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彩条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5109发布日期:2019-10-22 21:1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彩条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彩条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彩条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彩条模具结构较为简单,无主动冷却装置,在生产时,将温度较高的热熔材料注入模具后,材料均自由冷却,冷却速率较慢,导致生产速率较慢,无法满足现代化快速生产的需求;

2、现有的彩条模具结构较为简单,在生产时,均使用人工手动的方式进行开模及闭模,受制于人员技术和体力的影响,导致模具合模精度较低导致产品精度较低,且生产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彩条模具,具有冷却及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彩条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和连接支架,所述模具本体包括下模、上模、下模镶条、上模镶条、下模冷却软管和上模冷却软管,所述下模和所述上模为对称设置,所述下模镶条与所述下模滑动连接,所述上模镶条与所述上模滑动连接,所述下模冷却软管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冷却软管与所述上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撑板、导向杆、固定板、连接板、上模定位柱、下模定位柱和气缸,所述导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杆的顶端,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上模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所述上模定位柱,所述下模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所述下模定位柱,所述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与外部空气压缩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模的内部开设有上模固定孔,所述上模的内部开设有下模固定孔,所述下模冷却软管和所述上模冷却软管分别位于所述上模固定孔和所述下模固定孔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上模固定孔和所述下模固定孔均位于靠近所述下模镶条和所述上模镶条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下模冷却软管的一端具有下模软管接头,所述上模冷却软管的一端具有上模软管接头,所述下模软管接头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的侧壁,所述上模软管接头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的侧壁。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开设有卡槽,所述上模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模定位柱与所述下模定位柱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上模定位柱的底端具有锥形柱,所述下模定位柱的顶端开设有锥形槽,所述锥形柱与所述锥形槽相吻合。

优选的,所述气缸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气缸呈对称分布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下模和上模靠近下模镶条和上模镶条的位置处开设有上模固定孔和下模固定孔,且上模固定孔和下模固定孔内设置有下模冷却软管和上模冷却软管,下模冷却软管和上模冷却软管均与外部冷却水泵连接,通过外部冷却水泵将冷却水输送至下模冷却软管和上模冷却软管内部,并实现循环,从而对下模镶条和上模镶条内的材料进行快速冷却,缩短材料的定形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2、将下模固定在支撑板上,将上模与连接板固定连接,通过气缸带动上模和连接板在导向杆的导向下向下移动,并通过上模定位柱和下模定位柱的卡合实现对下模和上模进行导正,下模和上模闭合进行材料注塑,材料冷却完成后,在气缸的作用下,下模和上模分离,取出产品,实现对下模和上模的快速开合及导向,保证生产精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模定位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模和上模右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模和上模截面示意图;

图中:1、模具本体;11、下模;111、上模固定孔;12、上模;121、下模固定孔;13、下模镶条;14、上模镶条;15、下模冷却软管;151、下模软管接头;16、上模冷却软管;161、上模软管接头;2、连接支架;21、支撑板;22、导向杆;23、固定板;24、连接板;241、卡槽;25、上模定位柱;251、锥形柱;26、下模定位柱;261、锥形槽;27、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彩条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和连接支架2,模具本体1包括下模11、上模12、下模镶条13、上模镶条14、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下模11和上模12为对称设置,下模镶条13与下模11滑动连接,上模镶条14与上模12滑动连接,下模冷却软管15与下模11固定连接,上模冷却软管16与上模12固定连接,连接支架2包括支撑板21、导向杆22、固定板23、连接板24、上模定位柱25、下模定位柱26和气缸27,导向杆22固定连接于支撑板21的顶面,固定板23固定连接于导向杆22的顶端,连接板24与导向杆22滑动连接,上模1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上模定位柱25,下模1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下模定位柱26,气缸27的固定端与固定板23固定连接,气缸27的伸缩端与连接板24固定连接,气缸27与外部空气压缩机连接。

本实施例中:气缸27带动上模12和连接板24在导向杆22的导向下向下移动(气缸27型号SC63-50)。

本实施方案中:下模11和上模12靠近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的位置处开设有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且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内设置有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均与外部冷却水泵连接,通过外部冷却水泵将冷却水输送至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内部,并实现循环,从而对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内的材料进行快速冷却,缩短材料的定形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将下模11固定在支撑板21上,将上模12与连接板24固定连接,通过气缸27带动上模12和连接板24在导向杆22的导向下向下移动,并通过上模定位柱25和下模定位柱26的卡合实现对下模11和上模12进行导正,下模11和上模12闭合进行材料注塑,材料冷却完成后,在气缸27的作用下,下模11和上模12分离,取出产品,实现对下模11和上模12的快速开合及导向,保证生产精度。

具体的,下模11的内部开设有上模固定孔111,上模12的内部开设有下模固定孔121,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分别位于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的内壁;便于对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进行更换。

具体的,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均位于靠近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的位置处;通过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内的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实现对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的快速冷却,从而使得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内的材料快速冷却定型。

具体的,下模冷却软管15的一端具有下模软管接头151,上模冷却软管16的一端具有上模软管接头161,下模软管接头151固定连接于下模11的侧壁,上模软管接头161固定连接于上模12的侧壁;实现将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通过下模软管接头151与上模软管接头161固定在下模11与上模12的侧壁。

具体的,连接板24开设有卡槽241,上模12通过卡槽241与连接板24固定连接;实现对上模12进行固定时,也可实现对上模12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其晃动。

具体的,上模定位柱25与下模定位柱26的位置相互对应,上模定位柱25的底端具有锥形柱251,下模定位柱26的顶端开设有锥形槽261,锥形柱251与锥形槽261相吻合;通过锥形柱251与锥形槽261进行卡合,可实现对下模11和上模12的合模进行导正,保证其合模精度。

具体的,气缸27的数量为两个,且气缸27呈对称分布在固定板23的底面;实现对模具开合力的同时,保证力的平衡,实现上模12稳定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将下模11固定在支撑板21上,将上模12与连接板24固定连接,通过气缸27带动上模12和连接板24在导向杆22的导向下向下移动,并通过上模定位柱25和下模定位柱26的卡合实现对下模11和上模12进行导正,下模11和上模12闭合进行材料注塑,下模11和上模12靠近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的位置处开设有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且上模固定孔111和下模固定孔121内设置有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均与外部冷却水泵连接,通过外部冷却水泵将冷却水输送至下模冷却软管15和上模冷却软管16内部,并实现循环,从而对下模镶条13和上模镶条14内的材料进行快速冷却,缩短材料的定形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材料冷却完成后,在气缸27的作用下,下模11和上模12分离,取出产品,实现对下模11和上模12的快速开合及导向,保证生产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