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牛角进胶装置,属于塑料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中常见的注塑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注塑类模具的进胶方式直接影响注塑件的品质,牛角进胶是常见的一种潜浇口的进胶方式。较早的高光 ABS类塑件注塑类模具的进胶方式采用的牛角式进胶,当模具开模时,顶针向上运动,从而带动顶出部的浇口流道运动,使位于顶出部一侧,与浇口流道连接的牛角流道的进胶口受到一个较大的顶出力,从而发生弯曲变形,并从模具中脱出。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牛角流道进胶口深入模型中,所述牛角流道在顶出过程中,相对于顶出点的位置,牛角流道处由于顶出不平衡,使得牛角流道容易断裂,断裂处与产品未分离,随产品一同被顶出,往往需要人工将断裂的牛角流道剪除,不仅浪费了人工,而且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效率,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角进胶装置,在完成产品脱模过程中,更加容易顶出,不易断裂,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牛角进胶装置,所述牛角进胶装置设置在公模和母模之间,所述牛角进胶装置包括: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与主流道管路连通;第一牛角流道,所述第一牛角流道一端与进胶流道的一端连通,第一牛角流道的另一端设置有进胶口,所述进胶口与注塑模具的模型通道相连通;以及,与所述进胶流道另一端连通的第二牛角流道,所述第二牛角流道在顶出过程中,至少能够平衡第一牛角流道处的受力。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牛角流道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牛角流道的形状相同。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牛角流道与所述第一牛角流道镜像设置。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进胶流道的长度为3~10mm。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进胶流道、第一牛角流道和第二牛角流道一体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牛角进胶装置,通过在进胶流道两端镜像设置牛角流道,平衡了在模具的顶出过程中的受力,避免了因牛角流道断裂而造成的人力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牛角进胶装置的注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牛角进胶装置的顶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牛角进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牛角进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进胶流道;2-主流道管路;3-第一牛角流道;4-进胶口;5-第二牛角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实用新型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牛角进胶装置,所述牛角进胶装置设置在公模和母模之间,所述牛角进胶装置包括: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与主流道管路连通;第一牛角流道,所述第一牛角流道一端与进胶流道的一端连通,第一牛角流道的另一端设置有进胶口,所述进胶口与注塑模具的模型通道相连通;以及,与所述进胶流道另一端连通的第二牛角流道,所述第二牛角流道在顶出过程中,至少能够平衡第一牛角流道处的受力。
如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4,一种牛角进胶装置,所述牛角进胶装置设置在公模和母模之间,所述牛角进胶装置包括:进胶流道1,所述进胶流道1与主流道管路2连通;第一牛角流道3,所述第一牛角流道3一端与进胶流道1的一端连通,第一牛角流道3的另一端设置有进胶口4,所述进胶口4与注塑模具的模型通道相连通;以及,与所述进胶流道1另一端连通的第二牛角流道5,所述第二牛角流道5在顶出过程中,至少能够平衡第一牛角流道3处的受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牛角流道5与所述第一牛角流道3镜像设置,所述第二牛角流道5的形状尽量与第一牛角流道3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进胶流道1的长度为8mm。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进胶流道1、第一牛角流道3和第二牛角流道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牛角进胶装置,通过在进胶流道两端镜像设置牛角流道,平衡了在模具的顶出过程中的受力,避免了因牛角流道断裂而造成的人力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