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柱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2010发布日期:2019-06-19 00:0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柱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立柱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立柱为较长的板型壳体结构如图6所示,为了加速其成型,通常在模具上设置两个成型腔,但由于其结构的关系,下模通常呈外凸结构,且外凸结构的剖面通常为梯形结构,其成型腔开设在梯形结构的两个斜面上,而传统模具的冷却管路通常为单一的直线型,所以采用传统的冷却管路导致本模具的冷却效果不好,造成冷却速率慢、冷却不够均匀等问题,且上述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立柱成型且成型效率高、冷却效果好的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柱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置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型腔,型腔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上还设有置于型腔两端的副模,下模上设有用于安装副模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条,限位条与安装槽槽底之间形成滑道,副模两侧设有与滑道适配的滑块,副模上还设有向型腔倾斜设置的滑杆,上模上设有与滑杆适配的滑孔,上模上设有靠近型腔腔壁设置的若干冷却流道,下模包括两个长度较长的第一端面和两个长度较短的第二端面,两个第一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第一进水口和若干第一出水口,两个第二端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第二进水口和若干第二出水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之间通过设有第一流道连通,第一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第一直流道、第一斜流道、第二斜流道和第二直流道,第一斜流道和第二斜流道分别置于靠近型腔的一侧,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之间通过第二流道连通,第二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流道、第四直流道、第五直流道、第六直流道和第七直流道,第四直流道和第六直流道分别置于下模内靠近两副模的各一侧上,第五直流道置于靠近型腔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立柱为较长的板型壳体,制得的模具也成长方体结构,立柱的两端需要成型连接结构,所以需要在下模上安装副模,用于成型连接结构,安装槽与第二端面连通,便于安装副模,副模与下模滑动连接,当上模下降时,滑杆相对滑孔滑动,使得副模朝向型腔移动实现自动合模,当上模上述时,滑杆也相对滑孔滑动,使得副模背向型腔移动实现自动分模,方便控制,便于加速成型,冷却流道可以加速上模的冷却,第一进水口、第一直流道、第一斜流道、第二斜流道、第二直流道和第一出水口依次连通,第一斜流道和第二斜流道的设计,使得第一斜流道和第二斜流道更加靠近型腔壁,且与型腔的倾斜结构适配,可以加速冷却,并使其冷却更加均匀,第二进水口、第三直流道、第四直流道、第五直流道、第六直流道、第七直流道和第二出水口依次连通,第四直流道和第六直流道可以加速副模与下模之间的冷却,第五直流道为较长的直流道沿型腔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进一步加速型腔的冷却,且若干第一流道可以形成第一冷却层,若干第二流道可以形成第二冷却层,通过双层冷却的方式加速下模的冷却,确保冷却速率快且冷却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还设有浇注流道,上模上设有引流孔和浇口,浇注流道呈工字型,引流孔一端与浇口连通,引流孔另一端与浇注流道的中心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注流道呈工字型,具有四个出口,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分别与其中两个出口连通,可以加速浇注,使得在浇注液在型腔内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的下方设有底板,底板与下模之间设有限位杆、定位杆和定位板,限位杆的一端和定位杆的一端均固定于定位板上,限位杆的另一端置于型腔内,定位杆的另一端穿透下模,定位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底板与下模之间还设有导向杆,定位板上设有与导向杆适配的导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为上下两块相连接的板体,定位杆和限位杆的端部卡合与两块板体之间,便于拆卸且连接可靠,底板上设有通孔,供气缸或油缸驱动定位板上升或下降,限位杆置于型腔内便于立柱上固定孔的成型,定位杆和导向杆均可增加定位板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导套可以降低定位板与导向杆滑动时产生的阻力,减小磨损,定位杆上端穿透下模并与下模的上端面平齐,可以确保合模时,定位杆上端与上模抵触,定位板也不会因产生误操作而上升,弹复位弹簧,可以确保顶出完成后,定位板快速下降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的两侧设有定位槽,下模的两侧上设有与定位槽适配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和定位块可以增加上模和下模合模时的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板上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上模,2-下模,3-副模,4-限位条,5-滑杆,6-冷却流道,7-第一端面,8-第二端面,9-第一进水口,10-第一出水口,11-第二进水口,12-第二出水口,21-第一直流道,22-第一斜流道,23-第二斜流道,24-第二直流道,31-第三直流道,32-第四直流道,33-第五直流道,34-第六直流道,35-第七直流道,40-浇注流道,41-浇口,42-底板,43-限位杆,44-定位杆,45-定位板,46-复位弹簧,47-导向杆,48-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6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立柱的成型模具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立柱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置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型腔,型腔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2上还设有置于型腔两端的副模3,下模2上设有用于安装副模3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条4,限位条4与安装槽槽底之间形成滑道,副模3两侧设有与滑道适配的滑块,副模3上还设有向型腔倾斜设置的滑杆5,上模1上设有与滑杆5适配的滑孔,上模1上设有靠近型腔腔壁设置的若干冷却流道6,下模2包括两个长度较长的第一端面7和两个长度较短的第二端面8,两个第一端面7上分别设有若干第一进水口9和若干第一出水口10,两个第二端面8上分别设有若干第二进水口11和若干第二出水口12,第一进水口9和第一出水口10之间通过设有第一流道连通,第一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第一直流道21、第一斜流道22、第二斜流道23和第二直流道24,第一斜流道22和第二斜流道23分别置于靠近型腔的一侧,第二进水口11与第二出水口12之间通过第二流道连通,第二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流道31、第四直流道32、第五直流道33、第六直流道34和第七直流道35,第四直流道32和第六直流道34分别置于下模2内靠近两副模3的各一侧上,第五直流道33置于靠近型腔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立柱为较长的板型壳体,制得的模具也成长方体结构,立柱的两端需要成型连接结构,所以需要在下模2上安装副模3,用于成型连接结构,安装槽与第二端面8连通,便于安装副模3,副模3与下模2滑动连接,当上模1下降时,滑杆5相对滑孔滑动,使得副模3朝向型腔移动实现自动合模,当上模1上述时,滑杆5也相对滑孔滑动,使得副模3背向型腔移动实现自动分模,方便控制,便于加速成型,冷却流道6可以加速上模1的冷却,第一进水口9、第一直流道21、第一斜流道22、第二斜流道23、第二直流道24和第一出水口10依次连通,第一斜流道22和第二斜流道23的设计,使得第一斜流道22和第二斜流道23更加靠近型腔壁,且与型腔的倾斜结构适配,可以加速冷却,并使其冷却更加均匀,第二进水口11、第三直流道31、第四直流道32、第五直流道33、第六直流道34、第七直流道35和第二出水口12依次连通,第四直流道32和第六直流道34可以加速副模3与下模2之间的冷却,第五直流道33为较长的直流道沿型腔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进一步加速型腔的冷却,且若干第一流道可以形成第一冷却层,若干第二流道可以形成第二冷却层,通过双层冷却的方式加速下模2的冷却,确保冷却速率快且冷却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1和下模2之间还设有浇注流道40,上模1上设有引流孔和浇口41,浇注流道40呈工字型,引流孔一端与浇口41连通,引流孔另一端与浇注流道40的中心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注流道40呈工字型,具有四个出口,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分别与其中两个出口连通,可以加速浇注,使得在浇注液在型腔内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2的下方设有底板42,底板42与下模2之间设有限位杆43、定位杆44和定位板45,限位杆43的一端和定位杆44的一端均固定于定位板45上,限位杆43的另一端置于型腔内,定位杆44的另一端穿透下模2,定位杆44上套设有复位弹簧46,底板42与下模2之间还设有导向杆47,定位板45上设有与导向杆47适配的导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45为上下两块相连接的板体,定位杆44和限位杆43的端部卡合与两块板体之间,便于拆卸且连接可靠,底板42上设有通孔,供气缸或油缸驱动定位板45上升或下降,限位杆43置于型腔内便于立柱上固定孔的成型,定位杆44和导向杆47均可增加定位板45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导套可以降低定位板45与导向杆47滑动时产生的阻力,减小磨损,定位杆44上端穿透下模2并与下模2的上端面平齐,可以确保合模时,定位杆44上端与上模1抵触,定位板45也不会因产生误操作而上升,弹复位弹簧46,可以确保顶出完成后,定位板45快速下降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1的两侧设有定位槽,下模2的两侧上设有与定位槽适配定位块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和定位块8可以增加上模1和下模2合模时的定位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