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206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水冷系统中的散热器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三部分构成。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散热器的生产需求也在逐渐提高。

目前生产的种发动机水室配件以下简称第一工件110,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工件第一安装座111、第一工件第二安装座112、第一工件第三安装座113、第一工件第一固定座114、第一工件第四安装座115、第一工件接头116、第一工件主管117、第一工件支管118、第一工件第二固定座119。

为了适应大批量且快速地生产第一工件110,急需设计一种相对应的模具用于快速加工出第一工件11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能够快速生产第一工件。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包括动模组和定模组,所述动模组包括第一动模,所述第一动模上开设有第一动型腔,所述定模组包括第一定模,所述第一定模上设置有第一芯模组以及第一定型腔,所述第一芯模组、第一定型腔和第一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的第一总型腔,所述动模组上还设置有用于在脱模时随第一动模上升以驱动第一芯模组脱离第一工件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动模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总型腔的注塑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第一芯模组、第一定型腔以及第一动型腔围城第一总型腔,原料从注塑孔流入第一总型腔中,当原料冷却后形成与第一总型腔对应形状的第一工件,并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芯模组与第一工件脱开,使第一工件顺利脱模,从而快速、高精度地加工出第一工件。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芯模组包括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主管、第一工件支管和第一工件第二安装座的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固定座和第一工件第四安装座的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和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固定座和第一工件第三安装座的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安装座的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用于成型两第一工件接头的两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利用第一芯模块与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一工件主管、第一工件支管和第一工件第二安装座,利用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和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与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一工件第二固定座和第一工件第四安装座,利用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与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一工件第一固定座和第一工件第三安装座,利用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与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一工件第一安装座,利用两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与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两第一工件接头,结构简单,加工出的产品精度高。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均与第一定模滑移连接;所述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一斜孔,所述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二斜孔,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三斜孔,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四斜孔,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五斜孔,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六斜孔;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动模上且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一斜孔中的第一工件第一斜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二斜孔中的第一工件第二斜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三斜孔中的第一工件第三斜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四斜孔中的第一工件第四斜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五斜孔中的第一工件第五斜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六斜孔中的第一工件第六斜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动模上升时,第一工件第一斜杆、第一工件第二斜杆、第一工件第三斜杆、第一工件第四斜杆、第一工件第五斜杆、第一工件第六斜杆分别与第一工件第一斜孔、第一工件第二斜孔、第一工件第三斜孔、第一工件第四斜孔、第一工件第五斜孔、第一工件第六斜孔相互作用,从而带动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远离成型的第一工件,使得第一芯模组与第一工件脱开从而使第一工件能够顺利脱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组包括第二动模,所述第二动模上开设有第二动型腔,所述第一定模上设置有第二芯模组以及第二定型腔,所述第二芯模组、第二定型腔和第二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的第二总型腔,所述动模组上还设置有用于在脱模时随第一动模上升以驱动第二芯模组脱离第二工件的第二驱动件,所述注塑孔与第二总型腔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第二芯模组、第二定型腔以及第二型腔围城第二总型腔,原料从注塑孔流入第二总型腔中,当原料冷却后形成与第二总型腔对应形状的第二工件,并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芯模组与第二工件脱开,使第二工件顺利脱模,从而快速、高精度地加工出第二工件,并且在第一工件生产时一次性一起生产出第二工件,提升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芯模组包括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主管、第二工件固定座的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四安装座的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五安装座的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二安装座、第二工件第三安装座的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一安装座的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用于成型两第二工件接头的两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工时利用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与第二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二工件主管、第二工件固定座的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利用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与第二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二工件第四安装座,利用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与第二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二工件第五安装座,利用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与第二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二工件第二安装座、第二工件第三安装座,利用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与第二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第二工件第一安装座,利用两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与第二总型腔配合从而形成两第二工件接头,结构简单,加工出的产品精度高。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均与第一定模滑移连接;所述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一斜孔,所述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二斜孔,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三斜孔,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四斜孔,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五斜孔,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六斜孔;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动模上且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一斜孔中的第二工件第一斜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二斜孔中的第二工件第二斜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三斜孔中的第二工件第三斜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四斜孔中的第二工件第四斜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五斜孔中的第二工件第五斜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六斜孔中的第二工件第六斜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动模上升时,第二工件第一斜杆、第二工件第二斜杆、第二工件第三斜杆、第二工件第四斜杆、第二工件第五斜杆、第二工件第六斜杆分别与第二工件第一斜孔、第二工件第二斜孔、第二工件第三斜孔、第二工件第四斜孔、第二工件第五斜孔、第二工件第六斜孔相互作用,从而带动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远离成型的第二工件,使得第二芯模组与第二工件脱开从而使第二工件能够顺利脱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包括第二工件第一滑座以及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主管、第二工件固定座的第二工件第一封堵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第一封堵块嵌入第二总型腔中从而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二工件主管、第二工件固定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工件第一封堵块上设置有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二工件主管的第二工件第一型芯、形成第二工件斜面的第二工件第二型芯以及形成第二工件固定座的第二工件第三型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工时,第二工件第一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二工件主管,第二工件第二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二工件斜面,第二工件第三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二工件固定座,结构简单,成型精度高。

进一步设置为:第二工件第一封堵块上设置有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二工件主管的第二工件第一型芯、形成第三工件支管的第三工件第二型芯以及形成第二工件固定座的第二工件第三型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工件和第三工件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二工件的斜面位置在第三工件中为第三工件支管,第二工件和第三工件其余部分形状大小均相同,利用第三工件第一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三工件主管,利用第三工件第二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在原本第二工件斜面处形成第三工件支管,利用第三工件第三型芯与与第二总型腔配合形成第三工件固定座,从而使原本生产第二工件的位置可以用来生产第三工件,省去了再次设计一个第三工件的模具的成本,生产更加方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模组还包括依次设置于第一定模下方的第二定模和第三定模,所述第二定模上开设有贯穿第二定模上下两端以及长度方向两侧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中设置有用于推动的第一动模上升的推动件,所述推动件包括推板以及设置于推板上若干第一推杆、第二推杆以及第三推杆,第一推杆穿过第一定模与第一工件相抵触,第二推杆穿过第一定模与第二工件相抵触,第三推杆穿过第一定模与流道中的余料相抵触,所述推板上设置有若干复位推杆,所述复位推杆向上穿过第一定模且顶端与第三动模相抵触,所述复位推杆位于推板和第一定模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板上升时带动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三推杆以及复位推杆一起上升,第一推杆上升时抵触第一工件使第一工件脱离第一定型腔向上运动,第二推杆上升时抵触第二工件使第二工件脱离第二定型腔向上运动,第三推杆上升时抵触推动流道中的余料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工件、第二工件以及两者之间的余料顺利脱模,当复位推杆向上滑移时,复位弹簧被压缩,当模具完成工件的脱模时,利用复位弹簧的复位性质使推板下移从而恢复脱模前的位置,方便下一次注塑成型的工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原料通过注塑孔通入第一芯模组、第一定型腔和第一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的第一总型腔内,从而直接对第一工件进行成型,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

2、通过推动件同时推动第二动模、第三动模以及第一工件、第二工件,并在推动时利用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芯模组合第二芯模组分别远离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使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顺利脱模,操作简单,脱模方便;

3、将原料通过注塑孔通入第二芯模组、第二定型腔和第二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的第二总型腔内,从而直接对第二工件进行成型,在加工第一工件时同时加工第二工件,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

4、通过将第二工件第二型芯更换为第三工件第二型芯,利用原本成型第二工件的部分加工成型第三工件,结构简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切换,一模多用,节约了再次购置加工第三工件的模具的资金。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工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工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三工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定模俯视图;

图6是动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定模组以及推动件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第二工件与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中第三工件与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中:110、第一工件;111、第一工件第一安装座;112、第一工件第二安装座;113、第一工件第三安装座;114、第一工件第一固定座;115、第一工件第四安装座;116、第一工件接头;117、第一工件主管;118、第一工件支管;119、第一工件第二固定座;120、第二工件;121、第二工件第一安装座;122、第二工件第二安装座;123、第二工件第三安装座;124、第二工件第四安装座;125、第二工件第五安装座;126、第二工件接头;127、第二工件主管;128、第二工件斜面;129、第二工件固定座;130、第三工件;138、第三工件支管;2、动模组;21、第一动模;211、第一动型腔;22、第二动模;221、第二动型腔;23、第三动模;24、注塑孔;25、流道;3、定模组;31、第一定模;32、第二定模;33、第三定模;331、贯穿孔;332、推孔;34、第一定型腔;36、第二定型腔;4、第一驱动件;41、第一工件第一斜杆;42、第一工件第二斜杆;43、第一工件第三斜杆;44、第一工件第四斜杆;45、第一工件第五斜杆;46、第一工件第六斜杆;411、第一工件第一斜孔;421、第一工件第二斜孔;431、第一工件第三斜孔;441、第一工件第四斜孔;451、第一工件第五斜孔;461、第一工件第六斜孔;5、第二驱动件;51、第二工件第一斜杆;52、第二工件第二斜杆;53、第二工件第三斜杆;54、第二工件第四斜杆;55、第二工件第五斜杆;56、第二工件第六斜杆;511、第二工件第一斜孔;521、第二工件第二斜孔;531、第二工件第三斜孔;541、第二工件第四斜孔;551、第二工件第五斜孔;561、第二工件第六斜孔;6、第一芯模组;61、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62、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63、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64、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65、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66、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7、第二芯模组;71、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711、第二工件第一滑座;712、第二工件第一封堵块;713、第二工件第一型芯;714、第二工件第二型芯;715、第二工件第三型芯;72、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73、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74、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75、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76、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8、推动件;81、推板;82、第一推杆;83、第二推杆;84、第三推杆;85、复位推杆;86、复位弹簧;717、第三工件第二型芯;91、冷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如图4和图6所示,包括动模组2和定模组3,动模组2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三动模23、第一动模21、第二动模22,第一动模21和第二动模22均嵌设固定于第三动模23上。第一动模21上开设有第一动型腔211,第二动模22上开设有第二动型腔221。

定模组3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定模31、第二定模32、第三定模33。第一动模21,第一定模31上设置有第一芯模组6、第一定型腔34、第二芯模组7、第二定型腔36。第一芯模组6、第一定型腔34和第一动型腔211(参考图5)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110的第一总型腔;第二芯模组7、第二定型腔36和第二动型腔221(参考图5)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二工件120的第二总型腔。

如图5所示,第三动模23上开设有连通流道25的注塑孔24。

如图5所示,第一定模31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总型腔和第二总型腔的流道25。

如图4所示,第一芯模组6包括滑移设置于第一定型腔34两侧的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61、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62、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63、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64、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65、两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66。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61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主管117、第一工件支管118和第一工件第二安装座112;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62、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63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固定座119和第一工件第四安装座115;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64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固定座114和第一工件第三安装座113;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65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安装座111;两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66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两第一工件接头116。

如图5所示,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61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一斜孔411,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62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二斜孔421,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63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三斜孔431,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64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四斜孔441,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65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五斜孔451,第一工件第六芯模块66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六斜孔461。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驱动件4包括设置于第一动模21上且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一斜孔411中的第一工件第一斜杆41、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二斜孔421中的第一工件第二斜杆42、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三斜孔431中的第一工件第三斜杆43、穿设于第一工件第四斜孔441中的第一工件第四斜杆44、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五斜孔451中的第一工件第五斜杆45、穿设于第一工件第六斜孔461中的第一工件第六斜杆46。

如图4所示,第二芯模组7包括滑移设置于第二定型腔36两侧的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71、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72、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73、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74、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75、两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76。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71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主管127、第二工件固定座129;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72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四安装座124;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73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五安装座125;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74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二安装座122、第二工件第三安装座123;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75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一安装座121;两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76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两第二工件接头126。

如图5所示,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71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一斜孔511,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72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二斜孔521,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73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三斜孔531,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74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四斜孔541,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75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五斜孔551,第二工件第六芯模块76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六斜孔561。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驱动杆包括固定于第一动模21上且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一斜孔511中的第二工件第一斜杆51、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二斜孔521中的第二工件第二斜杆52、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三斜孔531中的第二工件第三斜杆53、穿设于第二工件第四斜孔541中的第二工件第四斜杆54、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五斜孔551中的第二工件第五斜杆55、穿设于第二工件第六斜孔561中的第二工件第六斜杆56。

如图7所示,第二定模32上开设有贯穿第二定模32上下两端以及长度方向两侧面的贯穿孔331。贯穿孔331中设置有推动件8。

推动件8包括推板81、设置于推板81上五根第一推杆82、五根第二推杆83、一根第三推杆84。第一推杆82沿推板81长度方向分布且穿过第一定模31与第一工件110(参考图1)相抵触,第二推杆83沿推板81长度方向分布且穿过第一定模31与第二工件120(参考图2)相抵触,第三推杆84穿过第一定模31与流道25中的余料相抵触。

推板81上还设置有四根复位推杆85,四根复位推杆85位于推板81的四个角落且穿过第一定模31且顶端与第一动模21(参考图4)相抵触,复位推杆85位于第一定模31和推板81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86。

第三定模33固定于第二定模32底部且中间位置开设有推孔332。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动模21、第二动模22、第三动模23、第一定模31中均开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第二动模22、第三动模23的冷却通道均与第一动模21的冷却通道相连通,第一动模21、第一定模31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连通冷却通道的冷却口91。

使用时,通过注塑孔24注入原料,原料通过流道25流入第一总型腔和第二总型腔中,利用冷却通道对原料进行冷却,待第一工件110和第二工件120冷却成型以后,利用工具通过推孔332处将推板81向上顶起,推板81被顶起时,第一推杆82推动第二动模22、第二推杆83推动第三动模23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动模21上的第一驱动件4和第二驱动件5带动第一芯模组6远离第一工件、第二芯模组7向远离第二工件,第三推杆84顶起流道25中的余料从而使第一工件110和第二工件120脱模。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封堵块712中用于形成第二工件支管128的第二工件第二型芯714不同,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1中的如图8中所示的用于形成第二工件支管128的第二工件第二型芯714更换为如图9中所示的用于形成第三工件支管138的第三工件第二型芯717。使用时将带有第二工件支管128的第二工件第二型芯714的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71,以此利用原本加工第二工件120的部分来加工出第三工件130(参考图3)。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