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圈成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压装皮带轮用胶圈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胶圈是安装于皮带轮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圈的材料为橡胶且呈环形状。目前,生产胶圈的模具主要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开设有环形腔,模具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注塑流道,注塑流道与环形腔连通。使用时,将塑料熔化变成熔融液,随后将熔融液经注塑流道注入环形腔中,经一段时间后,打开模具即可制备出成品胶圈。然而,这种加工方法属于热加工,需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存在生产效率低的缺陷。此外在向上取出成品胶圈时,胶圈厚度被拉长,厚度不均匀,存在加工精度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成型效率高、加工精度高、操作简单的压装皮带轮用胶圈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压装皮带轮用胶圈成型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的下模包括由下往上顺次连接的底座、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与底座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台肩,第二凸台与第一凸台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台肩,所述第一环形台肩上且朝其外边缘方向顺次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一产品容纳槽和第一余胶槽,第一产品容纳槽与第一余胶槽的交接处为尖角,所述第二环形台肩上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一凸起;所述的上模的底部开设有台阶孔,台阶孔的台阶面上且朝外边缘方向顺次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二余胶槽和第二产品容纳槽,第二余胶槽和第二产品容纳槽的交接处为尖角,第二余胶槽与第一凸起相配合,第二产品容纳槽位于第一产品容纳槽正上方,上模的底端面上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与第一余胶槽相配合;所述的台阶孔的大孔高度大于第一凸台的高度。
所述的第一余胶槽和第二余胶槽的两侧边缘均开设有倒角。
所述的底座、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同轴设置。
所述的第一余胶槽和第二余胶槽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状。
所述的第二凸台的底部且位于其柱面上设置有呈环状的防卡模开口。
所述的第二凸台的顶部的边缘上开设有倒角。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成型效率高、加工精度高、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凸台,3-第二凸台,4-第一环形台肩,5-第二环形台肩,6-第一产品容纳槽,7-第一余胶槽,8-第一凸起,9-台阶孔,10-第二余胶槽,11-第二产品容纳槽,12-第二凸起,13-防卡模开口,14-成品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压装皮带轮用胶圈成型模具,它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与下模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下模包括由下往上顺次连接的底座1、第一凸台2和第二凸台3,底座1、第一凸台2和第二凸台3同轴设置,第二凸台3的顶部的边缘上开设有倒角,第一凸台2与底座1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台肩4,第二凸台3与第一凸台2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台肩5,所述第一环形台肩4上且朝其外边缘方向顺次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一产品容纳槽6和第一余胶槽7,第一产品容纳槽6与第一余胶槽7的交接处为尖角,所述第二环形台肩5上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一凸起8;所述的上模的底部开设有台阶孔9,台阶孔9的台阶面上且朝外边缘方向顺次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二余胶槽10和第二产品容纳槽11,第二余胶槽10和第二产品容纳槽11的交接处为尖角,第二余胶槽10与第一凸起8相配合,第二产品容纳槽11位于第一产品容纳槽6正上方,上模的底端面上设置有呈环状的第二凸起12,第二凸起12与第一余胶槽7相配合;所述的台阶孔9的大孔高度大于第一凸台2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余胶槽7和第二余胶槽10的两侧边缘均开设有倒角,倒角为10~30度,方便装卸模配合。所述的第一余胶槽7和第二余胶槽10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状。所述的第二凸台3的底部且位于其柱面上设置有呈环状的防卡模开口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胶圈毛坯套于第一凸台2上且保证胶圈毛坯的下端部放置于第一余胶槽7内,随后将上模的台阶孔9的大孔套于第二凸台3上并向下运动,随着继续向下运动,第一凸起8与第二余胶槽10相配合,同时第二凸起12与第一余胶槽7相配合,此时台阶孔9的小孔内壁、第一余胶槽7和第二余胶槽10之间形成封闭的环形腔,从而成品胶圈14则在该环形腔中成型,而多余的胶圈材料则被挤压进入余胶槽内。因此一次性实现了胶圈制作,相比传统的制作方法,更加简便,提高了胶圈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