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覆铜板用供胶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覆铜板的生产工艺中需将玻璃纤维布、木浆纸等增强材料经过树脂胶液的胶槽中进行浸胶,经过烘烤形成半固化胶片后,再与铜箔叠合热压成为覆铜箔层压板。增强材料在浸胶过程中胶槽内的胶液不断被消耗,因此需要向胶槽内不断提供胶液。
随着对覆铜板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半固化胶片的浸胶均匀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供胶过程中,供胶方式为单侧供胶,胶液在供胶管道中随着行程的增加,管道内气压递减,导致胶液在胶槽内流动性变差,胶液填料逐渐在胶槽内沉降,直接影响半固化胶片的浸胶效果,引起覆铜板的分层、爆板等性能缺陷,且严重时会造成供胶口堵塞造成浸胶不均匀甚至缺胶。
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方法通常有:将供胶口阀门开度增加或定期清理胶槽,当将供胶口开度增加时,则出胶口胶液处压力会过大,易造成对玻璃纤维布、木浆纸的压力冲击进而导致玻璃纤维布、木浆纸断裂的风险,若选择定期清理胶槽不利于连续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以解决胶液填料逐渐在胶槽内沉淀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包括胶槽、增压泵、与所述增压泵分别连接的第一供胶管道和第二供胶管道,其中: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出胶端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端沿所述胶槽的横轴线对立设置;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连接;
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连接;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和所述第二供胶管道均设有至少一处出胶端;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和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端均设有出胶口;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出胶口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出胶口设为喇叭形出胶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供胶管道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相交汇处设有管道清理口和封盖,所述管道清理口和封盖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道清理口和封盖攻丝或快插连接。
优选地,所述胶槽的侧面开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至所述胶槽的顶端距离为所述胶槽高度的1/4-1/3;
沿所述溢流口连接有回流管道;
所述回流管道与所述增压泵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供胶管道于靠近所述管道清理口处设有第一阀门;
所述第二供胶管道于靠近所述管道清理口处设有第二阀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胶口与所述胶槽相接触。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出胶端设有第一喇叭形出胶口;
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端设有第二喇叭形出胶口和第三喇叭形出胶口,所述第二喇叭形出胶口和第三喇叭形出胶口沿所述胶槽的竖轴线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喇叭形出胶口、所述第二喇叭形出胶口及所述第三喇叭形出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包括胶槽、增压泵、与所述增压泵分别连接的第一供胶管道和第二供胶管道,其中: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出胶端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端沿所述胶槽的横轴线对立设置;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连接;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连接;所述第一供胶管道和所述第二供胶管道均设有至少一处出胶端;所述第一供胶管道和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端均设有出胶口;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出胶口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本申请中的第一供胶管道和第二供胶管道可以实现两侧供胶,两侧供胶方式代替传统的单侧供胶方式,所述第一供胶管道的出胶口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的出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这样使胶液在胶槽中形成对流,实现胶液在胶槽内翻滚,提高胶液中填料的流动性,这样可以避免胶液中填料在胶槽内沉降,将胶液中填料均匀分散于胶槽内。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胶槽,2-增压泵,3-第一供胶管道,4-第二供胶管道,5-出胶口,6-管道清理口,7-封盖,8-溢流口,9-回流管道,10-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12-第一喇叭形出胶口,13-第二喇叭形出胶口,14-第三喇叭形出胶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包括胶槽1、增压泵2,与所述增压泵2分别连接的第一供胶管道3和第二供胶管道4,具体结构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止胶液填料沉淀的供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出胶端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端沿所述胶槽1的横轴线对立设置;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1连接;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1连接。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出胶端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端沿所述胶槽1的横轴线对立设置,第一供胶管道3和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端位于胶槽1的两侧。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1连接;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胶槽1连接;胶液通过增压泵2被打入第一供胶管道3和第二供胶管道4内,本申请中的增压泵2为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故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和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均设有至少一处出胶端;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和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端均设有出胶口5;
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出胶口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
本申请中的第一供胶管道3和第二供胶管道4可以实现两侧供胶,两侧供胶方式代替传统的单侧供胶方式,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出胶口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口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这样使胶液在胶槽1中形成对流,实现胶液在胶槽1内翻滚,提高胶液中填料的流动性,这样可以避免胶液中填料在胶槽1内沉降,将胶液中填料均匀分散于胶槽1内。
优选地,所述出胶口5设为喇叭形出胶口。本申请将出胶口5设计为喇叭形,一方面可以加大胶液在出胶口处的对流面积,增加对流动力,增大胶液对流循环区域,有效避免盲区胶液填料的沉降,另一方面喷出时胶液喷溅到喇叭形的内壁侧,对胶液喷出压力具有缓冲作用,避免胶液喷出压力过大对玻璃纤维布、木浆纸的压力冲击进而导致玻璃纤维布、木浆纸断裂。
胶液填料逐渐在胶槽内沉降,严重时会造成供胶管道及供胶口堵塞造成浸胶不均匀甚至缺胶,因此本申请中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与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相交汇处设有管道清理口6和封盖7,所述管道清理口6和封盖7活动连接;具体地所述管道清理口6和封盖7攻丝或快插连接;通过攻丝自锁紧或快插实现连接也是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详述。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清理管道时打开封盖7,向管道清理口6内灌入丙酮,使胶槽1内沉淀的填料在丙酮内浸泡数小时,沉淀的填料被丙酮溶解及腐蚀,然后使用清理刷通过管道清理口6清理供胶管道,避免供胶管道因胶液填料沉降而堵塞。
在覆铜板的加工过程中,增强材料在浸胶过程中胶槽内的胶液不断被消耗,因此需要向胶槽内不断提供胶液,但是若胶液提供过多会造成胶液溢出胶槽1,影响加工过程,因此所述胶槽1的侧面开有溢流口8,所述溢流口8至所述胶槽1的顶端距离为所述胶槽1高度的1/4-1/3;沿所述溢流口8连接有回流管道9;所述回流管道9与所述增压泵2相连通。如果胶液液面高于溢流口8的高度,则胶液会由溢流口8经过回流管道9流入增压泵2内,这部分胶液在下一循环中再次由增压泵2打入供胶管道内;当胶液液面低于溢流口8的高度时,液压较小此时胶液不会经溢流口8溢出。
具体地,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于靠近所述管道清理口6处设有第一阀门10;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于靠近所述管道清理口6处设有第二阀门11所述第一阀门10和所述第二阀门11可以哦设为球形阀,球形阀门为可调节开度的球形阀,在实际中可以通过球形阀门1/2开度控制两条供胶管路内流量大小,保证胶槽1内胶液翻滚,以防胶液的沉淀;关于球形阀的开度调节为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故在此不再详述。
具体地,所述出胶口5与所述胶槽1的底部相接触,这样可以防止喇叭口过高与运行的玻璃布或纸背面接触摩擦导致粘结片背面纵向竖道缺陷;胶口具体距离胶槽底部的高度根据胶槽的型号及实际的作业而定。
本申请中的出胶端和出胶口可以以下方式实施,所述第一供胶管道3的出胶端设有第一喇叭形出胶口12;所述第二供胶管道4的出胶端设有第二喇叭形出胶口13和第三喇叭形出胶口14,所述第二喇叭形出胶口13和第三喇叭形出胶口14沿所述胶槽1的竖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喇叭形出胶口12、所述第二喇叭形出胶口13及所述第三喇叭形出胶口14在同一水平面上呈交错设置。即第一喇叭形出胶口12、第二喇叭形出胶口13及第三喇叭形出胶口14呈倒三角设置;当然在实际作业中不仅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由于以上实施方式均是在其他方式之上引用结合进行说明,不同实施例之间均具有相同的部分,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实用新型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的内容指出。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