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汽车内饰件也成为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汽车内饰件中,诸如主地毯、行李箱地毯等,是汽车内饰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些内饰件一般由由面料层、中间骨架层和底料层构成,在制作时采用加热、压制成型工艺。现有加工装置中,通常采用一套加热装置、一套压制装置,由于汽车内饰件在加热过程中对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有要求,因此只有当上一批基材压制成型结束后才能进行下一批基材的加热处理,这样一方面造成加热装置余热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汽车内饰件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包括上料装置、加热装置、传送装置、压制装置、下料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压制装置、下料装置各有两套;所述上料装置位于加热装置后侧,所述加热装置左右两侧各依次布置一套传送装置、一套压制装置、一套下料装置;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滑轨和上料架,所述上料架与上料滑轨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上料滑轨与加热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烘箱、加热滑轨和加热抓手,所述加热滑轨设置于烘箱左右两侧内壁上;所述加热抓手包括加热抓手顶板、加热抓手底板、加热抓手导向套,所述加热抓手导向套固定设置于加热抓手底板两端,所述加热抓手导向套呈弧型筒状结构,所述加热抓手通过加热抓手导向套与加热滑轨进行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抓手底板上固定设置加热抓手连接柱,所述加热抓手连接柱上开有方型槽;所述加热抓手顶板两端固定设置加热抓手顶板滑块;所述加热抓手顶板将加热抓手顶板滑块插入加热抓手连接柱上的方型槽中与加热抓手底板进行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抓手顶板上部连接加热抓手气缸活塞杆,所述加热抓手通过加热抓手气缸控制加热抓手顶板上下滑动;
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传送架滑轨、传送架、传送抓手滑轨、传送抓手,所述传送架与传送架滑轨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传送抓手与传送抓手滑轨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传送架滑轨一端与加热装置固定连接,一端与压制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传送抓手滑轨一端与加热装置固定连接,一端与下料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传送抓手包括传送抓手顶板、传送抓手底板、传送抓手导向套;所述传送抓手底板上固定设置传送抓手连接柱,所述传送抓手连接柱上开有方型槽;所述传送抓手顶板两端固定设置传送抓手顶板滑块;所述传送抓手顶板将传送抓手顶板滑块插入传送抓手连接柱上的方型槽中与传送抓手底板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传送抓手顶板上部连接传送抓手气缸活塞杆,所述传送抓手通过传送抓手气缸控制传送抓手顶板上下滑动;所述传送抓手导向套固定设置于传送抓手连接柱上端,所述传送抓手导向套呈圆筒状结构,所述传送抓手通过传送抓手导向套与传送抓手滑轨进行滑动连接;
所述压制装置包括压机架、压制气缸、导向块、上模具、下模具,所述压机架包括顶板、底座及顶板、底座之间的四根支撑柱,所述顶板开有放置压制气缸的通孔,所述压制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底部连接上模具,所述压机架底座放置下模具;
所述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机架、传送带和滑轨连接块,所述滑轨连接块与传送抓手滑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热抓手底板和加热抓手顶板前端呈方形锯齿状结构,所述加热抓手底板的方形锯齿与加热抓手顶板的方形锯齿上下一一对齐。
优选的,所述传送抓手底板和传送抓手顶板前端呈方形锯齿状结构,所述传送抓手底板的方形锯齿与传送抓手顶板的方形锯齿上下一一对齐。
优选的,所述传送抓手滑轨位于支撑柱内侧。
优选的,所述传送抓手滑轨宽度大于上模具宽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为等边角钢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向块成方型结构,所述导向块四个直角与四根支撑柱的内直角一一配合,所述导向块能够沿支撑柱内侧上下滑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的结构设计,在加热装置两侧各设置一套传送装置、一套压制装置、一套下料装置,在一批内饰件材料传送、压制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加热装置及加热装置另一侧的传送装置、压制装置、下料装置进行下一批内饰件的加热压制成型,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加热装置的余热,另一方面提升了汽车内饰件的加工效率。
(2)本实用新型在加热装置之前增加上料装置、在压制装置之后增加下料装置,一方面提升了内饰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下料装置的增加能够将压制成型的内饰件传送到下一步加工工序装置(例如,切割装置)中,为内饰件产品的一体化生产流程提供了保障。
(3)本实用新型压机架支撑柱采用等边角钢结构,而固定连接上模具的方型导向块与支撑柱呈直角配合,从而防止导向块发生转动,保证上模具的方位不变,实现上下模具的配合。
(4)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抓手和传送抓手对内饰件材料进行传递,代替了人工操作,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
(5)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中传送架采用传送架滑轨,传送抓手采用传送抓手滑轨,这种双滑轨的设置提升了传热抓手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左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左侧部分的前视图;
图4(1)-(2)是本实用新型压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2)的A-A剖视图;
图6(1)-(2)是本实用新型加热抓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7(1)-(2)是本实用新型传送抓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料装置,11–上料滑轨,12-上料架,2-加热装置,21–烘箱,22-加热滑轨,23-加热抓手,231-加热抓手顶板,2311-加热抓手顶板滑块,2312-加热抓手气缸,232-加热抓手底板,2321-加热抓手连接柱,233-加热抓手导向套,3-传送装置,31-传送架滑轨,32-传送架,33-传送抓手滑轨,34-传送抓手,341-传送抓手顶板,3411-传送抓手顶板滑块,3412-传送抓手气缸,342-传送抓手底板,3421-传送抓手连接柱,343-传送抓手导向套,4-压制装置,41-压机架,42-压制气缸,43-导向块,44-上模具,45-下模具,5-下料装置,51-下料机架,52-传送带,53-滑轨连接块。
由于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两侧的结构对称,因此图2和图3中只是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及加热装置左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加热装置右侧结构与左侧结构呈对称设置,在图2和图3中没有画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包括上料装置1、加热装置2、传送装置3、压制装置4、下料装置5,所述传送装置3、压制装置4、下料装置5各有两套;所述上料装置1位于加热装置2后侧,所述加热装置2左右两侧各依次布置一套传送装置3、一套压制装置4、一套下料装置5。
所述上料装置1包括上料滑轨11和上料架12,所述上料架12与上料滑轨11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上料滑轨11与加热装置2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烘箱21、加热滑轨22和加热抓手23,所述加热滑轨22设置于烘箱21左右两侧内壁上;所述加热抓手23包括加热抓手顶板231、加热抓手底板232、加热抓手导向套233,所述加热抓手导向套233固定设置于加热抓手底板232两端,所述加热抓手导向套233呈弧型筒状结构,所述加热抓手23通过加热抓手导向套233与加热滑轨22进行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抓手底板232上固定设置加热抓手连接柱2321,所述加热抓手连接柱2321上开有方型槽;所述加热抓手顶板231两端固定设置加热抓手顶板滑块2311;所述加热抓手顶板231将加热抓手顶板滑块2311插入加热抓手连接柱2321上的方型槽中与加热抓手底板232进行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抓手顶板231上部连接加热抓手气缸2312活塞杆,所述加热抓手23通过加热抓手气缸2312控制加热抓手顶板231上下滑动,当加热抓手23需要抓取材料时,加热抓手气缸2312控制加热抓手顶板231向下滑动,与加热抓手底板232夹紧材料,当加热抓手23需要放下材料时,加热抓手气缸2312控制加热抓手顶板231向上滑动,松开材料。
所述传送装置3包括传送架滑轨31、传送架32、传送抓手滑轨33、传送抓手34,所述传送架32与传送架滑轨31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传送抓手34与传送抓手滑轨33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传送架滑轨31一端与加热装置2固定连接,一端与压制装置4固定连接;所述传送抓手滑轨33一端与加热装置2固定连接,一端与下料装置5固定连接;所述传送抓手34包括传送抓手顶板341、传送抓手底板342、传送抓手导向套343;所述传送抓手底板342上固定设置传送抓手连接柱3421,所述传送抓手连接柱3421上开有方型槽;所述传送抓手顶板341两端固定设置传送抓手顶板滑块3411;所述传送抓手顶板341将传送抓手顶板滑块3411插入传送抓手连接柱3421上的方型槽中与传送抓手底板342进行滑动连接;所述传送抓手顶板341上部连接传送抓手气缸3412活塞杆,所述传送抓手34通过传送抓手气缸3412控制传送抓手顶板341上下滑动,当传送抓手34需要抓取材料时,传送抓手气缸3412控制传送抓手顶板341向下滑动,与传送抓手底板342夹紧材料,当传送抓手34需要放下材料时,传送抓手气缸3412控制传送抓手顶板341向上滑动,松开材料。所述传送抓手导向套343固定设置于传送抓手连接柱3421上端,所述传送抓手导向套343呈圆筒状结构,所述传送抓手34通过传送抓手导向套343与传送抓手滑轨33进行滑动连接。
所述压制装置4包括压机架41、压制气缸42、导向块43、上模具44、下模具45,所述压机架41包括顶板、底座及顶板、底座之间的四根支撑柱,所述顶板开有放置压制气缸42的通孔,所述压制气缸42的活塞杆连接导向块43,所述导向块43底部连接上模具44,所述压机架41底座放置下模具45。
所述下料装置5包括下料机架51、传送带52和滑轨连接块53,所述滑轨连接块53与传送抓手滑轨33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热抓手底板232和加热抓手顶板231前端呈方形锯齿状结构,所述加热抓手底板232的方形锯齿与加热抓手顶板231的方形锯齿上下一一对齐。
优选的,所述传送抓手底板342和传送抓手顶板341前端呈方形锯齿状结构,所述传送抓手底板342的方形锯齿与传送抓手顶341板的方形锯齿上下一一对齐。
优选的,所述传送抓手滑轨33位于支撑柱内侧,从而使传送抓手34能够穿过压制装置4,增加了传热抓手33的运动范围。
优选的,所述传送抓手滑轨33宽度大于上模具43宽度,使传送抓手滑轨33位于上模具43两侧,不会阻碍上模具43下压与下模具44配合。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为等边角钢结构,等边角钢的直角型结构用来与方型导向块42的直角进行配合,限制导向块42的旋转,从而限制与导向块42固定连接的上模具43的旋转,使上模具43与下模具44完成配合。
优选的,所述导向块42成方型结构,所述导向块42四个直角与四根支撑柱的内直角一一配合,所述导向块42能够沿支撑柱内侧上下滑动。导向块42与支撑柱呈直角配合并能沿支撑柱上下滑动,一方面能够防止上模具43的旋转,另一方面使上模具43可以上下移动,完成内饰件的压制成型。
一种汽车内饰件的双向成型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为:将汽车内饰件基材放在上料架12上,上料架12沿上料滑轨11移动到烘箱21入口,在此过程中,加热抓手23沿加热滑轨22运动到烘箱21入口,加热抓手23将上料架12上的内饰件基材抓取并运送到烘箱内部进行加热。内饰件基材加热过程中,加热装置2其中一侧的传送架32与传送抓手34沿各自滑轨运动到烘箱21出口侧。等内饰件基材加热完毕后,传送抓手34将基材抓取放置到传送架32中,由传送架32运送到压制装置4一侧,并由传送抓手34将基材抓取放置到下模具44中,压制气缸42控制上模具43下压对基材进行压制成型处理,在此过程中传送架32返回到烘箱21出口侧等待下一批基材的传送。待压制成型结束后,压制气缸43控制上模具43上移,由传送抓手34将成型后的内饰件抓取并运送到传送带52上,由传送带运送到下一步加工工序中,例如切割工序,传送抓手34完成抓取传送任务后返回到烘箱21出口侧。在上述过程中,待加热工序完成后,可立即将下批内饰件基材由上料装置1传送到烘箱21中进行加热处理,然后利用加热装置2另一侧的传送装置3、压制装置4、下料装置5进行后续的处理工序,这种双向加工装置及加工工艺一方面提升烘箱的热量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了汽车内饰件的加工效率。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