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6838发布日期:2018-11-13 22:2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料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缆料生产过程中电缆料从挤塑机挤出以后呈颗粒状,通过管道运输至下一工序进行处理,现有的靠风机吹自然风进行风冷却,自然风的冷却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时,车间内温度很高,单靠自然风冷却冷却效果往往达不到冷却要求,后续处理时会因过热包装而产生的粒子板结、包装内产生水汽的现象,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包括风机,风冷箱,冷却水循环管路、风管和风道仓,所述风管穿过风冷箱设置,所述风管一端与风机连接,另一端与风道仓的进风口连接,所述风道仓上设置有进料管和放料管,在所述风冷箱内设置有若干连通的管束,所述管束与冷却水循环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循环管路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进水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管束垂直设置在风冷箱内并设置有多排,管束之间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管束外表面设置有翅片,翅片的高度为10-13mm,相邻管束之间的间隔为10-20mm。

进一步地,在所述风冷箱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风冷箱的底部为向下延伸的锥形底部,在锥形底部上有冷凝水排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底部为透明的钢化玻璃制成,所述冷凝水排水口上设置有排水阀。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仓设置有两个,两个风道仓分别与风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风管为波纹软管,在波纹软管外边面涂覆有隔热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风道仓进风口处设置有滤网。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将空气进行预降温后再对经过风道仓的电缆料进行冷却,冷区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比传统的风冷却方式的效果大大提高,不会因过热包装而产生粒子板结、包装内产生水汽的现象,完全能满足使用需求,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在电缆料输送过程中冷却电缆料的装置,包括风机1,风冷箱2,冷却水循环管路、风管3和风道仓4,风管3穿过风冷箱2设置,风管3一端与风机1连接,另一端与风道仓4的进风口41连接,风道仓4上还设置有进料管5和放料管6,在风冷箱2内设置有若干连通的管束7,管束7与冷却水循环管路连通,放料管6底部设置有物料传输带61。

冷却水循环管路包括进水管8、出水管9和水泵10,水泵10设置在进水管8上,冷却水可以使用地下水进行循环或者利用冷却水箱进行循环冷却。风冷箱2内的管束7相互连通,管束7的入口端与进水管8连通,管束7的出口端与出水管9连通。管束7垂直设置在风冷箱2内并设置有多排,管束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在管束外表面设置有翅片,翅片的高度为10-13mm,设置翅片增加空气与管束的接触面积,制冷效果更佳,管束7为圆形管束,减小空气流通的阻力,相邻管束之间的间隔为10-20mm。

在风冷箱2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层11,保温层11采用软瓷保温材料或者酚醛泡沫材料制成的保温层;在风冷箱2的底部为向下延伸的锥形底部12,在锥形底部12上有冷凝水排水口13。锥形底部12为透明的钢化玻璃制成,方便观察冷凝水的水量,冷凝水排水口13上设置有排水阀14,当观察到冷凝水积聚到一定量时,打开排水阀14,将冷凝水排出。

风道仓4可以设置有1个,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或者多个,多个风道仓4串联,每个风道仓4的进风口41分别与风管3连通,风管3为波纹软管,在波纹软管外边面涂覆有隔热层,防止冷却后的空气经过风管3时由于外界高温而升温,在风道仓进风口41处设置有滤网,防止杂质吹入在风道仓4与放料管6结合处也设置有滤网,滤网位于物料传输带上方。

外部空气经过风机进入风管,风管内的空气在风冷箱内冷却后,吹入风道仓内,挤塑机生产出的电缆料经过进料管、风道仓进入放料管并输送至下一处理环节,当电缆料经过风道仓时,受冷却后的空气的影响而降温,降温后通过放料管和其他管道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为了更好的使电缆料降温,可以设置多级串联的风道仓,电缆料的冷却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将空气进行预降温后再对经过风道仓的电缆料进行冷却,冷区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比传统的风冷却方式的效果大大提高,不会因过热包装而产生粒子板结、包装内产生水汽的现象,完全能满足使用需求,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