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1936发布日期:2019-10-19 02:51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



背景技术:

在注塑生产中,产品的进胶口与流道的拉丝在某些塑料注塑中很常见,通常这个拉丝需要人工去处理,把它扯掉,否则这种拉丝多了,就会在模具上集聚,影响模具合模过程中的高压合模,导致合模报警,故设计开发一种防止流道拉丝的嘴尖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解决产品与流道之间的拉丝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包括尖端段平面、尖端段圆锥面、分流道孔、主流道、封胶面,其中分流道孔、主流道连通,尖端段平面为圆形,分流道孔在尖端段圆锥面上,所述尖端段平面与主流道的中心轴线垂直。

优选的,所述尖端段平面的面积为4.0mm2以下。

优选的,所述封胶面与前模芯的间隙0.05mm以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咀芯的尖端部分,杜绝了产品与流道之间的拉丝现象,节省了人工费用和成型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立体图。

图2为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平面剖面图。

图3为热流道前模的分解图。

图4为移走前模固定板后的热流道前模的立体图。

图5为移走流道上板后的热流道前模的立体图。

图6为移走流道下板后的热流道前模的立体图。

图7为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立体剖面图。

图中,1-封胶面,2-尖端段圆锥面,3-尖端段平面,4-分流道孔,5-定位环,6-唧嘴,7-前模固定板,8-流道上板,9-咀芯,10-流道下板,11-前模型腔,12-中间板,13-加热电线插座,14-压线板,15-电线接头,16-电线线槽,17-电线走线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包括尖端段平面3、尖端段圆锥面2、分流道孔4、主流道、封胶面1,其中分流道孔4、主流道连通,尖端段平面3为圆形,分流道孔4在尖端段圆锥面2上。

优选的,所述尖端段平面3的面积为4mm2以下。

优选的,所述封胶面1与前模芯的间隙0.05mm以下。

这个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是热流道模具的一个部件,其主流道接模具的流道板,并有封胶措施,模具的流道板上有加热丝,可以对流道板加热,流道板的热量一部分传到了这个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所以这个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没有设置加热丝。

图3是这个热流道模具的前模部分的爆炸图,在这个图里可以看清各个部件有定位环5、唧嘴6、前模固定板7、流道上板8、咀芯9、流道下板10、前模型11、中间板12、加热电线插13、压线14,流道上板8有半圆形流道,流道下板10有半圆形流道,流道上板8、流道下板10用螺钉锁紧后两个半圆形流道合成一个整个流道并安装在前模板上,前模固定板、中间板、前模型芯用螺钉固定在一起。

图4是这个热流道模具的前模移走前模固定板后的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出,流道上板8、流道下板10锁在一起后安装在前模型腔上,流道上板8、流道下板10和中间板12并无接触,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热量的传导,保持流道的高温,同时也为加热用的电线留下走线空间,10为电线压线板,15为电线接头,16为电线线槽,17为电线走线缺口。

图5是这个热流道模具的前模移走流道上板后的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出,流道下板10上的半圆形流道的情况,这里流道在注塑机成型时不会打开,是用螺钉和流道上板锁在一起的,当流道里有冷却的水口时,这时才会打开流道上板8、流道下板10,去出冷却的水口。

图6是这个热流道模具的前模移走流道下板后的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出,流道下板10下面的情况,这里可以看到有八个型腔,每个型腔有一个咀芯9,其中咀芯9有三个小孔,如图1。由于这个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破坏了拉丝形成过程,阻止了塑料料流从颈缩到拉伸的过程,成功地阻止了拉丝的产生。

流道上板8、流道下板10的加热管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弯曲型的,直线的可以放在流道上板、流道下板的中间,但是弯曲的要放置在两板之间,这样好放置加工。

图7为一种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立体剖面图。从这里可以看出热流道板上锁无发热丝嘴尖的内部结构,主流道与三个或多个分流道连通。所述分流道孔也可以设置为其余的个数,如4个,5个等,也是可以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