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97483发布日期:2019-06-22 01:2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



背景技术:

在电线电缆行业中,专用于识别连接接地或类似保护用途的绝缘线芯需要使用绿/黄组合色(即黄绿接地线)。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双色两分形成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以满足电力线路使用的需要。在对某些线缆较多、安全系统较复杂的场合,用作连接接地、保护用途和防雷接地线的多根绿/黄组合色绝缘线缆易于混淆,给安装、使用、维护带来极大地不便。通常情况下,常规的黄绿接地线的绝缘层(绝缘套)采用单独生产的方式,其表面的黄绿色采用涂制的方式;在绝缘套生产成型后,将绝缘套套设在电缆导体上,并利用热缩的方式包裹电缆导体;通过上述方式生产的黄绿接地线的生产效率低,且制造成本较高。

为此,多种形式的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便孕育而生,但是市面上并未专用于多种形式的绿/黄组合色绝缘线芯生产的共挤机头,且现有常规的共挤机头也无法满足双色四分共挤。如申请号为“201310713951.9”、名称为“一种橡胶交联电缆二用三层共挤机头”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包括机头体,机头体内从做到右依次设有外屏蔽层分流体、绝缘层分流体和内屏蔽层分流体;外屏蔽层分流体内滑动安装模口,绝缘层分流体内滑动安装模套,内屏蔽层分流体内滑动安装模芯;在机头体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外屏蔽层进胶口、绝缘层进胶口和内屏蔽层进胶口,内屏蔽层进胶口与内屏蔽层分流体内胶道连通,绝缘层进胶口与绝缘层分流体内胶道连通,外屏蔽层进胶口与外屏蔽层分流体内胶道连通。该技术实现的功能是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内屏蔽层的依次注胶挤压。总所周知,电缆的内屏蔽层、绝缘层和外内屏蔽层均包裹在电缆导体外,且为不同层。

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以填补电缆绝缘层的双色绝缘材料的共挤,提高绿/黄组合色接地线的生产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包括内置锥形中空的机壳,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插入所述机壳的锥形中空内、外表面边缘与所述机壳的锥形中空的内壁锥度匹配、且内置锥形中空的外层分流器,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插入所述外层分流器的锥形中空内、外表面边缘与所述外层分流器的锥形中空的内壁锥度匹配、且内置锥形中空的中层分流器,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插入所述中层分流器的锥形中空内、外表面边缘与所述中层分流器的锥形中空的内壁锥度匹配、且内置锥形中空的内层分流器,内置电缆导体贯穿的中空、且贯穿所述内层分流器的锥形中空设置的芯棒,依次套设后置于机壳的锥形中空内、且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均设有中空的内模芯、中模芯和内层芯,与所述机壳的前端固定连接、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设置中空、用于限位固定所述内层芯在机壳的锥形中空内的模套座,依次贯穿机壳、外层分流器和中层分流器设置、用于将绝缘材料a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内模芯与中模芯之间的相对位置、并由内模芯挤压在电缆导体的相对外边缘上的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依次贯穿外层分流器和中层分流器设置、用于将绝缘材料b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内模芯与中模芯之间、且由内模芯挤压在电缆导体上并与绝缘材料a交叉布设包裹电缆导体的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以及贯穿所述机壳设置、用于护套进料、且由中模芯挤压在包裹有绝缘材料a和绝缘材料b的电缆导体上的护套进料流道。

所述内模芯与芯棒的前端挤压接触,且中模芯与中层分流器的前端挤压接触。

所述机壳与外层分流器、外层分流器与中层分流器、中层分流器与内层分流器均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还包括套装在所述芯棒的后端边缘上、用于固定在所述内层分流器上的芯棒锁紧法兰,固定在所述机壳的前端、套设在模套座的外边缘的模套座锁紧法兰,以及设置在所述模套座内、且内置供挤压有护套的电缆导体贯穿的中空的模套调节丝圈。

进一步地,所述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还包括环形均匀间隔贯穿所述内层分流器设置、用于芯棒轴心调整的数根芯棒调偏螺栓,以及环形均匀间隔贯穿所述机壳设置、用于模套座轴心调整的数根模套座调偏螺栓。

优选地,所述机壳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布设、且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第二圆柱、第三圆柱和第四圆柱,开设在所述第四圆柱上、且与模套座调偏螺栓一一对应的数个模套座调偏螺纹孔,以及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圆柱、第二圆柱、第三圆柱和第四圆柱设置、用于安装外层分流器、内模芯、中模芯、内层芯和模套座、且与模套座调偏螺纹孔连通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包括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圆柱、第二圆柱和第三圆柱的第一锥形孔,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与所述第一锥形孔连通的第二锥形孔,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与所述第二锥形孔连通的第三锥形孔,以及与第三锥形孔连通、用于安装模套座的第七圆形孔;所述外层分流器与第一锥形孔锥度匹配。

所述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包括贯穿第一圆柱设置、且与第一锥形孔连通的绝缘b进料口。

所述护套进料流道包括贯穿第一圆柱设置、且与第一锥形孔连通的护套进料口。

优选地,所述外层分流器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第五圆柱、第一锥形柱和第一锥形导料部,以及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锥形柱、第五圆柱和第一锥形导料部设置、且与中层分流器的外边缘锥度匹配的第八锥形孔;所述第一锥形柱和第一锥形导料部套设在第一锥形孔内。

所述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包括贯穿所述第五圆柱设置、且与第八锥形孔连通的绝缘a进料口。

所述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五圆柱上、一端与绝缘b进料口位置对应的第一绝缘料流经槽,贯穿所述第五圆柱设置、与所述第八锥形孔连通的第三通孔。

所述护套进料流道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锥形柱上、与所述护套进料口对应匹配的第二绝缘料流经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锥形柱上、用于将护套进料均分输送至中模芯与内层芯之间的第一阻力器。

优选地,所述中层分流器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第六圆柱、第二锥形柱和第二锥形导料部,以及贯穿第六圆柱、第二锥形柱和第二锥形导料部设置、且与内层分流器的外边缘锥度匹配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锥形导料部的前端与中模芯的后端挤压、且直径相等。

所述第四通孔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九锥形孔、第十锥形孔和第四圆形孔;所述内层分流器置于第九锥形孔内。

所述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锥形柱上、一端与绝缘a进料口位置对应、用于接收绝缘a进料口进料的绝缘材料a的第三绝缘料流经槽,开设在所述第二锥形柱上、一端均与第三绝缘料流经槽的另一端连通、用于将绝缘材料a一均分为二输送至形柱的相对位置的第四绝缘料流经槽和第五绝缘料流经槽,贯穿所述第二锥形柱并与第九锥形孔连通、且进料与所述第四绝缘料流经槽的另一端连通的第六通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二锥形柱并与第九锥形孔连通、且进料与所述第五绝缘料流经槽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七通孔;所述第六通孔与第七通孔的孔心轴重合。

所述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锥形柱设置、且与第三通孔位置对应且重合的第五通孔。

优选地,所述内层分流器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第七圆柱、第八圆柱、第三锥形柱和第三锥形导料部,依次贯穿第七圆柱、第八圆柱、第三锥形柱和第三锥形导料部设置、用于套设芯棒的阶梯通孔,以及与阶梯通孔的前端连通、用于与芯棒的前端挤压接触、且开设在所述第三锥形导料部内的配合球面;所述第七圆柱上开设有与芯棒调偏螺栓匹配且调整芯棒的中心轴的数个芯棒调偏螺纹孔。

所述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还包括开设在第三锥形柱上、且与第六通孔位置对应、用于接收第六通孔输送的绝缘材料a的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以及开设在第三锥形柱上、且与第七通孔位置对应、用于接收第七通孔输送的绝缘材料a的第二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所述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与二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的结构相同、且相对布设在第三锥形柱上。

所述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三锥形柱上、且一端与第六通孔连通的第六绝缘料流经槽,开设在所述第三锥形柱上、一端与第六绝缘料流经槽的另一端连通、且另一端与第三锥形导料部匹配、用于将绝缘材料a均分输送至内模芯与中模芯之间的第七绝缘料流经槽,以及设置在第三锥形柱上、用于将第七绝缘料流经槽一均分为二的第二阻力器。

所述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还包括开设在第三锥形柱上、且与第五通孔连通、用于将绝缘材料b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第三锥形导料部上的第八绝缘料流经槽;所述第八绝缘料流经槽输送的绝缘材料b与第七绝缘料流经槽输送的绝缘材料a交叉间隔包裹电缆导体。

优选地,所述芯棒包括套设在芯棒锁紧法兰和阶梯通孔内的芯棒柱,设置在芯棒柱的前端、分别与配合球面和内模芯挤压匹配的芯棒头,以及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芯棒柱和芯棒头内、用于供电缆导体贯穿的第五圆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还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内模芯内的第七锥形孔、第三圆形孔和第二圆形孔,开设在内模芯内、与第七锥形孔连通的圆柱斜切槽,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中模芯内的第六锥形孔和第五锥形孔,以及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内层芯内的第四锥形孔和第一圆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还包括设置在芯棒锁紧法兰内的芯棒锁紧弹簧弹珠,开设在第四圆柱的前端、用于与芯棒锁紧法兰连接的模套座锁紧法兰连接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巧妙地采用三层分流器,并且在机壳内设置内模芯、中模芯和内层芯,通过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和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进料并共挤下形成间隔交叉的双色绝缘层,另外利用护套进料流道进料并共挤下形成包裹在双色绝缘层外的护套;如此一来,便能实现双色四分绝缘线芯和护套一次成型,简化了加工工艺,填补了电缆领域内双色绝缘层、护套一体成型的技术空白。

(2)本发明的结构较为简单,且绝缘材料a、绝缘材料b的包裹面积由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和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的尺寸、位置特定限定,制造的双色绝缘电缆不易被仿冒。

(3)本发明巧妙地设置芯棒调偏螺栓、模套座调偏螺栓和芯棒锁紧弹簧弹珠,以保证包裹在电缆导体的双色绝缘层、护套的厚度均匀,有效地解决电缆因双色绝缘层、护套厚度不一致造成了绝缘薄弱。

(4)本发明巧妙地在第三锥形导料部内设置配合球面,并将芯棒前端设置成球形状,为尾部偏心调节提供球面滑动,以实现内模芯、中模芯和内层芯的调节,进一步保证了双色绝缘层厚度挤压均匀。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简化加工工艺、提高成品质量等优点,在电线电缆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的外层分流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外层分流器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的外层分流器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的中层分流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中层分流器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的中层分流器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的内层分流器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的内层分流器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的内层分流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机壳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发明的机壳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发明的机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内模芯、中模芯和内层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内模芯、中模芯和内层芯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芯棒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芯棒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电缆截面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机壳,2-外层分流器,3-中层分流器,4-内层分流器,5-芯棒,6-芯棒锁紧法兰,7-芯棒锁紧弹簧弹珠,8-芯棒调偏螺栓,9-配合球面,10-模套座调偏螺栓,11-内模芯,12-中模芯,13-内层芯,14-模套调节丝圈,15-模套座,16-模套座锁紧法兰,17-绝缘b进料口,18-绝缘a进料口,19-护套进料口,101-第一圆柱,102-第二圆柱,103-第三圆柱,104-第四圆柱,105-第一通孔,108-模套座调偏螺纹孔,110-模套座锁紧法兰连接孔,111-第二圆形孔,112-第三圆形孔,113-第七锥形孔,114-圆柱斜切槽,121-第五锥形孔,122-第六锥形孔,131-第一圆形孔,132-第四锥形孔,201-第一锥形柱,202-第五圆柱,203-第八锥形孔,204-第一弧形缺口部,206-第三通孔,207-第一绝缘料流经槽,208-第二绝缘料流经槽,209-第一阻力器,210-第一锥形导料部,301-第六圆柱,302-第二锥形柱,303-第四通孔,304-第三绝缘料流经槽,305-第四绝缘料流经槽,306-第五绝缘料流经槽,307-第五通孔,308-第六通孔,309-第七通孔,310-第二锥形导料部,401-第七圆柱,402-第八圆柱,403-第三锥形柱,404-阶梯通孔,405-芯棒调偏螺纹孔,406-第六绝缘料流经槽,407-第七绝缘料流经槽,408-第二阻力器,409-第三锥形导料部,410-第八绝缘料流经槽,501-芯棒头,502-芯棒柱,503-第五圆形孔,504-第六圆形孔,1051-第一锥形孔,1052-第二锥形孔,1053-第三锥形孔,1054-第七圆形孔,3031-第九锥形孔,3032-第十锥形孔,3033-第四圆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色四分绝缘电缆的三层共挤机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顶部”、“四周边缘”、“中央”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不仅如此,本发明保护的产品的结构、构成,其可根据电缆缆芯设计对应的尺寸,在此就不予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三层共挤机头包括内置锥形中空的机壳1,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插入所述机壳1的锥形中空内、外表面边缘与所述机壳1的锥形中空的内壁锥度匹配、且内置锥形中空的外层分流器2,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插入所述外层分流器2的锥形中空内、外表面边缘与所述外层分流器2的锥形中空的内壁锥度匹配、且内置锥形中空的中层分流器3,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插入所述中层分流器3的锥形中空内、外表面边缘与所述中层分流器3的锥形中空的内壁锥度匹配、且内置锥形中空的内层分流器4,内置电缆导体贯穿的中空、且贯穿所述内层分流器4的锥形中空设置的芯棒5,依次套设后置于机壳1的锥形中空内、且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均设有中空的内模芯11、中模芯12和内层芯13,与所述机壳1的前端固定连接、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设置中空、用于限位固定所述内层芯13在机壳1的锥形中空内的模套座15,依次贯穿机壳1、外层分流器2和中层分流器3设置、用于将绝缘材料a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内模芯11与中模芯12之间的相对位置、并由内模芯11挤压在电缆导体的相对外边缘上的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依次贯穿外层分流器2和中层分流器3设置、用于将绝缘材料b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内模芯11与中模芯12之间、且由内模芯11挤压在电缆导体上并与绝缘材料a交叉布设包裹电缆导体的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贯穿所述机壳1设置、用于护套进料、且由中模芯12挤压在包裹有绝缘材料a和绝缘材料b的电缆导体上的护套进料流道,套装在所述芯棒5的后端边缘上、用于固定在所述内层分流器4上的芯棒锁紧法兰6,固定在所述机壳1的前端、套设在模套座15的外边缘的模套座锁紧法兰16,设置在所述模套座15内、且内置供挤压有护套的电缆导体贯穿的中空的模套调节丝圈14,环形均匀间隔贯穿所述内层分流器4设置、用于芯棒5轴心调整的数根芯棒调偏螺栓8,环形均匀间隔贯穿所述机壳1设置、用于模套座15轴心调整的数根模套座调偏螺栓10,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内模芯11内的第七锥形孔113、第三圆形孔112和第二圆形孔111,开设在内模芯11内、与第七锥形孔113连通的圆柱斜切槽114,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中模芯12内的第六锥形孔122和第五锥形孔121,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内层芯13内的第四锥形孔132和第一圆形孔131,设置在芯棒锁紧法兰6内的芯棒锁紧弹簧弹珠7,以及开设在第四圆柱104的前端、用于与芯棒锁紧法兰6连接的模套座锁紧法兰连接孔110。其中,所述内模芯11与芯棒5的前端挤压接触,且中模芯12与中层分流器3的前端挤压接触,且机壳1与外层分流器2、外层分流器2与中层分流器3、中层分流器3与内层分流器4均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公开了机壳1的具体结构,如图13至图15所示,其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布设、且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101、第二圆柱102、第三圆柱103和第四圆柱104,开设在所述第四圆柱104上、且与模套座调偏螺栓10一一对应的数个模套座调偏螺纹孔108,以及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圆柱101、第二圆柱102、第三圆柱103和第四圆柱104设置、用于安装外层分流器3、内模芯11、中模芯12、内层芯13和模套座15、且与模套座调偏螺纹孔108连通的第一通孔105。其中,第一通孔105包括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圆柱101、第二圆柱102和第三圆柱103的第一锥形孔1051,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与所述第一锥形孔1051连通的第二锥形孔1052,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与所述第二锥形孔1052连通的第三锥形孔1053,以及与第三锥形孔1053连通、用于安装模套座15的第七圆形孔1054;所述外层分流器2与第一锥形孔1051锥度匹配。

本实施例公开了外层分流器2的具体结构,如图4至图6所示,其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第五圆柱202、第一锥形柱201和第一锥形导料部210,以及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锥形柱201、第五圆柱202和第一锥形导料部210设置、且与中层分流器3的外边缘锥度匹配的第八锥形孔203;所述第一锥形柱201和第一锥形导料部210套设在第一锥形孔1051内。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中层分流器3的具体结构,如图7至图9所示,其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第六圆柱301、第二锥形柱302和第二锥形导料部310,以及贯穿第六圆柱301、第二锥形柱302和第二锥形导料部310设置、且与内层分流器4的外边缘锥度匹配的第四通孔303;所述第二锥形导料部310的前端与中模芯12的后端挤压、且直径相等。其中,该第四通孔303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九锥形孔3031、第十锥形孔3032和第四圆形孔3033;所述内层分流器4置于第九锥形孔3031内。

不仅如此,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内层分流器4,如图10至图12所示,其包括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依次设置、且一体成型的第七圆柱401、第八圆柱402、第三锥形柱403和第三锥形导料部409,依次贯穿第七圆柱401、第八圆柱402、第三锥形柱403和第三锥形导料部409设置、用于套设芯棒5的阶梯通孔404,以及与阶梯通孔404的前端连通、用于与芯棒5的前端挤压接触、且开设在所述第三锥形导料部409内的配合球面9;所述第七圆柱401上开设有与芯棒调偏螺栓8匹配且调整芯棒5的中心轴的数个芯棒调偏螺纹孔405。

在本实施例中,该芯棒5包括套设在芯棒锁紧法兰6和阶梯通孔404内的芯棒柱502,设置在芯棒柱502的前端、分别与配合球面9和内模芯11挤压匹配的芯棒头501,以及沿电缆导体进料方向开设在所述芯棒柱502和芯棒头501内、用于供电缆导体贯穿的第五圆形孔503。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绝缘材料a、绝缘材料b均分并间隔交叉包裹在电缆导体上,其巧妙地设置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和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其中,该绝缘材料a进料流道包括贯穿所述第五圆柱202设置、且与第八锥形孔203连通的绝缘a进料口18,开设在所述第二锥形柱302上、一端与绝缘a进料口18位置对应、用于接收绝缘a进料口18进料的绝缘材料a的第三绝缘料流经槽304,开设在所述第二锥形柱302上、一端均与第三绝缘料流经槽304的另一端连通、用于将绝缘材料a一均分为二输送至形柱302的相对位置的第四绝缘料流经槽305和第五绝缘料流经槽306,贯穿所述第二锥形柱302并与第九锥形孔3031连通、且进料与所述第四绝缘料流经槽305的另一端连通的第六通孔308,贯穿所述第二锥形柱302并与第九锥形孔3031连通、且进料与所述第五绝缘料流经槽306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七通孔309,开设在第三锥形柱403上、且与第六通孔308位置对应、用于接收第六通孔308输送的绝缘材料a的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以及开设在第三锥形柱403上、且与第七通孔309位置对应、用于接收第七通孔309输送的绝缘材料a的第二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与二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的结构相同、且相对布设在第三锥形柱403上。其中,该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三锥形柱403上、且一端与第六通孔308连通的第六绝缘料流经槽406,开设在所述第三锥形柱403上、一端与第六绝缘料流经槽406的另一端连通、且另一端与第三锥形导料部409匹配、用于将绝缘材料a均分输送至内模芯11与中模芯12之间的第七绝缘料流经槽407,以及设置在第三锥形柱403上、用于将第七绝缘料流经槽407一均分为二的第二阻力器408。另外,第六通孔308与第七通孔309的孔心轴重合。

在使用时,绝缘材料a从绝缘a进料口18进入,并经第三绝缘料流经槽304一均分为二输送至第四绝缘料流经槽305和第五绝缘料流经槽306;其中,经第四绝缘料流经槽305的绝缘a通过第六通孔308流至第一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的第六绝缘料流经槽406,最终从第三锥形导料部409注入内模芯11与中模芯12之间;同样地,经第五绝缘料流经槽306的绝缘a通过第七通孔309流至第二绝缘材料a均分组件的第六绝缘料流经槽406,最终从第三锥形导料部409注入内模芯11与中模芯12之间。通过上述方案,绝缘a被一分为二,并相对包裹在电缆导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材料b进料流道包括贯穿第一圆柱101设置、且与第一锥形孔1051连通的绝缘b进料口17,开设在所述第五圆柱202上、一端与绝缘b进料口17位置对应的第一绝缘料流经槽207,贯穿所述第五圆柱202设置、与所述第八锥形孔203连通的第三通孔206,贯穿所述第二锥形柱302设置、且与第三通孔206位置对应且重合的第五通孔307,以及开设在第三锥形柱403上、且与第五通孔307连通、用于将绝缘材料b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第三锥形导料部409上的第八绝缘料流经槽410。

在使用时,绝缘b从绝缘b进料口17进入,依次经第一绝缘料流经槽207、第三通孔206、第五通孔307,最终被一均分为二并输送至第三锥形导料部409上。其中,第八绝缘料流经槽410输送的绝缘材料b与第七绝缘料流经槽407输送的绝缘材料a交叉间隔包裹电缆导体,其成品如图20所示。

另外,本实施例的护套进料流道是用于护套进料并包裹在双色绝缘套外,其包括贯穿第一圆柱101设置、且与第一锥形孔1051连通的护套进料口19,开设在所述第一锥形柱201上、与所述护套进料口19对应匹配的第二绝缘料流经槽208,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锥形柱201上、用于将护套进料均分输送至中模芯12与内层芯13之间的第一阻力器209。护套进料从护套进料口19进入,并均匀输送至中模芯12与内层芯13之间,在中模芯12的挤压作用下,以实现包裹双色绝缘套。

综上所述,本发明填补了电缆领域内双色绝缘层、护套一体成型的技术空白,简化了加工工艺。可以说,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在电缆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