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备薄壁电缆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7855发布日期:2019-03-22 19:1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制备薄壁电缆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薄壁电缆的模具。



背景技术:

薄壁电缆因其良好的绝缘性能和较小的结构尺寸,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安装敷设环境较为狭窄,空间利用率有限的机柜、控制柜等地方。机车车辆的控制信号电缆,常常选用薄壁电缆。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轻轨、高速铁路、标准动车组的迅速发展,机车车辆用薄壁电缆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国内外各大电缆厂家的制造工艺仍然采用传统的制备方法,但轨道车辆用薄壁电缆对电缆性能要求极高,传统薄壁电缆始终存在以下缺点:

制造难度大,薄壁电缆因绝缘厚度薄,挤塑模具选配过程中普通挤压模具压力大容易造成电缆剥离困难,而普通挤管式模具容易造成电缆外观不好,容易出现导体松动的问题。

还有的模具仅公开了模芯的靠近出口端的外锥角,虽然能够解决铜管容易压坏的问题,然而并不能保证薄壁电缆的剥离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薄壁电缆的模具,该模具通过对模盖第一内锥角、第二内锥角、模芯第三外锥角、第四外锥角的设定能够使得绝缘材料在特定的挤压通道内流通,使得绝缘材料紧密包覆在芯体材料的基础上又能保有较好的剥离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制备薄壁电缆的模具,包括模盖和模芯,模盖套设在模芯外,模盖内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锥台形腔和第二锥台形腔,第一锥台形腔和第二锥台形腔同心轴设置且二者依次连为沿挤出方向腔体持续减小的一体腔,第一锥台形腔的第一内锥角为38-46°,第二锥台形腔的第二内锥角为22-36°,模芯的外表面由第一锥形面和第二锥形面构成,第一锥形面的第三外锥角为30-40°,第二锥形面的第四外锥角为16-24°,第一锥形面、第二锥形面、第一锥台形腔、第二锥台形腔之间形成的间隙构成绝缘材料的挤出腔道。

电缆的剥离性能和绝缘材料在流道中的挤压过程具有相当大的关系,流道又和模盖的内锥角设置、模芯的外锥角设置有关。特别是薄壁电缆,壁厚本就小,相对普通电缆来说,剥离更加不易。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模盖的第一内锥角和第二内锥角、模芯的第三外锥角和第四外锥角有效配合,再选择模具和模芯之间合适的间隙,仅通过两锥面就能够形成多段道的绝缘材料挤压腔道,使得绝缘材料经过挤压后能够紧密包覆在芯体材料上,同时提升了电缆的剥离性能。特别的材料在挤出过程中,通过第三外锥角和第一内锥角配合,在高挤出压力的情况下让绝缘材料达到最好的压缩,保证材料的紧密性;通过第四外锥角和第二内锥角的配合,使得绝缘材料在通过此段时压力逐步减小,在保证材料紧密包覆的情况下,减小电缆剥离力。模芯、模盖的两级锥度的配合,可以使挤出材料在通过第二锥台形腔时处于泄压状态,改善电缆的剥离效果。

模盖承线为0.5-1.5mm。模盖承线在此范围内,能够使得熔融状塑料流动阻力小,机头内料流压力小,绝缘材料容易流出,表面光洁生产速度快,不会发生拉断绝缘现象,在能够使得绝缘材料容易流出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得电缆外径均匀,具有足够的绝缘挤压压力。

第一内锥角和第三外锥角的角度差大于第二内锥角和第四外锥角的角度差。第一内锥角的角度大于第三外锥角角度,第二内锥角角度大于第四外锥角角度。模盖的内锥角必须大于模芯的外锥角,这个角差的存在才能使得绝缘材料的流道界面逐步收缩,挤出时压力逐渐增大,使绝缘层组织紧密,绝缘材料与芯体结合也紧密。两个角度差的不同导致绝缘材料在第一挤压通道和第二挤压通道所受的挤压力不同,通过压力差使得绝缘材料组织紧密,并合理包覆芯体,但挤压力相差太大也会对最终绝缘材料对芯体的包覆造成不好的影响,引起剥离性能低下、包覆不均匀等问题。因此在另外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内锥角和第三外锥角、第二内锥角和第四外锥角的角度差范围。

第一内锥角和第三外锥角的角度差在8-15°。

第二内锥角和第四外锥角的角度差在6-10°。上述角度差范围能够在确保绝缘材料与芯体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使得薄壁电缆具有较好的剥离性能。

模芯的挤出端面和模盖挤出端面的配合间距为3~5mm。距离过短会造成出料空间狭窄,料到不通畅,出现脱料,甚至压力过大损坏模具;距离过长塑料在挤出时会造成料与导体附着压力大,附着时间长电缆剥离困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模具和模芯结构的改进,使得绝缘材料能够紧密包裹在芯体材料上,同时电缆还能获得较好的剥离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模芯,2-模盖,3-第四外锥角,4-第三外锥角,5-第一内锥角,6-第二内锥角,7-第一锥台形腔,8-第二锥台形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制备薄壁电缆的模具,包括模盖2和模芯1,模盖2套设在模芯1外,模盖2内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锥台形腔7和第二锥台形腔8,第一锥台形腔7和第二锥台形腔8同心轴设置且二者依次连为沿挤出方向腔体持续减小的一体腔,第一锥台形腔7的第一内锥角5为38-46°,第二锥台形腔8的第二内锥角6为22-36°,模芯1的外表面由第一锥形面和第二锥形面构成,第一锥形面的第三外锥角4为30-40°,第二锥形面的第四外锥角3为16-24°,第一锥形面、第二锥形面、第一锥台形腔7、第二锥台形腔8之间形成的间隙构成绝缘材料的挤出腔道。

在使用时,电缆在挤出制造时,绝缘材料在锥面和锥台形腔之间的间隙通过,而芯体材料则通过模芯1内的腔道通过。使用过程同现有技术。第一锥形面和第二锥形面沿轴向依次连接构成模芯1的外表面。

实施例2

具体实施时,模盖承线为0.5-1.5mm。在图2中以L示出。模盖承线在此范围内,能够使得熔融状塑料流动阻力小,机头内料流压力小,绝缘材料容易流出,表面光洁生产速度快,不会发生拉断绝缘现象,在能够使得绝缘材料容易流出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得电缆外径均匀,具有足够的绝缘挤压压力。

模芯1的挤出端面和模盖2挤出端面的配合间距为3~5mm。其配合间距在图1上以S示出。

实施例3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内锥角5和第三外锥角4的角度差大于第二内锥角6和第四外锥角3的角度差。第一内锥角5的角度大于第三外锥角4角度,第二内锥角6角度大于第四外锥角3角度。模盖2的内锥角必须大于模芯1的外锥角,这个角差的存在才能使得绝缘材料的流道界面逐步收缩,挤出时压力逐渐增大,使绝缘层组织紧密,绝缘材料与芯体结合也紧密。两个角度差的不同导致绝缘材料在第一挤压通道和第二挤压通道所受的挤压力不同,逐渐增大的挤压力能够使得绝缘层组织紧密,但挤压力相差太大也会对最终绝缘材料对芯体的包覆造成不好的影响,引起剥离性能低下、包覆不均匀等问题。因此在另外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内锥角5和第三外锥角4、第二内锥角6和第四外锥角3的角度差范围。

如设定,第一内锥角5和第三外锥角4的角度差在8-15°。第二内锥角6和第四外锥角3的角度差在6-10°。

上述角度差范围能够在确保绝缘材料与芯体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使得薄壁电缆具有较好的剥离性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