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厚壁管材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0136发布日期:2018-06-05 20:39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厚壁管材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管材加工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塑料厚壁管材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PE管材生产厚壁产品时,经常会有壁厚偏厚薄的现象,导致产品壁厚不均匀,通过研究发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材料会向下部堆积,使最终生产的管材壁厚出现最薄位置为上方、最厚位置为下方的现象,管材壁厚薄的位置容易磨损、破裂,从而降低管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技术中,并没有相关的解决方法和装置,导致生产厚壁管材时,管材壁厚的厚薄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合格率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加工厚壁塑料管材壁厚均匀性好、产品合格率高的新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塑料厚壁管材成型模具,包括外模和设于外模内侧的型芯,所述的型芯的圆柱段相对于底座向下偏心设置,圆柱段与底座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型芯的圆柱段相对于底座向下偏心距离与管材内径的比值为1.5~2.5%。

进一步的,在型芯对应的外模内,分别设有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均为半圆形。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厚壁管材成型模具具有以下优点:

1、本模具的改造加大了模具上部材料的堆积空间,减少了模具下部材料的堆积空间,加快了模具上方的出料速度,减慢了模具下方的出料速度,从而解决厚壁管材生产时的壁厚偏厚薄问题。

2、发热圈通过两个半圆合成,能够分别控制上下部分的温度,从而实现上方温度高于下方温度的特有控制,保证厚壁管材加工时的壁厚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放大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型芯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图中:1、外模;11、上部加热线圈;12、下部加热线圈;2、型芯;21、圆柱段;22、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厚壁管材的制造方法,其核心技术要点,就是在出料时,使模具的上部出料量大于模具的下部出料量。这其中,可以在按规格制造模具时,将管材成型模具的型芯向下偏心设置,从而使得成型模具的上部间隔大于成型模具的下部间隔,这样加大了模具上部材料的堆积空间,减少了模具下部材料的堆积空间;另外,也可以在制造管材时适当提高上部模具的加热温度,同时适当降低下部模具的加热温度,这样利用温度的不同,可以实现加快模具上部的出料速度,减慢模具下部的出料速度,由此解决厚壁管材生产时的偏厚薄问题。模具型芯的偏心设置和温度的分别控制,可以根据管材的具体加工要求综合利用,以获得最佳的技术效果,可以达到厚壁塑料管材壁厚差在1%范围内,彻底解决厚壁塑料管材偏厚薄的技术难题。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如果所述的塑料厚管材为PE管材,型芯的偏心距离与管材内径的比值为1.5~2.5%%,制造管材时模具上部温度为230±5℃(正常温度为210℃),模具下部温度为180±5℃(正常温度为210℃)。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厚壁管材成型模具,包括外模1和设于外模1内侧的型芯2,所述的型芯2的圆柱段21相对于底座22向下偏心设置,圆柱段21与底座22之间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的型芯2的圆柱段21相对于底座22向下偏心距离与管材内径的比值为1.9%。在型芯2对应的外模1内,分别设有上部加热线圈11和下部加热线圈12。所述的上部加热线圈11和下部加热线圈12均为半圆,分别控制上部加热线圈11的加热温度为230℃,下部加热线圈12的加热温度为180℃。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因为材料在成型前是流动的,材料容易堆积在下部,从而使产品下部壁厚,上部壁薄,管材厚壁受力不均匀,容易磨损、破裂,造成使用寿命降低,增大成本。通过以上的PE厚壁管材成型模具的改造,相对于管材内径在600mm左右的厚壁成型制造,型芯偏心距离与管材内径的比值设置为1.9%,通过材料流体的物理性质,使模具上部材料堆积空间增大,模具下部材料的堆积空间减少。制造管材时通过两个半圆的发热圈控制不同的温度,使模具上部温度设置为230℃,模具下部温度设置为180℃,因为温度高时流体的流速加快,温度低时流体的流速减慢,从而加快模具上部的出料速度,减慢模具下部的出料速度,最后达到PE管材的厚壁制造较为均匀,不会出现偏厚薄问题。按照以上偏心率及温度的设置,制造PE管材成品,制造内径600mm,壁厚20mm的管材,管壁的最厚处与最薄处相差不超过0.05mm。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