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1838发布日期:2019-02-15 20:41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塑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塑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吸塑机是将加热片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通过真空泵产生负压将热塑性材料吸附到模型的表面,然后冷却成型。冷却成型后即可将物料从模型上取下,因为物料的材料一般为热塑性材料,因为在脱模的过程中,物料和模具的内壁容易黏连,因此在脱模的过程中容易对物料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塑机,其具有减少脱模对物料的损伤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吸塑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成型的模具,所述模具的上表面凹陷形成模腔;所述模具内设置有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弹性片、开设在所述模具内的工作腔和设置在所述工作腔内的复位组件;所述弹性片呈拱形设置,所述弹性片的凹面朝向所述模腔的底壁,所述弹性片嵌设在所述模腔内,且所述弹性片的侧边从所述模腔的底壁和侧壁的连接处伸出;当所述弹性片形变时,所述弹性片的侧边从所述模腔内向外延展,直至所述弹性片和所述模腔的底壁贴合;所述工作腔位于所述模腔的下方,所述工作腔的上端部开设有连通孔;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工作腔底壁的支座和与所述支座铰接的顶杆;所述顶杆能够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弹性片抵接;所述顶杆远离所述弹性片的一端从所述模具内伸出,所述模具开设有供所述顶杆移动的滑移槽。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片的侧边设置有挡边,以限制所述弹性片的侧边收缩进所述模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靠近所述弹性片的端部设置有稳定块。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从所述滑移槽内伸出的端部套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开设有供所述顶杆插设的插入槽;所述顶杆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插入槽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外侧壁涂覆有警戒线,以限制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顶杆的最大伸出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远离顶杆的端部套设有防滑套。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片远离所述模腔底壁的表面涂覆有脱模层。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靠近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和所述工作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若干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在成型的过程中物料在真空泵的吸附下向下运动,并和模腔的内壁贴合,物料和弹性片接触后会施加给弹性片向下的压力,弹性片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并不断和模腔的底壁接触直至完全贴合;在脱模时利用杠杠原理,通过顶杆施加给弹性片向上的推力,使得物料和模腔的侧壁先分离,因而使得物料和模腔更易分离;

2、顶杆施加给弹性片向上的推力,弹性片在推力的作用下和物料一起向上运动,弹性片收缩进模腔内部的面积增大,再加之弹性片自身的弹性形变使得弹性片恢复初始状态,因而更容易将物料和弹性片分离;

3、当弹性片和物料脱离后,由于弹性片恢复到了初始的状态,因而弹性片和模腔的底壁分离,从而会使得位于弹性片上方的物料能从模腔内伸出一定的距离,从而方便取出成型后的物料。

附图说明

图1是吸塑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模具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模具的俯视图,用于展示模腔和弹性片的关系。

其中,1、机体;2、模具;21、模腔;22、滑移槽;23、工作腔;231、连通孔;3、弹性片;31、挡边;4、支座;5、顶杆;51、稳定块;52、警戒线;6、调节杆;61、插入槽;7、防滑套;8、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一种吸塑机,参照图1,包括机体1,机体1内设置有用于成型模型的模具2,模具2的上方开设有模腔21,放置在模具2上的物料在负压的作用下不断被吸附进模腔21内,冷却后形成所需的模型。

参照图2、图3和图4,模具2内设置有便于脱模的脱模组件,脱模组件包括嵌设在模腔21内部的弹性片3、开设在模具2内部的工作腔23和设置在工作腔23内部的复位组件。弹性片3的材料优选弹性形变能力较强的金属材料,如弹簧钢片。弹性片3呈拱形设置,且弹性片3的凹面朝向模腔21的底壁设置。弹性片3的侧边从模腔21内伸出,模腔21对应弹性片3伸出的位置处开设有供弹性片3伸出的伸出槽,且伸出槽的开设位置位于模腔21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在初始状态时,弹性片3向上弯曲,且弹性片3和模腔21的底壁分离。在成型的过程中,物料被真空泵不断吸附进模腔21的内部,并不断和模腔21的内壁贴合。物料与模腔21内壁贴合的过程中,物料和弹性片3接触,并施加给弹性片3向下的压力,弹性片3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弹性片3和模腔21的底壁贴合;同时弹性片3的侧边不断从伸出槽内向模腔21外延展。当弹性片3和模腔21的底壁完成贴合后,即完成了物料的成型。

参照图2和图3,弹性片3的侧边均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挡边31,挡边31的尺寸大于伸出槽的尺寸,使得挡边31无法从伸出槽内通过,从而能够限制弹性片3收缩回模腔21内部的最大的尺寸。

为了方便弹性片3和物料的分离,弹性片3靠近物料的表面涂覆有脱模层,本实施例中脱模层的材料优选硅油。

参照图2,模具2内开设有工作腔23,工作腔23开设在模腔21的下方。工作腔23的上端部开设有连通孔231,用以连通模腔21和工作腔23,嵌设在模腔21内部的弹性片3能够完全盖设在连通孔231的上方,从而将模腔21和工作腔23隔离。工作腔23的底部设置有能够辅助弹性片3复位的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固定在工作腔23底壁上的支座4和与支座4铰接的顶杆5。顶杆5的一端能够随着顶杆5的转动与弹性片3抵接,另一端伸出模具2的外部,模具2开设有供顶杆5移动的滑移槽22;利用杠杆原理,当向下按压顶杆5时,顶杆5伸出模具2外部的端部向下运动,顶杆5围绕顶杆5和支座4的铰接点处转动,顶杆5靠近弹性片3的一端向上运动,从而和弹性片3抵接并施加给弹性片3向上的推力,使得弹性片3在推力的作用下更快的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与物料分离。

参照图2,为了增大顶杆5和弹性片3的接触面积,顶杆5靠近弹性片3的一端设置有稳定块51,稳定块51的尺寸小于连通孔231的尺寸,使得稳定块51能够在顶杆5的推动下穿过连通孔231和弹性片3抵接。本实施例中稳定块51的材料优选铝合金。

参照图2,顶杆5从滑移槽22内伸出的端部套设有调节杆6,调节杆6开设有供顶杆5插设的插入槽61。顶杆5的外侧壁开设有外螺纹,插入槽61的内部开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过转动调节杆6能够改变调节杆6相对于顶杆5的位移,从而改变调节杆6相对于顶杆5和支座4铰接点的长度,利用杠杆原理,能够增大顶杆5施加给弹性片3的推力,使得操作者操作时更加省力。

参照图2,调节杆6远离顶杆5的一端套设有防滑套7,防滑套7能够增大手掌和调节杆6之间的静摩擦力,使得操作者操作更加简便。本实施例中防滑套7的材料优选橡胶。

参照图2,顶杆5和工作腔23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若干弹性件8,弹性件8的一端和调节杆6固定,另一端和工作腔23的底壁固定,全部的弹性件8均设置在铰接点和滑移槽22之间,且在初始状态时,弹性件8均处于原长。当向下按压调节杆6时,全部的弹性件8均处于压缩的状态,因而当施加在调节杆6上的压力消失后,调节杆6能够在弹性件8弹性力的推动下恢复到初始的状态。

参照图2,顶杆5靠近调节杆6的一端涂覆有警戒线52,警戒线52环绕顶杆5的径向设置。警戒线52用于限制调节杆6相对于顶杆5向外旋转的最大的位移,从而能够避免调节杆6和顶杆5在旋转的过程中脱离。当操作者在转动到警戒线52位置处,就会得知不能够在继续转动了。本实施例中警戒线52的涂覆材料优选聚亚胺酯丙烯酸环氧树脂。

运动过程

铺设在模具2上的物料在真空泵的吸附下和模腔21的内壁接触,随着物料和模腔21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大,物料和弹性片3接触,并且会施加给弹性片3向下的压力,弹性片3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直至弹性片3和模腔21的底壁完全接触。

在弹性片3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弹性片3的侧边从伸出槽内向外伸展。

当模型冷却结束需要脱模时,向下按压调节杆6,调节杆6和顶杆5会围绕顶杆5和支座4的铰接点转动,此时顶杆5远离调节杆6的另一端会推动稳定块51向上运动,使得稳定块51穿过连通孔231和弹性片3接触。稳定块51会施加给弹性片3向上的推力,弹性片3在推力的作用下会带动物料一起向上运动,使得物料和模腔21的侧壁分离。在稳定块51的推力和弹性片3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弹性片3恢复到初始的状态,从而使得弹性片3和物料分离,从而完成了物料的脱模。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