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线上胶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外绝缘层破损是各类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在通常采用的补救办法有三种:一、使用电工胶带修补电线,二、使用一段热缩管对破损部位进行修补,三、使用绝缘胶进行上胶修复,电工胶带只适合低压电机380v以下线缆的绝缘修复,同时,使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失去粘性,使用寿命短且可靠性较低,热缩管工作温度较低,无法用于补偿电线的修复,而目前的上胶修复设备无法自动对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需要人工识别破损处再进行上胶修复,需要人工协助,自动化程度较低,修复效率较低,本发明阐明的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目前的上胶修复设备无法自动对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需要人工识别破损处再进行上胶修复,自动化程度较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例设计了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本例的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上侧端面上设有用于输送和收纳电缆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上侧设有用于产生和输送胶液的挤塑装置,所述机箱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储水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用于冷却上胶修复后的电缆的冷却装置,所述机箱内设有位于所述储水腔左侧且开口朝上的机箱腔,所述机箱腔内设有用于能手动调整适应不同电缆直径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上环向阵列分布有六个注塑装置,所述注塑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伸缩装置上的注塑管、固定连接于所述注塑管后侧端面上的气缸、设置于所述气缸内的气腔、滑动连接于所述气腔内的滑塞、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塞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端面上的升降杆、且所述升降杆向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延伸至所述气腔端面外、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杆上的滑轮、连接于所述滑塞与所述气腔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内壁之间的拉伸弹簧、固定连接于所述注塑管前侧端面上的副气缸、设置于所述副气缸内的副气腔、相通连接于所述副气腔与所述气腔之间的气管、滑动连接于所述副气腔内的副滑塞、固定连接于所述副滑塞右侧端面上且向右延伸至所述副气腔端面外的齿条,在电线破损处,所述拉伸弹簧弹力能带动所述滑塞向靠近电线中心一侧移动,从而实现自动检测电线破损的位置。
其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上侧端面上且左右对称的两个凸台,且所述机箱腔和所述储水腔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所述凸台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前后延伸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凸台端面外的收纳轴,所述收纳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凸台前侧的收纳轮,两个所述收纳轮上缠绕有同一根电线,右侧的所述收纳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凸台后侧的带轮,所述凸台后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收纳轴右侧且为l形的副锥齿轮,所述副锥齿轮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向前延伸的齿轮轴,且所述齿轮轴位于所述凸台上侧,所述齿轮轴上固定连接有副带轮,所述副带轮与所述带轮之间连接有平带,所述齿轮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副带轮后侧的副v带轮,所述齿轮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副带轮前侧的锥齿轮,所述凸台前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锥齿轮右侧的固定台,所述固定台上转动连接有向左延伸的螺旋杆,所述螺旋杆上动力连接有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台上的电机,所述螺旋杆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锥齿轮啮合连接的固定板。
可优选地,所述锥齿轮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传动比为一比一。
其中,所述挤塑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凸台上侧端面上且位于所述锥齿轮左侧的挤塑箱,所述挤塑箱内设有挤塑腔,所述螺旋杆向左延伸至所述挤塑腔内,所述挤塑腔上下两侧内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加热板,所述挤塑箱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储存箱,所述储存箱内设有与所述挤塑腔相通且开口朝上的储存腔,所述储存腔上侧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箱门,所述储存腔用于储存胶料颗粒,所述储存腔与所述挤塑腔相通处的后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前后延伸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储存腔端面外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储存腔内的送料轮,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储存箱后侧的v带轮,所述v带轮与所述副v带轮之间连接有v带。
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储水腔后侧内壁上且位于所述挤塑箱下侧的冷却箱,所述冷却箱内设有冷却腔,所述电线贯穿所述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下侧内壁为斜面且右高左低,所述冷却箱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冷却腔相通的水泵,所述水泵上相通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水管。
其中,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腔下侧内壁上的注塑箱,所述注塑箱内设有开口朝左的注塑腔,所述注塑腔右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开口朝右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上转动连接有转环,所述转环上固定连接有向前延伸至所述注塑箱端面外的转杆,所述注塑腔左侧内壁上环向阵列分布有六个滑道,所述滑道左侧内壁上滑动连接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上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转环左侧端面相铰接,所述注塑腔左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输送管远离对称中心一侧的环形管,所述环形管与所述输送管之间相通连接有连管,所述环形管与所述挤塑腔之间相通连接有漏斗,所述电线贯穿所述注塑腔,。
可优选地,所述转环与所述固定管之间存在较大的转动阻尼,工作时所述转环和所述固定管之间不会产生转动。
其中,所述注塑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气腔远离对称中心一侧内壁上的电磁铁,所述注塑管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管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端面上,且所述注塑管与所述输送管相通连接,所述注塑管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向前延伸的芯轴,且所述芯轴位于所述副气缸靠近对称中心一侧,所述芯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的齿轮,所述注塑管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向前延伸的曲柄轴,且所述曲柄轴位于所述芯轴靠近对称中心一侧,所述曲柄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齿轮啮合连接的副齿轮,所述曲柄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副齿轮前侧的曲柄杆,所述注塑管前侧端面上滑动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将所述注塑管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开口封闭的密封板,所述连接杆前侧端面上铰接有副连杆,所述副连杆另一端与所述曲柄杆相铰接,在电线破损处,所述拉伸弹簧弹力能带动所述滑塞向靠近电线中心一侧移动,使得所述气腔内产生气压差。
可优选地,所述齿轮与所述副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一比二,所述副气腔内径小于所述气腔内径,通过所述气腔与所述副气腔内径变化能使所述齿条位移量较所述升降杆的位移量大,实现位移放大功能,通过所述齿轮与所述副齿轮的传动比能实现角位移放大,从而实现二级位移放大,使得所述升降杆向靠近对称中心移动所产生的小幅位移变化,也能使所述密封板开启实现注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伸缩装置能调整注塑装置的与电线之间的距离,从而能适应不同直径的电线修复,注塑装置通过拉伸弹簧能使压杆上的滚轮与电线表面接触,当位于电线破损处时,压杆和滚轮向靠近电线中心一侧移动,触发注塑喷头开启进行注塑,当移动到未破碎处时,压杆和滚轮向远离电线中心一侧移动复位,使注塑喷头关闭,从而能实现自动对电线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因此本发明能自动对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无需人工识别破碎位置,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上胶修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c-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d”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的“e”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1的“f”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7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本发明涉及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主要应用于电线上胶修复,下面将结合本发明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包括机箱11,所述机箱11上侧端面上设有用于输送和收纳电缆的输送装置101,所述输送装置101上侧设有用于产生和输送胶液的挤塑装置102,所述机箱11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储水腔12,所述储水腔12内设有用于冷却上胶修复后的电缆的冷却装置103,所述机箱11内设有位于所述储水腔12左侧且开口朝上的机箱腔19,所述机箱腔19内设有用于能手动调整适应不同电缆直径的伸缩装置104,所述伸缩装置104上环向阵列分布有六个注塑装置105,所述注塑装置105包括设置于所述伸缩装置104上的注塑管53、固定连接于所述注塑管53后侧端面上的气缸61、设置于所述气缸61内的气腔62、滑动连接于所述气腔62内的滑塞64、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塞64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端面上的升降杆60、且所述升降杆60向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延伸至所述气腔62端面外、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杆60上的滑轮59、连接于所述滑塞64与所述气腔62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内壁之间的拉伸弹簧63、固定连接于所述注塑管53前侧端面上的副气缸71、设置于所述副气缸71内的副气腔72、相通连接于所述副气腔72与所述气腔62之间的气管66、滑动连接于所述副气腔72内的副滑塞73、固定连接于所述副滑塞73右侧端面上且向右延伸至所述副气腔72端面外的齿条74,在电线破损处,所述拉伸弹簧63弹力能带动所述滑塞64向靠近电线中心一侧移动,从而实现自动检测电线破损的位置。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输送装置101进行详细说明,所述输送装置101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11上侧端面上且左右对称的两个凸台21,且所述机箱腔19和所述储水腔12位于两个所述凸台21之间,所述凸台21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前后延伸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凸台21端面外的收纳轴23,所述收纳轴23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凸台21前侧的收纳轮22,两个所述收纳轮22上缠绕有同一根电线17,右侧的所述收纳轴23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凸台21后侧的带轮42,所述凸台21后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收纳轴23右侧且为l形的副锥齿轮35,所述副锥齿轮35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向前延伸的齿轮轴44,且所述齿轮轴44位于所述凸台21上侧,所述齿轮轴44上固定连接有副带轮45,所述副带轮45与所述带轮42之间连接有平带39,所述齿轮轴44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副带轮45后侧的副v带轮46,所述齿轮轴44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副带轮45前侧的锥齿轮34,所述凸台21前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锥齿轮34右侧的固定台37,所述固定台37上转动连接有向左延伸的螺旋杆27,所述螺旋杆27上动力连接有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台37上的电机38,所述螺旋杆27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锥齿轮34啮合连接的固定板36,通过所述电机38带动所述螺旋杆27转动,并通过所述固定板36和所述锥齿轮34的啮合连接带动所述齿轮轴44转动,所述齿轮轴44可通过带传动带动右侧的所述收纳轴23和右侧的所述收纳轮22转动,从而实现输送和收纳电线的功能。
有益地,所述锥齿轮34与所述固定板36之间的传动比为一比一。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挤塑装置102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挤塑装置102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凸台21上侧端面上且位于所述锥齿轮34左侧的挤塑箱25,所述挤塑箱25内设有挤塑腔26,所述螺旋杆27向左延伸至所述挤塑腔26内,所述挤塑腔26上下两侧内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加热板28,所述挤塑箱25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储存箱29,所述储存箱29内设有与所述挤塑腔26相通且开口朝上的储存腔30,所述储存腔30上侧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箱门31,所述储存腔30用于储存胶料颗粒,所述储存腔30与所述挤塑腔26相通处的后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前后延伸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储存腔30端面外的转轴33,所述转轴33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储存腔30内的送料轮32,所述转轴33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储存箱29后侧的v带轮40,所述v带轮40与所述副v带轮46之间连接有v带18,通过所述送料轮32转动将所述储存腔30内的胶料颗粒输送到所述挤塑腔26内,并通过所述螺旋杆27转动挤压和所述加热板28加热将胶料颗粒熔化成胶液。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冷却装置103进行详细说明,所述冷却装置103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储水腔12后侧内壁上且位于所述挤塑箱25下侧的冷却箱16,所述冷却箱16内设有冷却腔56,所述电线17贯穿所述冷却腔56,所述冷却腔56下侧内壁为斜面且右高左低,所述冷却箱16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冷却腔56相通的水泵14,所述水泵14上相通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水管15,通过所述水泵14将所述储水腔12内的水通过所述水管15输送到所述冷却腔56内,对上胶后的电线进行冷却降温。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伸缩装置104进行详细说明,所述伸缩装置104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机箱腔19下侧内壁上的注塑箱20,所述注塑箱20内设有开口朝左的注塑腔48,所述注塑腔48右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开口朝右的固定管55,所述固定管55上转动连接有转环54,所述转环54上固定连接有向前延伸至所述注塑箱20端面外的转杆43,所述注塑腔48左侧内壁上环向阵列分布有六个滑道50,所述滑道50左侧内壁上滑动连接有输送管51,所述输送管51上铰接有连杆49,所述连杆49与所述转环54左侧端面相铰接,所述注塑腔48左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输送管51远离对称中心一侧的环形管47,所述环形管47与所述输送管51之间相通连接有连管52,所述环形管47与所述挤塑腔26之间相通连接有漏斗24,所述电线17贯穿所述注塑腔48,通过手动转动所述转杆43,带动所述转环54绕着所述固定管55转动,并通过所述连杆49带动所述输送管51上下移动,实现适应不同直径电线的功能。
有益地,所述转环54与所述固定管55之间存在较大的转动阻尼,工作时所述转环54和所述固定管55之间不会产生转动。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注塑装置105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注塑装置105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气腔62远离对称中心一侧内壁上的电磁铁65,所述注塑管53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管51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端面上,且所述注塑管53与所述输送管51相通连接,所述注塑管53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向前延伸的芯轴70,且所述芯轴70位于所述副气缸71靠近对称中心一侧,所述芯轴70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齿条74啮合连接的齿轮75,所述注塑管53前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向前延伸的曲柄轴69,且所述曲柄轴69位于所述芯轴70靠近对称中心一侧,所述曲柄轴69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齿轮75啮合连接的副齿轮76,所述曲柄轴69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副齿轮76前侧的曲柄杆68,所述注塑管53前侧端面上滑动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连接杆58,所述连接杆58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能将所述注塑管53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开口封闭的密封板57,所述连接杆58前侧端面上铰接有副连杆67,所述副连杆67另一端与所述曲柄杆68相铰接,在电线破损处,所述拉伸弹簧63弹力能带动所述滑塞64向靠近电线中心一侧移动,使得所述气腔62内产生气压差,气压差通过所述气管66输送到所述副气腔72内,带动所述齿条74移动,并通过传动可带动所述密封板57向左右两侧移动实现开启所述注塑管53功能,从而实现自动对电线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
有益地,所述齿轮75与所述副齿轮76之间的传动比为一比二,所述副气腔72内径小于所述气腔62内径,通过所述气腔62与所述副气腔72内径变化能使所述齿条74位移量较所述升降杆60的位移量大,实现位移放大功能,通过所述齿轮75与所述副齿轮76的传动比能实现角位移放大,从而实现二级位移放大,使得所述升降杆60向靠近对称中心移动所产生的小幅位移变化,也能使所述密封板57开启实现注塑。
以下结合图1至图7对本文中的一种补偿电线破损的上胶修复设备的使用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开始时,加热板28未通电,电磁铁65通电吸附滑塞64,滑塞64位于远离对称中心一侧,副滑塞73位于右限位处,密封板57处于靠近对称中心一侧限位处,即密封板57处于闭合状态,使注塑管53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开口被封闭,输送管51位于远离对称中心一侧,将胶料颗粒装入储存腔30内,储水腔12内装满水。
工作时,加热板28通电加热,手动拨动转杆43,使转环54转动,转环54通过连杆49带动输送管51向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移动,使得滑轮59与电线17抵接,之后停止拨动转杆43,从而实现手动调整适应电线直径,同时电磁铁65失电,启动电机38和水泵14,电机38带动螺旋杆27转动,螺旋杆27通过固定板36和锥齿轮34的啮合连接带动齿轮轴44转动,齿轮轴44通过副带轮45、平带39和带轮42带动右侧的收纳轴23转动,右侧的收纳轴23带动右侧的收纳轮22转动,从而带动电线17向右移动,同时齿轮轴44通过副v带轮46、v带18和v带轮40带动转轴33转动,转轴33带动送料轮32转动将储存腔30内的胶料颗粒输送到挤塑腔26内,通过加热板28加热和螺旋杆27挤压加热,使得胶料颗粒熔化为胶液,同时螺旋杆27转动将胶液通过漏斗24输送到环形管47,环形管47将胶液通过连管52和输送管51输送到注塑管53内,当电线17移动使滑轮59位于电线17破损处时,在拉伸弹簧63弹力作用下,滑塞64和升降杆60向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移动,使滑轮59始终与电线17接触,同时滑塞64下移产生的气压差通过气管66输送到副气腔72内,并带动副滑塞73和齿条74左移,齿条74通过啮合连接带动齿轮75转动,齿轮75通过啮合连接带动副齿轮76转动,副齿轮76通过曲柄轴69、曲柄杆68和副连杆67带动连接杆58向远离对称中心一侧移动,连接杆58带动密封板57向远离对称中心一侧移动,使得注塑管53靠近对称中心一侧开口开启,胶液通过注塑管53输送到电线17破损处,对电线17进行上胶修复,当电线17移动使滑轮59从破损处移出,滑轮59被电线17向远离对称中心一侧移动复位,使得升降杆60和滑塞64向远离对称中心一侧移动复位,滑塞64移动产生的气压差使副滑塞73向右移动复位,从而使密封板57向靠近对称中心一侧移动复位,使得注塑管53再次被关闭,从而能实现自动在破碎处上胶修复,且只在破碎处进行上胶修复,从而能减少胶料的使用量,上胶修复后的电线17通过冷却腔56,水泵14通过水管15将储水腔12内的水输送到冷却腔56内,水流沿着冷却腔56下侧内壁向左流动对电线17进行冷却处理,之后水流回到储水腔12内,完成冷却后电线17缠绕到右侧的收纳轮22内进行收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伸缩装置能调整注塑装置的与电线之间的距离,从而能适应不同直径的电线修复,注塑装置通过拉伸弹簧能使压杆上的滚轮与电线表面接触,当位于电线破损处时,压杆和滚轮向靠近电线中心一侧移动,触发注塑喷头开启进行注塑,当移动到未破碎处时,压杆和滚轮向远离电线中心一侧移动复位,使注塑喷头关闭,从而能实现自动对电线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因此本发明能自动对破损处进行上胶修复,无需人工识别破碎位置,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上胶修复效率。
通过以上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工作模式做出各种改变。