顶针板30向下移动,滑块54和推板50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当司筒32的端部与圆柱销41的端部411持平时,在滑块54继续向下移动,圆柱销41的锥形端部411与第三斜边542之间配合,令滑块54产生朝导向孔52轴心向外的作用力,使得滑块54回到沉槽53内。
请参见图5,为了便于滑块54的安装,在推板50的导向孔52内可拆卸设有圆筒形的导向套55,沉槽53设于导向套55的底端,在导向套55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导向孔52卡合的卡簧551。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