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易脱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的重要工艺装备,随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塑料制品在航空、航天、电子、机械、船舶和汽车等工业部门的推广应用,注塑模具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包括合模、射胶、保压、冷却、脱模、制品取出,具体是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再开模取出成形品。
目前的注塑模具通常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上模仁,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下模仁,上模仁和下模仁一般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在上模具座和下模具座上,下模具上侧设有阻挡块,上模具座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螺栓与阻挡块相对抵持在所述上模仁的两侧,以实现上模具与下模具的精准定位,上下模具盖合时中间形成了模腔,注塑模具上设有连通模腔的进料管道,以供受热融化的材料射入模腔。
现有的注塑模具虽然提高了注塑成型的工件的精度,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产品冷却成型后,由于模腔在塑形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压,因此上、下模具在高压作用下压得紧密严实,所以不易脱模;2、当注塑腔内的制品冷却时,停留在进料管道中的液态材料会迅速降温而冷却凝固,不易清除,容易堵塞进料管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易脱模的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模具不易脱模和不易清除进料管中凝固的液态材料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为如下:
易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上的上模块,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上的下模块;所述上模块远离上模具座的一侧设有上注塑腔,下模块远离下模具座的一侧设有下注塑腔,所述上注塑腔和下注塑腔在上模块和下模块盖合时形成注塑腔,所述下模具上侧设有与注塑腔连通的进料软管;所述下模块一侧的上凸榫形成能阻挡上模块水平移动的限位块,下模具座上侧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相对的固定柱,固定柱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限位块相对抵持在上模块的两侧,所述上模具下侧连接有可接触到进料软管的条形柱,所述上模具在远离进料软管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相同的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栓的长度大于上模具座与下模块上壁的距离。
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当上模具放置在下模具上时,由于下模块一侧的上凸榫形成能阻挡上模块水平移动的限位块,所以限位块与上模块的一侧接触并抵住上模块,又因为下模具座上侧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相对的固定柱,固定柱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通过旋转螺栓可以让螺栓与上模块接触,从而带动上模块向靠近限位块的方向水平移动,微调上模块的位置,从而让上模块和下模块对位准确,并且让螺栓抵住上模块,因此限位块和螺栓相对抵持在上模块的两侧,让上模块固定不动;
当上模块和下模块对位准确且固定不动后,通过与注塑腔连通的进料软管向注塑腔内注入熔融的液态材料,待液态材料冷却成型后,将螺栓拧出第一螺纹孔,插进上模具上靠近限位块一侧的第二螺纹孔,向下旋转螺栓,螺栓向下移动,由于螺栓的长度大于上模具座与下模块上壁的距离,当螺栓接触到下模具时,继续向下旋转螺栓,螺栓和上模具会产生相对运动,因为螺栓不能再继续向下移动,所以会迫使上模具设有第二螺纹孔的一侧向上移动,将紧密压实的上模块与下模块撬松,便于将注塑腔内的制品取出;
由于上模具下侧连接有可接触到进料软管的条形柱,条形柱设置在第二螺纹孔的另一侧,在上模具设有第二螺纹孔的一侧被撬松而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上模具的另一侧会向下移动,也就是条形柱会向下移动,又因为进料软管具有弹性,条形柱会向下挤压进料软管,进料软管产生形变,从而进料软管中凝固的液态材料被压断或压碎,便于后续清理进料软管中的残留物,防止在下一次注入液态材料时堵塞进料软管。
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与现有的注塑模具相比,增加设置的第二螺纹孔,在注塑模具脱模的过程中,螺栓与上模具的相对运动会让上模具发生倾斜,从而将上模具与下模具撬松,易于脱模;
2、增加设置的挤压进料软管的条形柱,会在上模具倾斜的时候向下移动,挤压进料软管中凝固的液态材料,避免进料软管发生堵塞。
进一步,所述条形柱与上模具座铰接。采用条形柱与上模具座铰接的方式,可使上模块在倾斜的过程中,条形柱可以转动,使条形柱始终保持与进料软管垂直的状态,从而将上模具和条形柱全部的作用力下压在进料软管上,让凝固在进料软管中的固体材料更易被压碎。
进一步,所述条形柱的下方还固定连接有挤压进料软管的挤压块。挤压块相比条形柱来说,增大了与进料软管的接触面积,从而凝固在进料软管中的更多固体材料被压碎,方便后续的清理。
进一步,所述的进料软管为硅胶管。硅胶管有极好的耐高温和耐低温性能,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既能满足塑模的工艺要求,又能产生形变。
进一步,所述螺栓的整体形状为t形。螺栓采用这种结构,使用时能节省旋转螺栓的作用力。
进一步,所述上模块的一侧内凹形成有与所述限位块卡合的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块的配合,使上模块与下模块对位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易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合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易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开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模具10、上模具座11、上模块12、下模具20、下模具座21、下模块22、注塑腔30、进料软管40、限位块221、固定柱211、第一螺纹孔212、螺栓50、条形柱60、第二螺纹孔111、挤压块61、限位槽12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易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10和固定设置的下模具20,上模具10包括上模具座11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11上的上模块12,下模具20包括下模具座21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21上的下模块22;上模块12远离上模具座11的一侧设有上注塑腔,下模块22远离下模具座21的一侧设有下注塑腔,所述上注塑腔和下注塑腔在上模块12和下模块22盖合时形成注塑腔30,下模具20上侧设有与注塑腔30连通的耐高温进料软管40,本实施例中耐高温的进料软管40为硅胶管;下模块22一侧的上凸榫形成能阻挡上模块12水平移动的限位块221,下模具座21上侧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221相对的固定柱211,固定柱211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12,第一螺纹孔212内插入有整体形状为“t”形的螺栓50,上模块12在朝向限位块221的一侧内凹形成与限位块221卡合的限位槽121,因此螺栓50与限位块221相对抵持在上模块12的两侧,上模具10下侧铰接有可接触到进料软管40的条形柱60,条形柱60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能挤压进料软管40的挤压块61,上模具10在远离进料软管40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212相同的第二螺纹孔111,螺栓50的长度大于上模具座11与下模块22上壁的距离。
该易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如图1所示,当上模具10放置在下模具20上时,由于下模块22一侧的上凸榫形成能阻挡上模块12水平移动的限位块221,所以限位块221与上模块12的限位槽121接触并抵住上模块12,又因为下模具座21上侧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221相对的固定柱211,固定柱211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12,第一螺纹孔212内插入有螺栓50,通过旋转螺栓50可以让螺栓50与上模块12接触,从而带动上模块12向靠近限位块221的方向水平移动,微调上模块12的位置,从而让上模块12和下模块22对位准确,并且让螺栓50抵住上模块12,因此限位块221和螺栓50相对抵持在上模块12的两侧,让上模块12固定不动。
如图2所示,当上模块12和下模块22对位准确且固定不动后,通过与注塑腔30连通的硅胶管向注塑腔30内注入熔融的液态材料,待液态材料冷却成型后,将螺栓50拧出第一螺纹孔212,插进上模具10上靠近限位块221一侧的第二螺纹孔111,向下旋转螺栓50,螺栓50向下移动,由于螺栓50的长度大于上模具座11与下模块22上壁的距离,当螺栓50接触到下模具20时,继续向下旋转,螺栓50和上模具10会产生相对运动,因为螺栓50不能再继续向下移动,所以会迫使上模具10设有第二螺纹孔111的一侧向上移动,将紧密压实的上模块12与下模块22撬松,便于将注塑腔30内的制品取出;
由于上模具10下侧铰接有可接触到硅胶管的条形柱60,条形柱60设置在第二螺纹孔111的另一侧,在上模具10设有第二螺纹孔111的一侧被撬松而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上模具10的另一侧会向下移动,也就是条形柱60会向下移动,固定连接在条形柱60上的挤压快也会随着条形柱60一起向下移动,又因为硅胶管具有弹性,条形柱60和挤压快会向下挤压硅胶管,硅胶管产生形变,从而硅胶管中凝固的液态材料被压断或压碎,便于后续清理硅胶管中的残留物,防止在下一次注入液态材料时堵塞硅胶管;在挤压块61接触到硅胶管后,由于条形柱60与上模具座11铰接,上模块12在倾斜的过程中,条形柱60可以转动,使条形柱60始终保持与进料软管40垂直的状态,从而将上模具10和条形柱60全部的作用力下压在硅胶管上,让凝固在硅胶管中的固体材料更易被压碎。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