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打印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8881发布日期:2019-10-15 21:2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三维打印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三维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打印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三维打印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将目标3d物体的待打印模型转化为stl数据格式的数据或其它可被切片软件识别的数据格式的数据;

2)使用切片软件对待打印模型进行切片分层和数据处理获得打印数据;

3)打印机根据所述打印数据进行逐层打印。

现有的三维打印机一般包括打印头、打印平台和x、y、z三轴移动机构,其通过x、y、z三轴移动机构来实现打印头和打印平台之间的相对运动,具体来说,打印头相对于打印平台沿x方向运动以执行扫描打印操作,并沿y方向运动以执行步进操作,从而实现单个切片层的打印,并在单个切片层打印完成后使得打印头相对于打印平台沿z方向运动以进行后续层的打印;通常为了提高打印速率,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打印头和打印平台之间做加速和减速运动的次数,即尽可能地以较少的扫描打印次数完成三维物体的打印,则三维物体在三维打印中的摆放规则为lz<ly<lx(lz、ly、lx分别为三维物体在z方向、y方向和x方向上的尺寸);但是由于三维物体的不同切片层的轮廓形状不同,使得某些切片层的轮廓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尺寸不能满足如上规则的情况,进而导致打印速度难以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打印速度的三维打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三维打印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所述切片数据包括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的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

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所述步进方向为所述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所述扫描打印方向为与所述步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扫描打印方向及步进方向生成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打印数据。

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打印数据形成多个打印层,所述多个打印层叠加形成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

优选地,对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包括:

确定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

判断是否需要生成用于支撑所述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

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切片方向生成用于支撑所述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之后沿所述确定的切片方向对所述生成了支撑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

在判断结果为否时,沿所述确定的切片方向对所述三维模型进行切片。

优选地,确定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包括:

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确定包围所述三维模型的最小体积外包盒,将所述最小体积外包盒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作为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或者,旋转所述三维模型,确定支撑所述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体积最小的摆放方式,将在所述体积最小的摆放方式下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作为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

优选地,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包括:

将每个所述切片层放在二维坐标系中,所述二维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

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在x轴上的坐标最小值xmin和最大值xmax以及在y轴上的坐标最小值ymin和最大值ymax。

将坐标点(xmin,ymin)、坐标点(xmax,ymin)、坐标点(xmax,ymax)、坐标点(xmin,ymax)和坐标点(xmin,ymin)依次相连,得到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优选地,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包括:

将每个所述切片层放在二维坐标系中,所述二维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

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轮廓上距离最远的两点,并连接所述两点。

在所述最远两点之间的连接线的两侧分别找出距离所述连接线最远的点。

以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轮廓上的最远两点及距离所述连接线最远两点作为切点,得到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多条外切线。

根据所述多个外切线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优选地,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包括:

将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每个所述区域中确定相应的子外边框。

根据多个所述子外边框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优选地,所述打印数据包括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所述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用于控制所述打印头旋转,使所述打印头上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扫描打印方向。

优选地,所述打印数据包括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所述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用于控制所述打印平台旋转使得所述扫描打印方向垂直于打印头上喷孔列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所述打印数据还包括第一方向移动机构、第二方向移动机构和第三方向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和打印头沉积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机构和第二方向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或打印平台沿所述扫描打印方向移动以执行扫描打印操作,并在相邻的所述扫描打印操作之间沿所述步进方向移动执行步进操作。

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或打印平台沿垂直于所述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确定的平面的方向移动。

所述打印头沉积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在所述扫描打印操作过程中沉积材料到打印平台以形成三维物体。

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三维打印系统,该系统包括:

切片单元,用于对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所述切片数据包括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的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

外边框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方向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所述步进方向为所述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所述扫描打印方向为与所述步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打印数据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扫描打印方向及步进方向生成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打印数据。

打印层形成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打印数据形成多个打印层,所述多个打印层叠加形成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

优选地,所述切片单元包括:

切片方向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需要生成用于支撑所述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

支撑结构生成及切片子单元,用于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切片方向生成用于支撑所述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之后沿所述确定的切片方向对所述生成了支撑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在判断结果为否时,沿所述确定的切片方向对所述三维模型进行切片。

优选地,所述切片方向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三维模型确定包围所述三维模型的最小体积外包盒,将所述最小体积外包盒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作为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或者,用于旋转所述三维模型,确定支撑所述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体积最小的摆放方式,将在所述体积最小的摆放方式下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作为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

优选地,所述外边框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将每个所述切片层放在二维坐标系中,所述二维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在x轴上的坐标最小值xmin和最大值xmax以及在y轴上的坐标最小值ymin和最大值ymax。

第一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用于将坐标点(xmin,ymin)、坐标点(xmax,ymin)、坐标点(xmax,ymax)、坐标点(xmin,ymax)和坐标点(xmin,ymin)依次相连,得到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优选地,所述外边框确定单元包括: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将每个所述切片层放在二维坐标系中,所述二维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轮廓上距离最远的两点,并连接所述两点。

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最远两点之间的连接线的两侧分别找出距离所述连接线最远的点。

外切线生成单元,用于以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轮廓上的最远两点及距离所述连接线最远两点作为切点,得到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多条外切线。

第二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外切线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优选地,所述外边框确定单元包括:

区域划分单元,用于将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划分为多个区域。

子外边框确定单元,用于在每个所述区域中确定相应的子外边框。

第三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所述子外边框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的三维打印方法。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三维打印方法通过针对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确定包围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并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来确定每个切片层的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通过将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将与该步进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再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及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及步进方向生成打印数据并根据该打印数据打印形成多个打印层,从而能够使得每个切片层在打印过程中执行扫描打印的次数最小,进而减少每个切片层在打印过程中打印头加速和减速的时间,提高了打印速度。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打印装置的打印状态示意图。

图2a、图2b、图2c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三维打印装置的打印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打印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打印系统框图。

附图标识:

1、第一切片层;2、第二切片层;3、第三切片层;10、三维打印装置;11、x轴移动机构;12、y轴移动机构;13、打印平台;14、打印头组件;15、打印头旋转机构;20、三维打印装置;21、x轴移动机构;22、y轴移动机构;23、打印平台;24、打印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a至1c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维打印装置10的结构及打印过程。

图1a-1c示出了三个不同切片层对应的三维打印装置1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具体的,三维打印装置10包括x轴移动机构11、y轴移动机构12、z轴移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打印平台13、打印头组件14和打印头旋转机构15。其中,打印头组件14可移动地设置在x轴移动机构11上,x轴移动机构11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y轴移动机构12上。打印头组件14包括至少一个喷墨头,所述至少一个喷墨头包括至少一个喷孔列,多个喷孔依次排列在喷孔列方向上形成喷孔列。在本实施例中,图1a所示的打印状态中,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为与y轴移动机构12平行的方向,x轴移动机构11、y轴移动机构12和z轴移动机构带动打印头组件14在打印平台13的上方移动,打印头组件14上的喷墨头在移动过程中向打印平台13喷射材料以形成目标三维物体。其中,打印头旋转机构15用于旋转打印头组件14,使得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m;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图1a示出了打印第一切片层1时所述三维打印装置1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其中,o1为第一切片层1的截面,f1为包围所述截面o1的外边框,外边框f1为长方形,外边框f1的两个相邻的边la和lb分别平行于x轴移动机构11和y轴移动机构12,且la的长度大于lb的长度,则将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并将与步进方向s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m。其中,扫描打印方向m为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在移动过程中执行扫描打印操作的方向,扫描打印操作具体指在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在沿所述扫描打印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打印平台13上沉积材料的操作。步进方向s即打印头组件14在相邻扫描打印操作之间移动的方向,此时,如图1a中所示,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垂直于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则无需旋转打印头组件14,则打印头组件14依照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执行打印以形成第一切片层1。

图1b示出了打印第二切片层2时的三维打印装置1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其中,o2为第二切片层2的截面,f2为包围所述截面o2的外边框,外边框f2为长方形,外边框f2的两个相邻的边la和lb分别平行于y轴移动机构12和x轴移动机构11,且la的长度大于lb的长度,则在该第二切片层2中将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将与步进方向s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m,并如图1b中所示,通过打印头旋转机构15将打印头组件14旋转90度,使得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延伸方向垂直于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旋转后的打印头组件14依照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执行打印以形成所述第二切片层2。

图1c示出了打印第三切片层3时三维打印装置1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其中,o3为第三切片层3的截面,f3为包围截面o3的外边框,外边框f3为长方形,外边框f3的两个相邻的边la和lb与y轴移动机构12和x轴移动机构11均不平行,其中,la的长度大于lb的长度,则在该第三切片层3中将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将与步进方向s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m,并如图1c中所示通过打印头旋转机构15旋转打印头组件14,使得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垂直于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旋转后的打印头组件14依照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执行打印以形成第三切片层3。

更为具体的,如上所述的三维打印装置基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生成的打印数据执行打印,所述打印数据包括x轴移动机构11、y轴移动机构12和z轴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打印头沉积数据以及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其中,x轴移动机构11和y轴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组件14和打印平台13沿扫描打印方向m移动以执行扫描打印操作,并在相邻的扫描打印操作之间沿步进方向s移动执行步进操作。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组件14的旋转使得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扫描打印方向m,z轴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组件14和打印平台13沿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确定的平面的方向移动以在该方向上层叠多个层,打印头沉积数据则用于控制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在扫描打印操作过程中沉积材料到打印平台以形成三维物体。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x轴移动机构11的移动数据、y轴移动机构12的移动数据和每个切片层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相关。其中,移动数据包括移动速度、移动方向和移动量,并且移动数据为对应的移动机构驱动安装在该移动机构上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的数据。具体来说,在如图1a所示的打印状态下,x轴移动机构11的移动数据即打印头组件14在扫描打印方向m上的移动数据,y轴移动机构12的移动数据即打印头组件14在步进方向s上的移动数据。在如图1b所示的打印状态下,y轴移动机构12的移动数据即打印头组件14在扫描方向m上的移动数据,x轴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即打印头组件14在步进方向s上的移动数据。而在如图1c所示的打印状态下,打印头组件14在扫描打印方向m上的移动需要通过x轴移动机构11和y轴移动机构12的联动来实现,即需要使得打印头组件14同时沿x轴移动机构11和y轴移动机构12移动,例如,当打印头组件14在扫描打印方向m的移动速度为v时,扫描打印方向m与x轴移动机构11之间的夹角为θ,则需要使得打印头组件14沿x轴移动机构11移动的速度为vcosθ,并同时使得打印头组件14沿y轴移动机构12移动的速度为vsinθ来实现打印头组件14沿扫描打印方向m移动以执行扫描打印操作,而在相邻扫描打印操作之间执行步进操作时,当预定的沿步进方向s步进的距离为d时,需要使得x轴移动机构11和打印头组件14沿y轴移动机构移动d/cosθ。

如上所述的三维打印装置10,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的外边框分别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通过打印头旋转组件15旋转打印头组件14,通过将外边框的最短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可以减少切片层执行扫描打印操作的次数,即减少打印头组件14执行扫描打印操作时加速和减速的次数,也就是说,通过将截面形状的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来减少打印头组件14在非打印区域移动的时间以提高打印效率。

本申请公开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a至2c所示,为三个不同切片层对应的三维打印装置2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具体的,三维打印装置20包括x轴移动机构21、y轴移动机构22、z轴移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打印平台23、打印头组件24和打印平台旋转机构(图中未示出)。打印头组件24可移动地设置在x轴移动机构21上,x轴移动机构21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y轴移动机构22上,打印头组件24包括至少一个喷墨头,所述至少一个喷墨头包括至少一个喷孔列,多个喷孔一次排列在喷孔列方向上形成喷孔列。在本实施例中,图2a所示的打印状态中,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为与y轴移动机构22平行的方向,x轴移动机构21、y轴移动机构22和z轴移动机构带动打印头组件24在打印平台23的上方移动,打印头组件24上的喷墨头在移动过程中向打印平台23喷射材料以形成目标三维物体。其中,打印平台旋转机构用于旋转打印平台23使得打印头组件2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m。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图2a示出了打印第一切片层1时三维打印装置2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其中,o1为第一切片层1的截面,f1为包围截面o1的外边框,外边框f1为长方形,外边框f1的两个相邻的边la和lb分别平行于x轴移动机构21和y轴移动机构22,且la的长度大于lb的长度,则将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并将与步进方向s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m。其中,扫描打印方向m为打印头组件24上喷墨头在移动过程中执行扫描打印操作的方向,扫描打印操作具体指在打印头组件24上喷墨头在沿扫描打印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打印平台23上沉积材料的操作,步进方向s即打印头组件24在相邻扫描打印操作之间移动的方向,此时,如图2a中所示,打印头组件2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垂直于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则无需旋转打印平台23,打印头组件24依照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执行打印以形成所述第一切片层1。

图2b示出了打印第二切片层2时三维打印装置2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其中,o2为第二切片层2的截面,f2为包围截面o2的外边框,外边框f2为长方形,外边框f2的两个相邻的边la和lb分别平行于y轴移动机构22和x轴移动机构21,且la的长度大于lb的长度,则在该第二切片层2中将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将与步进方向s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m,并如图2b中所示通过打印平台旋转机构将打印平台23旋转90度,使得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垂直于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打印头组件24在旋转后的打印平台23上依照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执行打印以形成所述第二切片层2。

图2c示出了打印第三切片层3时所述三维打印装置20的打印状态示意图。其中,o3为第三切片层3的截面,f3为包围截面o3的外边框,外边框f3为长方形,外边框f3的两个相邻的边la和lb与y轴移动机构22和x轴移动机构21均不平行,其中,la的长度大于lb的长度,则在该第三切片层3中将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将与步进方向s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扫描打印方向m,并如图2c中所示通过打印平台旋转机构旋转打印平台23,使得打印头组件2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方向垂直于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打印头组件24在旋转后的打印平台23上依照所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执行打印以形成所述第三切片层3。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打印平台23的旋转,将打印平台23设置为圆形。

更为具体的,如上所述的三维打印装置同样基于控制数据生成单元生成的打印数据执行打印,本实施例中打印数据和实施例一中所述打印数据的区别在于,所述打印数据不包括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而包括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即本实施例通过旋转打印平台23使得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打印头组件2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打印平台23旋转后,扫描打印方向m始终和x轴移动机构11的延伸方向平行,即在如图2a-2c所示的打印状态下,x轴移动机构11的移动数据均为打印头组件14在扫描方向m上的移动数据,y轴移动机构12的移动数据均为打印头组件14在步进方向s上的移动数据。

如上所述的三维打印装置20,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的外边框分别确定的扫描打印方向m和步进方向s,通过打印平台旋转机构旋转打印平台23,通过将外边框的最短边l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s,可以减少切片层执行扫描打印操作的次数,即减少打印头组件14执行扫描打印操作时加速和减速的次数,也就是说,通过将截面形状的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设置为步进方向来减少打印头组件14在非打印区域移动的时间以提高打印效率。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三打印方法,该方法包括:

如图3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维打印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s1、对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该切片数据包括待打印三维物体的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

s2、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s3、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确定每个切片层的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

其中,所述步进方向为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所述扫描打印方向为与步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s4、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扫描打印方向及步进方向生成每个切片层的打印数据。

其中,打印数据包括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第一方向移动机构、第二方向移动机构、第三方向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和打印头沉积数据。所述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旋转,使打印头上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所述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平台旋转,使得扫描打印方向垂直于打印头上喷孔列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机构和第二方向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和打印平台沿扫描打印方向移动以执行扫描打印操作,并在相邻的扫描打印操作之间沿步进方向移动执行步进操作;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机构的移动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和打印平台沿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确定的平面的方向移动;所述打印头沉积数据用于控制打印头在扫描打印操作过程中沉积材料到打印平台以形成三维物体。

s5、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打印数据形成多个打印层,所述多个打印层叠加形成待打印三维物体。

具体的,对待打印的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包括:确定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判断是否需要生成用于支撑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在判断结果为否时,沿所确定的切片方向直接对三维模型进行切片。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确定的切片方向生成用于支撑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之后沿所确定的切片方向对生成了支撑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以生成切片数据data。

其中,所述切片包括沿所确定的切片方向将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分割为多个层,其中,每个层可以具有预定的相同的厚度,也可以根据三维模型的形状适应性地分别确定每个层的厚度,即每个层的厚度和所述三维模型的形状有关。

更为具体的,所述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例如,用户可能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三维物体的打印,或者用户需要使得支撑结构的体积尽可能小以减小材料的浪费。

基于上述需求,确定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包括:根据三维模型确定包围三维模型的最小体积外包盒,将所确定的最小体积外包盒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确定为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如此确定的切片方向可以缩短完成三维物体的打印所需的时间,或者,在三维空间中旋转三维模型,确定支撑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体积最小的模型摆放方式,将该摆放方式下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确定为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如此确定的切片方向可以使得支撑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以减少材料的浪费。

其中,确定三维模型的外包盒包括将三维模型放置在xyz三维坐标系中,分别确定所述三维模型在x轴、y轴和z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找到点(xmin,ymin,zmin)、(xmin,ymax,zmin)、(xmax,ymin,zmin)、(xmax,ymax,zmin)、(xmin,ymin,zmax)、(xmin,ymax,zmax)、(xmax,ymin,zmax)、(xmax,ymax,zmax),以上述八个点作为外包盒的顶点确定三维模型的最小体积外包盒。

结合图4-图6,具体介绍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的方法,其中,图4示出了一种外边框的确定方法,图5示出了另一种外边框的确定方法,图6示出了又一种外边框的方法。

具体的,如图4所示,包围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的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切片层的截面o放置在二维坐标系xoy中,其中,二维坐标系的x轴和y轴分别对应上述实施例的x轴移动机构11和y轴移动机构12。

s12.确定切片层的截面o在x轴上的坐标最小值xmin和最大值xmax以及在y轴上的坐标最小值ymin和最大值ymax。

s13.找出点h(xmin,ymin)、i(xmax,ymin)、j(xmax,ymax)、k(xmin,ymax)。

s14.顺次连接所述点h、i、j、k形成所述外边框f。

在如上所述的方法中,由于连线hi和连接jk始终与x轴平行,连线kh和连接ij始终与y轴平行,即外边框f的边始终平行于x轴或y轴,也就是说外边框f的最短边lb要么与x轴平行,要么与y轴平行,也就是说扫描打印方向m为平行于x轴的方向或平行于y轴的方向,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所述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和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为使得所述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m(即外边框的长边la)的数据,也就是说,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和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和外边框f的长边la的延伸方向相关。例如,基于图4所示的方法确定的外边框f的长边la可能垂直于x轴也可能平行于x轴,若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初始延伸方向为垂直于x轴移动机构11的方向时,当所述外边框f的长边la的延伸方向为平行于x轴的方向时,所述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或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为0度,而当外边框f的长边la的延伸方向为垂直于x轴的方向时,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为顺时针旋转90度或逆时针旋转90度,或者,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为顺时针旋转90度或逆时针旋转90度。

但是,如图4所示,这种外边框的确定方法所确定的外边框f中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区域,即切片层截面形状轮廓以外的区域,打印过程中,该空白区域对应为无效打印区域,根据如上所述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确定外边框f时,虽然可以通过减少扫描打印操作的次数来提高打印速度,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无效打印区域,限制了打印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具体的,如图5所示,为另一种外边框的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将切片层的截面o放置在二维坐标系xoy中,其中,二维坐标系的x轴和y轴分别对应上述实施例的x轴移动机构11和y轴移动机构12。

s22.寻找每个切片层的截面o的轮廓上的距离最远的两点a和b,并连接该两点a和b。

s23.在a和b两点之间的连接线的两侧分别找出距离该连接线ab的最远点c和d。

s24.以点a、b、c、d作为切点,得到截面的外切线l1、l2、l3和l4;

s25.根据外切线l1、l2、l3和l4的四个交点h、i、j、k顺次连接形成外边框f。

图5所示的外边框的确定方法中,外边框f各边的延伸方向可以和x轴和y轴具有倾斜的角度,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所述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和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为使得打印头组件14上喷墨头的喷孔列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扫描打印方向m(即外边框的长边la)的数据,也就是说,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和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和所述外边框f的长边la的延伸方向相关,同样,打印头旋转角度数据和打印平台旋转角度数据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外边框f的长边la的延伸方向和x轴之间的倾斜角度。图5所示的外边框确定方法和图4所示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相比,空白区域减少,且最短边的长度减小,即基于图5所示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确定外边框时,可以进一步减少执行扫描打印操作的次数并减少无效打印区域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打印效率。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片层的截面形状可能是不规则的,如果仅按图4或图5所示的方法确定截面形状的外边框,会导致外边框和截面形状的轮廓之间具有较大的空白区域,会限制打印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如图6所示,为另一种外边框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截面o分割为子区域a、b、c,其中,子区域的分割数量和方法可以根据截面的具体形状确定。

s32.分别在每个子区域a、b、c中依照图4所示方法和/或图5所示方法确定多个子外边框f’。

s33.基于多个子外边框f’确定截面o的外边框f,具体来说,将多个子外边框f’的顶点顺次连接获得截面o的外边框f。

根据图6所示的外边框确定方法确定外边框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无效打印区域以提高打印效率。

对应地,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三维打印系统,该系统用于执行上述三维打印方法,如图7所示,该系统包括:切片单元100、外边框确定单元200、方向确定单元300、打印数据生成单元400和打印层形成单元500。

切片单元100,用于对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所述切片数据包括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的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

外边框确定单元200,用于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方向确定单元300,用于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确定每个切片层的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所述步进方向为所述外边框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所述扫描打印方向为与所述步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打印数据生成单元400,用于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扫描打印方向及步进方向生成每个切片层的打印数据。

打印层形成单元500,用于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打印数据形成多个打印层,该多个打印层叠加形成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

其中,切片单元100包括切片方向确定单元、判断单元和支撑结构生成及切片子单元;切片方向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需要生成用于支撑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生成及切片子单元用于在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确定的切片方向生成用于支撑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之后沿所确定的切片方向对生成了支撑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在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沿所确定的切片方向直接对三维模型进行切片。

。进一步地,切片方向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三维模型确定包围三维模型的最小体积外包盒,将最小体积外包盒的最短边的延伸方向作为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或者,用于旋转三维模型,确定支撑三维模型进行打印的支撑结构体积最小的摆放方式,将在体积最小的摆放方式下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作为三维模型的切片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外边框确定单元200包括第一设置单元、第一确定子单元和第一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将每个切片层放在二维坐标系中,所述二维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在x轴上的坐标最小值xmin和最大值xmax以及在y轴上的坐标最小值ymin和最大值ymax;第一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用于将坐标点(xmin,ymin)、坐标点(xmax,ymin)、坐标点(xmax,ymax)、坐标点(xmin,ymax)和坐标点(xmin,ymin)依次相连,得到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外边框确定单元200包括第二设置单元、第二确定子单元、第三确定子单元、外切线生成单元和第二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将每个切片层放在二维坐标系中,所述二维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确定每个切片层的截面轮廓上距离最远的两点,并连接该两点;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最远两点之间的连接线的两侧分别找出距离所述连接线最远的点;外切线生成单元用于以每个切片层的截面轮廓上的最远两点及距离所述连接线最远两点作为切点,得到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多条外切线;第二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多个外切线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外边框确定单元200包括区域划分单元、子外边框确定单元和第三外边框确定子单元。区域划分单元用于将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划分为多个区域;子外边框确定单元用于在每个区域中确定相应的子外边框。第三外边框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多个子外边框确定每个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

相应地,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对待打印三维物体的三维模型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数据,所述切片数据包括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的每个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包围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的外边框确定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扫描打印方向和步进方向;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截面形状信息、扫描打印方向及步进方向生成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打印数据;根据每个所述切片层的打印数据形成多个打印层,所述多个打印层叠加形成所述待打印三维物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