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地铁车体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8305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碳纤维地铁车体底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碳纤维地铁车体底架。



背景技术:

近些年受到金属材料成本不断攀升及其重量过重的影响,且由于复合材料的不断开发与演进,例如地铁就有改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趋势,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及弹性好等特性,它的变形回弹能力、能量吸收与释放的效率均远超过钢材与铝合金材料。

现有的地铁底架主要使用金属材料,它存在重量大,耐腐蚀性差,使用周期短等缺点。而碳纤维材料具有比强度与比模量高、制件力学性能优异、安全性高、可设计性好特点广泛应用在各个技术领域,充分的满足较高的装配精度要求。

减轻车身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减少动力耗能,而且可以降低车辆磨耗,延长使用寿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般车体承载结构的重量约占车辆总总重量的20%-25%,因此,减重车体承载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碳纤维地铁车体底架,该地铁车体支架能够提高碳纤维地铁底架的强度,降低走线管的重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碳纤维地铁车体底架,所述车体底架包括横筋、上蒙皮、下蒙皮以及蜂窝夹层,所述下蒙皮底部横向且并列设置若干所述横筋,所述蜂窝夹层设在所述上蒙皮和下蒙皮之间,所述横筋为泡沫夹心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上蒙皮与所述下蒙皮之间胶接有走线管。

作为优选,所述走线管设在所述蜂窝夹层与所述下蒙皮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上蒙皮、所述下蒙皮以及所述横筋均采用碳纤维预浸料。

作为优选,所述碳纤维预浸料是具有阻燃性的预浸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地铁底架结构,相比于传统的热压罐成型大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

(2)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地铁底架使用的预浸料为阻燃预浸料,大大提高了地铁底架的安全性能。

(3)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地铁底架使用的走线管具有电磁屏蔽效果。

(4)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地铁底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轻量化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地铁底架大大的提高了地铁底架的防腐蚀能力和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地铁底架由于其制备材料性能优异,且结构的设计合理,有很好的耐高温、高压的特性。

(7)本实用新型的碳纤维地铁底架抗冲击性和抗冲击回弹变形能力强。

(8)本实用新型的碳纤维地铁底架可广泛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 碳纤维地铁底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3蜂窝夹层与走线管排布示意图俯视图。

其中:1-蜂窝夹层,2-上蒙皮,3-下蒙皮,4-横筋,5-走线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参照附图1-3所示,碳纤维地铁车体底架,所述车体底架包括横筋4、上蒙皮2、下蒙皮3以及蜂窝夹层1,所述下蒙皮3底部横向且并列设置若干所述横筋4,所述横筋4为凹槽形结构,在所述凹槽形结构内加工有泡沫夹心层,所述横筋4为U型凹槽,且在U型凹槽两边均向外横向设有连接触角,增大横筋4与下蒙皮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固化连接的稳定性;所述蜂窝夹层1设在所述上蒙皮2和下蒙皮3之间,所述横筋4为泡沫夹心结构,横筋4数量为40个,所述上蒙皮2、所述下蒙皮3以及所述横筋4均采用碳纤维预浸料,所述的碳纤维地铁底架采用OOA工艺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蒙皮2与所述下蒙皮3之间胶接有走线管5,所述走线管5设在所述蜂窝夹层1与所述下蒙皮3之间,在走线管5与蜂窝夹层1,走线管5与上蒙皮2,蜂窝夹层1与蒙皮的接触处需填充发泡胶。

本实用新型具体是先制备横筋4,然后在横筋4上铺贴下蒙皮3,下蒙皮3铺贴完毕后,横筋4与下蒙皮3一起固化成型,然后在下蒙皮3上胶接走线管5,铺放蜂窝,最后铺贴上蒙皮2,上蒙皮2铺贴结束之后,再一次固化,得到底架制件,该制备方法简单合理,可操作性强,而且逐步的制备、层层递进的原理使得制备的底架质量更高,更牢靠。

本实用新型实例里的预浸料与胶膜是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类产品的具体种类作出合适的选择作为制备碳纤维地铁底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可以做出其他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