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8456发布日期:2018-12-14 23:31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性定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带有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成型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现有技术中,某些注塑成型产品往往需要将若干个金属元件(或非金属的半成品元件,以下以金属元件为例说明)通过热融塑料注塑而固定成一个成形品。这种成形品一般先通过注塑模具内的模仁/模芯定位金属元件,然后通过公模板及母模板的配合形成成型腔,最后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模具射入成型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然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注塑成型前的金属元件尺寸往往存在公差,或者在某些领域,对注塑成型前的金属元件的尺寸公差要求比较小(也就是说金属元件实际尺寸公差较大)。为了兼容大小不一的金属元件,注塑模具上放置金属元件的模孔会做到最上限,以保证尺寸偏上限的磁石也可以植入模具内。因此,尺寸偏下限的金属元件就会在注塑模具内晃动,此外,甚至某些金属元件在搬运时,被模仁/模芯定位时,或注塑成型时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致使同一成形品上的若干金属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偏移,以至于成形品尺寸不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定位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能够对植入其内的第一预注塑元件及第二预注塑元件实现定位功能,结构简单,制程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弹性定位注塑模具,包括下模板、于所述下模板上能够实现左右移动的左滑块和右滑块、限位容纳于所述左滑块内的弹性固定组件及上下堆叠盖设于所述下模板上方的上模板,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相对的表面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有滑移槽,所述上模板的滑移槽和下模板的滑移槽共同形成左右方向贯通的滑块容纳腔,所述左滑块和右滑块对应容纳于所述滑块容纳腔内并可于滑块容纳腔内沿左右方向滑动,所述左滑块面向右滑块的表面中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所述左滑块由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向前贯穿左滑块的前表面形成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所述弹性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弹性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的一端可于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实现弹性伸缩移动并可突伸至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滑块由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向上贯穿左滑块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所述弹性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固定组件,所述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对应容纳于所述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所述第三弹性固定组件的一端可于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实现弹性伸缩移动并可突伸至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的延伸方向垂直且至少部分重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沿左右方向贯穿左滑块,所述弹性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对应容纳于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的一端可于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内实现弹性伸缩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弹性固定组件包括跳针及与所述跳针配合的跳针弹簧,所述跳针包括横截面积较大的后段跳针部及与所述后段跳针部一体连接且相较于后段跳针部具有较小横截面积的前段跳针部,所述各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对应各跳针位置的形状做匹配设计,以使得各跳针在其中一个方向形成移动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在临近右滑块端面位置与右滑块共同凹设形成有成型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滑块与左滑块合模后,右滑块与左滑块表面贴靠的位置于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有预压镶件容纳腔,所述下模板的滑移槽表面正对所述预压镶件容纳腔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二元件容纳腔,所述弹性定位注塑模具还包括有预压镶件,所述预压镶件对应容纳于所述预压镶件容纳腔内且能够实现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板的滑移槽中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相对的两个槽壁上形成有台阶状支撑部,所述弹性定位注塑模具还包括有承载托块,所述承载托块对应容纳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元件容纳腔形成于所述承载托块的上表面,所述容纳槽的台阶状支撑部位置的相对的两个槽壁上还形成有顶针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滑块与左滑块表面贴靠的特定位置还向内贯通形成有与所述成型腔连通的注胶通道,所述注胶通道的一部分位于右滑块的端面上,另一部分位于左滑块的端面上,所述注胶通道包括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腔和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成型腔连通的水平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滑块与左滑块形成合模的相对各表面设计成凹凸状的可相互啮合的锯齿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定位注塑模具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固定组件、第二弹性固定组件、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及预压镶件实现对第一预注塑元件及第二预注塑元件在注塑前及注塑过程中的定位。如此设计可使弹性定位注塑模具兼容具有一定尺寸偏差的第一预注塑元件。另外,第一弹性固定组件、第二弹性固定组件、第三弹性固定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第一预注塑元件的固定点设计,可保证对第一预注塑元件的定位准确和稳定。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核心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弹性定位注塑模具去除上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另一状态示意图,其展示了左滑块和右滑块相互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又一状态示意图,其展示了左滑块和右滑块相互打开,预压镶件从第一预注塑元件上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又一状态示意图,其展示了左滑块和右滑块相互打开,预压镶件从第二预注塑元件上分离,且第二预注塑元件从第二元件容纳腔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展示部分结构配合效果,本图还展示了第一预注塑元件与成型后的塑胶元件之间的固定配合关系及状态。

图6是图5自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弹性定位注塑模具的又一状态示意图,其展示了左滑块、右滑块、预压镶件、第一预注塑元件、第二预注塑元件、弹性固定组件及下模板相互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展示部分结构配合效果,本图展示了第二预注塑元件与成型后的塑胶元件之间的固定配合关系及状态,及弹性固定组件与第一预注塑元件之间的定位配合关系。

图8是图7所示弹性定位注塑模具进一步将拥有用于容纳第二预注塑元件的第二元件容纳腔的承载模块从下模板上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定位注塑模具成型完成后的成形品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成形品产品的分解图,其展示了第一预注塑元件、第二预注塑元件及塑胶元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为了本文描述清楚准确,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其中左滑块、右滑块于下模板上的滑动方向为左右方向,预压镶件的移动方向为上下方向。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定位注塑模具100包括下模板11、于所述下模板11上能够实现左右移动的左滑块2和右滑块3、相对于下模板11能够实现上下移动的预压镶件4、限位容纳于所述左滑块2内的弹性固定组件5、上下堆叠盖设于所述下模板11上方的上模板12及容纳于所述下模板11内的承载托块7。为了更直观且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弹性定位注塑模具100,于图2至图9中,还展示了被所述弹性定位注塑模具100配合固定的第二预注塑元件61、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及与所述第二预注塑元件61和第一预注塑元件62通过注塑成型形成为一体的塑胶元件63。所述第二预注塑元件61、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及塑胶元件63的组合件形成最终产品200(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固定组件5包括有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及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

请参阅图1、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下模板11与上模板12相对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滑移槽110,所述滑移槽11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右方向贯通下模板11。所述左滑块2和右滑块3对应容纳于所述滑移槽110内并可于滑移槽110内沿左右方向滑动以实现左滑块2和右滑块3合上或打开(即合模或开模)。所述滑移槽110中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大致呈长方体状的容纳槽111。所述容纳槽111相对的两个槽壁上形成有台阶状支撑部112,所述台阶状支撑部112用于支撑限位容纳于所述容纳槽111内的承载托块7。所述容纳槽111的台阶状支撑部112位置的相对的两个槽壁上还形成有顶针孔113,所述顶针孔113于上下方向贯穿下模板11。所述顶针孔113用于容纳顶针(未图示),顶针在动力源的驱动下穿过顶针孔113将承载托块7从下模板11的容纳槽111内顶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容纳槽111的其中一角部还形成有倾斜的防呆部114。

请参阅图7和图8所示,所述承载托块7的外形尺寸与所述下模板11的容纳槽111相匹配,所述承载托块7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容纳放置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第二元件容纳腔71。

请参阅图1、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上模板12与下模板11的外形轮廓相似,所述上模板12与下模板11相对的下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滑移槽120,所述滑移槽120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左右方向贯通上模板12。当所述上模板12与下模板11上下合模后,所述滑移槽120与滑移槽110共同组成左右方向贯通的滑块容纳腔(未标号),所述左滑块2和右滑块3对应容纳于所述滑块容纳腔内并可于滑块容纳腔内沿左右方向滑动以实现左滑块2和右滑块3合上或打开(即合模或开模)。

请参阅图1、图5、图7及图8所示,所述左滑块2中部位置于左右方向贯穿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和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所述左滑块2由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向前贯穿左滑块2的前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的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2,所述左滑块2由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向上贯穿左滑块2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的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3。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2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3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3的延伸方向垂直且至少部分重叠,如此可使得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与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对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作用力在同一个平面内,避免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发生旋转或者扭曲。

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在临近右滑块3端面位置与右滑块3共同凹设形成有成型腔211。所述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端部位置悬空容纳于所述成型腔211内。所述成型腔211用于流入热融料后冷却形成塑胶元件63,第二预注塑元件61、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及塑胶元件63的形成最终产品200(参图8所示)。

请参阅图1、图5及图6所示,所述右滑块3与左滑块2形成合模的相对各表面设计成凹凸状的可相互啮合的锯齿状结构,便于第一预注塑元件62、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局部位置考量,及注塑成型后的塑胶元件63封胶、毛边等的考量。所述右滑块3与左滑块2合模后,右滑块3与左滑块2表面贴靠的位置处于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有预压镶件容纳腔2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预压镶件容纳腔24一部分位于右滑块3端面上,另一部分位于左滑块2的端面上,也就是说,所述预压镶件容纳腔24由右滑块3和左滑块2共同形成。所述右滑块3与左滑块2表面贴靠的另一位置还向内贯通形成有与所述成型腔211连通的注胶通道25。所述注胶通道25的一部分位于右滑块3端面上,另一部分位于左滑块2的端面上,同理,亦由右滑块3和左滑块2共同形成。所述注胶通道25包括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贯穿右滑块3和左滑块2的垂直腔(未标注)和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成型腔211连通的水平腔(未标注)组成。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所述预压镶件4包括预压块41和预压弹簧42组成。所述预压块41穿过由右滑块3和左滑块2共同形成的预压镶件容纳腔24对应抵压于被植入在承载托块7的第二元件容纳腔71内的第二预注塑元件61表面。所述预压镶件4用于定位第二预注塑元件61。所述预压弹簧42弹性抵押于预压块41,用于给预压块41提供弹性抵压力。所述预压镶件4通过动力源(未图示)驱动。所述预压弹簧42为压缩弹簧。

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包括第一跳针511及与所述第一跳针511配合的第一跳针弹簧512。所述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包括第二跳针521及与所述第二跳针521配合的第二跳针弹簧522。所述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包括第三跳针531及与所述第三跳针531配合的第三跳针弹簧532。所述第一跳针511、第二跳针521及第三跳针531形状相似,以第一跳针511为例,包括有横截面积较大的后段跳针部501及与所述后段跳针部501一体连接且相较于后段跳针部501具有较小横截面积的前段跳针部502。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对应第一跳针511位置的形状做匹配设计,以使得第一跳针511在其中一个方向形成移动限位(即第一跳针511在其中一个方向被限制过度移动)。所述第二跳针521及第三跳针531之形状不再赘述。所述第一跳针弹簧512、第二跳针弹簧522及第三跳针弹簧532均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及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均有独立的动力源驱动。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设计内容,下面简单介绍用于配套本弹性定位注塑模具100成型的产品200,所述产品200包括第二预注塑元件61、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及与所述第二预注塑元件61和第一预注塑元件62通过注塑成型形成为一体的塑胶元件63。生产时,第一步,将第二预注塑元件61放入承载托块7,然后将承载有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承载托块7放入下模板11的容纳槽111内,然后通过动力源驱动预压镶件4使得预压块41抵压于第一预注塑元件62实现对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定位;第二步,将第二预注塑元件61放入左滑块的第一弹性固定组件容纳腔21内,然后,通过动力源驱动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及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分别使得第一跳针511、第二跳针521及第三跳针531对应抵压于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指定位置实现对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定位;第三步,通过动力源驱动左滑块2和右滑块3移动合模,此时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端部部分和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端部部分军成悬空状容纳于所述成型腔211内;第四步,通过动力源驱动上模板12与下模板11合模;第五步,经注胶通道25注入热融料,经冷却后形成塑胶元件63;最后一步,开模并通过顶针或其他取出机构取出最终产品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预注塑元件62为一种具有磁性的磁石元件,所述第一预注塑元件62形状大致呈长方体柱状。所述第二预注塑元件61为一种锌合金元件,其形状大致为由一个环形的部件及与所述环形部件一起连接的L形部件组成。所述第二预注塑元件61的L形部件端部与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一端通过所述塑胶元件63结合为一体形成最终产品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定位注塑模具100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及预压镶件4实现对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及第二预注塑元件61在注塑前及注塑过程中的定位。如此设计可使弹性定位注塑模具100兼容具有一定尺寸偏差的第一预注塑元件62。另外,第一弹性固定组件51、第二弹性固定组件52、第三弹性固定组件53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固定点设计,可保证对第一预注塑元件62的定位准确和稳定。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操作方便。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