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8663发布日期:2019-10-15 21:22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模具领域,具体是一种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模具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

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目前的机械模具一般都不具备散热结构,尤其是铸造用的模具,当机械模具过热时,会影响模具内部的零部件的成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包括相互配合且内部均具有冷却液腔的上模和下模,且所述上模的底面设有上型腔,所述下模的顶面设有与所述上型腔相配合的下型腔,所述上模内的冷却液腔与所述下模内的冷却液腔之间通过管路组件进行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每一个所述冷却液腔内均设有均流机构,通过均流机构使得冷却液腔内的冷却液温度均匀,以使冷却液充分发挥热交换作用,提高对模腔的冷却效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均流机构包括转动圆盘、转动轴、扰动杆和电机,所述转动轴转动架设在所述冷却液腔内的中轴线上;多个所述扰动杆均布安装在冷却液腔内的转动轴上;转动圆盘转动设于所述冷却液腔的进液侧内腔中;

所述转动圆盘沿其中轴线固定套接在所述转动轴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电机固定设置在冷却液腔的一侧外壁上;

所述转动圆盘上外端正面贯穿开设有出液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液腔的进液侧内腔中固定安装有支撑滑槽,所述转动圆盘的外端滑动设于所述支撑滑槽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组件和第二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一连接管组件上还连接设有冷却液箱和循环泵;

所述冷却液箱内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内冷却液腔的非进液侧上部相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内冷却液腔的进液侧底部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一波纹连接管、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第一出液管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内冷却液腔的非进液侧上部相连通,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波纹连接管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波纹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箱的顶部相连,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端与所述所述下模内冷却液腔的进液侧底部相连通,第一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箱的底部相连,所述循环泵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液管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内冷却液腔的进液侧上部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内冷却液腔的非进液侧顶部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二波纹连接管、第二出液管和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内冷却液腔的非进液侧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波纹连接管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二波纹连接管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进液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内冷却液腔的进液侧上部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中,通过均流机构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液腔内冷却液的均匀性,以使冷却液充分发挥热交换作用,提高对模腔的冷却效果;其中,均流机构在使用时,将电机接通电源后,电机驱动转动轴旋转,旋转的转动轴一方面带动扰动杆对冷却液腔内的冷却液进行搅动,另一方面,转动的转动轴带动转动圆盘旋转,使得冷却液腔进液侧内的冷冻液能够均匀的通入冷却液腔内;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路组件中,在循环泵的作用下,冷却液箱内的冷却液泵入至下模内的冷却液腔中,直至下模内的冷却液腔中充满冷却液,之后冷却液通过第二连接管组件通入上模内的冷却液腔中,由于上模内冷却液腔中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位于冷却液腔的顶部,能够使得上模内的冷却液腔中存储有足够的冷却液,之后冷却液再次通过第一连接管组件的第一出液管和第一波纹连接管回流至冷却液箱内,回流至冷却液箱内的冷却液通过半导体制冷片进行降温冷却,以实现不断的冷却液腔内提供低温冷却液,以保证对模腔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中转动圆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2-下模,3-冷却液腔,4-冷却液箱,5-循环泵,6-半导体制冷片,7-第一波纹连接管,8-第一进液管,9-第一出液管,10-第二波纹连接管,11-第二出液管,12-排液口,13-第二进液管,14-上型腔,15-下型腔;

31-转动圆盘,32-转动轴,33-扰动杆,34-支撑滑槽,35-出液口,36-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机械模具的冷却结构,包括相互配合且内部均具有冷却液腔3的上模1和下模2,且所述上模1的底面设有上型腔14,所述下模2的顶面设有与所述上型腔14相配合的下型腔15,合模时,上型腔14和下型腔15形成模腔,其中,所述上模1内的冷却液腔3与所述下模2内的冷却液腔3之间通过管路组件进行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每一个所述冷却液腔3内均设有均流机构,通过均流机构使得冷却液腔3内的冷却液温度均匀,以使冷却液充分发挥热交换作用,提高对模腔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均流机构包括转动圆盘31、转动轴32、扰动杆33和电机36,所述转动轴32转动架设在所述冷却液腔3内的中轴线上;多个所述扰动杆33均布安装在冷却液腔3内的转动轴32上;转动圆盘31转动设于所述冷却液腔3的进液侧内腔中,其中,所述冷却液腔3的进液侧内腔中固定安装有支撑滑槽34,所述转动圆盘31的外端滑动设于所述支撑滑槽34内;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圆盘31沿其中轴线固定套接在所述转动轴32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32转动的电机36固定设置在冷却液腔3的一侧外壁上,其中,所述电机36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动轴32的一端之间通过联轴器(图中未示出)驱动连接;

特别的是,所述转动圆盘31上外端正面贯穿开设有出液口35,冷却液腔3内位于转动圆盘31一侧的冷却液通过出液口35进入其的另一侧,本发明实施例的均流机构在使用时,将电机36接通电源后,电机36驱动转动轴32旋转,旋转的转动轴32一方面带动扰动杆33对冷却液腔3内的冷却液进行搅动,另一方面,转动的转动轴32带动转动圆盘31旋转,使得冷却液腔3进液侧内的冷冻液能够均匀的通入冷却液腔3内,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液腔3内冷却液的均匀性,以使冷却液充分发挥热交换作用,提高对模腔的冷却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组件和第二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一连接管组件上还连接设有冷却液箱4和循环泵5,所述冷却液箱4内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6;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1内冷却液腔3的非进液侧上部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2内冷却液腔3的进液侧底部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一波纹连接管7、第一进液管8和第一出液管9,其中,第一出液管9的一端与所述上模1内冷却液腔3的非进液侧上部相连通,第一出液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波纹连接管7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波纹连接管7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箱4的顶部相连,所述第一进液管8的一端与所述所述下模2内冷却液腔3的进液侧底部相连通,第一进液管8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箱4的底部相连,所述循环泵5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液管8上;

更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模1内冷却液腔3的进液侧上部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2内冷却液腔3的非进液侧顶部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二波纹连接管10、第二出液管11和第二进液管13,所述第二出液管11的一端与所述下模2内冷却液腔3的非进液侧顶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液管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波纹连接管10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二波纹连接管10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进液管13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液管13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1内冷却液腔3的进液侧上部相连通。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路组件中,在循环泵5的作用下,冷却液箱4内的冷却液泵入至下模2内的冷却液腔3中,直至下模2内的冷却液腔3中充满冷却液,之后冷却液通过第二连接管组件通入上模1内的冷却液腔3中,由于上模1内冷却液腔3中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位于冷却液腔3的顶部,能够使得上模1内的冷却液腔3中存储有足够的冷却液,之后冷却液再次通过第一连接管组件的第一出液管9和第一波纹连接管7回流至冷却液箱4内,回流至冷却液箱4内的冷却液通过半导体制冷片6进行降温冷却,以实现不断的冷却液腔3内提供低温冷却液,以保证对模腔的冷却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的冷却液腔3一侧底部均连通设有排液口12,排液口12上设有排液控制阀。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