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5268发布日期:2019-09-06 19:31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注塑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当前广泛的使用注塑模具。以前的模具产品由于技术限制多是单色生产,即只能用一种塑胶原料注塑成型,这样生产的产品的外观不论是材质还是颜色都不够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产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汽车用饰件,如置物盒等,追求更精美时尚及个性的模具产品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

现有的双色模具大多采用两个注塑浇口和流道结构进胶,而软胶流道粘模不容易顶出,经常需要人工手动来将软胶水口取下。这样将导致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包括硬胶流道和软胶流道,所述硬胶流道包括硬胶主流道、硬胶分流道和多个用于辅助顶针顶出的过料块,所述硬胶分流道连接所述硬胶主流道,所述过料块垂直且连接所述硬胶主流道;所述软胶流道包括软胶主流道和软胶分流道,所述软胶分流道连接所述软胶主流道;所述硬胶主流道位于所述软胶主流道下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模流道结构,通过软、硬胶流道的设计,将软胶流道和硬胶流道的部分流道贴合,利用顶针顶出硬胶水口的同时,硬胶水口带动软胶水口一起脱模,无需人工操作取软胶水口,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软胶分流道上设置有上筋板,所述硬胶主流道上设置有用于托附所述上筋板的下筋板。由此,软胶水口可以更好的借力于硬胶水口且不易断裂。

进一步地,所述软胶分流道远离所述软胶主流道的一端向上方倾斜。由此,可以更方便的顶出软胶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过料块位于所述软胶分流道的下方。由此,可以更好的控制顶出时硬胶水口的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硬胶流道和软胶流道为平衡式结构。由此,在成型过程中材料能以相同的成型压力和温度同时充满所有型腔,从而可以获得尺寸相同、物理性能良好的产品。

进一步地,所述硬胶流道的注塑浇口设置为热流道结构,所述软胶流道的注塑浇口设置为大水口结构。由此,可以使得软胶注胶更快且不容易混色。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硬、软胶流道和顶针的设置,无需人工操作取软胶水口,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安全隐患;

2)通过上筋板、下筋板、软胶分流道和过料块的设置,可以更好地通过硬胶水口辅助取出软胶水口;

3)平衡式结构的硬、软胶流道设置,可以获得尺寸相同、物理性能良好的产品;

4)通过注塑浇口的设置,可以使得软胶注胶更快且不容易混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硬胶流道1,硬胶主流道11,硬胶分流道12,硬胶进胶口13,过料块14,下筋板15,软胶流道2,软胶冷料井21,软胶主流道22,软胶分流道23,软胶进胶口24,上筋板2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方便脱模的双色模流道结构,包括硬胶流道1和软胶流道2,第一次注塑利用硬胶流道1进入型腔填充后,将后模旋转至软胶注塑位,再利用软胶流道2进行第二次注塑。所述硬胶流道1的硬胶主流道11设置在后模上,所述软胶流道2的软胶主流道22设置在前模上,从而使得第二次注塑时,材料能够顺利的跨过硬胶流道1从而进入型腔完成注塑成型。

为了保证两次注塑能够顺利进行,在本实施列中,所述硬胶流道1的注塑浇口设置为热流道结构,所述软胶流道2的注塑浇口设置为大水口结构。如此,当第一次硬胶注塑完成后,硬胶主流道11的上方没有产生额外的硬胶冷料井,第二次软胶注塑时,不易发生混色且没有异物阻挡软胶的流动,这样使得注塑填充的时间比原先缩短了,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阅图1和图3,所述硬胶流道1包括硬胶主流道11、硬胶分流道12、硬胶进胶口13和多个用于辅助顶针顶出的过料块14,硬胶主流道11设置在后模上,硬胶分流道12一端连接硬胶进胶口13,另一端连接硬胶主流道11,过料块14垂直且连接在硬胶主流道11的下方;所述软胶流道2包括软胶冷料井21、软胶主流道22、软胶分流道23和软胶进胶口24,软胶主流道22设置在前模上,软胶冷料井21垂直且连接软胶主流道22,软胶分流道23一端连接软胶进胶口24,另一端连接软胶主流道22;所述硬胶主流道11位于所述软胶主流道22下方。

在现有的技术中,软胶由于材料特性,容易粘附在模具的流道上不容易顶出,往住需要人工操作取出软胶水口;本实施例通过以上设置,将硬胶主流道11与软胶主流道22两者贴合,利用顶针顶出硬胶水口的同时,硬胶水口带动软胶水口一起脱模,实现了软胶水口的自动脱模,减少人工成本,且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顶出软胶水口,所述软胶分流道23远离软胶主流道22的一端向上方倾斜,其倾斜部对称设置有上筋板25;所述硬胶主流道11上设置有用于托附上筋板25的下筋板15,且硬胶主流道11向软胶分流道23处延伸且设置有一个过料块14,此过料块14贴合且托住软胶分流道23。由此,当第二次注塑完成开模时,顶针顶住多个过料块14,将硬胶水口向外推,硬胶水口通过硬胶主流道11、过料块14和下筋板15向软胶水口施力,且通过软硬胶之间的粘附力,可以更方便的取出软胶水口。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成型过程中材料能以相同的成型压力和温度同时充满所有型腔,从而可以获得尺寸相同、物理性能良好的产品,对于硬胶流道1、软胶流道2采用平衡式机构:其各个浇口及型腔的形状、长度和宽度尺寸、圆角半径都相同的结构。保证了所有产品的品质一致,其尺寸精度和物理性能也相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流道进行了改进,实现了软胶水口的自动脱模,减少了人工脱软胶水口的工序,减少了人工成本,减小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热流道和大水口结构的结合,控制材料混色且方便软硬胶水口的后期分离再利用,控制质量,节省材料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