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397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塑料模具,是塑料加工工业中和塑料成型机配套,赋予塑料制品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工具。由于塑料品种和加工方法繁多,塑料成型机和塑料制品的结构又繁简不一,所以,塑料模具的种类和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生活中使用的塑料管,其就是通过模具注塑合成,对于一种T字形水管,其用于转角处水管与水管的连接,是经过塑料模具注塑合成,因此本文根据T字形水管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一侧安装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液压缸,底座的顶端还滑动安装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端一侧安装有第二液压缸,第二支撑板的一侧安装有四个对称排列的第一导杆,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还安装有第三液压缸,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安装有推板,四根第一导杆共同滑动安装有动模座板,推板的一侧中间位置安装有推杆,推杆的一端安装有顶栓,动模座板的一侧安装有型腔,型腔的一侧的四个边角分别开设有导孔,导孔内滑动设有导柱,导柱的一端共同安装有定模座板,定模座板的一侧安装有型芯,且导柱穿过型芯,型芯和型腔相接触,第二液压缸的输出轴安装有侧抽杆,定模座板的一侧安装有浇口套。

优选的,所述动模座板的一侧安装有四个第二导杆,第二导杆的一端穿过推板,且第二导杆与推板滑动接触,第二导杆均套设有弹簧,且弹簧位于推板和动模座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型腔的一侧开设有凹槽,且顶栓位于凹槽内,顶杆穿过动模座板,顶杆与顶栓固定。

优选的,所述型腔和型芯的交接处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延伸到型腔和型芯的内部,且圆孔与凹槽相连通,型腔和型芯各占圆孔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端开设有滑槽,第二支撑板的底端延伸至滑槽内,且第二支撑板通过滑槽与底座的顶端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支撑板,实现模具自动开模和合模;通过第三液压缸、推板、推杆、顶栓、弹簧和第二导杆,实现自动顶出注塑完成的T字形水管;通过第二液压缸和侧抽杆,实现侧抽,从而形成完整的T字形水管,弹簧的作用是快速使顶栓复位,从而进行下一步注塑,导杆起到型芯型腔合模限位的作用,本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简单,通过注塑快速合成管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的合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的开模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二导杆、3弹簧、4动模座板、5型腔、6型芯、7浇口套、8定模座板、9导柱、10第二液压缸、11侧抽杆、12固定板、13第一导杆、14第二支撑板、15顶栓、16推板、17第三液压缸、18第一液压缸、19第一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管材用加工模具,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端一侧安装有第一支撑板19,第一支撑板19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液压缸18,底座1的顶端还滑动安装有第二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4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的底端一侧安装有第二液压缸10,第二支撑板14的一侧安装有四个对称排列的第一导杆13,第二支撑板14的一侧还安装有第三液压缸17,第三液压缸17的活塞杆安装有推板16,四根第一导杆13共同滑动安装有动模座板4,推板16的一侧中间位置安装有推杆,推杆的一端安装有顶栓15,动模座板4的一侧安装有型腔5,型腔5的一侧的四个边角分别开设有导孔,导孔内滑动设有导柱9,导柱9的一端共同安装有定模座板8,定模座板8的一侧安装有型芯6,且导柱9穿过型芯6,型芯6和型腔5相接触,第二液压缸10的输出轴安装有侧抽杆11,定模座板8的一侧安装有浇口套7。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注塑机与定模座板8的另一侧安装,且注塑机的喷嘴顶在浇口套7的位置,注塑机将熔融状态的塑料注入型芯6和型腔5交接处的空腔内,如图1所示,由于侧抽杆11和顶栓15构成了一个完整的T字形水管的内腔,所以熔融的塑料会包裹在侧抽杆11和顶栓15的表面,冷却后,第二液压缸10先启动,将侧抽杆11拔出,完成侧抽,第一液压缸18启动,将整个型腔5与型芯6分离,第三液压缸17启动,第三液压缸17推动推板16,推板16推动推杆,推杆推动顶栓15,顶栓15将T字形水管从型腔5中推出,如图2所示,从而便于取出注塑好的T字形水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