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成型模具及其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9387发布日期:2018-06-28 02:2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模内成型模具及其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成型具有长短柄的产品的模内成型模具及其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模内成型就是将预先制作好的镶件放入注塑模具的成型腔内,然后再往成型腔内注入融化的液体胶料,从而使冷却后的凝固胶料与预先制作好的镶件结合成一体的技术。

其中,如图1所示,对于具有长短柄的产品200来说,其包含预先制作好的短柄210和后注成型的长柄220,由于产品200的表面不能有顶针印的要求,导致现有的注塑模具中的顶出装置在顶出产品过程中存在产品粘附动模的缺陷,从而无法正常生产。为防止产品于脱模过程中粘附动模,故现有的注塑模具中的顶出装置增设的新顶针,但新增加的顶针因与夹具顶针和水口顶针在顶出产品后处于同一高度,故在连同夹具一起取走产品时,新增的顶针划伤产品的表面,导致产品表面划伤,不良率百分之一百。

因此,急需要一种防止产品表面划伤的模内成型模具及其顶出机构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产品表面划伤的模内成型模具用的顶出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产品表面划伤的模内成型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用的顶出机构用于成型具有长短柄的产品。所述产品包含预制的短柄及后注成型的长柄,所述短柄的第一端沿所述产品的长度方向伸出所述长柄。所述模内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夹具和动模,所述动模沿合模方向依次包含相互层叠的动模座板、动模垫块、动模仁及沿平行于合模方向嵌于所述动模仁内或从所述动模仁上移离的嵌接滑块,所述动模垫块支撑于所述动模座板和动模仁之间,所述动模垫块、动模座板及动模仁共同围成顶出空间,所述夹具夹紧所述短柄的第一端并沿交错所述合模方向滑套于所述嵌接滑块或从所述嵌接滑块移离,所述定模及动模仁在合模后夹持所述夹具,且所述定模与动模仁围出用于成型所述长柄的成型腔,所述夹具所夹紧的短柄之第二端伸置于所述成型腔内。所述模内成型模具用的顶出机构包括夹具顶针、水口顶针、辅助顶针、弹性件及顶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顶出空间内并沿所述合模方向依次包含相互层叠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开设有限位空间,所述夹具顶针、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沿平行于所述合模方向布置,所述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安装于所述顶板上,所述水口顶针的第二端伸至所述成型腔且与水口相对,所述辅助顶针伸至所述成型腔并与所述水口顶针邻设,所述夹具顶针的第一端组装于所述限位空间内并选择性地相对所述限位空间内滑移,所述夹具顶针的第二端伸至所述嵌接滑块处,所述弹性件恒具有驱使所述顶板往所述动模座板处滑移的趋势;在所述顶板同时带动所述夹具顶针、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三者将所述产品、夹具及嵌接滑块顶出所述动模仁的过程中,所述顶板因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而获得沿靠近所述动模座板方向滑移的后退弹力,所述顶板在所述后退弹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水口顶针和辅助顶针相对于所述夹具顶针后退而脱离与所述长柄的接触,从而允许所述夹具从所述嵌接滑块移走。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用的顶出机构还包括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沿平行于所述合模方向布置,所述限位螺栓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顶板上,所述限位螺栓的第二端沿靠近所述动模仁方向伸出所述第二顶板,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限位螺栓上,所述动模仁具有收容所述限位螺栓之第二端的收容腔;在所述顶板同时带动所述夹具顶针、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三者将所述产品、夹具及嵌接滑块顶出所述动模仁的过程中,所述限位螺栓移入所述收容腔而使所述弹性件弹性地抵压于所述动模仁与所述顶板之间。

较佳地,所述限位螺栓的第一端旋入所述第一顶板内,所述第二顶板开设有供所述弹性件弹性变形的活动空间,所述限位螺栓的第二端穿出所述活动空间,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活动空间内,所述弹性件还伸出所述活动空间。

较佳地,所述夹具在所述嵌接滑块上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合模方向相垂直。

较佳地,所述辅助顶针沿所述产品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夹具顶针与所述水口顶针之间。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适用成型具有长短柄的产品。所述产品包含预制的短柄及后注成型的长柄,所述短柄的第一端沿所述产品的长度方向伸出所述长柄。所述模内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夹具、动模及前述的顶出机构。所述动模沿合模方向依次包含相互层叠的动模座板、动模垫块、动模仁及沿平行于合模方向嵌于所述动模仁内或从所述动模仁上移离的嵌接滑块,所述动模垫块支撑于所述动模座板和动模仁之间,所述动模垫块、动模座板及动模仁共同围成顶出空间,所述夹具夹紧所述短柄的第一端并沿交错所述合模方向滑套于所述嵌接滑块或从所述嵌接滑块移离,所述定模及动模仁在合模后夹持所述夹具,且所述定模与动模仁围出用于成型所述长柄的成型腔,所述夹具所夹紧的短柄之第二端伸置于所述成型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本实用新型的辅助顶针、弹性件及第二顶板上的限位空间,在产品脱模过程中,由顶板同时带动夹具顶针、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三者一起将产品、夹具及嵌接滑块顶出动模仁,与此同时,顶板因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而获得沿靠近动模座板方向滑移的后退弹力,故在夹具顶针、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将产品、夹具及嵌接滑块顶出动模仁到位后,此时的顶板在后退弹力作用下带动水口顶针和辅助顶针相对于夹具顶针后退,这是由于夹具顶针因第二顶板所开设的限位空间而暂留不动,从而使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脱离与长柄的接触而为产品的取出提供避让空间,因此,操作人者在沿交错于合模方向将夹具连同产品从嵌接滑块移走时,此时的水口顶针及辅助顶针因脱离与长柄的接触而没法划伤产品表面,因此产品的划伤及不良得彻底的解决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长短柄的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在未合模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于合模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在隐藏定模后且顶出机构未顶出产品时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在隐藏定模后且顶出机构顶出产品时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在隐藏定模后且顶出机构未顶出产品时的右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在隐藏定模后且顶出机构顶出产品时的右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在隐藏定模后且顶出机构顶出产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中的顶出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顶出机构的阶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100适用成型具有长短柄的产品200。如图1所示,产品200包含预制的短柄210及后注成型的长柄220,短柄210的第一端沿产品200的长度方向伸出长柄220,即短柄210的第二端埋入长柄220内并与长柄220结合成一体。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模内成型模具100包括定模10、夹具30、动模30及顶出机构50。动模20沿合模方向(即图2中箭头A所指)依次包含相互层叠的动模座板21、动模垫块22、动模仁23及沿平行于合模方向嵌于动模仁23内或从动模仁23上移离的嵌接滑块24。动模垫块22支撑于动模座板21和动模仁23之间,对动模座板21及动模仁23进行支撑;动模垫块22、动模座板21及动模仁23共同围成顶出空间25。夹具30夹紧短柄210的第一端并沿交错合模方向(即图2中箭头B所指)滑套于嵌接滑块24或从嵌接滑块24移离,较优的是夹具30在嵌接滑块24上的滑动方向与合模方向相垂直,以便于夹具30连同产品200一起从嵌接滑块24处取出。定模10及动模仁23在合模后夹持夹具30,状态见图3所示,且定模10与动模仁23围出用于成型长柄220的成型腔40,此时的夹具30所夹紧的短柄210之第二端伸置于成型腔40内,以满足短柄210与长柄220结合成一体的目的。

结合图9及图10,模内成型模具用的顶出机构50(下面统一称为顶出机构)包括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辅助顶针53、弹性件54及顶板55。顶板55位于顶出空间25内并沿合模方向依次包含相互层叠的第一顶板551和第二顶板552,第二顶板552开设有限位空间5521,较优的是,第一顶板551与第二顶板552通过螺纹件固定在一起,当然根据实际而选择焊接等方式,但不限于此;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沿平行于合模方向布置,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安装于顶板55上,水口顶针52的第二端伸至成型腔40且与水口相对,以便于水口顶针52将水口处的凝料顶出及拉断;辅助顶针53伸至成型腔40并与水口顶针52邻设,较优的是,辅助顶针53沿产品200的长度方向位于夹具顶针51与水口顶针52之间,这样设计的方式能有效地减少在长柄220的表面上留下顶针印,提高产品200表面的质量,但不限于此;夹具顶针51的第一端组装于限位空间5521内,以使得夹具顶针51能选择性地相对限位空间5521内滑移预设的距离,例如5毫米、6毫米、7毫米或8毫米不等,其是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设计的,故不以此举例为限;夹具顶针51的第二端伸至嵌接滑块24处,以在脱模过程中将嵌接滑块24顶出动模仁23;弹性件54恒具有驱使顶板55往动模座板21处滑移的趋势。

如图4至图8所示,在产品200脱模过程中,注塑机的顶杆顶推顶板55往动模仁23处移动,从而由移动的顶板55同时带动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三者移动,在顶板55同时带动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三者将产品200、夹具30及嵌接滑块24顶出动模仁23的过程中,顶板55因弹性件54产生弹性变形而获得沿靠近动模座板21方向滑移的后退弹力,顶板55在后退弹力作用下带动水口顶针52和辅助顶针53相对于夹具顶针51后退而脱离与长柄220的接触,状态见图5所示,从而允许夹具30从嵌接滑块24移走,即夹具30连同产品200做沿交错合模方向从嵌接滑块24上移走时,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不会划伤产品200的表面。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3、图6、图7、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顶出机构50还包括限位螺栓56,限位螺栓56沿平行于合模方向布置,限位螺栓56的第一端安装于顶板55上,较优的是,限位螺栓56的第一端旋入第一顶板551内,以便于限位螺栓56与第一顶板551之间装配;限位螺栓56的第二端沿靠近动模仁23方向伸出第二顶板552;弹性件54套设于限位螺栓56上,动模仁23具有收容限位螺栓56之第二端的收容腔(图中未示)。故在顶板55同时带动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三者将产品200、夹具30及嵌接滑块24顶出动模仁23的过程中,限位螺栓56移入收容腔而使弹性件54弹性地抵压于动模仁23与顶板51之间而产生后退弹力,使得顶板55于顶出产品200到位后借助弹性件54而使得顶板55能先带动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后退预设距离,如6毫米、7毫米或8毫米,而夹具顶针51因限位空间5521而暂留不动。其中,为确保弹性件54形变的可靠性,故第二顶板552开设有供弹性件54弹性变形的活动空间5522,限位螺栓56的第二端穿出活动空间5522,弹性件54位于活动空间5522内,弹性件54还伸出活动空间5522,较优的是,弹性件54为一压缩弹簧,但不限此于。举例而言,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各为T型杆,即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的第一端具有T型头,以便于夹具顶针51于限位空间5521内做限位滑移,防止夹具顶针51沿平行于合模方向滑出限位空间5521;同样,借助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的T型头而夹固于第一顶板551及第二顶板55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于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弹性件54设成拉伸弹簧,拉伸弹簧连接于顶板55与动模20上,使得拉伸弹簧于顶板55顶出产品200到位时,此时的拉伸弹簧能使得顶板55后退预设的距离即可,从而使得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相对暂留不动的夹具顶针51后退预设距离,使水口顶针52和辅助顶针53脱离与长柄220的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本实用新型的辅助顶针53、弹性件54及第二顶板552上的限位空间5521,在产品200脱模过程中,由顶板55同时带动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三者一起将产品200、夹具30及嵌接滑块24顶出动模仁23,与此同时,顶板55因弹性件54产生弹性变形而获得沿靠近动模座板21方向滑移的后退弹力,故在夹具顶针51、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将产品200、夹具30及嵌接滑块24顶出动模仁23到位后,此时的顶板55在后退弹力作用下带动水口顶针52和辅助顶针53相对于夹具顶针51后退,这是由于夹具顶针51因第二顶板552所开设的限位空间5521而暂留不动,从而使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脱离与长柄220的接触而为产品200的取出提供避让空间,因此,操作人者在沿交错于合模方向将夹具30连同产品200从嵌接滑块24移走时,此时的水口顶针52及辅助顶针53因脱离与长柄220的接触而没法划伤产品200表面,因此产品200的划伤及不良得彻底的解决改善。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